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pdf_第1页
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pdf_第2页
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pdf_第3页
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pdf_第4页
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利用WRFChem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6 卷第6 期 2 0 1 3 年1 2 月 大气科学学报 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A t m o s p h e r i cS c i e n c e s V 0 1 3 6N o 6 D e c 2 0 1 3 庞杨 韩志伟 朱彬 等 2 0 1 3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 J 大气科学学报 3 6 6 6 7 4 6 8 2 P a n gY a n g H a n Z h i w e i Z h uB i n e ta 1 2 0 1 3 A m o d e ls t u d y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a t m o s p h e r i cp o l l u t a n t so v e r B e r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 i ns u m m e r t i m ew i t hW R F C h e m J T r a n sA t m o sS c i 3 6 6 6 7 4 6 8 2 i nC h i n e s e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 庞杨1 2 韩志伟2 朱彬1 李嘉伟2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江苏南京2 1 0 0 4 4 2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一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 0 0 0 2 9 摘要 应用W R F C h e m W e a t h e rR e s e a r c ha n dF o r e c a s t i n gM o d e lw i t hC h e m i s t r y 模式模拟研究了 2 0 0 7 年8 月京津冀地区近地面O N O P M 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 详细对比 结果表明 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O P M 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 成功再现了 8 月0 和P M 的几次积累增加过程 其中O 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 6 9 0 8 6 P M 的相关系数为0 4 4 0 4 9 但模式对N O 的模拟相对较差 相关系数为0 2 7 0 4 3 北京 天津地 区为O 月均低值区 月均体积浓度约3 0 1 0 一 渤海及京津冀以西地区O 月平均体积浓度可达 6 0 1 0 一 P M 2 5 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 变化范围为1 2 0 2 4 0 斗g m 3 1 4 时月平均0 3 体积浓 度在北京 天津地区低于周边地区 约为6 0 1 0 一 而P M 质量浓度在环渤海地区和河北南部较 高 为1 0 0 1 2 0 m 3 8 月1 7 日北京出现一次典型的高浓度o 污染事件 1 4 时北京地区温度 达到3 3o C O 体积浓度为8 0 1 0 一一1 1 0 1 0 一 在局地排放 化学反应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 下 渤海西岸和北岸P M 的质量浓度超过1 2 0I 山g m 3 其中二次气溶胶质量浓度为5 0 1 0 0 斗g m 3 一次排放人为气溶胶质量浓度为1 0 2 0 斗 m 3 海盐质量浓度为1 7 斗g m 3 二次气溶胶 是该地区P M 的主要贡献者 关键词 O N 0 2 P M 2 污染物分布和演变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P 4 0 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6 7 4 7 0 9 7 2 0 1 3 0 6 0 6 7 4 0 9 Am o d e ls t u d y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a t m o s p h e r i c p o l l u t a n t so v e r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 i ns u m m e r t i m ew i t hW R F C h e m P A N GY a n 9 1 H A NZ h i w e i 2 Z H UB i n l L IJ i a w e i 2 1 S c h o o lo f A t m o s p h e r i cP h y s i c s N U I S T N a n j i n g2 1 0 0 4 4 C h i n a 2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R e g i o n a lC l i m a t e 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E a s tA s i a R C E T E A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 0 0 0 2 9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叩e r t h eW R F C h e mm o d e lw a su s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t e m p o r a la n ds p a t i a lv a r i a t i o n s o ft h en e a r s u r f a c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o z o n e 0 1 n i t r o g e nd i o x i d e N O a n df i n ep a r t i c u l a t em a t t e r P M 25 o v e rt h e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i nA u g u s t2 0 0 7 r r h e 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w e r ec o m p a r e d w i t hs u r f a c eo b s e r v a t i o n s I tw a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h em o d e lc o u l dr e p r o d u c et h et e m p o r a la n ds p a t i a lv a r i a t i o n so f0 1a n dP M Er e a s o n a b l yw e l la n ds u c c e s s f u l l yr e f l e c ts e v e r a lp o l l u t i o ne v e n t si nA u g u s t2 0 0 7 H o w e v e r t h em o d e l Sp e r f o r m a n c ew a sr e l a t i v e l yp o o rf o rN O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 sb e t w e e n t h em o d e ls i m u l a t i o n sa n d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 sw e r e0 6 9 珈 8 6f o rO 04 4 珈 4 9f o rP M a n d0 2 7 0 4 3f o rN O I nA u g u s t t h em o n t h l ym e a n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O i nB e i j i n ga n dT i a n j i nw a sr e l a t i v e l y 收稿日期 2 0 1 2 0 1 0 3 改回日期 2 0 1 2 1 l 0 7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计划 项目 2 0 1 0 C B 4 2 8 5 0 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 6 3 计划 项目 2 0 0 7 A A 0 6 A 4 0 8 通信作者 韩志伟 博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大气化学成分的产生和演变机理及其辐射和气候效应 h z w m a i l i a p a c c n 万方数据 第6 期 庞杨 等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 6 7 5 l o wa ta b o u t3 0 1 0 9w h e r e a sr e l a t i v e l yh i g h0 3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a b o u t6 0 1 0 9 w a sp r e d i c t e di nt h e w e s to ft h e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a n do v e rt h eB o h a iB a y T h eP M 2 5s h o w e dh i g h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l e v e l si nt h es o u t ht h a ni nt h en o r t hw i t h i nt h e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w i t ht h em o n t h l ym e a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r a n g i n gf r o m1 2 0t o2 4 0 斗g m 3 T h em o n t h l ym e a n0 3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t1 4 0 0B S Ti n A u g u s tw a sa b o u t6 0 1 0 一i nB e i j i n ga n dT i a n j i n w h i c hw a sl o w e rt h a nt h o s ei n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a r e a s T h em e a nP M 2 5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a t1 4 0 0B S Ts h o w e dh i g h e r l e v e l s 1 0 0 1 2 0 m 3 i nt h es o u t h e mp a r t so ft h eH e b e i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B o h a iB a ya r e a s A n0 3p o l l u t i o ne p i s o d eo c c u r r e do nA u g u s t 1 7w h e nt h ea i rt e m p e r a t u r ei nB e i j i n gr e a c h e d3 3o Ca t1 4 0 0B S T r e s u l t i n gi nh i g h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0 3 8 0 1 0 9 11 0 1 0 9 M e a n w h i l e d u et Ot h ec o m b i n e de f f e c t so fl o c a le m i s s i o n c h e m i c a lr e a c t i o na n dt r a n S b o u n d a r yt r a n s p o r t t h eP M 2 5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t h ew e s ta n dt h en o r t ho ft h eB o h a ib a y w a sa sh i g ha so v e r1 2 0 g m 3 i nw h i c ht h es e c o n d a r ya e r o s o l sf o r m e dt h r o u g hc h e m i c a lr e a c t i o n s t h e p r i m a r ya n t h r o p o g e n i ca e r o s o l sr e l e a s e dd i r e c t l ya n ds e as a l t a e r o s o l sa c c o u n t e df o ra b o u t5 0 1 0 0 I x g m 3 1 0 2 0I x g m 3a n d1 7 斗 m 3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u s t h es e c o n d a r ya e r o s o l sw e r et h em a i nc o n t r i b u t o rt oP M 2 5i nt h e s ea r e a sd u r i n gt h i se p i s o d e K e yw o r d s 0 3 N 0 2 P M 2 5 p o l l u t a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 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 0 引言 自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性矿石燃料 使用的急剧增长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 剧增 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损害日益加剧 大气中的 人为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会生成强氧化 性物质如臭氧 O 甲醛 H C H O 硝酸 H N O 过氧乙酰硝酸酯 P A N 等 造成光化学污染 上述 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通常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 化学污染是当今世界许多城市和区域的主要环境问 题之一 在世界各大城市 如日本东京 英国伦敦 美 国洛杉矶都曾发生过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在我 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如京津冀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 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也经常发生光化学污染 并且呈 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张远航等 1 9 9 8 H a ne ta 1 2 0 0 5 W a n ge ta 1 2 0 0 6 B i a ne ta 1 2 0 0 7 G e n g e t a 1 2 0 0 8 T i ea n dC a o 2 0 0 9 W a n ge ta 1 2 0 0 9 a 银 燕等 2 0 0 9 a 2 0 0 9 b 张敏等 2 0 0 9 漏嗣佳等 2 0 1 0 高俊等 2 0 1 2 光化学污染还经常与烟煤型污染 一起成为我国灰霾天气的重要成因 朱敏等 2 0 0 8 王红磊等 2 0 1 1 高岑等 2 0 1 2 宋娟等 2 0 1 2 国内学者已经利用空气质量模式或大气化学模 式对光化学污染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 向伟玲 等 2 0 1 0 利用C B M Z 化学机制模拟研究了2 0 0 8 年奥运会期间气象条件 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对 0 3 N 0 2 浓度影响 Z h a n g e ta 1 2 0 0 2 利用 C M A Q 模式模拟研究了东亚地区冬季边界层以内 O 的输送及光化学反应过程 A ne ta 1 2 0 1 3 研 究发现亚硝酸可以明显增加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浓 度并对区域灰霾的形成有潜在重要的影响 Z h ue t a 1 2 0 0 5 研究了气象条件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 季 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 W a n ge ta 1 2 0 0 6 研究了 香港的一次光化学污染事件 及光化学烟雾在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输送 这些工作对认识我国大气污染 物的产生机理 演变过程以及时空分布特征有重要 的意义 近年来 大气化学模式又有重要进展 由美国 大气研究中心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美国 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共同开发完成了区域大气动 力一化学耦合模式W R F C h e m W e a t h e rR e s e a r c h a n dF o r e c a s t i n gM o d e lw i t hC h e m i s 缸y 该模式的最 大优点是气象模式与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完全耦 合 W R F C h e m 已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的模拟 研究 J i a n ge ta 1 2 0 0 8 用W R F C h e m 模拟了香 港地区一次伴随台风出现的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 件 发现高温 低湿 强辐射和稳定的边界层结构是 导致持续光化学污染的关键因素 W a n ge t a 1 2 0 0 9 b 利用W R F C h e m 模式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 区由于城市扩张引起的天气条件变化对二次有机气 溶胶生成的影响 韩素芹等 2 0 0 8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了天津市主要大气污染物 C O N O 0 3 P M 2 5 的演变情况 T i ee ta 1 2 0 0 9 利用 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了墨西哥城市区域臭氧以及 其前体物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L ie ta 1 2 0 1 1 利用 W R F C h e m 研究了亚硝酸对北京 天津 河北等地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最快 的地区之一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 万方数据 6 7 6大气科学学报第3 6 卷 环境问题 如光化学烟雾等 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 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该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分布 特征和演变规律 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对策 已经 成为专家研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利用 W R F C h e m 模式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主要大 气污染物 N O O P M 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 1 模式设置 在线大气化学模式W R F C h e m 考虑了大气污 染物的平流输送 湍流扩散 干湿沉降 辐射传输等 主要大气物理过程 以及多相化学 气溶胶演变等大 气化学过程 在本研究中 W R F C h e m 模式的气相化学过程 采用C B M Z 方案 Z a v e r ia n dP e t e r s 1 9 9 9 它包含 5 5 种物质和1 3 4 个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过程所 需要的光解率由在线的F a s t J 方法 W i l de ta 1 2 0 0 0 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大气粒子对太阳 辐射的散射 吸收作用 每小时 模式时间 为气相 化学模块更新一次光解率 气溶胶过程采用包含了 液相化学反应的M O S A I C 气溶胶模型 Z a v e r ie t a 1 2 0 0 5 a 2 0 0 5 b 2 0 0 8 该模型包含了硫酸盐 硝 酸盐 铵盐 氯化物 钠盐 其他无机物 有机碳和元 素碳这8 类气溶胶成分 本研究里 M O S A I C4 个 气溶胶粒径分别为 0 0 3 9 0 1 5 6i x m 0 1 5 6 0 6 2 5I x m 0 6 2 5 2 5 斗m 2 5 1 0 灿m 模式采用N o a h 陆面参数化方案 并开启W R F 模式自带的城市模块 以便更好地反映城市下垫面 对大气边界层和局地环流的影响 云微物理过程选 用L i n 方案 此方案包含水的6 种状态 水汽 雨 云 水 云冰 雪 霰 修正了饱和度调整及冰沉降 短 波辐射传输过程选择G o d d a r d 方案 模式采用L a m b e r t 地图投影方式 网格分辨率 取为4 5k m 与排放源分辨率匹配 中心点经纬度 为 1 1 0 0 E 3 5 N 经向格点数为1 1 9 纬向格点数 为1 0 1 垂直层数1 7 层 模式第一层高度为0 4 0 m 第二层高度为4 0 8 0m 模拟区域和观测站点 如图1 所示 模拟时段为2 0 0 7 年8 月1 日0 8 时一 9 月1 日0 7 时 北京时间 下同 模式所用人为污染物排放源清单来自I N T E X BfI n t e r c o n t i n e n t a lC h e m i c a l T r a n s p o r tE x p e r i m e n t P h a s eB Z h a n ge ta 1 2 0 0 9 计划 该清单以2 0 0 6 年为基准 分辨率0 5 0 水平插值到L a m b e r t 网格 上 模式所用生物源来自于M E G A N M o d e lo f E m i s s i o n so fG a s e sa n dA e r o s o l sf r o mN a t u r e G u e n t h e re ta 1 2 0 0 6 的生物排放源模型结果 生 物源主要包括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 萜烯等有机物 模式气象驱动场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来自 N C E P N C A R 全球1o lo 再分析资料 时间分辨率 为6h 化学物质浓度的侧边界条件 S O S O B C O C H C H O 0 等浓度 来自M O Z A R T 4 M o d e l f o rO z o n eA n dR e l a t e dc h e m i c a l T r a c e r s 4 E m m o n se ta 1 2 0 1 0 每6h 的模拟结果 模拟过 程中启用了四维同化 提高了风 温 湿等关键气象 变量模拟的准确性 2 模拟结果检验 2 1 数据对比 2 0 0 7 年8 月1 0 3 1 日 在北京 天津 石家庄 沧州站点 图1 对O N O P M 进行了观测 所得 逐时观测数据用于本次模拟结果的对比检验 其中 北京 石家庄 沧州等地的数据来自于地面观测 天 津数据来自于4 0m 铁塔观测 观测数据均已经过 质量控制 图2 a 显示 模式很好地再现了北京0 体积浓 度的时间变化 反映了O 体积浓度1 1 一1 8E t 逐渐 上升 1 8 2 4 日逐渐下降 2 4 3 1E t 重新缓慢上升 的特征 与观测相比 模式较好地模拟了1 7 1 8 日 O 体积浓度的高值 但低估了1 5 2 4 3 1 日O 体积 浓度的高峰值 高估了2 0E t 的O 体积浓度 模式 很好地模拟了8 月O 体积浓度在天津的逐时变化 情况 图2 d 在石家庄 图2 9 和沧州 图2 j 的模 拟结果也较好 合理地反映了两地O 体积浓度的 5 0 4 5 N 4 0 N 3 5 0 N 世 3 0 N 2 5 0 N 2 0 N 1 5 0 N 州 l l 二1 1 0 E 2 卜 1 3 卜 经发 图1 模拟区域 京津冀地区 黑色方框内 及4 个观测站 点位置 F i g 1 M o d e ld o m a i n t h e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 i n t h eb l a c kb o x a n dt h e4m o n i t o rs i t e s 万方数据 第6 期庞杨 等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 6 7 7 5 0 2 0 9 0 6 0 3 0 O 期 一4 0 0 矗3 0 0 商2 0 0 嵩l o o 心 O 一4 0 0 三3 0 0 被2 0 0 嶷 嘲1 0 0 嵝 O I j 期 图22 0 0 7 年8 月北京 a b c 灭津 d c f 行家 l i g h i 和i 沧州 j k 1 的O a d g j N O b e h k P M s c f i 1 模拟结果与逐时观测值的对比 空白为数据缺测 F i g 2C o m p a r i s o n sb e t w e e nt h eo b s e r v e da n ds i m u l a t e dh o u r l y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 a9 d g j 0 3 b e h k N 0 2a n d c f i 1 P M 25i n ay b C B e i j i n g d e f T i 删i n g h i S h i j i a z h u a n ga n d j k 1 C a n g z h o ui nA u g u s t2 0 0 7 b l a n kd e n o t e s l a c ko fd a t a 逐时演变情况 捕捉到从2 2 3 0 日O 体积浓度在 石家庄的缓慢下降趋势 但低估了1 1 1 3 日石家庄 和1 1 2 1 2 8 日沧州o 体积浓度的高峰值 模拟偏 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模式网格分辨率较粗 难以准 确地反映城市地区局地环流和污染源分布情况 另 外模式所用排放源强为月平均值 难以反映观测点 周围实时的污染物排放 这也会影响模拟结果 模式合理地反映了北京站N O 的体积浓度水 平和时间变化趋势 图2 b 但模拟结果在2 7 3 1 日与观测值相比有所低估 模式普遍高估了天津 图2 e 站N O 的体积浓度水平 这可能是因为较 粗的垂直网格分辨率无法反映站点附近的浓度梯 度 模式同样高估了石家庄 图2 h 站N O 的体积 浓度水平 这与排放源强度的不确定性有关 图2 k 显示在沧州站 模式模拟的N O 逐时体积浓度与观 测值相比较为吻合 但模式整体上低估了2 8 3 1 日 N O 的体积浓度峰值 尽管模式可以基本反映北京P M 质量浓度的 时间变化趋势 但总体上高估了P M 的质量浓度 水平 图2 c 其中1 6 2 0 日高估较多 这与P M 一次排放源的不准确 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的不确 定和模式分辨率低都有关系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天 津 图2 f 模式再现了1 3 2 1 2 5 日的3 次P M 的 积累过程 但高估了P M 质量浓度的整体水平 模拟的P M 质量浓度在石家庄 图2 i 和沧州 图2 1 相对更接近观测值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两站 P M 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 如1 6 2 2 日石家 庄站较高的P M 质量浓度水平 以及2 0 2 1 2 4 2 5 日沧州站两次P M 的积累增加过程 表1 是北京 天津 石家庄和沧州四站观测和模 拟结果的统计量 结果显示 模式较好地反映了O 在这四个站点的时间变化趋势 模拟结果与观测数 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6 9 0 8 6 尽管模式模拟 的O 体积浓度比观测整体略有偏低 但误差较小 万方数据 6 7 8大气科学学报第3 6 卷 表l2 0 0 7 年8 月O N 0 2 P M z 观测和模拟结果的统计数据 T a b l e1S t a t i s t i c so fs i m u l a t e da n do b s e r v e d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0 3 N 0 2a n dP M 2 5i nA u g u s t2 0 0 7 总体上 模式对京津冀地区O 具有好的模拟能力 模式基本可以反映P M 在4 个站点的时间变化趋 势 相关系数为0 4 4 0 4 8 但与观测数值相比 模拟结果有所高估 对于N O 模拟值与观测值之 间的相关性相对较低 相关系数为0 2 7 0 4 3 总之 模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京津冀地区O 体积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 模式对 P M 的模拟也比较合理 但对N O 的模拟相对较 差 需要指出 氮氧化物的模拟仍然是当今大气化 学模拟的一个难点 H a ne ta 1 2 0 0 8 2 2 模拟结果 图3 a 是京津冀地区2 0 0 7 年8 月近地面平均气 温和风场的分布 由于太行山位于京津冀地区以 西 而山地气温较低 因此京津冀以西地区的8 月平 均气温表现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低温带 在京津冀 以东 以南的平原地区 月平均温度较高 高温中心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8 月平均近地面风场显示 京 津冀地区为高压控制区 高压中心位于渤海湾北岸 在高压控制下 风从渤海湾吹向大陆 风向在京津地 区为偏东和偏南风 在河北南部石家庄附近 由于遇 到太行山阻挡 风向偏转为东北风 风速同时减弱 图3 b 是京津冀地区8 月平均近地面O 体积浓度的 分布情况 北京和天津是O 的两个低值中心 月 平均体积浓度约3 0 1 0 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 大城市人为污染排放源很强 夜间N O 对O 的消耗 很大 造成夜间O 很低 在渤海湾上有一个O 的 高值中心 月平均体积浓度大于5 0 1 0 q 这是由 于周边污染物的输送 0 在城市下风向产生率更 高 而高压中心位于渤海湾上空 不利于O 扩散 在京津冀西部的太行山地区 O 月平均体积浓度也 较高 8 月近地面平均P M 质量浓度分布如图3 c 所示 图中显示 P M 月平均质量浓度表现出明显 的南高北低分布特征 这主要是因为南部地区一次 P M 如黑碳 有机碳 的排放强度和二次气溶胶 如硫酸盐 硝酸盐 铵盐等 都比较大 从河北南 部到京津地区P M 质量浓度呈现递减的趋势 变 化范围为1 2 0 2 4 0I 也g m 3 图3 d e 是8 月1 4 时的月平均近地面气象场 图3 d O 体积浓度 图3 e 和P M 质量浓度 图 3 f 分布 图3 d 显示 8 月1 4 时的平均气温与8 月 全月平均气温分布相似 1 4 时的月平均气温更高 北京和天津部分地区是高温区 最高温度达到3 3 1 4 时的月平均近地面风场显示 在河北南部 风向以从渤海湾吹向大陆的东北风为主导 在渤海 湾北岸 流场表现为反气旋结构 使得北京和天津地 区以东南风为主 图3 e 显示 1 4 时的月平均O 体 积浓度分布呈现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北部的O 体积 浓度较高 超过8 0 1 0 一 北京 天津和石家庄地 区 O 体积浓度低于周边地区 而在京津的西部和 北部 O 体积浓度较高 可超过8 0 1 0 一 图3 f 给 万方数据 第6 期庞杨 等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 6 7 9 4 0 N 越 婚 3 8 0N 卜 r 4 2 州巨 雾霎 h 一 一 3 一 一 N 0 j 二 4 0 N 譬孑 要3 8 N 陡 o J e 吲窿 1 1 2 E1 1 6 0 E1 2 0 E1 1 2 E1 1 6 E1 2 0 E 经度经度经度 l f 一二 二二j 二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0 3 l3 2 3 392 74 56 38 12 04 06 08 01 0 0 1 2 0 图32 0 0 7 年8 月京津冀地区近地面气温 阴影 和风场 箭矢 m s a d O 体积浓度 b e 1 0 9 P M 质量 浓度 C f m 3 的平均分布 a c 为月平均 d f 为1 4 时的月平均 F i g 3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o f a d n e a l 一s u r f a c ea i rt e m p e r a t u r e s h a d i n g s a n dw i n d a I T O W S m s b e 0 3v o l u m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1 0 a n d C f P M 25m a s s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斗 m 3 i nt h e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e ir e g i o ni nA u g u s t2 0 0 7 a ca r em o n t h l ym e a n s a n d 卜一fa r em o n t h l ym e a n sa t1 4 0 0B S T 出了1 4 时月平均P M 质量浓度 在区域南部和环 渤海地区 P M 质量浓度比较高 在1 0 0 1 2 0 p g m 3 这主要是经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气溶胶的 贡献 图3 d 显示在环渤湾的东北部 东北气流较强 环渤海地区还会受到东北地区P M 输送的影响 图2 a 表明在8 月1 7 1 8 日 北京地区出现了一 次0 污染过程 0 峰值体积浓度接近1 2 0 1 0 9 因为O 体积浓度峰值出现在1 4 时前后 图4 分别给出8 月1 7 日1 4 时的近地面气象场 图 4 a O 体积浓度 图4 b P M 质量浓度分布 图 4 c 和P M 中二次气溶胶的比例 图4 d 由图4 a 可见 1 7 日1 4 时 北京 天津 河北大部分地区的气 温都在3 0 以上 同时 上述地区普遍处于偏东气 流的控制 其中北京和天津是偏东或东南风 风速在 1 2m s 河北南部以东北风为主 风速在2m s 左 右 此时气象条件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 图4 b 显示 O 体积浓度在研究区域的西部高于东部 此 时在北京地区 O 体积浓度为8 0 x1 0 一一1 1 0 1 0 天津地区O 体积浓度为5 0 1 0 一 9 0 1 0 一 河北大部分地区O 体积浓度在7 0 1 0 9 以 上 在北京和天津的下风向 即北京西北部地区 存 在一个O 高值中心 体积浓度超过1 0 0 1 0 q 这 是北京和天津地区一次污染物输送至下游地区经光 化学反应产生和上游地区产生的O 直接输送共同 作用的结果 由于太行山脉的阻挡O 在此堆积 在北京和天津的北部 渤海西岸部分地区 O 体积 浓度也比较高 为7 0 1 0 一 9 0 1 0 一 模式模拟 的北京城区O 体积浓度为8 0 1 0 一 9 0 1 0 一 而天津市区有O 低值中心5 0 x1 0 一 6 0 1 0 一 这与天津市区受到海风影响 海上O 体积浓度相 对较低有关 1 7E l 1 4 时近地面P M 质量浓度在研究区域 内的分布形势如图4 c 所示 在山东西南部 渤海周 边地区 辽宁西南部等地 P M 质量浓度很高 超过 1 2 0 斗g m 3 在石家庄 P M 2 5 质量浓度约为8 0 1 0 0 l L g m 3 而在北京和天津 P M 质量浓度在6 0 万方数据 6 8 0 大气科学学报第3 6 卷 赵 好 i 口 2 3 2 4 2 52 6 2 7 2 82 93 03 13 23 3 经度 工 二一 工 04 08 01 2 0 1 03 05 07 09 01 1 0 经度 41 62 84 05 26 4 图42 0 0 7 年8 月1 7 日1 4 时京津冀地区近地面气温 阴影 和风场 箭矢 m s a 0 体积浓度 b 1 0 9 P M 质量浓度 c 斗g m 3 以及二次气溶胶占总气溶胶比例 d 的分布 F i g 4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o f a t h en e a r s u r f a c ea i rt e m p e r a t u r e s h a d i n g s C a n dw i n d a l l O W S m s b 0 3v o l u m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1 0 9 c P M 2 5m a s s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斗g m 3 a n d d t h es e c o n d a r yf r a c t i o no fP M 2 5 i n t h eB e i j i n g T i a n j i n H e b c ir e g i o na t1 4 0 0B S To nA u g u s t1 7 2 0 0 7 8 0 斗 m 3 渤海的西岸和北岸高浓度的P M 主要 是局地排放 化学反应产生和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4 a 显示在这个区域是东风和东北风控制 东北地 区 如沈阳 的一次和二次的气溶胶 以及气溶胶的 前体物被输送到渤海北岸经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气溶 胶 还有局地排放的一次气溶胶和部分海盐都对这 一地区很高的P M 质量浓度有贡献 模拟结果显 示P M 2 5 中二次气溶胶质量浓度在5 0 一1 0 0 斗g m 3 一次人为气溶胶质量浓度为1 0 2 0 斗g m 3 海盐质 量浓度为1 7 斗g m 3 图略 图4 d 显示在渤海湾 地区二次气溶胶比例为4 0 一6 4 说明二次气溶 胶是该地区P M 中的主要贡献者 3 结论 1 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模式较好地再现 了北京 天津 石家庄和沧州等地O 体积浓度的变 化 捕捉到其日变化特征 但与观测值相比 模式低 估了高峰值 相关系数为0 6 9 0 8 6 模式基本反 映了北京 天津P M 值的变化趋势 但总体高估了 其质量浓度水平 相关系数为0 4 4 0 4 8 模式合 万方数据 第6 期庞杨 等 利用W R F C h e m 模拟研究京津冀地区夏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演变6 8 1 理反映了北京站N O 的体积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 但总体上高估了N O 体积浓度水平 相关系数为 0 2 7 0 4 3 网格分辨率 排放源以及二次气溶胶 机制上的不确定性是是造成模式偏差的主要原因 2 模拟结果显示 京津冀地区气象场 地形和 化学产生都对污染物的分布有影响 8 月平均白天 京津市区和石家庄O 体积浓度低于周边地区 而 在京津的西部和北部 O 体积浓度较高 可超过8 0 x1 0 一 白天在区域南部和环渤海地区 P M 质量 浓度很高 为1 0 0 1 2 0 g m 3 这主要是经化学反 应产生的二次气溶胶的贡献 另外 一次气溶胶排放 和输送也有一定贡献 3 8 月1 7 日1 4 时 气象条件有利于光化学反 应 北京地区O 体积浓度是8 0 x1 0 一一1 1 0 1 0 一 天津地区为5 0 x1 0 一一9 0 1 0 一 此时渤海 西岸和北岸高质量浓度的P M 最大达到1 2 0 g m 3 是局地排放 化学反应和外来输送共同作用 的结果 其中二次气溶胶质量浓度约5 0 1 0 0 斗g m 3 是P M 25 的主要贡献者 4 通过敏感性数值试验 发现北京地区主要为 V O C 控制 减少V O C 排放可以控制该地区臭氧污 染 但对P M 质量浓度影响并不大 而当同时削减 S O N O X V O C 和N H 排放源时 二次气溶胶的质 量浓度会大幅下降 京津冀地区污染程度还受气象 条件 地形地貌和周边输送的影响 该地区大气污染 控制是复杂和困难的 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高岑 王体健 吴建军 2 0 1 2 2 0 0 9 年秋季南京地区一次持续性灰霾 天气过程研究 J 气象科学 3 2 6 2 4 6 2 5 2 高俊 郑有飞 陈书涛 2 0 1 2 2 0 0 7 2 0 0 8 年南京江北工业区大气降 水化学特征 J 大气科学学报 3 5 6 6 9 7 7 0 1 韩素芹 冯银厂 边海 等 2 0 0 8 天津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的 W R F C h e m 数值模拟 J 中国环境科学 2 8 9 8 2 8 8 3 2 漏嗣佳 朱彬 廖宏 2 0 1 0 中国地区臭氧前体物对地面臭氧的影响 J 大气科学学报 3 3 4 4 5 1 4 5 9 宋娟 程婷 谢志清 2 0 1 2 江苏省快速城市化进程对雾霾日时空变化 的影响 J 气象科学 3 2 3 2 7 5 2 8 1 王红磊 朱彬 康汉青 2 0 1 1 南京市城市不同功能区P M l o 和P M 2l 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J 气象科学 3 1 增刊 1 6 2 3 向伟玲 安俊岭 王自发 等 2 0 1 0 北京奥运会期间C B M Z 化学机 制的模拟应用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 5 5 5 5 1 5 5 9 银燕 崔振雷 张华 等 2 0 0 9 a 2 0 0 6 年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分 布特征的模拟研究 J 大气科学学报 3 2 5 5 9 5 6 0 3 银燕 童尧青 魏玉香 2 0 0 9 b 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 J 大气科学学报 3 2 6 7 2 3 7 3 3 张敏 朱彬 王东东 2 0 0 9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S 0 2 N 0 2 和0 3 的变 化特征 J 大气科学学报 3 2 5 6 9 5 7 0 2 张远航 邵可声 唐孝炎 等 1 9 9 8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J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 4 2 3 3 9 2 4 0 0 朱敏 王体健 卢兆民 2 0 0 8 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J 气象科学 2 8 6 6 7 3 6 7 7 A nJ u n l i n g L iY i n g C h e nY o n g e ta 1 2 0 1 3 E n h a n c e m e n t so fm a j o r a r o s o lc o m p o n e n t sd u et oa d d i t i o n a lH O N Os o u r c e si nt h eN o r t h C h i n aP l a i n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v i s i b i l i t ya n dh a z e J A d vA t m o s S c i 3 0 1 5 7 6 6 B i a nH a l H a nS u q i n T i eX n e x i e ta 1 2 0 0 7 E v i d e n c eo fi m p a c to fa e r o s o l so ns u r f a c eo z o n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T i a n j i n C h i n a J A t m o s E n v i r o n 4 1 4 6 7 2 4 6 8 1 E m m o n sL W a l t e r sS H e s sPG e ta 1 2 0 1 0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t h em o d e lf o ro z o n ea n dr e l a t e dc h e m i c a lt r a c e r s v e r s i o n4 M O Z A R T 4 J G e o s c iM 0 dD e v 3 4 3 6 7 G e n gF u h a i T i eX u e x i X uJ i a n m i n e ta 1 2 0 0 8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so fo z o n e N O x a n dV O C sm e a s u r e di nS h a n g h a i C h i n a J A t m o s E n v i r o n 4 2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