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诊断与防治技术KF _第1页
鱼病诊断与防治技术KF _第2页
鱼病诊断与防治技术KF _第3页
鱼病诊断与防治技术KF _第4页
鱼病诊断与防治技术KF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科飞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科飞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数名多年从事饲料添加剂、复合预混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等研究、生产、经营管理的中青年科研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组建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科技企业,2,其中研技术人员由2位博士、4位硕士组成。公司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3,公司以”推动渔牧产业科技司化”为已任,以”团队协作、积极开拓、诚实守信、稳步发展”为经营方针,以“锐意进取、超越自我、厚德载物”为经营理念 以使“科飞成为一个知名企业、一个卓越品牌”为企业的奋斗目标。,4,努力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信誉为民族饲料工业再上新台阶,为推动健康养殖和安全食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不懈奋斗。,5,6,7,科飞水产实研场,8,9,水产品病害防治,周平亚成都科飞饲料科技有限公司,10,鱼病是当病因作用于鱼体后,引起鱼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鱼体生活活动的现象。,11,一、鱼病病原的基本特征: 1、传染性鱼病病原体的特征; 1.1可以由腐生性转变为寄生性; 1.2对温度及酸碱度的适应力强; 1.3变异性很大; 1.4感染的特征性; 1.5传播方式分多样。 2侵袭性鱼病病原体的特征 2.1寄生类型复杂; 2.2感染方式多样; 2.3对寄生有危害作用。,12,二、鱼病发生的外部原因: 1、引起鱼类发病的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 1.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1.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 1.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2、人为因素 2.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 2.2饲养管理不当; 2.3机械损伤。 3、生物因素,13,影响鱼类发病的内在因素-鱼体免疫力的强弱。,14,三、鱼病的诊断3.1现场调查发病环境和发病史3.1.1养鱼环境3.1.2养鱼史和发病史3.1.3养鱼水体的其他情况3.2了解水质情况3.2.1水温3.2.2水色和透明度3.2.3PH值3.2.4溶氧3.2.5水的化学性质,15,3.3了解饲养管理情况。3.4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16,3.5肉眼检查3.5.1体表检查3.5.2鳃的检查3.5.3内脏的检查显微镜的检查(略),17,四、鱼病检查的注意事项1、在时行现场调查时,如果发生暴发性的大批死鱼,一般依“急剧缺氧-农药或工业废水污染-暴发性流行性鱼病-人为投毒”的思路去分析鱼类的死亡原因。2、鱼不耐运输,运前的停食情况、水温情况、运输设备情况、饲料质量及其来源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是饲料饲养原因还是其他原因。3、要用活的或刚死亡的鱼检查。4、要保持鱼体湿润。5、取出鱼的内部器官,要保持器官的完整和湿润。6、用过的工具要洗干净后再用。7、一时无法诊断的疾病要保留标本。,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皮 肤,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皮 肤,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皮 肤,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内部器官,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内部器官,内部器官,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常见鱼类病害发生季节及肉眼鉴别症状,常见鱼类病害发生季节及肉眼鉴别症状,常见鱼类病害发生季节及肉眼鉴别症状,常见鱼类病害发生季节及肉眼鉴别症状,常见鱼类病害发生季节及肉眼鉴别症状,常见鱼类病害发生季节及肉眼鉴别症状,35,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一)突然间发生池鱼大量死亡1用肉眼可在鱼的皮肤、鳍、鳃、肠等处看到气泡,因而,鱼不能下沉,同时在鱼池表面可见到气泡。发病的鱼主要是鱼苗其次是鱼种。气泡病2鱼在死亡前有严重的浮头现象。一般发生在夏季闷热的黎明前,有时也发生在越冬池,主要因放养量多,水质败坏。死鱼体色发黄,无伤病症状。泛池3耐药性较低的鱼先死,或是仅吃某种饵料的鱼死。中毒,36,(二)鱼死亡的数量每天逐渐增加1用肉眼能观察到有特殊症状(1)鱼苗、鱼种成群结队围绕鱼池边缘狂游,长时间不停,用显微镜检查。体表有大量车轮虫寄生车轮虫病体表没有车轮虫寄生跑马病,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2)鱼不成群结队围绕鱼池边缘狂游A鱼的体表完整无异常,但颜色发白或发红a鱼苗、鱼种的头部和口的周围发白,经显微镜检查在头顶及口的周围有许多车轮虫寄生车轮虫病在头顶及口的周围有许多细菌白头白嘴病b鱼苗、鱼种从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的皮肤发白白皮病c鱼种的口腔、鳃盖、鳍基、肌肉、肠道等处充血或出血出血病B鱼的体表有异常a鱼体两侧及腹部发炎、出血、鳞片脱落、鳍基充血、蛀鳍赤皮病b在鱼体两侧有近似圆形的出血病灶、鳞片脱落、肌肉腐烂打印病c胸鳍基部有一或二个洞鱼怪病,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二)鱼死亡的数量每天逐渐增加,1用肉眼能观察到有特殊症状,C鳞片竖起、鳞囊内有很多液体,有显微镜检查鳞囊中液体a有大量鱼波豆虫寄生鱼波豆虫病b有大量细菌竖鳞病D鱼体背部有肿块,用手摸有弹性感觉,割开皮肤时可见肌肉出血腐烂疖疮病E鱼体表有点状物a点状物为白色在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打粉病在白点之间没有红色斑点,有显微镜检查(a)小白点内为不瓜虫小瓜虫病(b)小白点内为粘孢子虫粘孢子虫病b点状物为米黄色三角形钩介幼虫病,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二)鱼死亡的数量每天逐渐增加,1用肉眼能观察到有特殊症状,F体表无特殊症状,而鳃、肠有特殊症状a鳃丝腐烂、粘液增多、有些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中间变为透明烂鳃病b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肠炎病c肠内有白色结节,用显微镜检查结节内为大量球虫球虫病结节内为大量粘孢子虫粘孢子虫病,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二)鱼死亡的数量每天逐渐增加,1用肉眼能观察到有特殊症状,2病原体较大,可用肉眼识别(1)鱼体表有大量灰白色棉絮状物水霉病(2)鱼体表有大量锚头鳋寄生锚头鳋病(3)鱼体表有大量鱼鲺寄生鱼鲺病(4)鳃丝末端肿胀发白,且挂有大量白色“小蛆”中华鳋病(5)鳞片下有许多红色线虫寄生嗜子宫线虫病(6)草鱼的鱼苗、鱼种肠内有大量白色扁平的绦虫寄生九江头槽绦虫病3肉眼观察无特有症状(特有症状指某一种病或几种病所特有的症状),病原体又用肉眼以无法识别时,则需有显微镜检查,主要是检查鳃、皮肤、肠,如仍查不出发病原因,则再检查其它可疑的器官组织。,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二)鱼死亡的数量每天逐渐增加,41,主要致病因素分析,42,疾病发生的原因,1、病源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有明显的病源生物体,治疗以杀死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等方法。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如氨氮、硫化氢等。水质恶化,有气味。换水或泼洒沸石粉。3、水体环境污染:中毒。4、机械损伤5、饲料因素,43,饲料引起的疾病判定,与饲料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能的症兆:1)鱼体畸形率很高:肌肉畸形和骨骼系统畸形2)体表缺少粘液3)眼球突出4)抗应急能力很低、容易出血5)贫血6)其他,44,畸形武昌鱼,45,饲料原因对鱼体的不良影响,营养素缺乏:维生素、矿物制油脂氧化饼粕类用量过大,抗营养素含量过大矿物制、药物等过量,如铜、铁过量饲料污染:生物、农药,46,正常的草鱼肝胰脏组织切片,47,饲料氧化油脂导致的草鱼肝胰脏组织的纤维化,48,草鱼油脂硬化,49,疾病的检查程序和方法,50,现场调查,1)急性与慢性疾病的判定急性死亡时间断、死亡率高、死亡鱼种类基本差异2)饲养、管理的调查饲料、用药、水源等3)水质PH值、溶解氧、氨氮等(北大的试剂盒)4)病史调查,51,鱼病的一般检查顺序,外部检查、内部检查、病原体鉴定和组织病理学鉴定,52,活鱼体表检查,体形:是否正常、是否有畸形体色:是否正常、发黑、发红鳞片:是否完整、表面是否有寄生虫、等鳍条:是否完好、基本是否有出血、十分有孢囊嘴:开闭状态、是否有粘液眼睛:是否突出、眼球基本是否有出血、晶体是否明亮鳃盖:是否畸形、是否有出血、是否有腐烂肛门:是否出血,53,鳃的检查,颜色、鳃丝的状态、粘液、腐烂、发白、孢囊,54,烂鳃,55,外部检查判断,寄生虫病的一般特征粘液过多、有出血点、有点状或块状包囊微生物疾病鱼体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腐烂等,56,病鱼的内部检查,内脏的颜色、形态、大小内脏重量大小、体侧和肠道周围的脂肪量肝胰脏的颜色、大小、状态胆囊大小、颜色肠道出血、充血和肠道寄生虫,57,(二)疾病发生的病原因素,1、病原体的来源 2、病原体的传染力 3、病原体的致病力(三)水产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因素 1、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消退 2、特异性免疫力的减弱,58,(一)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和用水系统 2、做好池塘清淤和消毒 池塘清淤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重要环节。 3、实施消毒 4、流行病季节的药物预防,三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59,(二)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1、合理放养2、配备增氧机3、不滥用药物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存护剂,60,(三)提高鱼体力的抗病能,1、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2、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3、免疫接种4、投喂优质饲料5、加强日常管理,谨慎操作。6、降低应激反应,61,常见鱼病的防治,62,(一)病毒性鱼病,1、 草鱼出血病病原属草鱼呼肠孤病毒。病鱼的体表及各器官组织充血、出血,体色暗黑,严重贫血,主要危害草鱼种及1足龄青鱼,流行广、危害大,有时2足龄以上的草鱼也受害,流行于夏季。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可预防该病。,63,草鱼出血病,64,撕去鱼皮检查肌肉出血,65,肌肉出血,66,病毒性鲢鱼出血病,67,2、狂游病,病原属鳗冠状病毒样病毒。病鳗在水中上下乱窜或翻滚旋转或倒退游动,头部阵发性痉挛颤动,嘴张开,不久就死亡,剖检可见肝脏或肾脏有肿大现象。夏季为流行高峰,死亡率高,易形成暴发流行。目前尚无特效药,发病季节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每15天泼洒1次,可杀灭或降低水中病毒及细菌量。,68,3、暴发性传染病,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部等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剖腹后可见肝、脾、肾上有出血点,肝、胆囊肿大。此病主要发生在单养鳜鱼池中,流行季节为510月。除做好常规池塘消毒和饵料消毒外,目前未无有效方法。,69,爆发性鱼病死鱼,70,(二)细菌性鱼病,1、体表溃疡病病原属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及温和气单胞菌。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血斑周围鳞片松动,随后病灶部位鳞片脱落,体表发炎溃烂,随病情发展病灶扩大,并向深层溃烂,露出肌肉,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最后死亡。,71,体表溃烂,72,此病是高密度养殖水产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流行于罗非鱼、加州鲈、鲤、鲫鱼,流行高峰为56月。鱼种放养前用4的盐水浸浴510分钟,每15天用生石灰和外用消毒剂交替遍洒,73,乌鳢体表溃烂,74,2、纤维粘细菌腐皮病,病原属柱状纤维粘细菌。发病初期感染部位出现灰白色斑块,随之斑块下皮肤坏死、充血,病灶逐渐扩大,大面积皮肤腐烂,露出肌肉,蛀鳍。此病是斑点叉尾鱼回、大口鲶、胡子鲶、黄鳝等无鳞鱼的常见病,发病率为50左右,流行季节为春、夏、秋季,水温为2030时为流行高峰。用大黄或呋喃唑酮或五倍子全池遍洒。,75,体表白膜、腐烂,76,3、烂尾病,病原属温和气单胞菌或点状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发病初期鱼的尾柄处皮肤变白,因失去粘液而手感粗糙,随后尾鳍开始蛀鳍并伴有充血,最后尾鳍大部分或全部断裂,尾柄处皮肤腐烂,肌肉红肿、溃疡,严重时露出骨骼。此病常见于草鱼、鳗鱼、斑点叉尾鱼回、大口鲶等苗种养殖阶段,发病季节为春季。内服呋喃唑酮,外用含氯消毒剂。,77,4、细菌性烂鳃病,病原属为柱状纤维粘细菌。病原鳃丝末端充血、肿胀,继而坏死、腐烂发白,伴有淤泥,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常有蛀鳍、断尾现象。 主要危害草、青、鲢、鳙、鲂、鳜、鳗、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鱼回、加州鲈等,此病终年可见,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内服氟哌酸、呋喃唑酮等抗菌素,外用含氯制剂。,78,烂鳃病,79,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属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病鱼腹部膨大,鳞片松驰,肛门红肿,有黄色粘液流出。剖腹后,腹腔有腹水,肠道充血,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主要危害草鱼、罗非鱼、黄鳝、斑点叉尾鱼回、鲤鱼。流行季节为49月。内服氟哌酸、磺胺类,疗程为46天。,80,肠道出血,81,肛门出血,82,6、细菌性败血病(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主要是以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等)。病鱼颌部、口腔、鳃盖、体侧和鳍条基部出现充血现象,食欲减退,继而眼球充血突出,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剖腹后,腹腔内有积水,肝、脾、肾肿胀,肠道充气。,83,背鳍基部出血,84,胸鳍出血,85,此病是我国近年淡水养鱼新出现为害最严重的疾病,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鲮鱼、鳜鱼、斑点叉尾鱼回。流行水温在936,2832为流行高峰。每年须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发病后内服氟哌酸、呋喃唑酮等,外用生石灰及含氯制剂。,86,7、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败血病,病原属爱德华氏菌。病鱼游动缓慢,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状。大部分鱼头顶部出现一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部腹部膨大,有浅色小血斑,剖腹后腹腔有腹水,肝、肾脏肿大,并呈暗红色,严重时肝溃疡呈蜂窝状空洞。 此病流行水温2228,2528为发病高峰,口服氯霉素(23g100kg鱼),呋喃唑酮(1020g100kg鱼),57天为1个疗程,87,8、罗非鱼细菌综合病,病原有荧光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链球菌。病鱼眼球突出,眼膜或眼珠混浊发白,鳃盖或鳃盖内侧充血,鳍条基部腐烂,有时体部或尾部处出现疖疮。剖腹观察腹腔内有腹水,肠道充血,有浅黄色粘液,肝、脾、肾肿脏。 此病常见于水库网箱和工厂化罗非鱼养殖。流行季节为夏、秋两季。定期交叉投喂呋喃唑酮、氟哌酸、氯霉素、红霉素等药饵。,88,罗非鱼爱德华氏病,89,鲢鱼打印病,90,(三)寄生虫病,1、粘孢子虫病病原为粘孢子虫病的许多种,主要有鲢碘泡虫、饼形碘泡虫、银极碘泡虫、野鲤碘泡虫、单极虫、尾孢虫等。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鲢鱼的脑颅内;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草鱼的肠壁、鳃、肌肉等器官;野鲤碘泡虫主要寄生在鲤鱼的鲢鱼的鳃上;银鲫碘泡虫主要寄生在异育银鲫头后颈部的肌肉内。,91,粘孢子虫病,92,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冬天放养前用500 gm3高锰酸钾浸浴30分钟,可杀灭60的孢子。在营养时期,每半月用1次敌百虫(90)0.5 gm3水体遍洒,可降低感染率。,93,2、小瓜虫病,病原属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又叫白点病,均可为害各种鱼类。 流行季节为春、秋季。流行水温为1525。用亚甲基蓝和福尔马林全池遍洒(对病鱼池用硝酸亚汞溶液全池泼洒,每1立方米水用药0.2克 )对小瓜虫病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因为这些药物不但不能灭小瓜虫,反而能引起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更加恶化。,94,小瓜虫病,95,鳃上的小瓜虫,96,3、指环虫病,病原属多种指环虫。病鱼无明显体表症状,鱼体瘦弱,游动乏力,浮于水面。苗种大量寄生指环虫时,常因鳃丝肿胀而引起鳃盖张开,呼吸困难。发病季节为春、秋季。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97,指环虫病,98,4、舌形绦虫病,病原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病鱼体瘦、腹部膨大,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能力,浮于水面,常侧游或腹部朝上,游动缓慢无力。剖开腹部可见体腔内充满白色带状虫体,鱼内脏萎缩,严重时肝、肾被破坏。无明显流行季节。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立方米水体用0.3克晶体敌百虫杀灭水中的剑水藻,截断虫体生活史,99,蛇形绦虫病,100,绦虫,101,5、中华鳋病,病原鲢中华鳋、大中华鳋。大量寄生时,病鱼消瘦、烦燥不安,鱼在水面打转狂游,尾鳍露出水面。揭开鳃盖,肉眼可见鳃上挂着白色虫体,寄生处鳃丝末端肿大,呈白色。主要为害草、青、鲢、鳙鱼。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或晶体敌百虫治疗。,102,中华鳋病,103,6、锚头鳋病,病原属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皖锚头鳋等。雌锚主要寄生在鱼体皮肤上,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形成红斑。病鱼烦燥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直至死亡。由于虫体前半部钻在鱼体组织内,后部露在外面,严重感染时,鱼体好似披着蓑衣,故又称“蓑衣病”。各种鱼类均可寄生。用敌百虫治疗。,104,锚头鳋病1,105,锚头鳋病2,106,车轮虫病,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107,车轮虫病防治方法,1、鱼塘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堆肥代替用稻草和粪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2、每666.7平方米水面,1米水深,用苦楝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 3、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108,鳃、鳍条上车轮虫,109,五、用药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药物,1、药物剂量1)药物剂量的有关概念最小有效量 能产生治疗作用的最小剂量。最大耐受量 机体能忍受而不显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药物的安全范围 介于最小有效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的范围。在安全范围内剂量增加,药效也增强。,110,药物剂量的计算,鱼病防治上用药剂量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内服药按鱼的体重计算,外用药按水体的体积计算。 内服药按鱼的体重计算剂量单位为 克100千克鱼或毫克千克鱼。外用药按水体的体积计算剂量单位为 微升升(ppm)、 克立方米(ppm),111,2、施药方法,药浴法 将鱼集中在较小的容器内,用较高浓度的药液进行强迫性短时间药浴,杀灭鱼体的病原体。此法具有用药量少,不影响池中浮游生物生长的优点。一般适用于鱼转池及运输前后的预防消毒及亲鱼疾病的防治。,112,鱼种药物浸洗消毒用药及时间表,113,泼洒法,在全池泼洒药液,使池水中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杀灭鱼体及水体中的病原体。此法在外用药中杀灭病原体较彻底,但计算池水体积较麻烦,若当药物的安全范围较小时,使用不慎容易发生事故,且药物在池水中有一定副作用。主要用于各种鱼病的预防和治疗。,114,池塘泼洒消毒,115,浸沤法,将中草药捆成扎,浸泡在鱼池的上风或分成数堆浸入池中,杀灭池中及鱼体表面的病原体。此法一般仅适用于预防。,116,涂抹法,在鱼体表患病处涂抹浓度较高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此法用药量少、方便安全、副作用小,但涂抹时鱼头应向上,以防药液流入鱼鳃、鱼眼而产生危险。一般适用于亲鱼、名贵品种受伤后的治疗。,117,挂袋(篓)法,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形成一消毒区,当鱼摄食时可达到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病原体的目的。为了使鱼能正常来往于药物区域内,必须注意几点:(1)鱼被驯化后,平时有定点摄食的习惯;(2)药剂浓度必须掌握在鱼能来吃食的最高忍耐浓度,其浓度必须保持23小时,需连续挂袋(篓)3天。一般适用于鱼病的预防及鱼病的早期治疗。,118,挂袋(篓)法示意图,119,口服法,将药物或疫苗同病鱼喜吃的饵料一起拌以粘合剂,制成鱼适口的药饵投喂,可杀灭鱼体内病原体及增强抗病力。此法适用于肠道及各种全身性鱼病的预防和治疗,当病情十分严重、患病鱼类已停止摄食时则无效。,120,注射法,注射法较口服法进入鱼体的药量准确且吸收快、疗效好,但操作太麻烦。此法主要用于亲鱼催产及注射免疫疫苗。,121,注射,122,施药的注意事项,(1)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2)了解药物性能,掌握使用方法。(3)了解养殖环境,准确施放药量。 (4)注意不足养殖种类年龄和生长阶段的差异性。 (5)认真观察群体动态,总结防治效果。,123,常用药物介绍,124,1、 漂白粉,用法与用量 清塘(带水):用20gm3水体全池遍洒;防治:用1 gm31.5 gm3水体遍洒,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烂鳃病、白皮病、赤皮病、打印病、疖疮病等。在网箱中养殖中,每隔715天用23 gm3水体全箱遍洒一次,防细菌性疾病。治疗对虾瞎眼病、黑白斑病、黑鳃病、烂鳃病、弧菌病及河蟹水肿病、蛙细菌性暴发病等用0.82 gm3水体全池遍洒。,125,2、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 ),用法与用量 清塘(带水):用510 gm3水体遍洒;预防:1520天用0.10.5 gm3水体全池遍洒1次;治疗:0.50.7 gm3水体,每天1次,连用3天。对草鱼等烂鳃病、赤皮病、白头白嘴病、鳗爱德华氏病及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对虾黑斑病等均有明显防治效果。,126,3、生石灰,用法与用量 预防:每日1次,用1520 gm3水体全池遍洒。治疗;3040 gm3水体全池遍洒,对白头白嘴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及鲢、鳙、鲤、鲫等细菌性败血症有一定疗效。,127,4、聚维酮碘(PVP1),(1) 用法与用量 防治草鱼出血病用30 gm3水体浸浴草鱼种1015分钟。鲑鳟鱼卵消毒防病的常用量为:对IHV用50 gm3水体浸浴15分钟;对IPN用3035 gm3水体浸浴5分钟;对VHS用8 gm3水体浸浴5分钟,可杀死卵表IHV、IPN或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鳗鱼烂鳃病治疗用0.11.5 gm3水体浸浴24小时,连续2次。,128,5、氯化钠(食盐),用法与用量 防治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竖鳞病、真菌病等用23浸浴;防治鳗鱼烂鳃病、烂尾病、体表溃疡病、水霉病用0.50.7全池遍洒;防治罗非鱼水霉病、红头病及烂鳍病用35全池遍洒;防治龟鳖白斑病、溃疡病用35浸浴210分钟,每天1次,连续1周。,129,6、高锰酸钾,用法与用量 池塘消毒用810 gm3水体全池遍洒;防治沟鲶肠道败血症用23 gm3水体全池遍洒;鲑鳟鱼类苗种运输中,用2050gm3水体处理1015分钟,可防治柱状粒球粘菌病;治疗蛙肤霉病,用1020 gm3水体浸浴23小时;防治鳖肤霉病15 gm3水体浸浴20分钟。,130,7、过氧化钙,用法与用量 严重浮头时的急救其用量不得低于20 gm3水体;较严重浮头用18gm3水体;一般浮头用15 gm3水体。在高温水产动物易浮头季节,以每天在低溶氧期前提早施入1020 gm3水体为宜。,131,8、光合细菌,用法与用量 净化水质时,效价(菌含量)为3109活菌。鳗池,首次用量为15 gm3水体,3天后用7 gm3水体,以后每隔7天用2 gm3水体全池遍洒1次。虾池,首次用10 gm3水体,以后每隔710天用2 gm3水体遍洒1次。鱼池,首次用15 gm3水体,以后每隔15天用2 gm3水体全池遍洒1次。,132,光合细菌,133,9、沸石(铝硅酸盐矿的总称,用法与用量 作为水环境保护剂时,池底用量(100150目粒度)3050 gm2,严重污染的池底用量为75750 gm2,从7月下旬起,每隔1015天,全池遍洒20 gm3水体。,134,10、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用法与用量 浸浴:用量为10 gm3水体,防治车轮虫、鳖钟形虫等。全池遍洒:用量为0.50.7 gm3水体(硫酸铜:硫酸亚铁5:2),防治一般鱼类的原虫病;淡水白鲳原虫病用量为1.5 gm3水体;虾、蟹的拟阿脑虫病用量为1 gm3水体。,135,11、亚甲基蓝,用法与用量 用0.51.0 gm3水体全池遍洒或10 gm3水体浸浴1020分钟,防治淡水鱼的水霉病。用13 gm3水体全池遍洒,35天1次,重复34次,可防止鳗水霉病、烂尾病及鲑鳟肠型红嘴病用0.51.0 gm3水体全池遍洒,可防治三代虫病。,136,12、敌百虫,用法与用量 晶体敌百虫(含量为90)用量为0.20.5 gm3水体,可杀灭体表的三代虫、指环虫等。 用药40 g与100 g 面粉混合做成药面,按鱼定量投喂3天,可驱除九江头槽绦虫。用药100g拌入30kg 皮按鱼定量投喂4天,再辅用0.7 gm3水体的晶体全池遍洒,可杀灭棘头虫、毛细线虫。注:鳜鱼、加州鲈、淡水白鲳对敌百虫极为敏感,使用时应予以注意。,137,13、氟哌酸,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kg鱼体重每天用药25 g,拌饲投喂,连用35天 。,138,14、氯霉素,用法与用量 治疗鱼类弧菌病,每100kg鱼体重每天用药38 g,拌饲投喂,连喂510天;治疗鳗红点病,每100 kg鱼体重每天用药23 g,拌饲投喂,连用710天。,139,15、磺胺类,磺胺嘧啶 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用于防治水产动物全身性感染,也可治疗赤皮病、链球菌病、鳗鱼弧菌病。口服:每100kg鱼体重每天用药820 g,拌饲投喂,连用24天。,140,磺胺间甲基氧嘧啶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不溶于水。抗菌作用强,是磺胺类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防治鱼类的竖鳞病、赤皮病、弧菌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鳗赤鳍病等。口服:每100kg鱼体重每天用药520 g,拌饲投喂,连用46天。,141,16、呋喃唑酮,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100kg鱼体重每天用药26 g,拌饲投喂,连用35天。外用:全池遍洒药物0.20.5 gm3水体。注:内服呋喃唑酮的同时辅以全池遍洒三氯异氰尿酸、漂白粉等,效果更佳。,142,17、盐酸左旋咪唑,用法与用量 每100kg鱼体重每天用药0.40.8g,拌饲投喂,连用3天。 注:本品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使用,143,18 硫双二氯酚(别丁),(1)性状 白色或灰色粉末,无臭或略带酚臭,易溶于乙醇、丙酮等,难溶于水。(2)作用与用途 广谱驱虫药。作用机理是在肠道中能组织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从而引起寄生虫能量代谢的障碍而致死,主要用于驱除寄生于鱼类体内的绦虫。(3)用法与用量 驱虫最好在发病初期(秋末)进行,按药与精饲料1:2001:400的比例混合后,以鱼体重量5投喂,每天2次,连用5天。,144,19、大黄,(1)性状 呈圆柱形黄棕色,质坚实,药用根及茎,内含大黄酚、大黄苷和大黄鞣酸。(2)作用与用途 大黄属广变谱抗菌药,具有收敛、泻水、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出血病等病毒病及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等细菌性病。,145,药物名称 大黄 药物简介 又名将军、马蹄黄。含大黄酸、大黄素蒽醌衍生物,药用根、茎,有广谱抗菌作用,用以防治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肠炎、白头白嘴病等。单独使用24ppm全池遍洒,用氨水浸泡可提高药效。具体做法是将大黄浸泡于0.3%氨水内1224小时(1份大黄用20份氨水),浸泡过的药液呈红棕色,全池泼洒。用拌饵投喂,方法是每万尾鱼种用大黄粉0.50.75公斤,连续投喂35天;或将大黄捣碎,每万尾鱼种用0.5公斤以20倍水煎煮二至三次,每次煮沸1015分钟,浸泡米糠投喂结合药渣泼洒,连续35天。 大黄与食盐、大蒜合用(详见食盐的使用方法)。 大黄与黄柏、黄芩合用,用法是每50公斤鱼每天用三黄粉250克(大黄占50%、黄柏占30%、黄芩占 20%)混入粘合剂拌饵投喂或掺入麸皮菜饼,另加食盐250克制成药饵,投喂6天。 图片 类别 中药,146,大黄,147,(3)用法与用量 药浴:1的大黄熬水5分钟,可防粘细菌病。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1.253.75 gm3水体(大黄用0.3氨水按1:20比例在温室下浸泡1024小时)。可与硫酸铜配伍使用,用大黄1g1.5gm3水体与硫酸铜0.5gm3水体全池遍洒。内服:每100kg鱼 用500g1000g药,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防治细菌性病。连用7天,防治草鱼出血病。,148,药物名称 博落回 药物简介 又叫号筒杆。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黄棕色。茎圆柱形,中空,折断后有黄色液流出,茎被白粉。叶互生,大广卵形,边缘有掌状浅裂。叶柄长,叶背具白粉。夏季,茎顶着生多数白色或带红色小花,圆锥花序。结蒴果。野生。性味:辛、苦、寒、微毒。药用部位:夏秋采茎叶入药。成分和功用:茎叶含生物碱蒲罗托品、白屈菜素、类白屈碱及血根碱等,有杀虫作用。用途:防治锚头鳋、鱼虱、细菌性烂鳃病。 图片,149,药物名称 穿心莲 药物简介 又名一见喜、榄核莲、四方草。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药用全草,含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氧穿心莲内酯、黄酮类等,有解毒、消肿止痛、抑菌止泻、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菌、消炎等作用。用以防治细菌性肠炎病,每50公斤鱼用干草粉0.51公斤,(折合鲜草1.5公斤)煎煮后以药汁混入粘合剂拌饵投喂,连续57天。 图片 类别 中药,150,药物名称 地锦草 药物简介 又名奶浆草、血见愁、叶下珍珠、小飞杨、乳汁草、铺地红。特征:一年生葡匐草本,地下根须状,黄白色。茎纤细,多叉状分枝,蔓延扩展,枝条细,绿色带紫红色。叶对生,长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短。茎叶均含白色乳汁。秋初叶腋开黄褐色小花,杯状聚伞花序。小球形蒴果。生于田野、屋边。性味:苦、平、无毒。药用部分:夏秋采全草入药。用途:含黄酮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有广谱抑菌作用。药用全草,常与铁苋草、辣蓼等合用,防治肠炎病和烂鳃病。用法是每天一次,每次每50公斤鱼用干地锦0.310.25公斤(折合鲜草1.251.5公斤),加水煎煮1小时,取药液拌粘合剂(如薯粉、淀粉)再与草料拌匀后投喂,连续3天。 图片,151,药物名称 苦楝 药物简介 又叫苦楝子树、楝树。特征:落叶乔木。叶互生,二回羽状复吐,尖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易脱落。夏季叶梢、叶腋开白花或紫白色小花。结圆形核果,外果皮薄,内果皮木质。生于路边、山野。性味:苦,微寒、有微毒。药用部位:四季采根皮,秋季采枝叶、果实入药。成分和功用:含苦楝素、香豆精类、鞣质、生物碱、岩藻醣、萘酚等,有杀虫、杀菌作用。用途:防治寄生虫鳃病、锚头鳋、中华鱼鳋、肠炎病、车轮虫病。每亩鱼塘用1520公斤捆在塘角沤水,每710天换一次,或每亩用鲜枝叶2530公斤煎汁全池遍洒。 图片,152,药物名称 辣蓼 药物简介 又叫辣蓼草、水蓼、旱蓼、红辣蓼。特征:一年生草木。地下根须状,主根黄褐色,老时红色。茎红紫色,高5090厘米,园柱形,节部膨大,分枝稀疏。叶互生,披针形,全缘。叶柄短,托叶鞘状。夏秋时,枝梢、叶腋开淡红色小花,穗状花序。瘦果,黑色。生于山野、田边。性味:苦辛、温、无毒。药用部位:夏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