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3:透镜与视觉(I)卷.doc_第1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3:透镜与视觉(I)卷.doc_第2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3:透镜与视觉(I)卷.doc_第3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3:透镜与视觉(I)卷.doc_第4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3:透镜与视觉(I)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津上海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3:透镜与视觉(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选题 (共17题;共34分)1. (2分)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 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它一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 . 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在不同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性质C . 图C表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D . 图D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2. (2分)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A . B . C . D . 3. (2分)白天,小枫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如果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会看到什么现象?小枫记录了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 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B . 会看到至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C . 会看到铅笔上有一条红、绿、蓝彩色光带D . 会看到铅笔倒立缩小的实像4. (2分)在“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王亚平从悬浮水珠的另一侧,看到了聂海胜头部所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如果该水珠的焦距为f , 则聂海胜头部到水珠的距离u的范围是 ( )A . u2fD . fu2f5. (2分)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A . 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B . 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 . 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 . 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6. (2分)人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体作用相当于光轴可转、焦距可变的凸透镜。其特点是物距必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只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某同学从低头写字到抬头看黑板的过程中,其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将 ( ) A . 变大B . 变小C . 不变D . 先变大后变小7. (2分)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毫米,则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即像距)为 ( ) A . 100毫米以外B . 50毫米以内C . 略大于50毫米D . 恰为50毫米8. (2分)有一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现将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的地方,移动另一侧光屏,在光屏上能呈现( )A . 倒立、放大的实像B . 倒立、缩小的实像C . 倒立、等大的实像D . 不成像9. (2分)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甲:乙为( )A . 1:2B . 2:1C . 4:1D . 8:110. (2分)(2014义乌)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光不能在水中传播 B . 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C .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D . 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11. (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厘米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 . 放大的虚像B . 放大的实像C . 缩小的虚像D . 缩小的实像12. (2分)初三的学哥学姐们快毕业了,学校请来摄影师拍毕业照,列好队后,摄影师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A . 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B . 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缩C . 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D . 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13. (2分)小明在学习中发现,把写有“爱物理”字样的纸条先后放在左右两水滴下方的桌面上,小明从水滴上方看到的像如图甲、乙所示,则水滴变凸( ) A . 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大B . 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小C . 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大D . 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小14. (2分)星期天,小方同学按照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操作要求,验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如果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会看到什么现象?小方记录了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其中有错误的是( )A . 先成虚像,后成实像B . 笔尖一直变长变大C . 到某一位置时,笔尖突然改变方向D . 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15. (2分)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她常常要做的是( ) A .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点B .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点C .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点D .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点16. (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此时的物距u=15cm,所成的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 . 此凸透镜的焦距f20cmC . 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 . 将蜡烛移动到40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会在光屏上成像17. (2分)如图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A . 图中I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B . 图中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C . 图中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D . 图中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2分)18. (3分)在凸透镜前2倍焦距以外放一物体,则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把物体和像的位置对调,则成_、_的实像19. (3分)在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梦将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能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如果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此时在光屏上_(填“成缩小的像”、“成放大的像”或“不成像”)。20. (2分)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照相机成像;幻灯机成像其中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_;属于实像的是_21. (2分)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小丽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当她把蜡烛放在位置A时,光屏应向M点的_测移动(选填“左”或“右”),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调好后,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倒立、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_上(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22. (2分)有两只干净的圆柱型玻璃杯,一只盛满纯净的水,一只是空的,上面盖上相同的盖子,你怎样用眼睛来判断哪只杯中有水?三、 实验探究题 (共2题;共8分)23. (4分)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某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上随意固定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沿光具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_(2)重新调整后,将蜡烛、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后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是倒立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3)接下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像蜡烛方向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倒立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与这种成像原理一致的光学仪器是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24. (4分)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 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 (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A . 50cm-60cmB . 60cm-70cmC . 70cm-80cm(4)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0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_(填序号)。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