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正确准确朗诵诗歌的节奏。3.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的意境。4.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徐志摩到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从这一年开始,作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28年开始到英、美等国游历。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空难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此外徐志摩还有戏剧、译著等。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写作背景。(1)雨巷:这首诗大概写于1927年。作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很多革命党人受到屠杀,革命前途变得暗淡。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惶恐迷惘的境地。(2)再别康桥: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作者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感到时间易逝,物是人非,作者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念之情无以倾诉,感到怅然若失。乘船回国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3.掌握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彳亍(ch、ch)颓圮(p)青荇(xng)漫溯(s)4.理解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太息】叹息【颓圮】坍塌,破败【漫溯】随心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学习雨巷1.找出雨巷和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榆阴、清泉、浮藻、长篙、星辉、笙箫、夏虫等。2.戴望舒在雨巷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作者在诗的第一节就定下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与情相对的是那唯美的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作者在这儿是孤独的流露,还是对爱情的渴求,还是对时事的感触?我们也许得不出具体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丁香姑娘的追求,但是丁香姑娘还是在这雨巷中消散了,留给作者的只能够是太息和无尽的愁怨寂寥。3.如何理解本文的“雨巷”和“姑娘”?这是本文中两个主要意象。江南的小巷,在梅雨时节,一般会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在雨天,常少有人走。我们可以把小巷看作是作者的一条“追求之路”。作者独自在这条寂寥的小路上彷徨。作者在追求什么呢,这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的余地。丁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代表着孤高、美丽和忧愁。作者把这种气质赋予了姑娘,在文章中,姑娘就是丁香,丁香也就是姑娘。丁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稍纵即逝,作者虽然努力追求,但是留给他的可能仅仅是怀恋和惆怅。4.雨巷的韵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1) 运用重叠和反复。如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等。这种重叠和反复,能够增强诗歌的抒情色彩。(2) 全诗每节第三、六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这就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使全诗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效果。 (3) 每节除了固定的第三六句押韵外,还有一些句子的末字也押韵,或者韵相近。学习再别康桥1.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作者在文章中抓住了一些具体的形象,如金柳、波光、青荇、星辉、浮藻等,作者运用充满色彩的词语,把康桥的美丽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的美丽,作者有了更加浪漫的遐想“寻梦”。但是遐想终归是遐想,它还是要被现实的“别离”所警醒。康桥的景色依然如故,但是物是人非,留下的只有忧伤和惆怅。2.如何理解再别康桥首节中三个“轻轻”?这三个“轻轻”充分表现出作者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作者不想惊动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宁静与和谐的意境,他只想与梦中的康桥悄悄惜别。三个“轻轻”把诗人的温柔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整节诗节奏轻缓,这也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3.诗的末句“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它们在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方面效果有无区别? 这句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诗人不忍心破坏康桥宁静、和谐的美,一是虽然诗人无限渴望但却不能够带走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无论哪一种理解,都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眷恋之情。4.“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里的“梦”当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根据诗人过去的经历与思想变化的过程,它至少应该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遗憾的是,多年以后,诗人的这些梦想,都如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一样,早已沉淀在了清清的潭底。所以,这里所抒发的远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 5.再别康桥的形式美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诗歌作一点分析。再别康桥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三美”上。(1) 建筑美: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字数相当,参差变化中更见整齐。 (2) 绘画美:作者非常注意词语的选用。作者把一组充满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使全诗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3) 音乐美:全诗每一节的二四句押韵,节奏鲜明,旋律和谐,全诗读来悦耳动听。问题探究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名作赏析一个日本女郎与一男子作别,在那即将分别又不忍分离的刹那间,千般情意,无从说起,所有的感慨,都凝结在一句“珍重”的祝愿里。诗人以不胜凉风娇羞的水莲花比喻女子低头鞠躬的风姿,可谓妙手天成。莲花的皎白与粉红,与女郎娇羞、温柔的脸庞相映成趣。莲花不胜凉风的摇曳,极似女郎袅袅婷婷的身姿。至于莲花淡淡的清香,既暗合了女郎庄重、娴静的品格,又描绘出她表面的微笑之下掩藏的怅然若失的酸楚。诗人敏锐捕捉到那一声声“珍重”的背后的含义。之所以“蜜甜”,是因为双方彼此情感的心领神会,之所以“忧愁”,是因为从此就要天各一方。在线阅读一、“雨巷诗人”戴望舒和他的雨巷(尹在勤)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行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来细细探寻。戴望舒之所以写下这雨巷,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这位诗人故乡的有的学者所考证的: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诞生。他家的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八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在他家西南方向的珠宝巷内。他14岁入杭州宗文中学,这所学校又在他家东北方向的皮市巷内。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戴望舒发表雨巷,时年22岁。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这位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许是他太熟悉雨巷了,太系念雨巷了,于是往昔在雨巷的足迹,便像梦一般地飘来,涌来,这便是他写雨巷的原因,或者换言之,这便是他灵感的触发点。戴望舒之所以写下这雨巷,自然更有他提笔的当时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据施蛰存回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望舒、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外,更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反复吟咏这几个诗行,闭目回味,浮现于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这是孤独的袒露吗?这是爱情的渴求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戴望舒的另外一位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中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那么,就让我们寻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远远窥视吧。你看,接下去的2、3、4节,诗人又抒写道,他所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散而去。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那位姑娘相逢。再接下去的第5、6两节,则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就在于对以上两个层次的五个诗节所写的诗人与那位姑娘瞬间相逢又相散的情景的理解。那位姑娘是实写吗?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还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他在1929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只肯定地认为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就未敢断定了。但是,与雨巷同时写作甚或早于雨巷的一些作品,如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乃至可知断章等,我们从中却可以见出,这位诗人早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因而,对于雨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并无“本事”的虚拟,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这就不可忽视它所蕴含的爱的因素。诗人在此时此刻,希望逢着一位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独和彷徨。这一看法,姑且作为“一家之言”。 当然,这首诗所表现的隐秘的灵魂,显然又不仅于此。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显然又具有其象征意义。这一点,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前面我们已提及,诚如施蛰存所说,戴望舒“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我们从雨巷中,就不难寻求到魏尔伦诗作中的那种“迷茫如雨”的朦胧色彩,那种“凝思悠复悠”的忧郁情愫。我们也不难从魏尔伦的诗中,寻求到某些影子。诗人戴望舒运用象征的方式和手法,进行意象的摄取,这正如他自己后来在译古尔蒙的诗作的“译后记”中所说:“他的诗有着绝端的微妙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他的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戴望舒说的是他对象征派诗人古尔蒙诗作的感受,他自己的雨巷又何尝不是如此?雨巷中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影子。诗人对这一形象的抒写,也并不重在实摹细描,而是重在追求一种“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重在“呈给读者的神经”。 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欣赏,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也许会寻着诗人所呈现的“神经”,去把它当做一首单纯抒写忧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去品尝;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诗人以象征手法所写的这种感情,自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低沉哀怨之情,是一种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的惶惑空虚之情,是一种对时代洪流的回避之情。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前面所提及的象征手法,在诗人戴望舒的手里的借鉴和运用,就比李金发自由和圆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选自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8),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二、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客观地说,他的诗参差不齐好坏不一,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很大部分是纯艺术的追求和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果你读他的诗,你不能不惊叹诗人诗的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丰富的想像以及比喻的新奇,惊叹诗人构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精深的音乐修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总之,读了他的诗,你便会觉得他的诗很美。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言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