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4:光学实验探究题(II)卷.doc_第1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4:光学实验探究题(II)卷.doc_第2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4:光学实验探究题(II)卷.doc_第3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4:光学实验探究题(II)卷.doc_第4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4:光学实验探究题(II)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24:光学实验探究题(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实验探究题 (共10题;共44分)1. (4分)如果物体离眼睛近,来自它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是发散的;如果物体远离眼睛,来自这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发散程度便会降低。因此,我们把来自遥远物体上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视作平行,如图甲所示。(1)我们作上述推断的前提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1 传播。(2)当物体远离眼睛时,眼球中晶状体的曲度会减小。图乙表示物体在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其中表示视觉正确的人观看远处物体的是 1 。2. (3分)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_传播的。(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_。(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_。3. (4分)小明注意到光线由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他结合物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提出猜想:光线由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材料时发生折射的程度可能是不相同的。(1)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是_(“有道理”或“无道理”)的。(2)小明与学校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表1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测量数据,表2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的测量数据:表1入射角15304560折射角11.322.135.440.9表2入射角15304560折射角9.919.528.135.3()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对表1、表2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3)小明想起自己去眼镜店配眼镜的情景,当时,配镜师傅提到一个术语“折射率”,师傅说:相同度数的眼镜使用折射率大的材料,眼镜就可以更轻薄,矫正视力的效果越理想。结合以上数据你对这两种透明介质的这种光学属性的判断是,水的“折射率”比玻璃_(选填:“大、小 或 相同”),依据是_。4. (6分)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就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的关系(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 , 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_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 , 她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像(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5. (4分)如图,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同时也证明了物和像大小相等。(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3)当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请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_(说出一点即可)。6. (6分)如图所示,小屹在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请回答:(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个角度射到0点,经过平面镜反射,光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可见_. (2)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小屹又做了三次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1:表1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15 2 45 45 3 60 60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_(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的方向射出,这表明:_(4)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如表2所示的不同数据。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表2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7. (3分)小明在平静的小河边散步时,看到“鱼在云中游”,那么他(1)看到的鱼是_ (填“实像”或“虚像”),看到的云是_ (填“实像”或“虚像”);(2)看到鱼是由于_ (填“反射”或“折射”)光线进入眼睛,而看到云是由于_ (填“反射”或“折射”)光线进入眼睛。8. (3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_,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的关系。(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_。(4)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情况是_。9. (6分)某科学兴趣小组想通过实验探究“光从空气斜射人其他介质时的折射角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激光发生器、玻璃、水、量角器等。光从空气斜射人玻璃中的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1)由表1、表2可知,当入射角相同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折射角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的折射角。因此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的折射角与_有关。(2)从表1、表2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_。因此可推知光从空气斜射人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大小还与_有关。10. (5分)小明在探究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1)实验时,小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_,以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2)接着小明将蜡烛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左右移动光屏上成_、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放大镜”),此时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上(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若把蜡烛从A点向B点移动,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移到C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像,原因是_二、 填空题 (共1题;共3分)11. (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的A、O、B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向_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的实像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调整光屏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 综合题 (共5题;共24分)12. (2分)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 进行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2)小明同学在寻找蜡烛像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A,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_。(3)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4)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物距u(厘米)5.06.07.08.0像距v(厘米)4.55.56.57.5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_。13. (4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跟它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_ , 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此时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_ , 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要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光屏应从图乙的位置向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4. (4分)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1)如图1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2)如图2所示,应将光屏向_(选填“上”或“下”)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的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4)接下来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15. (8分)如图所示,新坝中学初三(2)班STS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将一束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发现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处同时发 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却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 射角达到90,折射光线就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再减少入射角,当入射角小于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又同时存在;而让光线从空气射向玻 璃时,无论怎样改变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同时存在他们感到非常惊奇,大家又做了一遍,发现还是如此,这究竟是什么现象呢?查阅资料得知,这种折射光线完全消失的现象叫全反射现象,而且此现象在医学和通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阅读上面内容,请回答下面问题:(1)用符号将上图中折射角标出; (2)如果将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选填:能、不能或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3)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_;_。 16. (6分)小燕多次乘车了解到夜间开汽车,若车内亮灯,车内物体会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成清晰的像,干扰司机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为今后安全行车,小燕根据生活中透明平板玻璃所成像“明”、“暗”不同的多种情况做以下探究:【提出问题】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光源的强度有关;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实验一: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直固定一块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体固定在离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点,在桌面的C点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观察同一物体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实验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从右向左观察物体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结果记入下表。灯的功率/W物体和灯的距离/m像的明暗程度51暗251较暗401亮实验二:同一物体位置固定在A点不动,用同一盏5W的灯先后在桌面B、C、D三点照亮A处的同一物体,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变)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结果记入下表。灯的功率/W物体和灯的距离/m像的明暗程度505明510较明515暗(1)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_(选填“1”、“2”或“3”);(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_越小,物体所成的像越亮;(3)你认为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还与_有关(至少写一个因素),你说的因素在小燕上述两个实验中_控制该变量(选填“没有”或“已经”);(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纳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_有关;(5)请你就光现象根据光学知识、对司机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_。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实验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