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1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2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3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4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考点突破考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基础梳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大气运动的因素 分布 季节移动 随的南北移动而作南北移动 近地面气压带 风带 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热力型 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动力型冷 压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型热 压赤道低压带 热力型热 压 风带 信风带 从 带吹向 带西风带 从 吹向 带东风带 从 带吹向 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太阳直射点 冷 低 高 低 规律总结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 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 使得地球上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 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如下图 以北半球为例 1 从气压带来看 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 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 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 3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 即上升和下沉 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 必定为高气压带 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 则为低气压带 2 表解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1 全球的气压带 2 全球的风带 3 气压带 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 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 各气压带 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 如下图所示 强化专练1 读下列四幅 气压带 风带示意图 回答 1 2 题 1 当我国白昼时间最短时 上面四幅图所示气压带 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2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由哪一幅图中的风带控制下形成的 A aB bC cD d解析第 1 题 我国白昼最短时为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气压带 风带南移 a表明向北移动 d表明不移动 b风向不对 均错误 第 2 题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在北半球的西风带控制下形成 答案 1 C 2 A 考点二北半球冬 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基础梳理原因 冬 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气压中心 影响 北半球 特点 分布 表现 冬季 亚欧大陆 亚洲高压 蒙古高压 太平洋 大西洋 低气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太平洋 大西洋 高气压 副热带高压 南半球 特点 分布原因 海洋面积广阔 陆地面积小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块状 西伯利亚 带状 概念 冬夏陆地上的高 低气压中心影响 影响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季风环流也是的组成部分 大气活动中心 特点 势力强 范围广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成因 季节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冬 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成因 风向 性质 成因 风向 性质 成因 风向 性质 成因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南亚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季风环流 冬 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北风 低温干燥 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南风 高温湿润 学法指导1 图解气压中心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不同 对于陆地和海洋而言 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这是由组成陆地的固体与组成海洋的液体的物理性质 比热容所决定的 相比较而言 海洋的比热容大 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较陆地慢 而放出同样多的热量降温也较陆地慢 海陆冬 夏季冷却和增温速度的不同 会在陆地上形成冬 夏季不同的气压中心 从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 低气压中心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所以这种现象在北半球更明显 2 图示表解东亚 南亚季风的成因 风向及分布 运用简图 结合海陆热力性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知识 分析海陆位置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强化专练2 下图所示为 某月北纬30 附近地面 或海平面 气压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图中气压分布状况可以推知与该图情况相吻合的时间是 A 1月B 7月C 4月D 10月 2 图中位于北美大陆和大西洋上的气压中心分别是 和 填字母 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为风 是由图中的和 填字母 气压中心之间的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3 此时在高压地区 水平方向等温线向 低纬或高纬 凸出 垂直方向高空等压面向 上或下 凸出 4 图中气压中心D1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此时这里的季节为季 盛行风向为风 该风向由南半球的越过赤道 并在力作用下形成的 解析根据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这一规律 正确读出图中各气压中心的经纬度 并由此推知它们所处的大陆或海洋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 3 小题需作以下分析 此时高压中心位于海洋上 海洋比大陆的温度低 水平方向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在垂直方向上高压中心的空气作下沉运动 高空气压低于同高度的周边地区 因而等压面向下凸出 答案 1 B 2 D2G1东南G2D1水平气压梯度 3 低纬下 4 大陆与海洋相比 热容量小 夏季增温迅速 形成相对低压中心夏西南东南信风地转偏向 考点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使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得到交换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见下表 亚马孙平原 赤道低 马来群岛 热量和水分 3 形成气候的五大因子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洋流等 温带海洋 副热带高压带 地中海 利福尼亚 非洲南端好望角 欧洲 美洲 西风带 太阳辐射 地形 深化探究1 气压带与雨带的对应表解 2 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 世界季风的分布 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 但季风现象在世界分布较广 亚洲东部和南部 东非的索马里 西非的几内亚湾沿岸 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 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巴西东岸等地 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 但并不是季风气候 2 西风湿 信风干 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则带来充沛的降水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 西风主要影响大陆西岸 由海洋吹向大陆 且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往往带来丰沛的降水 强化专练3 右图为 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阴影部分为陆地 据图回答 1 2 题 1 影响图中M 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海陆分布 纬度位置B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C 大气环流 下垫面D 洋流 地形 2 N地的气候类型按成因应属于 A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B 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C 受单一风带控制形成D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解析由经纬度可知 该地位于北大西洋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M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N处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影响 N地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 D 2 C 考向调研考向一气压中心的形成 例1 2009 广东地理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解析甲处在低压系统控制下 在北半球 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 即可判断出为东南风 A 2 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B 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解析由图可知M地位于低压中心 气流以上升气流为主 同纬度海洋上处于高压控制下 气流以下沉气流为主 M地处于回归线附近 所以原有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M地低气压所切断 C 预测1 读 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 完成 1 2 题 1 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极地高气压带D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受丙气压带影响 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B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 南亚地区夏季多雨C 受乙风带影响 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D 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 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解析该题组通过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考查气压带的判断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 1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风从丙气压带向南北两侧吹 因此 丙是一个高气压带 答案BC有可能正确 但极地高气压只有一侧有风 因此选择B 第 2 题 根据风向偏转可以判断出丙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撒哈拉沙漠在北半球 因此A不正确 甲风带为南半球的信风带 夏季向北移动 越过赤道 向右偏转形成南亚的夏季风 C选项不正确 原因是西欧位于北半球 乙风带在南半球 D选项中新西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而不是地中海气候 答案 1 B 2 B 考向二气候类型的判读 例2 2009 浙江文综 读下图 完成 1 2 题 1 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 正确的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D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仅分布在北半球B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C 主要分布在纬度30 40 的大陆西岸D 主要分布在纬度40 60 的大陆东岸解析解答本组题的关键是对图中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对各种气候类型特点的准确把握 与传统的气候资料图有所不同 本题图中的曲线代表降水 柱状图代表气温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地最低月均温度 在0 以下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为温带季风气候 地最低月均温在15 以上 全年高温 一年分为旱 雨两季 为热带季风气候 地最低月均温在0 以上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其中温带季风气候仅分布在北半球的东亚地区 答案 1 C 2 A 借题发挥气候类型判断和气候特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气候判断取决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 气候的基本特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构成 不同的气候类型 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同的 而气候特征又是不同气候因子作用的结果 所以气候类型的判断 事实上是对气温 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常见形式有 1 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 判断气候类型 2 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判断气候类型 3 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 判断气候类型 4 根据经纬网图 海陆轮廓图 判断气候类型 解答读图分析题一方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含义 另一方面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 最后根据气温 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两者的配合情况 确定气候类型 预测2 读 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上某地的气候资料示意图 回答 1 2 题 1 该地气候类型属于下列哪两种的过渡类型 A 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D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青藏高原气候 2 该地最可能位于 A 横断山B 秦岭C 冈底斯山D 贺兰山 解析本题组提供的图示其实是气温和降水分配图的变式图 解题关键是把握气温和降水的分配规律 第 1 题 从该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来看 该地1月最低温明显低于0 C 降水集中在7 8月 年降水量约400mm 具有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部分特征 第 2 题 贺兰山处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上 即处在温带季 风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交界处 冈底斯山在青藏高寒区 横断山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区的交界处 秦岭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交界处 答案 1 C 2 D 对点训练题组一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影响读 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 回答1 2题 1 终年受 风带与 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其气候特点是 A 终年温和湿润B 终年高温多雨C 终年炎热干燥D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2 在 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 其类型 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A 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B 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C 补偿流寒流自西向东D 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解析由图示知 和 均低纬信风带 二者之间为赤道低气压带 其控制下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 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 在其吹拂下形成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流 为寒流 答案1 B2 D 题组二 气压中心及其天气特征左下图为 北半球某地区冬季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单位 hPa 气压数值 右下图为 该地区局部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3 4题 3 右上图中的甲处 最有可能位于左上图的 A 地B 地C 地D 地4 与甲地天气状况最相近的描述是 A 温暖干燥B 低温阴雨C 风和日丽D 细雨连绵 解析第3题 据图可知 图示北半球某地区为低压中心 由内向 地延伸的槽部形成冷锋 由内向 地延伸的槽部形成暖锋 甲处气温较低 最可能在 地附近 第4题 甲地在冷锋后 形成阴雨天气 且被冷气团控制 气温低 答案3 C4 B 题组三 气压带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5 下图1为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图2为 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 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 说出甲 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 简述图2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 应为赤道低气压带 受其控制的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2 B所在风带是赤道低气压带以北的信风带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 该处的风向为东北风 3 与二分日相比 甲图的气压带位置偏北 乙图的气压带位置偏南 这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移动的结果 4 C海为地中海 该海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答案 1 A是赤道低气压带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多雨 2 画图略 提示 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 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 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或回归运动 4 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定时检测一 选择题 每小题4分 共64分 2009 广东地理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1 2题 1 关于甲 乙 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 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 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 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 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 地面温度越高 地面辐射越弱C 空气温度越低 大气逆辐射越弱D 空气湿度大 云量多 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问题受下垫面状况 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1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 乙 丙之间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第2题 注意是选择不正确的答案 地面辐射的强弱与地温有关 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 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自身温度呈正相关 云量越多逆辐射越强 答案1 C2 B 9月中旬 湘中地区一般进入秋季 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 C 则被认为进入秋季 读 长沙2009年9月中下旬的天气状况表 回答3 4题 3 2009年9月15 23日 长沙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 日温差减小 天气状况B 日温差增大 地面状况C 日温差增大 风力状况D 日温差增大 天气状况 4 与往年相比 长沙在该期间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夏季风强劲 晴热少雨B 副高 异常强大并控制该地C 直射点向北移 太阳辐射加强D 亚洲高压异常强盛 解析第3题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9月15 23日长沙日温差增大 排除A项 读表可知 9月15 23日影响长沙气温的主要因素为天气状况 故答案为D 第4题 夏季风强劲 主要在夏季 而此时为秋季 排除A项 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排除C项 若亚洲高压强盛 则气温会下降 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答案3 D4 B 5 2008 广东文基 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如果地球不自转 近地面 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如果地球不自转 近地面 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A B C D 解析晚上陆地冷却快 气温低 形成高压 海洋气温高 形成低压 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如果地球不自转 影响风的因素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的风会由极地吹向赤道 C 下图表示 500百帕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 图中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 据此回答6 8题 6 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相比较 N点气压 A 较高B 较低C 相等D 不确定 7 与N点对应的地表点相比较 M点对应的地表点气压较低的原因是 A 地表冷B 地表热C 地势高D 气流上升8 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 A 东风B 南风C 西风D 北风 解析第6题 由图可知 500百帕等压面M处向上凸 N处向下凹 故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应在N点的上方 N点的气压低于该点 第7题 500百帕的等压面是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因而当高空M处为高压时 其近地面应为一低压 根据经纬度可知 M处位于青藏高原 因而该处比N处地表点气压低是因为其地势高 第8题 P点空气应由M地流向N地 因为是高空风 几乎不受摩擦力影响 其最终风向应平行于等压线 又因为是北半球 故风向应垂直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 即为北风 答案6 B7 C8 D 下图是 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分析回答9 11题 9 该月份最可能是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10 该月份 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 地的较大B 地的较大C 两地相当D 上半月 地的较大11 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 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为 A 西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解析第9题 由图示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且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压低 是北半球的夏季 第10题 地靠近夏季风源地 处于沿海位置 风力较大 第11题 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为南亚地区 夏季盛行西南风 答案9 C10 B11 B 2008 海南地理 甲 乙两地纬度相同 相距500千米 两地气温 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 完成12 13题 12 两地的纬度约在 A 15 S 20 S之间B 15 N 20 N之间C 25 S 30 S之间D 25 N 30 N之间解析从甲 乙两地5 10月气温高于11月 次年4月 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 从甲 乙两地5 10月高温多雨 11月 次年4月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 说明两地为季风气候 且纬度较低 故选项B正确 B 13 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A 平原B 盆地C 丘陵D 山地解析从甲 乙两地5 10月降水量看 甲地明显多于乙地 说明甲地位于迎风坡 乙地位于背风坡 两地之间有山地 D 读图 回答14 16题 14 有关a地气候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我国特有B 雨热同期C 盛夏伏旱D 冬雨夏干 15 b地肯定位于 A 北半球大陆东岸B 北半球大陆西岸C 南半球大陆东岸D 南半球大陆西岸16 a b c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A a b cB b c aC c a bD c b a 解析第14题 图中a地气候7月气温高 且此时降水量大 因此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第15题 从气温情况来看 图中b地1月均温高于7月 故位于南半球 排除A B项 从降水量来看 b地1月降水量大于7月 即雨热同期 可判断b地为季风气候 应分布在大陆东岸 第16题 三地的纬度高低 对比图中三地1月或7月气温即可得出 答案14 B15 C16 D 二 综合题 共36分 17 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 冷却的模拟实验 如图所示 材料二图甲为福建省7月份气温分布图 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1 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 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 B地到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