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2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doc_第1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2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doc_第2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2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doc_第3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2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doc_第4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2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2 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B . 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C . 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D . 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2. (2分)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已知:Sn+SnCl4=2SnCl2)。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 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B . 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C . 固体A中可能含有金属铜D . Sn+SnCl4=2SnCl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 (2分)列说法具有科学道理的是( ) A . 碘升华过程中碘分子的体积变大了B . 温室效应气体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臭氧等C . 能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带走热量降低了着火点D . 物质颜色有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4. (2分)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氮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氮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A . 清除可燃物B .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C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 .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5. (2分)油锅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 . 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B . 隔绝空气C . 清除可燃物D . 防止食用油溅出6. (2分)为了保护环境,控制和消除大气污染,在普及煤气和天然气使用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一旦门窗紧闭的厨房内发生煤气大量泄漏,极易引起爆炸,当你从室外进入厨房嗅到煤气异味时,下列操作中,你认为最安全的是 ( ) A . 立即给煤气维修部门打电话,关闭煤气源B . 立即打开电灯,寻找泄漏处C . 立即开启抽油烟机排出煤气,关闭煤气源D . 立即打开门和窗,关闭煤气源7. (2分)小徐随家人在用餐时发现,银耳盅下端有一个放置燃烧蜡烛的器皿,其侧边留有3个开口,器皿如此没计是为了满足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_。小徐发现蜡烛燃烧火焰微弱,于是将3根火柴放到蜡烛中帮助其燃烧,观察到火柴被火焰“包裹”着并熊熊燃烧,银耳盅底部和侧边出现大量黑色物质,请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_。 二、 中档题 (共4题;共7分)8. (2分)“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 .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C . 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D .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9. (2分)如图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 A .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B . 清除了可燃物C . 降低了着火点D . 隔绝了氧气10. (2分)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固体物质。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B .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C . 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D .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11. (1分)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原因是_。 (2)再挤压左侧滴管,发现白磷停止燃烧,原因是_。 (3)双球管中发生的分解反应是 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 拓展题 (共3题;共6分)12. (2分)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 钢铁生锈B . 动物的呼吸作用C . 食物腐败D . 火药爆炸13. (2分)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ABC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A . AB . BC . CD . D14. (2分)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 10 米。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 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 (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_。 (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_。 第 7 页 共 7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题 (共7题;共14分)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