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_第1页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_第2页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_第3页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_第4页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 莲山课 件 m 第七课传媒的力量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 1)使学生了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传媒发展历程中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发明与创造。 ( 2)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发展和延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 ( 3)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有关信息传播的名词和术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明确信息控制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的参与意识,初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 1)通过对大众传媒历史演变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并借助大量历史背景材料的提供,2 / 12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 2)通过对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剖析与学习,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传媒手段的其他功能,客观的分析各种功能间的必然联系。 ( 3)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 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把对大众传媒发展的理解立足于理性认识这一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媒的产生和发展;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难点: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点一】传媒的发展 【教学设计】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口语与体语的优点和缺点,达到传媒手段的自然过渡。 2通过一系列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从直观上分辨出三类传媒的特点。 3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运用三类传媒的方法,提 高实际生活的能力。 4让学生总结三类传媒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传媒发展的3 / 12 过程和存在原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主要单词】 传媒的发展 thedevelopmentofmassmedium 面对面 facetoface 口语 spokenlanguage 体语 bodylanguage 文字 writtenlanguage 印刷 printing 电子 electron 网络 network 【板书设计】 1 传媒的发展 一、概念 二、第一类 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媒介 1口语 2体语 三、第 二类 再现的信息传播媒介 1文字 ( 1)产生 ( 2)载体的变化 2印刷 四、第三类 依靠机器的信息传播媒介 4 / 12 1电子 2网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 “ 学习化社会 ” ? (生答)略。 (导入)学习化社会要求我们 “ 活到老、学到老 ” ,而在日新月异的现在社会,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将转入一个新的课题 传媒与社会。 (新课教授) (提问)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告诉你的好朋友,你能够有多少种方式呢? (请学生上黑板随意写) (学生活动)略。 (陈述)如果说你要 说的事情包含了许多信息的话,那么,同学们所写的方式就是传播这些信息的工具或者说是媒介,这就叫做 传媒。那么,从古到今,人类是如何来传播信息的。 (思考)大家试想一下,在茫茫的草原上,一群原始人类在狩猎;在简陋的山洞里,一群原始人正在 “ 交谈 ” 着,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肢体语言 (陈述)对,这就是最早的信息传播媒介 体语,也看成5 / 12 是亲身传播时代。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体语的优点是什么? (举例)你在马路上要 “ 打的 ” (思考)有什么缺点? (游戏)在纸上写下一句短语,让一个学生来表演,其他学生猜是什么意思? 再来几次,比较结果。 1容易产生理解的误差 2传播的范围比较有限 (陈述)由于体语的缺点和语言的发展,人们开始 “ 说话 ” ,进行口对口的交流,通过声音的传播传递信息。称为 “ 口语传播时代 ” 。 (思考)口语和体语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活动)略。 (思考)那么,它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做游戏)学生进行传话游戏,让一排的第一位学生看一段话,然后依次往后传,到最后一个,再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他所听到的话,通过对比,反映出口语传播的不足之处。 1距离越远,误差越大 2不能 保留下来 (过渡)所以,为了弥补口语或体语的不足,人们又有了新的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 再现的信息传播媒介,把信息记6 / 12 录下来。那么,用什么方式可以把信息记录下来,得以再现呢? 1图画 (学生活动)结合书上的图片了解图画传播的作用。 2文字书写 (陈述)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000 年的时候 是什么?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思想的新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问)把文字写在哪里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加以总结 龟甲、兽 骨上金属器具上竹木简上布帛上 纸的出现(蔡伦)泥活字印刷(毕升)金属印刷 (讨论)各种文字载体的缺点和优点,阐明发展的必然性。 3印刷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加深认识。结合书上的 “ 读与思 ” ,体会传媒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代我们称它为 “ 印刷时代 ” ,那么,是不是发展到这一代就结束了呢? 没有,因为它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同学们手里的书本,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比较死。 (过渡提问)怎样让死板的东西活动起来呢?这就要依靠第三类传媒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第三类传媒和第一、第二7 / 12 类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举例)暴风雨之夜,家里的电视机会出现什么现象? 没有信号,看不到电视 (学生活动)观看书本 P51 页图片 (结论)第三类传媒需要一定的机器加以辅助。 (提问)还有哪些是属于第三类传媒呢? (生答)略。 (学生活动)看图片,加深印象。 (过渡)除了电视、广播、唱片等等,大家现在最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网络 (陈述)很好。 (提问)电脑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总结)整理总结三类传媒的发展。 (练习)遇到下列情况,你将用什么传媒方式? 1去西安玩前,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 2到商场里去买这件衣服。 3要知道今天上午去上海的火车时刻。 4路上拦车。 5叫马路对面的人过来。 (布置作业)略。 8 / 12 【知识点二】传媒改变生活 【教学设计】 1本课主要采用开发式教学模式,重点要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学习。 2结合书上的 “ 大家谈 ”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 的自主性学习。 3结合书上的 “ 活动区 ” 和 “ 读与思 ”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寻找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主要单词】 信息 information 功能 function 大众传媒 popularmedia 报纸 newspaper 书籍 book 杂志 magazine 【板书设计】 2 传媒改变生活 一、大众传媒 9 / 12 1概念 传媒为普通大众所使用 2表现 报纸、杂志、书籍 二、传媒的社会功能 1获取和传递信息功能 基本功能 2文化传承功 能 3舆论监督功能 4娱乐服务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 1)传媒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时代? ( 2)概括起来可分为哪三类?如果我们想知道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方式? (生答)略。 (导入)由于传媒的方式在一代代的发生变化,当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客观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时 传媒改变生活。 (陈述)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说,传媒方式的变化就是人使用媒介或工具的变化。 10 / 12 (提问)大家试想一下,在目前情况下, 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视? 是。 在坐的同学,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书本? 是。 (总结)如果传媒为普通大众所使用的则称为 大众传媒。 (学生活动)结合 “ 读与思 ” ,一份报纸: 5 美元 10 美元/年 工人工资: 8 美元 /周 思考 “19 世纪 30 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报纸是否可以成为大众传媒? 可以。 为什么? 1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发行速度快,成本低 3读者不再是特殊群体,而是一般大众。 (过渡)当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使用同一种传媒 的时候,他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大众传媒到底有那些社会功能呢?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总结)一、获取和传递信息功能 11 / 12 基本功能 举例: “ 打的 ” 时需招手; 买房子前要了解房产信息可上网查询。 (学生活动)再举一些例子。 (过渡)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或传递信息,当然在此过程中,人类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大众传媒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化传承功能 (提问)在学校里,除了书本上的文字,我们现在还有哪些方式来传授 知识给你们?请同学来举一些例子? (生答)略。 1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 2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 3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 4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思考)目前,你身边有哪些流行的社会时尚?他们与大众传媒有什么关系? (生答)略。 三、舆论监督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