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_第1页
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_第2页
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_第3页
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_第4页
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 第七课婚姻与家族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因素;知道中国姓氏的产生及其内涵;知道家族是由父系祖先繁衍而成的聚居血缘团体,理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家族制度和家庭制度的变化。 2、通过对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因素的了解,认识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了解近代以来促使婚姻家庭关系变化诸多因素,使学生理解尊重各种形式的家庭结构;通过对婚姻的制度演变过程的分析,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通过了解男女性别伦理观念与社会发展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禁止近 亲结婚的法律规定,是人类经过长期繁衍后代的实践才获得的知识和确立的社会规范,提高学生对于我国婚姻法科学性的认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内在的因素 难点:婚姻制度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关系 1、设定以上的重点和难点原因有:一方面,以婚姻制度的历史变化,反映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人性发展的尺度,也是编写者的主要意图;另一方面,婚姻制度的变化涉及自然选择、性伦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等诸多因素,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甚远,学2 / 6 生难以理解。 教学设计 1、导 入新课: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的婚礼图片,提问学生:谈谈你对婚姻的认识。 2、讲授婚姻制度的演变。教师提出概念:婚姻制度是在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出示下列图表,边演示边讲解,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从群婚制、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的演变,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考古发现、相关史料或者在少数民族中依然存在的原始婚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图表: 群婚制、族内婚 原始人群时期 族外婚、对偶婚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一夫一妻制婚姻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 3、讲授婚姻制度与 人类文明的关系。此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围绕 “ 婚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 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4、讲授姓氏,主要是以中国为例。教师可以从解释姓、氏两字的含义入手,讲授姓氏的由来和演变。围绕中外几种姓氏或学生自己姓氏的来源,师生共同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时间允许可以补充西方或日本的姓氏起源,扩大学生视野。 5、讲授家族概念。从讲授家庭概念入手,进而可以让学生3 / 6 做一张自己家的亲戚关系表,确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称谓的含义。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家族和家庭的定义进行总结。 6、讲 授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围绕 “ 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 ” (冯友兰语)这一主题,以家庭 家族 家庭的演变线索,从早期的宗法制度到宋代的强化家族意识等,详细介绍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 启发学生把自己的祖辈的家庭和现在的家庭作比较,谈谈中国当代家庭形式的变化。 7、小结。教师从两个方面小结: 1、婚姻、姓氏、家庭和家族的关系; 2、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 资料附录 材料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趣而奇特,但其 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4 / 6 交为阿注关系。 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 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材料二: 德国社会学家 L穆勒曾经将婚姻的动机归纳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感情。认为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缘于妇女是创造财富的活工具,娶妻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人的性欲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满足。人类婚姻史的第二个时期,妇女劳动范围逐渐变小,财富及继承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关于个人至亲骨肉的后代观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娶妻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儿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时期,妇女社会地位起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爱情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其次才是生儿育女和权衡经济。 5 / 6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板书设计 形成的基础: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婚姻制度演变过程 ;群婚制、族内婚 族外婚、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婚姻社会形态原始人群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产生时期:氏族公社阶段 中国姓氏 演变过程:姓 产生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氏 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姓氏与家族秦汉以后逐渐合一 血缘聚居 中国家族与家庭:一夫一妻或多妻家庭家族家庭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训练设计 右图是公元前 3000 多年大汶口遗址 35 号 墓的复原图。墓中的成年男 子位于墓穴中部,成 年女子右臂搂一小孩,居男子右侧,众多随葬品大多被放置6 / 6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