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的一点思考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的一点思考例谈切题式导语的有效运用摘要语文课堂上,导语形式多样,其中切题式导语开门见山、直指中心,以其入题快、重点突出见长。本文结合苏教版课文,以个人在从教过程中所遇见的教学实例为例本,就切题式的操作性以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展开论述,对三个注意点的论述以例子引入,剖析范例,然后结合苏教版教材阐述其具体运用。关键词导语,切题式,实例,运用导语之于课堂,其重要性不用赘述,而在感性的语文课堂上,作为开门锣鼓的导语尤为重要,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节学生情绪与思维,从而为之后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2 / 11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语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故事式、情境式、切题式、温故式等应有尽有,不能“一刀切”地判断哪种导入方式更具价值、更有优势,应以适宜为要。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导入方式中,切题导入可谓开门见山,促使学生思维迅速集中,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走入课堂的学习之中。如果把文章比作房子,那么题目就是窗户,读者可以从这扇窗户中一窥房子的概貌。而在我们苏教版的许多课文中,很多课文的题目都可以给我们做做文章的余地。例如劝学一文, “劝”字做“劝勉” , “劝”字可说是统摄全文。再如我心归去 ,直接可以衍生出几个问题:“我心”从何处“归去”何处?故乡和法国又各是怎样的?“我心”为什么要从风雅富贵的法国归去贫穷落后的故乡?这三个问题基本上贯穿了全文。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可以这么设计: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围绕这几个问题研读课文,然后展开讨论,列出课文提纲。或者,也可以在“君”字上做文章:鲁迅先生为什么尊称他的学生刘和珍为“君”?刘和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在进行切题导入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认3 / 11为有以下三点。一、挖掘深意题目是文章之结晶,大凡写作者,都会将定标题视作写作的重要一环。不同的题目有着不同的功效。新奇生动的题目,诱着读者更快更专心地进入文本;凝炼的题目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读者从小中见大;而含蓄隽永的题目则有着“欲语还休”的魅力,更能吸引读者对作品的关注与思考;即使是平白如话的题目,经仔细挖掘,也能挖出一番洞天。故教师自身在备课的过程中对题目应多作探究,将题目与文本内容联系,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范例展示】某教师在导入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 ,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 ”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 “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 “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咀嚼鉴赏】执教者将文章的标题换成“走两步” ,字面意思大致相同,但该题其实另有玄机。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4 / 11亲不抱他下来而是让他一小步再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其中的深意,远非“走两步”能够揭示。如此深意,学生未必知道。教师的换题处理,引得了学生的质疑,唤起了他们对文本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到文本之中。如果由教师去讲授这样的哲理,大部分学生必然听地昏昏欲睡,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文章的所要传达的哲理就能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内化了。【借鉴反思】切题法较常做且容易做的就是阐释题目,而且我们很多课文的题目确实也需要解释一下,比如文言文的师说的题目,基础较差而且没认真预习的学生可能就理解成了“老师说” 。但作为导语来说,纯粹的解释题目显然不够的,因为启发引导的作用不足,何况解题作为另外一个环节。以阐释题目的方式切题,最重要的还是挖挖题目中的内涵。如上面所述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题目,可以说是直指文章的主题,教师不能说出主题是什么,但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就可以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内涵。如何去挖掘题目的深意呢?我想,上述例子就给我们提5 / 11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可以采用“改换对比”的方法,比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想北平一文,我们可以这么设计:将“想北平”换成“写北平”怎么样?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对比发现, “想”是思念和回忆,既表明作者身离北平而去回忆北平,又深深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二、拓展文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一目了然,不讲究文学修辞,也没有深层内蕴可挖,但题目往往是文章的文眼,可以让学生顺着题目去深入文章内容和语言或者主题,整堂课亦可顺着导语的提示一步步地完成。如何做到呢?这就需要对题目进行拓展,从词语或句子的题目上延伸开来。【范例展示】身处江南的我们,今天来学习江南的冬景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修饰词是“江南” ,中心词是“冬景” ,平白如话,谁都能看懂。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就题目提出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并且写下来。老师呢,将会从同学们的问题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由它们来组织今天的课堂。【咀嚼鉴赏】导语极其直接,直切文本,同时极其简洁,短短一分钟就可完成。然一石激出千层浪,简洁衍生出复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虽然没有被圈死,但课堂的整体框架已经由6 / 11此建立。简单的题目有时更能引发人的联想,针对“江南的冬景”这五个字,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亦不难预设学生的提问,然后选出其中的重点问题将其作为探讨的对象。于是,围绕题目展开的问题就成了整堂课的线索。如有学生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冬景”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写作背景作家郁达夫与江南的关系,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需要刻意地区介绍作家。也有学生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的冬景的” ,这个问题很大,但也正是作者所着力描写的,教学的重点由此确立。这样的导语避免了旁枝末节,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课堂展开,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文本,从而最大限度地走入文本,走进郁达夫的内心。【借鉴反思】拓展文题不像挖掘深意那样去探究题目的内涵,而是从题目延伸拓展开来,像前文所述及的我心归去 ,将题目补充成一个更完整的句子“我心从法国归去故乡” ,然后顺势进行两地对比引发思考“为什么” 。类似的,我们处理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补充主语和宾语,主语毫无疑问是“人类” ,宾语就有了探讨点:“狼的嗥叫”准不准确?讨论得出应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然后就可以通过题目设置问题剖开文本:山是怎样思考的?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具体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7 / 11考?这样就直接由题目拓展开来,延伸入整个文本了。通过拓展题目引入课文的学习,启发性较强,但也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缺少了点语文味,也许,我们还应该向其他的导语方式中吸收一二。如陈情表 ,这么设计:“表”这种文体我们以前也学过,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 ,今天我们来体验下文章中怎样的情能令我们下泪呢?这样的导语设计相比直接问“文章中陈了什么样的情”是不是要来的有味道些呢?三、切忌指示“导入语中不能有点明思想主题或艺术特色之类的话语,不能定向和指示,即使暗示也不行。 ”1与新课标相契合,现在的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主宰课堂。如果在导入语中就将教学内容定向,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尽管一些题目已经将文本的内容大体作了揭示,但教师切忌作过多的指示,导入只是将学生“引入”文本,而非教师代替学生解析文本。导入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方向,至于思考的具体内容,就需要学生自己结合文本来完成了。切题式导入作为导语的组成部分,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范例展示】比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位老师是这8 / 11样设计导语的: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板书) 。请大家看题目,想一想,作者鲁迅先生从哪几个方面去写呢?生:我想,鲁迅先生可能会写百草园的风光,也可能写到百草园里的特有的东西。师: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补充吗?刚才这位同学用“可能”很确切,因为这里是我们从题目的示意中想到的。生:鲁迅先生也可能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过程。生:也可能写他在三味书屋里怎样学习的。师:同学们从题目的示意中已经看出三点“可能”了:第一,这个题目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一个园,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生活是怎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这个地方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在那里学习情况如何。第三,也可能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怎么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内容是否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呢?下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学习。【咀嚼鉴赏】该课的导入部分是对文题进行补充和联想,他让学生通过题目,分析猜想课文的结构和大致内容,让学生初步了9 / 11解题目与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的密切关系,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教师承担的是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没有对文章的内容作定向和指示。【借鉴反思】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的导语,有人这么设计:“本文的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用的是明朝诗人陈辉荔枝诗中的一句。 南州 ,是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 ,是荔枝的成熟期,这里的“六月”是指农历,按公历算是七月;丹是红色,这里指荔枝外壳的颜色。用诗句作标题,既点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等一些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上的特点,又显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且不说该导语对题目的解释太过机械,单就最后一句就万万要不得。 南州六月荔枝丹之所以屡屡被选入课文,作为说明文的范文,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结合。学生并不知道这点,他们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品味发掘这一特点。更何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本就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文章,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解读文本。然而,上述导语却直接点出了这点,指示性太过明显,与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对这篇课文的题目,我们需要去做点阐释,但不妨放给学生:这篇文章介绍了荔枝,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却10 / 11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学生通过讨论,自然可以获得理解。 “南州六月荔枝丹” ,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而且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得多。这样做岂不比直接告知更有效果?学生通过导语对文本的内容有想法了,激起学习的兴趣了,那么它就成功了。成功的切题式导语是教师为学生能直入文本内蕴而铺设的一条捷径,它起的是高屋建瓴的作用。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结合,通过切题导入课文,让学生掌握文章标题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对他们的写作实践带来积极意义,那么它的价值就充分体现了。参考文献:蔡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入金融行业面试指南金融知识预测题及应对策略
- 2025年安全员招聘考试模拟题集物资储备与风险管理领域
- 长沙师范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含遗传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酒店管理高级面试题与案例分析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强化理论试卷(消毒员)
- 2025年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级技能提升实战指南与模拟题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程序设计(上)》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时事政治考试多选题及答案
- (2025)天猫超市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预测题与解答
-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及计量办法
- 肾脏疾病常见症状和诊疗
- 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消防题库及答案
- 数据中心负荷计算方法
- 金X绅士无双攻略
-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高一数学 课件(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YY/T 1851-2022用于增材制造的医用纯钽粉末
- GB/T 27518-2011西尼罗病毒病检测方法
- GB/T 26255-2022燃气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的钢塑转换管件
- GB/T 14202-1993铁矿石(烧结矿、球团矿)容积密度测定方法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