一杯水的观察 (2).doc_第1页
一杯水的观察 (2).doc_第2页
一杯水的观察 (2).doc_第3页
一杯水的观察 (2).doc_第4页
一杯水的观察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结论更要尊重事实、尊重获取结论的过程 一杯水的观察一课中的意外 主题与背景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是基础性的科学素养。事实就是科学,数据则是通过测量以数字形式反映的科学事实。尊重事实的教育,主要在形成科学结论的过程落实的,形成科学结论的过程,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尊重事实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把科学事实变成科学结论得科学结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尊重不尊重,具体体现在我们对待科学事实、科学数据的态度上,所以必须研究怎样在教学体现出对事实的尊重态度。 情境一描述那是一次全校公开课,我执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观察一杯水一课时,为了得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对一杯水的观察。观察结束进行反馈:生:“老师,我们发现水是没有颜色的。有一点淡淡的味道。”师:对,水是没有颜色的,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水有一点淡淡的味道吗?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老师,水不是有淡淡的味道,而是一点点的甜味。”有的说,“老师水中的味道是一种没法形容的味道。”教室里一时争论不休。为了获得水是没有味道的这一正确答案,我又发问:同学们,水真的是有味道的吗?并且故意加重了怀疑的语气。马上就有孩子附和到:“是啊,水是没有味道的,我书上看来的。但(非常小声)”没有等他回答结束,我马上接下去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对,水是没有味道的。其实我们是尝不出水的味道的。学生似懂非懂,有的点头,有的好象还不明白,也有的甚至想反驳。但是听老师这样的口气,都不再吭声。(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吧!)这样,水是没有味道的这样的结论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我颇有些得意。在探究水的其他特性上,也是十分地顺利,很快,一堂课就要结束了,我要求学生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我心里想,今天的结论都得出来了,学生再自己说一次,不就更加体现了学生自己获取了知识吗。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了同样的结论,和背书没有什么区别。我心想,光这样说也不好,千篇一律,所以我补充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到,今天通过我们的小组的观察研究,我们知道水是没有颜色的,我们也闻不出它的气味,我们感觉到水有一点淡淡的甜味天哪,他竟然还是这么回答,太另我失望了。我当时那个急啊,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意外,心中真有点恼怒火。还好马上有同学大声纠正到,老师水是没有味道的。总算把我给解了个难题。课后,我们同学校的科学老师在一起评课,有一位老教师就提出来,其实在课堂上,同学们提到的水是有一定的甜味,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学生会这样说呢?说实在我倒真没有想过。记得我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科学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啊。水是没有味道的这个“科学结论”,在我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呀。老教师说,纯净的水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在平时我们的教学中,教师所选取的水比较难做到选用纯净水,而往往用矿泉水代替。而其实我们使用的矿泉水,根据每个人的味觉的不同,是会有一定的味道的,而并不是一点味道也没有,既然同学们提出来了,就应该去面对它,而不是选择躲避或绕开这样的问题,甚至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完全可以更加巧妙地进行一定的处理。 思索是呀,在我们的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材料等一些客观现象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让我们的学生在上课时产生一定的“错觉”,因为有不少的科学结论是比较抽象的,不容易用很直观的现象来表示出来。又如在空气的教学中,对于空气是一种没有气味的气体,也有不少的孩子也会产生一定的怀疑。(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空气中混杂着一些其他元素,往往会有一定的气味)作为教师在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否定吗?为了考试获得正确的答案,我们就一定要所谓的正确结论吗?探究进行中,学生绕了弯子不允许吗?一系列的问题捆饶着我。静下心来。细细品位老教师的话,我好象明白了些什么。在课堂上急于获取结论、甚至一味地追求结论是不可取的,它会严重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是我的应试观念在作祟啊。我真是太不应该了呀! 情境二描述第二天,是三(2)班的课,课堂上,也有同学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有的说水是甜的;有的说说有点淡淡的味道;老师,水是没有味道的,我在书上看到过的同学们产生了意见分歧,还伴着争吵的声音。我并没有直接给予否定和肯定,因势利导地问同学们,有的小组觉得水是甜的,也有的认为水是淡淡的味道(什么味道,学生不能用词语形容)的,那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水有些什么味道吗?(我故意把孩子们的思维拉开,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很多水是有一定味道的。然后从不同的水的味道中得出,生活中水的味道不同是因为水本身不同。是水中有了其他的物质。)一提到,生活中尝过哪些水的味道,教室里热闹极了:“老师,我在外婆家的屋后喝过泉水,那水甜多了。”“老师,我们家的自来水我也尝过,好象有药味。”“那是漂白粉的味道,有经验的同学马上附和到。”“我今年夏天和爸爸到普陀游玩,在海边游泳的时候,不小心喝了口水进去,我们发现海水是咸的。”“老师,有的水是苦的”对于探究水的味道学生好象很有兴趣,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水的味道,这是,我并不急着评判什么,我要求同学们对大家所说的水比较一翻。马上同学们有了自己的分析,“老师,海水中有很多盐,所以是咸的。”“自来水中加了漂白粉所以有那股浓浓的味道(什么味道说不上)。”“泉水是出自山里的,肯定很甜那,农夫山泉不是有点甜吗?”同学们大笑。真没有想到同学们竟然能说出这么多的奥秘。针对不同的水的味道,同学们产生了自己的疑问:“老师,水的味道不同是不是因为水中加了其他东西啊!”“对,肯定是这样。”孩子们仿佛又不只不觉地进入了第二次讨论中,这时候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我问同学们:那现在你们认为刚才我们在尝水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味道了吗?老师想问问,如果水是有淡淡的甜味,是水本身的味道吗?(这时候,我告诉同学们,老师提供的是矿泉水。)如果是没有加入任何物质的水你们觉得是什么味道呢?很显然不是的,如果纯净的水,应该是没有味道的。“哦,看来书上说的没有错啊!”那位看过书的孩子说。绕了一个大弯,还是回到了没有味道上来,虽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是它却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的飞跃,孩子们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没有味道,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没有味道,但是我觉得这个课上的确实味道十足。 诠释与研究1、 结论是自己获取的还是教师给予的?科学课程有着其课程的特殊性,严格来说科学课有规范的概念、规范的描述。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获取一定的概念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成果。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教师急于获取结论(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导致在课堂上,当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将教师所需要的结论(答案)说出来时,或者学生所描述的现象和本质有区别时,教师便会马上阻止学生“错误”的想法,甚至有教师在最终孩子们不能总结出结论时,便直接告知我们的学生。这其实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结论的获得应该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究来获得,自己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并总结概括。哪怕是扰很多个弯子。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结论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2、结论一定就是一种现象吗?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的科学事实、科学结论,有很多种情况,有些事实、数据是一目了然的,事实本身直接就能说明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马上就能说明问题的。例如要想证明空气存在,用感官直接来观察是难以获得充足的相关证据的。这时候观察就比较复杂,实验设计就要强调结构化,通过与其他物体的对比,使看不到的空气能被感知。又如,在研究“空瓶子里有什么”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学生设想把瓶子斜放进水中,当泡泡跑出水面不见时,瓶子里的水也在同时增加,直至瓶里装满水再没有泡泡往外跑;或是将纸团塞到瓶底,竖直倒扣入水,瓶中虽然进了一点水,但瓶上部仍有很大空间没有水,因此瓶底的纸团不会湿,这帮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如果在瓶底钻个孔,当向下压瓶子时,不仅能感觉到小孔会向外喷气,瓶里的水面也会明显升高,直至占满瓶子,纸团也湿了。 有些科学事实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后,才能用以解释事物,说明问题。 例如种子萌发,用同一品种的种子,为每个学生提供一粒以上的种子,让学生作萌发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吸水膨大、种皮开裂、长出胚根、子叶张开、长出真叶的时间,学生收集到的数据,每粒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每一变化,时间都不可能是一致的,本小组的同学,全班同学,记录的时间数椐,更不可能是相同的。这是由客观因素产生的数据不一致,还有由主观因素造成的数据不一致,例如数单位时间内单摆的摆动次数,总会出现多一次或少一次的情况。怎样用数据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时间、过程呢?需要引导学生想办法处理数据,例如取范围值、看时间分布等。认真处理就是体现了对数据的尊重。 还有的事实、数据要经过统计、分析,才能发现意义。爱因斯坦说:“科学是探索意义的经历”,以观察蚕一生为例,学生正是在对蚕从蚕卵、蚁蚕、一到五龄蚕直至蚕结茧和变成蛾之后才了解了蚕的一生,才知道了昆虫的变态。 把科学事实变成科学结论的过程 ,除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学习外,还是一个尊重事实的学习过程。3、每个探究都该有个结论?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课,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成功的课,都必须对探究的结果有个结论。教师也总习惯于让学生必须获得某一个结论,认为只有当学生将结论表达出来,探究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例如,在进行“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的探究过程中,有教师千方百计想让学生得出“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结论,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提了一大堆的要求,可不少小组实验的结果却并不如意,最后老师便斥责学生的实验方法有问题,没有按要求操作。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这一活动中隐藏的价值,就是每个小组的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也同样是意义非凡的。甚至有的教师将“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当作知识点让学生背诵下来的现象。科学学习应该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把得出结论看得过重,又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到位。其实,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