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1页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2页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3页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4页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汉代文学 一 汉代文学概述1 产生了以文学为事业的文化群体 2 文学创作呈现出激扬高昂的格调 3 文学体裁发生重大的变革 赋 纪传体史书 五言诗 二 具体的文学创作情况 一 散文 1 西汉散文 1 政论散文陆贾 新语 12篇 纵论秦失天下 汉得天下和古代帝王兴衰成败的原由 贾谊 过秦论 论治安策 鲁迅 西汉宏文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 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晁错 论贵粟疏 该文上承贾谊重农抑商的论点 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立论深刻 逻辑严密 2 历史散文司马迁 史记 原名 太史公书 全书五十二万多字 由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等五种体例组成 本纪 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 是全书的大纲 项羽本纪 世家 王侯贵族的人物传记 陈涉世家 孔子世家 列传 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老子韩非列传 表 用表格的形式 分列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 天文 历法 水利 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史记 记载了上自黄帝 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年兴衰沿革的历史 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含蕴着从根本上 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的意图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 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2 东汉散文 1 政论散文王充 论衡 王符 潜夫论 2 历史散文班固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笔法上重视规矩绳墨 行文严谨有法 在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记叙上有独到之处 塑造了李陵 苏武等悲剧人物形象 赵晔 吴越春秋 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 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 二 赋1 西汉时期贾谊 吊屈原赋 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 枚乘 七发 标志着新赋体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对楚国云梦和天子上林苑的辽阔 物产丰富 天子打猎的声势 作了极其夸张的描绘和铺排 呈现出过去文学所没有的广阔丰富的图景和宏伟壮丽的气势 语言方面 长短句交错 音节短促 文采斐然 汉大赋体制由他开始确立 扬雄 甘泉赋 羽猎赋 刘向 刘歆父子 班婕妤 2 东汉时期深邃冷峻 平正典雅取代了西汉时期铺张扬厉 汪洋恣肆的风格 骈俪对偶的句式替代了散句单行的语言 杜笃 论都赋 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张衡 二京赋 归田赋 彻底完成了由规模宏大的京都大赋到篇幅短小的抒情小赋的转变 赵壹 刺世疾邪赋 在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郁闷不平的感情时 对时政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批判 蔡邕 述行赋 感情痛切沉着 幽思婉转 将历史 现实 景物 情感有机地融为一炉 3 诗歌 1 乐府诗乐府诗多为民间创作 它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 因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得到深入的反映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妇病行 上邪 十五从军征 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两汉乐府诗既有抒情诗 又有叙事诗 而叙事诗成就更为突出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秦妇吟 2 文人诗五言取代四言成为新的文学样式 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辛延年 羽林郎 宋子侯 董妖娆 古诗十九首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长于抒情 或直抒胸臆 或借景抒情 或通过叙事抒情 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刘勰 文心雕龙 称之 五言之冠冕 它在形式 题材 语言风格 表现技巧等许多方面 给予后代诗歌以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一 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从东汉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开始 到公元589年隋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历时约400多年 这是一个全国长期分裂 政权频繁更迭 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 其中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形成了士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 同时由于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造成了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这时期社会思想活跃 各种学说并起 是我国历史上继战国 百家争鸣 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儒家学说的衰微 老庄哲学的新兴 使魏晋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理论形态上就是玄学 玄学 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 它主要对宇宙 人生和人的思维进行纯哲学的思考 同时辨析各种事物名理 并常常关涉社会政治与伦理方面的问题 始兴于曹魏末年 盛行于两晋时期 东晋后吸取了佛学的成分 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 文学自觉的时代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 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 文学逐渐疏离 成教化 助人伦 为儒家政教服务的单一功能 而越来越多的被作家用来表达个人思想感情 体现审美追求 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即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文学自觉的标志 1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文学创作个性化 正是 越名教而任自然 重视个性价值的社会思潮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 它与文学的自觉紧密相连 带来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 1 文学集团的大量出现曹氏父子 竹林七贤 二十四友 竟陵八友 文学集团的活跃 既来自于文学的兴盛 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兴盛 2 追求美和新变 所谓 新变 就是不一味沿袭旧的形式 题材 风格 而力求创造具有新鲜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美 1 在文学形式上 带来了文体的发展诗歌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取得巨大发展 律体开始产生 骈文 骈赋在梁陈时代进入高峰小说初具规模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2 题材的重要开拓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边塞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题材 也开始于南朝 3 风格上追求修辞的华美3 文学与哲理相结合 阮籍 咏怀诗 把文学与哲理结合起来的最早典型 对生命个体的价值 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脱的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同样富有深刻的哲理内涵王羲之 兰亭集序 在抒发了无限的人生感慨后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 文学与哲理的结合 使文学摆脱了简单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传统 表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 增添了文学内涵的层次 4 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学创作主题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 朝代更迭 敏感的作家们从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 命运的难卜 祸福的无常 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由此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生死 游仙 隐逸等共同的主题 曹操 短歌行 张华 游仙诗 郭璞 游仙诗 张衡 归田赋 5 文学批评的兴盛曹丕 典论 论文 陆机 文赋 刘勰 文心雕龙 钟嵘 诗品 等文论著作以及萧统 文选 等文学总集 汇成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脱离儒家政教需要 寻找文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他们提出了风骨 风韵 形象等一些崭新的概念和言意关系 形神关系等理论 形成了重意象 重风骨 重气韵的审美理想 作品赏析 1 阮籍 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作品赏析2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作品赏析3 曹植 洛神赋 四 具体的文学创作 一 诗歌1 三曹七子 建安风骨 反映社会现实 高扬政治理想 情调慷慨悲凉 语言刚健有力 三曹 曹操 短歌行 曹丕 燕歌行 曹植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瑒 刘桢作品赏析 曹操 观沧海 龟虽寿 曹植 送应氏 2 竹林七贤 阮籍 嵇康 山涛 王戎 向秀 刘伶 阮咸阮籍 咏怀诗 82首 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钟嵘 3 太康诗风 陆机 潘岳为代表 注重形式技巧的追求 表现出繁缛华丽的特点 左思 咏史 八首以刚健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 左思风力 钟嵘 4 陶渊明的诗歌田园诗 归园田居 咏史诗 咏怀诗 咏荆轲 饮酒 拟古 5 南朝诗歌谢灵运 谢眺的山水诗鲍照 拟行路难 等乐府组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沈约等发现的诗歌音律与诗歌对偶形式相结合 形成了 永明体 成为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庾信 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对唐诗有重要影响 6 发达的乐府民歌南朝民歌 子夜四时歌 西洲曲 北朝民歌 木兰诗 南朝乐府民歌 产生于三国东吴 迄于陈 大部分保存在 宋 郭茂倩所编的 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 里 近五百首 分为 吴声歌曲 和 西曲 两大类 这些民歌主要来自商业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那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生发了青年男女的怀春之情 因此在题材内容上 绝大多数是恋歌 情歌 在形式体制上 主要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 多用双关隐语 风格含蓄委婉 北朝乐府民歌 产生于 十六国 时期及其后的北方地区 主要部分收录在 乐府诗集 的 梁鼓角横吹曲 中 少量徒歌和谣谚收录在 杂曲歌辞 和 杂曲谣辞 中 总数仅七十余首 北朝民歌由于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与南方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 性格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