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30:功和机械实验探究题B卷.doc_第1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30:功和机械实验探究题B卷.doc_第2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30:功和机械实验探究题B卷.doc_第3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30:功和机械实验探究题B卷.doc_第4页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30:功和机械实验探究题B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津上海版2020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30:功和机械 实验探究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解答题 (共2题;共8分)1. (3分)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同学们在“探索与发现A厅”里面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物体上滚?”的实验实验时,将双圆锥体轻轻放在倾斜轨道的最低端,看到双圆锥体从静止向轨道高处滚去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小军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真的,眼见为实;小乐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错觉,双圆锥体不可能自动由低处向高处运动小乐和小军为证明各自的观点,取了两根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条左端垫高,做成一个倾斜轨道,将双圆锥体放在轨道右端,如图甲所示,由静止释放后双圆锥体向轨道高处滚去,双圆锥体最终停在轨道左端,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在科技馆看到的现象请你根据图甲、乙所示的实验,选择适当的器材,通过测量判断小军和小乐谁的观点正确,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并简要说明2. (5分)下面是最早发现青霉素的弗来明先生所进行的实验探索过程。【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出假设】略。【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实验结论】弗来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分析其特征并将之命名为青霉素。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 )A . 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B . 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C . 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D . 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2)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由培养液和培养基产生的,应进一步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步骤:_。若实验结果为_,则能充分证明确实是青霉菌产生了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这种方法叫_法。二、 实验探究题 (共10题;共36分)3. (2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12 , 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mAmB)。(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_无关。(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_(3)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4)如图乙、丙所示,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_4. (4分)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中,小明将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各不相同)置于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应使木块做_运动(2)在猜想了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明进行了相关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序号木块放置情况木板表面情况木块上放置砝码个数弹簧测力计示数F/N平放木板02平放木板12.8平放木板上铺上棉布13.4侧放木板02分析序号_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分析序号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小明发现自己的运动鞋底有较深的花纹,这种现象可用分析序号_两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来解释5. (5分)如图I、所示为两组探究实验的演示装置,I为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为探究影响电热多少的因素。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在I-甲中小球静止释放时的高度不同,目的是为了改变球在斜面底部(水平面)撞击木块时的_不同。 (2)若中a、c进行对比实验,则基于的假设是_。 (3)I中用木块滑行的距离表示球的动能大小、中用气球的膨胀大小表示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上都采用了_研究方法。 6. (3分)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_(A/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_。(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_,得出结论。(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答出一个即可)7. (3分)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曾经做过的一个斜面实验,他用两个相连接的倾斜轨道,使一个小球从一个倾斜轨道的某一高度处滚下,小球在经过轨道最低点后沿轨道上升。(1)小球从左侧轨道上某高度处静止开始运动至右侧轨道最高点的过程中,比较a、b、c三图实验,最高点越来越高但并未达到原初始高度,从力学角度分析,原因是小球与轨道存在_。 (2)伽利略认为若忽略摩擦力,如图(d)小球上升的高度与释放的高度会相等。若减小右侧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e),小球依然会达到释放时的高度,如果右侧轨道是一个水平光滑轨道如图(f),那么小球为达到“永远也不能达到的初始高度”而在水平面上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在以上研究中,伽利略采用了实验和_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下列哪一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以上相同 (选填)。 A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B . 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C . 研究“真空下不能传播声音”D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8. (5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12 , 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mAmB)。(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_无关。(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_。(3)如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如图乙、丙所示,图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_9. (4分)小明同学进行“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1所示的位置,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将右端平衡螺母向_(选填“左”或“右”)调节,实验过程中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_。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小明进行的三次实验如图 2、3、4 所示。根据实验,他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 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与教材中杠杆平衡条件不同,下列能帮助小明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A .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在异侧竖直向下拉B .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在异侧斜向下拉C .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在同侧竖直向上拉D . 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 5 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得的数据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 10. (3分)兴趣小组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探究物体的质量对动能大小的影响时,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斜面上相同高度处由静 止开始沿斜面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通过观察_比较钢球动能的大小。 (2)探究物体的运动速度对动能大小的影响时,实验的过程应该是_。 (3)已知一些物体的动能,如上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和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对动能影响较大的是物体的_(选填“质量”或“速度”)。 11. (5分)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地将放在桌面上的物体提起,其示数 F 与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 h 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拉力为_N,钩码所受的重力为_N。 (2)当 h4cm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N,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是_N。 12. (2分)在农村广泛使用的杆秤就利用了杠杆平衡的原理。下图是一根杆秤的示意图。小云设计了如下测量秤砣质量 M 的实验方案,请你将、两步补充完整。 刻度尺测量杆秤上的主要刻度的示数 m 到提扭 O 的距离 x,并作出 mx 关系图象,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挂钩到_的距离 l;在 mx 关系图象中任意读取两组数据 x1、m1 和 x2、m2;设杆秤自重 G0 , 重心到提扭的距离 l0 , 据杠杆平衡条件 Mgx1=_G0l0 以及_=m2glG0l0 , 两式相减得 M=_(要求用 l、x1、x2、m1、m2 表示)。三、 综合题 (共1题;共2分)13. (2分)小金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杠杆上相邻刻度间的距离相等。 (1)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时_(选填“是”或“不是”)处于杠杆平衡状态的。 (2)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3)如图乙所示,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挂了2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仍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_N。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再次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金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_。 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