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1、 编制依据(1)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LQSG-07合同段两阶段设计施工图;(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4)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技术规范(5)施工区域内综合管线资料及我单位调查成果;(6)我单位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及现有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情况;(7)业主、总监办及驻地办各种相关文件精神。2、编制原则为保证本合同段强夯施工顺利完成,通过对强夯试验段的施工工艺、技术参数、质量控制等情况总结,以成果指导后续施工,同时使每道施工工序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工程施工的优质性和安全性。二、工程概况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LQSG-07合同段,位于济南市商河县境内。本合同段起讫里程主线桩号为K65+225K74+100。合同段主线全长8.875Km,商河连接线全长6.1Km。主要设计标准:该段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双向六车道,主线路线设计速度120km/h,主线路基宽度34.5m。本标段桥梁台后路基填方一般较高,桥头路基沉降量相对较大,桥台与台后的差异变形很容易产生桥头跳车等路基病害。为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小台后路基沉降变形量,桥头路基软基处理主要采用两种处理方式即水泥搅拌桩及强夯。设计要求在软土层厚度较大、埋置较深且路基工后沉降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对远离村庄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桥头路段,在台后30m50m范围内采用强夯处理。三、试验目的按设计和技术规范要求,强夯施工前首先需进行强夯试验段施工。通过对强夯试验段的施工工艺、技术参数、质量控制等情况的分析及总结,从而在后续批量施工中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及改进,最大限度的保证强夯施工的质量。通过强夯试验的施工,在取得并满足相关技术参数要求的同时须达到以下目的:(1)确定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施工工艺;(2)确定满足本工程需要的人员、材料和各种仪器设备数量; (3)确定满足本工程设计要求的相关技术参数如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夯击能、夯锤重量、夯锤落距及夯沉量;通过试验段成果最终确定可行的施工方案,为后续施工总结相关经验,从而选择合理的机械配置和质量控制方案来确定最优的施工工艺。四、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1、主要工程数量本标段施工图设计中为增加地基承载力,减小台后沉降变形量,对远离村庄的且地下水位较低(埋深大于3米)的结构物台后路段进行强夯处理。强夯设计区段及工程数量详见下表(表一、表二) 强夯设置区段及数量 (商河互通) 表一序号起讫桩号处理 方式处理长度(m)强夯面积(m)强夯置换(m)1K65+225.0K65+277.0强夯法50 32106422K65+243.0K65+293.0强夯法50 34406883K65+426.0K65+456.0强夯法3030306064K65+464.0K65+494.0强夯法3032636535K65+586.0K65+626.0强夯法4024184846K65+670.0K65+710.0强夯法4022984607K66+012.0K66+052.0强夯法4026613328K66+096.0K66+136.0强夯法4023834779K66+409.5K66+449.5强夯法40239948010K66+493.5K66+533.5强夯法40217543511AK0+029.2AK0+069.2强夯法40206441312AK0+029.2AK0+069.2强夯法40216543313AK0+373.58AK0+413.58强夯法40146329314AK0+545.0AK0+585.0强夯法40160732115AK0+629.0AK0+669.0强夯法40146329316AK1+323.0AK1+353.0强夯法30160732117CK0+146.0CK0+186.0强夯法4070714118CK0+230.0CK0+270.0强夯法4065713119EK0+345.0EK0+385.0强夯法40 163032620EK0+429.0EK0+469.0强夯法40 1264253 强夯设置区段及数量 (主线部分) 表二序号起讫桩号处理 方式处理长度(m)强夯面积(m)强夯置换(m)1K67+020.0 K67+050.0强夯法30 14942992K67+056.0 K67+086.0强夯法30 14942993K67+834.5 K67+874.5强夯法40 31656334K67+959.5 K67+999.5强夯法40 21124225K68+153.5 K68+183.5强夯法30 20714146K68+191.5 K68+221.5强夯法30 22144437K68+845.0 K68+875.0强夯法30 22164438K68+881.0 K68+911.0强夯法30 21924389K69+182.0 K69+212.0强夯法40 148229610K69+218.0 K69+248.0强夯法30 145529111K69+412.0 K69+442.0强夯法30 150730112K69+450.0 K69+480.0强夯法30 207641513K69+713.0 K69+743.0强夯法30 152030414K69+751.0 K69+781.0强夯法30 152430515K70+103.0 K70+143.0强夯法30 145229016K70+139.0 K70+169.0强夯法30 148829817K70+468.5 K70+508.5强夯法40 208441718K70+552.5 K70+592.5强夯法40 152730519K70+783.0 K70+823.0强夯法40 223644720K70+837.0 K70+877.0强夯法40 216743321K70+912.5 K70+952.5强夯法40 216743322K71+017.5 K71+057.5强夯法40 213742723K72+114.5 K72+144.5强夯法30 230046024K72+150.5 K72+180.5强夯法30 289057825K73+087.0 K73+127.0强夯法40 224044826K73+212.0 K73+252.0强夯法40 288457727K73+552.5 K73+582.5强夯法30 148829828K73+590.5 K73+620.5强夯法30 211442329K73+945.0 K73+975.0强夯法30 147029430K73+984.0 K74+014.0强夯法30 14802962、施工组织及工期安排为确保本标段路基强夯试验段的顺利进行,拟安排一个强夯施工队负责此次试验段施工任务,下设2个作业班组,每班组4人,由项目部技术人员、测量人员负责路基强夯试验段的施工测量、资料记录收集、整理等工作。本标段强夯试验段选取孟庄中桥济南台后K65+670K65+710段进行试夯,强夯处理长度为40米,处理宽度为58.557.5米,处理面积为2298,拟采用1套强夯机械及配备1套测量仪器(水准仪及全站仪)进行施工。强夯机械采用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已进场的夯锤锤底直径为2.25m,锤重10t,根据设计要求强夯单击夯能为1500KN.m,因此计算落距为15m。强夯试验段计划2011年9月25日试夯,2011年10月25日完成。试验段完成并满足设计要求后,及时编写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并报驻地办、总监办批复后方能进行强夯的正常施工。3、施工准备 (1) 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做好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2) 现场已查明强夯试验段范围内无地下构造物和管线。(3)水位探测:施工前必须探测地下水位,保证强夯处理范围内地下水位低于3.0米,对地下水位较高(高于3m)的路段必须进行轻型井点降水。井点按照设计要求设置为封闭长方形,顺路线方向每1020米横路向设1排井点,顺路线方向纵向设置3排井点,同时每排中的井点间距为2米,井点降水埋深不小于6米,如降水达不到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密井点或采用其他降水方式。井点降水中心区域应设置独立水位检查点,强夯前检查水位是否符合要求。经现场挖沟探测,本次强夯试验段区域内水位为原地面下3.6m,符合强夯设计要求。(4)测量放样:定出控制轴线、强夯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和编号,并对原地面抄平。现场交底至强夯施工作业人员,并在远离试夯点不小于100m处设置水准基点。(5)安全、技术交底:强夯试验段开工前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及技术交底。 (6)征地拆迁完成情况:本次强夯试验段的征地及拆迁已完成,具备试验段开工条件。4、资源配置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试验段工作,我项目部已组织满足开工要求的相关人员和机械设备,人员配备及主要机械设备配置如下表(表一、表二、表三):现场施工人员的配置表 表一序号工种名称人数备注1现场负责人2负责现场组织协调2机械操作员2强夯机械设备操作3辅助工2夯锤钩挂、固定检查4维修工2负责设备检查维修保养5合计(人)8管理人员配备表 表二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划分1王前进项目副经理负责现场施工策划、管理协调2蔡 磊项目副总工对现场施工技术把关、负责现场技术管理3余 松安质部长负责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保障工作4范国红试验负责人负责现场具体试验工作5罗小龙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具体技术工作6王忠皓测量负责人负责测量技术工作7赵连喜施工队长负责现场施工、协调工作合计(人)7 设备配置表 表三序号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进场时间状态1履带式起重机NU9012011.8.22合格2夯 锤2.25m/15t12011.8.22合格3推土机山推22012011.8.22合格4装载机ZL5012011.8.22合格5、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强夯施工工艺原理强夯法是应用功能转换的原理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具体的说,它是利用起重设备将重锤,从高处自由下落,给土以强烈的冲击和振动。地基土在强大的冲击能的作用下,土体强制压缩和振密,土体局部液化,夯点周围产生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溢出,经时效压实,使土体重新固结,从而提高了土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2)夯击遍数的确定夯击遍数设计参考值为2遍,以第一遍夯点正方形中心进行第二遍夯击,最后采用低能量满拍两遍,满拍夯击能800 KN.m,满拍采用低落距锤多次夯击,达到锤印彼此搭接。(3)夯击次数的确定设计单点夯击次数参考值为8次且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作为止夯条件。特殊地质条件下,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设计代表现场查验确认后,可根据试夯结果,在单点夯击数不小于8击的情况下,止夯条件调整为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10cm。每个夯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的质量。(4)夯点布置示意图(5)夯击遍数间隔时间的确定强夯夯击第一遍与第二遍,第二遍与满拍间歇时间一般均在7d左右,具体间歇时间可根据施工工艺试夯确定,施工时首先保证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并做好详细记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流水顺序,安排合理的流水节拍,力争各段达到连续夯击。杜绝间歇时间未到就强行施工的现象,保证强夯的质量。(6)强夯施工 原地面清表后,用平地机整平地面,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布设夯点。第一遍夯点位置的确定应在清表后进行,首先进行地面高程测量并根据第一遍夯点施工图,以夯击点中心为圆心,以夯锤底直径为圆直径,用白灰画圆,分别标出每一个夯点并测量场地高程。 夯点布设完成后夯击机械就位,提起夯锤离开地面,调整吊机使夯锤中心与夯击点中心一致,固定起吊机械,检查机械工作情况和安全防护措施,检查夯锤的通气孔是否畅通,按照预定夯击能调整好夯锤落距,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根据夯击能及夯锤重量计算落距并测量夯前夯锤顶高程。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程,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夯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重复步骤,按设计规定的连续夯击8次的夯击次数及最后两次夯击沉降量差小于5cm的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如夯击达不到上述设计要求,则再继续夯击。 重复步骤,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夯坑采用粗粒料回填。第二遍夯击应在第一遍夯击完成7天后进行。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将场地表层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满夯施工强夯点夯两遍后采用低能满拍两遍,满夯采用低能量800KNm满夯两遍,根据夯锤的重量控制落距为5.4m,设计要求满夯采用夯印彼此搭接不小于1/4D(夯锤直径)则夯印搭接应不小于0.56m。满夯施工应按设计要求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遍数及夯坑搭接方式进行施工。(7)强夯施工注意事项起重机具选用履带式起重机,脱钩器及滑轮要求有足够强度和耐用性,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迅速,脱钩时不允许发生锤与钩不脱离现象。 预先测算出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变形,确定地面高程,平整好施工场地。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夯击时按规定的落距进行夯击,夯击位置要准确,落锤要平稳。强夯施工前须首先探测水位,并对水位高于3m的路段采用井点降水至3m以下后再行施工强夯。 强夯必须在桥台桩基施工前进行。在每一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硬质材料继续施工。在断面高差大的路基中进行施工时,遵循从高处到低处逐层挖土夯实,不宜一次挖成阶梯形,以免夯打时在高低相交处发生坍塌。施工过程中,要避免重锤起吊后的旋转,防止锤底倾斜和夯击点不重合。当前一遍夯完后,需用新土或坑壁的土将夯坑填平,再进行下遍夯击施工,直至完成计划的夯击遍数。遇阴雨天气,须提前在强夯范围内挖设排水沟及截水沟排水,防止雨水浸泡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在起夯时,吊车正前方、吊臂下和夯锤下严禁站人,需要整平夯坑内土方时,要先将夯锤吊离并放在坑外地面后方可下人。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戴安全帽,夯击时要离开夯点15m以上距离。五级以上大风天气,雨、雾、雪、风沙扬尘等能见度低时暂停施工。严格遵守强夯施工程序及要求,做到夯锤升降平衡,对准夯坑,避免歪夯,禁止错位夯击施工,发现歪夯,立即采取措施纠正。夯锤的通气孔在施工时保持畅通,如被堵塞,应立即疏通,以防产生“气垫”效应,影响强夯施工质量。加强对夯锤、脱钩器、吊车臂杆和起重索具的检查。对不均匀场地,只控制夯击次数不能保证加固效果,应同时控制夯沉量。 五、 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1、质量控制(1)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无规定时使相邻轴线的夯击间距时间尽量拉长,特别是当土的含水量较高时。(2)夯击时夯锤的气孔要畅通,夯锤落地时基本水平。(3)各夯点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及时纠正。强夯施工时对每一夯击点的单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4)强夯处理后一个月内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一般不小于180Kpa.(5)强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主要包括每个夯点的夯坑深度、夯坑体积、夯坑四周隆起高度都需记录、整理;场地隆起和下沉记录,特别是临近既有建筑物时;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外部补充填料量的记录;附近建筑物的变形检测;满夯前根据设计基底标高,考虑夯沉预留量并整平场地,使满夯后接近设计标高。2、 强夯施工质量检测(1)强夯处理夯击点布置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尺量。(2)低能量满夯的搭接不小于四分之一夯锤直径。检测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尺量。(3)承载力检测:采用标贯试验、静力触探检测夯前夯后承载力。(4)水位监测:监测夯前水位是否满足要求。(5)沉降量监测:监测点夯坑、夯后地表沉降量。(6)强夯夯坑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不大于0.1倍夯锤直径。检测数量:检验总夯击点的十分之一。检验方法:测量检查。(7)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复核下表规定。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项目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范围不小于设计沿线路纵方向每100m抽样检验5处尺量2横坡0.5%沿线路纵方向每100m抽样检验5断面坡度尺量(8)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验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地基湿陷值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项目1夯锤落距毫米 300钢索设标志2夯重公斤100称重3夯击遍数及次数不小于试验确定的参数记录4夯点间距毫米500用钢尺量5前后两遍间歇时间不小于试验确定的参数记录六、质量保证措施1、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强夯施工工艺以及本路段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建立系统、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见(附件2)2、针对施工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活动,确保该项工程质量符合技术标准。3、技术及组织措施上严格把好五个重点环节。(1)测量方面:组织全体测量人员在施工现场交接好平面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并实地复测、计算、检查是否无误。在确认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无误后,根据施工需要布设测量控制夯点及范围。作好各测量记录:在复核测量和各部的施工测量放线中,均做测量记录,签字齐全,并附有必要的施工简图。(2)技术方面: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施工中的工序技术标准,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3)试验方面:利用试验设备和仪器,加强施工过程中自检工作,确保产品质量。(4)操作:严格按技术规范和有关施工操作规程,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各工种必须持证挂牌上岗,严禁无证操作,违章作业。(5)检查:积极配合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质监站的工作,虚心接受质量监督检查,切实做好“自检”与“终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查制度。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努力实现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愈来愈使施工生产有秩序、有节奏的向前发展。5、充分利用晴天多完成任务,延长作业时间。6、充分发挥设备能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劳动力,均衡组织施工,提高劳动生产率。7、强夯施工作业,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按夯点间距布置放线,夯点误差小于5。准确量测夯锤提升高度,确保夯击能达到设计要求。夯击时,夯锤对准夯击点位置。夯点应有明显的标记和固定编号。按确认的单点夯击能进行每个夯点的夯击,并记录每次夯沉量和总夯沉量,严格按收锤标准进行施工,遇特殊情况立即研究解决。详细做好各夯点的夯击次数、夯沉量、夯击能等现场记录。及时总结上一遍夯击的经验教训,为后续施工提出参考意见,使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8、严格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各类记录齐全,文字整洁,按规定办理完签证手续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9、严格机械设备管理,保证施工机械安全正常运转。施工机械应经常检查,确保正常使用。10、加强各项设施的安装、布置,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11、严格劳动纪律及交接班记录。12、夯机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严禁违章作业。七、安全保证措施根据该段路基强夯施工的特点,安全防范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防高处坠落事故; 防机械伤害事故。我部将采取如下安全保证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1、 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制定安全保证体系(见附件3)2、实行严格的安全交底和检查制度(1)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书面详细安全技术交底,凡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并保存资料。专职安全员要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对所有从事管理和生产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重点对专(兼)职安全员、机械工、以及上岗工人等进行培训教育。通过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纪律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定,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达到提高职工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3)项目部保证检查制度的落实,规定定期检查日期及参加检查的人员,每旬进行一次;作业班组每天进行一次,非定期检查视工程情况如施工准备前,施工危险性大、采取新工艺、季节性变化、节假日前后等要进行检查,并有领导值班,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定人限期进行整改,保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真正落实。3、 安全控制措施(1)各种机械操作人员须取得操作证,不准操作与证不相符的机械,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建立档案,专人管理。(2)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本机说明书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及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及制度。(3)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4)严禁酒后操作机械,严禁机械带病运转或超负荷运转。(5)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停放时,选择安全的停放地点统一停放。(6)严禁对运转中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调整等作业。(7)指挥施工机械作业人员,必须站在可让人了望的安全地点并应明确规定指挥联络信号。(8)强夯机的钢丝绳,在运行中严禁用手套或其他物件接触钢丝绳,用钢丝绳拖拉机械或重物时,人员应远离钢丝绳,且在作业时须经常检查钢丝绳和铁锤吊钩。(9)定期组织机械设备安全大检查,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10)强夯机在提锤和落锤过程中,强夯机夯架周围15米周围内严禁站人。(11)在高压线下附近作业或通过时,施工机械与电线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机械类别电压(KV)位 置起重机械其他施工机械11152040601102001125(不含)25110(不含)110200(不含)沿垂直方向1.53.04.05.06.02.02.53.0沿水平方向1.01.52.04.06.02.04.06.0八、环境保护措施1、任何施工行为不得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并积极保护施工周围的自然环境。2、加强环保教育,宣传有关环保政策,强化职工的环保意识。3、施工队施工中产生的垃圾定点放置并及时处理,严禁随意丢弃。4、施工中注意保护自然和生态,不随意毁坏当地水利设施,不污染水源,不得损坏地表植被,临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锅炉操作工(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有答案
- 2025年广西玉林市公安辅警招聘知识考试题(含答案)
- 大学生液压考试题及答案
- 媒体广告投放合同协议说明
- 商业咨询服务与咨询合同协议
- 幼师职格考试题型及答案
- 智能柜台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安全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际交往能力笔试题目及答案
- 中频操作评分标准
-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培训课件
- 生活中的理财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暨南大学
- GB/T 22588-2008闪光法测量热扩散系数或导热系数
- GB/T 22237-2008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 GB/T 13298-1991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 《绿色建筑概论》整套教学课件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例分析与问题探讨课件
- 电工基础培训教材课件
- 论语中的孝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