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异常的诊断.ppt_第1页
视功能异常的诊断.ppt_第2页
视功能异常的诊断.ppt_第3页
视功能异常的诊断.ppt_第4页
视功能异常的诊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功能异常的诊断 调节异常诊断标准 一 调节过度 调节超前 二 调节不足 调节滞后 三 调节不能持久 灵敏度的异常 调节过度 调节超前 症状 1 视物模糊 视力不稳定2 稍作近距离阅读和工作后即感眼胀 头痛3 畏光 对光敏感 从视近转为视远时聚焦困难 调节过度 体征 调节幅度 正常 年龄最小AMP2D负相对调节 NRA 减弱单眼调节灵敏度下降 2 00D镜片通过困难调节过度 BCC结果 0 75D 调节超前 体征 调节幅度 正常负相对调节 NRA 减弱单眼调节灵敏度下降 2 00D镜片通过困难调节超前 BCC结果 0 25D 调节过度 调节超前 男 22岁主诉 近距离工作后视疲劳 驾车视物模糊裸眼 OU 0 6检查 OU 0 50D 1 0调节幅度 OU10DBCC 0 75D 调节过度 调节超前 BCC 0 25DNRA 1 50DPRA 2 50DFlipper OD1cpmOS1cpmOU0cpm 正镜片识别困难 调节超前 诊断要点 1 症状 近距离工作后视疲劳 驾车视物模糊2 BCC 0 75D3 NRA 1 50D4 Flipper OD1cpmOS 1cpmOU 0cpm 正镜片识别困难 调节超前 处理 散瞳3次 周点药时间隔5分钟 放松训练正镜度翻转镜渐进片 1 00D 6 以内 查远近眼位聚散球训练分离偏振镜 调节过度与调节超前比较图 调节不足 调节滞后 症状 视疲劳 长时间工作后感觉疲劳睡觉视远 视近均模糊 尤以近物明显 注意力无法集中头痛 牵拉感 眼肌紧张 阅读字体有移动感眼干 畏光 流泪等症状 调节不足 调节滞后 全身症状 1 头痛 颈部僵硬 全身乏力2 不能长时间视近物3 希望避免近距离工作 调节不足 调节滞后 体征 调节幅度降低 比年龄相关最小调节幅度低2D以上 正相对调节 PRA 减弱 单眼调节灵敏度下降 2 00D镜片通过困难 调节不足 BCC结果 0 25D 调节滞后 BCC结果 0 75D 调节滞后 体征 APC 正常PRA 减弱调节灵敏度 2 00D镜片通过困难BCC结果 0 75 调节不足 女 20岁 主诉 看书20分钟即感视物模糊 疲劳检查 OD 5 00D 1 0OS 5 00D 1 0调节幅度 push upOD 8DOS 8D 调节不足 BCC 1 00DMEM OU 1 50DNRA 2 50DPRA 1 25DFlipper OD3cpmOD3cpmOU1cpm 负镜识别困难 处理 1 针对调节不足的矫正 非球面镜片球面像差大 非球面像差小 本来调节就差 带球面镜会更不舒服渐进片 青少年不能配镜 40岁以上成人可以面临中考 高考的特殊人群 可建议配戴渐进 但中考完后换单光 视觉训练2 视觉训练 九周训练方案 调节不足与调节滞后比较图 2D 调节不能持久 调节不足 症状 1 视疲劳 长时间工作后感觉疲劳欲睡觉2 视远 视近均模糊 尤以近物明显 注意力无法集中3 头痛 牵拉感 眼疾紧张 阅读字体有移动感4 眼干 畏光 流泪等症状 调节不能持久 全身症状 1 头痛 颈痛僵硬 全身乏力2 不能长时间视近物3 希望避免近距离工作 调节不能持久 体征 调节幅度 正常正相对调节 PRA 减弱单眼调节灵敏度 2 00D镜片通过困难BCC结果 正常 调节不能持久 男 15岁 主诉 看书时间长了在看黑板模糊检查 OU 2 25x180 1 0调节幅度 OU13DBCC 0 调节不能持久 MEM 动态剪影验光 0 50DNRA 1 25DPRA 1 50DFlipper OD0cpmOSocpmOUocpm 正负镜片识别均困难 处理 1 屈光矫正 非球面镜片 像差 2 视觉训练同调节不足的九周训练如 2 00 1 00 x90 1 00 1 00 x1801 从理论值一样 但成像效果不一样2 调节不好的人要注意3 加小孔也可以消除相差 注 我们看近时 瞳孔为什么会缩小 主要是消除像差 用屈光很难阐述视力问题 调节灵活度异常 症状 与近距离工作有关1 视物模糊 特别是从视近物到视远物或从视远物到视近物明显2 稍作近距离阅读和工作后即感眼胀 头痛 调节灵活度异常 症状 3 阅读困难 疲劳 嗜睡4 阅读注意力下降5 眼眶周围有牵拉感6 所阅读字体移动7 希望尽可能避免近距离工作 调节灵活度异常 体征 调节幅度 正常正负相对调节 PRA NRA 均减弱调节灵敏度下降 使用 2 00D镜片均通过困难BCC结果 正常 调节灵活度异常 男 13岁主诉 看书时间长 看黑板模糊检查 OD 2 25 1 0OS 2 50 1 0调节幅度 OU14DBCC O 调节灵活度异常 BCC 0 25DNRA 1 25DPRA 1 00DFlipper OD0cpmOS0cpmOU0cpm 正负镜片识别均困难 调节功能检查方法 调节功能的检查方法 调节幅度 APC 负 正相对调节 NRA PRA调节反应 BCC调节灵活度 Flipper 调节幅度的测定 APC 调节幅度的测定 教学任务 用移近法测定调节幅度用镜片法测定调节幅度用公式法和查表法计算调节幅度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调节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调节幅度的各种测定方法 什么是调节 引起调节的因素 调节对人眼视物的影响 正视眼 调节 眼的屈光力增加 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像 调节 调节 睫状肌 不调节 移近法测定调节幅度 调节远点 r 调节静止最远能看清的一点 调节近点 p 最近能看清的一点 调节范围 r p调节幅度 P RP 看近点所用的屈光度R 看远点所用的屈光度 调节近点 在使用极度调节时 所能看清的最近点1 检查工具 A 使用综合验光仪近用1 0视标B 如不好分辨 也可用长3mm 宽0 2mm的黑线条刻画在一个40mm乘以12 5mm的白纸上 并镶在黑色背景上 调节近点 2 检查的方法 亮照明 将视标由40cm远处慢慢向鼻根部移动 移动的速度保持在3 5厘米 秒 直至看不清视标为止 调节近点 测量视标至角膜顶端的距离 实际应以角膜后1 5mm主点计算 这一点位调节近点 再向后慢慢移动视标离开鼻根部至看清楚 这一点为调节近点的恢复点 调节近点 正常值 由于不同年龄的调节近点不一样 人群中尚没有一个固定的正常值 一般说15cm以上为异常 定义 调节近点与调节远点之间的距离为调节域 近点与远点用屈光度表示 则两者之间为调节幅度或调节力 即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 AMP 调节幅度 1 检查工具 使用综合验光仪近用1 0视标 如不好分辨 也可用长3mm 宽0 2mm的黑线条刻画在一个40mm乘以12 5mm的白纸上 并镶在黑色背景上 调节幅度 测量方法 移近法移远法负镜片法查表法公式法 移近法 Pushupmethod 物体移近 光线发散 促进调节的产生 移近法测定调节幅度 移近法 亮照明 戴CAMP镜片 在40cm处放置近十字视标 从远到近慢慢向鼻根部移动视标 速度为2cm 秒 直至模糊为止 退回到最后能看清的位置就是调节近点 根据近点位置计算眼的调节幅度 其倒数即为调节幅度 单眼分别检测 而后双眼检测记录 OD OS OU 调节幅度 移远法 将视标至于被检者近点之内并逐渐移远 直至视标完全模糊 计算对应的调节幅度 单眼分别检测 而后双眼检测 正常双眼比单眼的调节幅度多0 50D 调节幅度 负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负镜来刺激调节 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负镜片法 minustoblurandplustoblur 调节幅度 负镜片法 顾客配戴CAMP眼镜在40cm处放置近十字视标 近灯 照明良好眼前每三秒增加 0 25DS的镜片 边加边询问视标是否变模糊了 如果模糊视在3 5秒内恢复 可以继续增加屈光度 但如果超过5秒仍没有恢复 停止测试 记录最后清晰时所加总值并加上2 50D即为调节幅度 查表法 Donder s表 调节幅度 公式法 Hofstetter公式最小调节幅度 15 0 25 年龄平均调节幅度 18 5 0 30 年龄最大调节幅度 25 0 40 年龄 调节幅度 影响调节幅度检测结果的因素 双眼单视双眼 单眼调节幅度差异屈光状态近视 正视 远视差异注视角度下方 前方 上方差异视标大小视标大小差异预置镜片特殊情况需预置镜片视角改变负镜法 移远 移近差异负镜法小2D左右 正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NRA PRA 相对调节 相对调节是指在集合固定不变的情况下 能单独运用的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 PRA 正相对调节 双眼同时接受负球镜屈光度刺激后产生的调节 用PRA表示 负相对调节 NRA 负相对调节 双眼同时接受正球镜屈光度刺激后放松的调节 用表示 教学任务 对正视眼进行测定对近视欠矫者进行测定对近视过矫者进行测定 教学目的 掌握正相对调节 PRA 的测定方法掌握负相对调节 NRA 的测定方法掌握测定正负相对调节 NRA PRA 时的注意事项明确正负相对调节 NRA PRA 测定的意义 负 正相对调节 NRA PRA 所需设备综合验光仪近视力测定杆近视力表照明光源 所需设备 近视力测定杆 综合验光仪 近视力表 NRA的测定方法 被检眼屈光不正完全矫正 瞳距调整 双眼去遮盖 让被检眼注视40cm处近用视力表 保证良好的照度 检查被检者的近用视力 选择最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NRA的测定方法 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 每次增加 0 25D 直至被检者所观视标变模糊而且持续保持模糊为止 记录增加的正球镜总量 即为NRA的量 记录 NRA XXXD PRA的测定方法 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在双眼前增加负球镜 每次增加 0 25D 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变模糊而且持续保持模糊为止 记录增加的负球镜总量 即为被检者的PRA即正相对调节的量 记录 PRA XXXD 注意事项 被检眼屈光不正必须完全矫正 在观察近视力表时 应明确近用工作距离 保持适当的照明 更换镜片时 每个位置应停留3 5秒 先测负相对调节 再测正相对调节 注意事项 若被检眼存在老视 因为看近模糊 所以无法测定 应先把实验性下加光放于眼前 再测定 小结 一般正相对调节 PRA 数值大于2 50D 负相对调节 NRA 数值在2 00D左右 负相对调节 NRA 如果大于2 50D 则说明近视过矫或远视欠矫 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 正负相对调节 NRA PR 的测定不仅有助于视功能分析 同时也是老视患者精确下加光的方法之一 正常值 PRA 2 00D 2 50DNRA 2 50D 当大于 3 00D时就不用在测量 负 正相对调节 NRA PRA 调节反应 BCC 定义 当给予一调节刺激时 人眼将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最常见的测量方法为动态检影法 调节反应 BCC 方法 MEM动态检影BCC视标检测 图6 2MEM检影镜卡 调节反应 BCC 目的 客观检测对近距调节刺激所产生的调节反应 调节反应 BCC 设施 检影镜MEM检影镜卡 如图6 2 试镜片或排镜 调节反应 BCC 1 MEM动态检影准备 MEM卡粘贴在检影镜上 室内照明为正常照明 被检者配戴习惯性矫正眼镜 测量在双眼注视下进行 调节反应 BCC 步骤 1 检测者的位置MEM卡放于被检者习惯性阅读距离 检测者位于被检者的中线 使得被测者处于习惯阅读状态 从右眼开始检测 2 使用垂直位检影光带3 指导被检者阅读卡上的字母或字 4 在其阅读时快速剪影 观察瞳孔中央区的影动 并通过镜片使之中和 调节反应 BCC 5 使用排镜达到中和 获得调节反应度数6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左眼 调节反应 BCC 记录 记录测量方法 如MEM法记录中和度数举例 MEMOD 0 50DOS 0 75D 2 BCC视标检测 双侧眼 BCC 提供在40厘米处调节反应的信息视标为近交叉视标 调节反应 BCC 图1 9内置辅镜功能盘 操作步骤 1 被检者远距全矫2 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BCC 或称FCC 视标3 近用瞳距 双眼打开4 双眼前加 0 50D的交叉柱镜5 暗照明6 询问患者十字交叉线中是横清楚还是竖清楚 横清加正片 竖清加负片 7 双眼以 0 25D的级率增加镜片度数直至患者报告两条线同样清晰为止 记录加镜片的总量为BCC结果8 如加镜片的总量为正值则说明是调节滞后 如加镜片的总量为负值则说明是调节超前 横清 调节滞后 正片竖清 调节超前 负片BCC正常参考值是 0 25D 0 50D 非老视的病人 调节反应 BCC 调节灵活度 定义 是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做出的反应速度 即测量调节变化的灵敏度 调节刺激在两个不同的水平交替变换 在调节刺激每一变化后 当视标清晰时立即报告 计算每分钟的循环次数 检查方法 距离切换法镜片切换法 调节灵活度 目的 测量在单眼或双眼状态下 调节反应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调节灵活度 设施 2 00D翻转拍 近距视力表 眼罩 偏振片眼镜或偏振片阅读片 照明光源 计时表 图翻转拍 调节灵活度 图9 0近用阅读卡 图9 1翻转拍训练调节灵活度 调节灵活度 准备 被检者配戴全矫眼镜被检者手持阅读卡 距眼前40cm 照明良好 双眼同时测量时使用偏振片 单眼时不用 调节灵活度 步骤1 远近距离切换法 按照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大小 设置5米和40厘米的远近视标 在眼前5米和40厘米分别放置远近视标 患者戴全矫眼镜 先注视5米视标 切换到40厘米视标开始计时 待清晰后 再次注视5米视标清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 正常值 25次 分钟 调节灵活度 调节灵活度 步骤2 镜片切换法 将 2 00D面对着被检者右眼 指导被检者持阅读卡清晰的时候立即报告 一旦阅读物变清晰 迅速将翻转拍转到 2 00D面如此重复 将两面作为一个循环 记录每分钟多少个循环 重复以上程序测量左眼让被检者配戴偏振阅读片放置在阅读物前 双眼同时注视 重复以上测试 测试过程如发现单眼抑制请记录 调节灵活度 记录 分别记录单眼和双眼调节灵活度正常值OD 12cpmOS 12cpmOU 8cpm双眼想差2个周期应重新检查 注意事项 视标大小 翻转镜度数 检查距离都会对结果有影响 应该按照标准条件来检查 连续测量三次结果可能有差异 建议观察差异 有临床意义 分别注意正镜片和负镜片的速度 如正负速度不同则测量顾客相对调节 隐斜视检查 隐斜视检查 分离性隐斜 在无融像状态下所测得的向量 方法 遮盖试验马氏杆检查法VonGraefe法 一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1 测量远距水平隐斜视 目的 远距注视时 双眼融像破坏后 测量双眼视轴的水平相对位置 设施 综合验光仪 头 远距视力表 能出现单个视标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准备 综合验光仪置入远屈光矫正处方 瞳距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 调整Risley棱镜 患者双眼闭上右眼12 BI 左眼6 BU 以12 BI作为测量镜 6 BU作为分离镜 如图6 9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图6 9Risley棱镜摆放图 1 右眼为12 BI测量镜 2 左眼为6 BU分离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步骤 请患者睁双眼 询问有多少个视标 相互位置关系如何两个视标 一个右上方 一个左下方如只看到一个视标 检查是否一眼有遮盖如看到两个视标 但一个左上 一个右下 此时请增加右眼前的棱镜度数 直至视标出现一个右上 一个左下 注视下方的视标 保持视标的清晰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请患者注视下方视标 并用余光注视上方的视标以2 s的速度减少右眼棱镜度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上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继续以同样方向转动棱镜直至患者又看到两个视标 一个在右下 一个在左上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又将两个视标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第4步和第6步值的平均值就是测量的结果 图6 10 图6 10棱镜检查结果举例 1 6 外隐斜 2 3 内隐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记录 记录棱镜度和偏斜的类型 举例 DLP 正视 DLP 2 外隐斜 DLP 4 内隐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2 VonGraefe法测量远距垂直隐斜视 目的 远距注视时 将双眼融像破坏后 测量双眼视轴的垂直相对位置 设施 综合验光仪 头 远距视力表 能出现单个视标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准备 在综合验光仪上置入远距屈光矫正处方 瞳距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调整Risley棱镜 患者双眼闭上右眼12 BI 左眼6 BU 不同的是6 BU作为测量镜 12 BI作为分离镜 如图6 11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图6 11Risley棱镜摆放图 1 右眼为12 BI分离镜 2 左眼为6 BU测量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步骤 请患者睁双眼 询问有多少个视标 相互位置关系如何两个视标 一个右上方 一个左下方如只看到一个视标 检查是否一眼有遮盖如看到两个视标 但一个左上 一个右下 此时请增加右眼前的棱镜度数 直至视标出现一个右上 一个左下 注视下方的视标 保持视标的清晰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请患者注视下方视标 并用余光注视上方的视标以2 s的速度减少右眼棱镜度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上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继续以同样方向转动棱镜直至患者又看到两个视标 一个在右下 一个在左上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又将两个视标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第4步和第6步值的平均值就是测量的结果 图6 12 图6 12棱镜检查结果举例 1 左眼3 BU右眼上隐斜 2 左眼3 BD左眼上隐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记录 记录棱镜度和偏斜的类型 举例 DVP 正视 DVP 2 右上隐斜 DVP 1 左上隐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3 vonGraefe法测量近距水平隐斜视 目的 近距注视时 双眼融像破坏后 测量双眼视轴的水平相对位置 该方法还可用于测量AC A比率 即在第一次近距水平隐斜测量后 加 1 00D或 1 00D球镜后再测量一次近距水平隐斜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设施 综合验光仪 近点杆 近距视力表 能出现单个视标 合适照明 准备和测量 除视标 瞳距和照明外 其他准备和测量程序同 远距水平隐斜测量 检测距离40cm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记录 记录棱镜度和偏斜的类型 放置度数 1 00D或 1 00D 后重复测量 记录隐斜视度数 两个隐斜视度数差的量为AC A比率 举例 NLP 正视 NLP 2 外隐斜 1 002 内隐斜 AC A4 1 NLP 4 内隐斜 1 003 外隐斜 AC A7 1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4 vonGraefe法测量近距垂直隐斜视 目的 近距注视时 双眼融像破坏后 测量双眼视轴的垂直相对位置 设施 综合验光仪 头 近点杆 近距视力表 能出现单个视标 合适照明 VonGraefe法测量隐斜 准备和测量 除视标 瞳距和照明外 其他准备和测量程序同 远距垂直隐斜测量 检测距离40cm 记录 记录棱镜度和偏斜的类型 举例 NLP 正视 NLP 1 右上隐斜 NLP 3 左上隐斜 二 Maddoxrod检查法 马氏杆检查是将一眼的像变形而破坏融像 使用局部信号来确定隐斜视的方向 用棱镜来测量隐斜视的量 Maddox杆可以用红色或白色 可单独测试或在综合验光仪上测试 Maddoxrod检查法 将Maddox杆放在右眼 线条方向为水平时测量水平方向的隐斜视 线条方向为垂直时测量垂直方向的隐斜视让患者注视一亮光点 左眼看到一亮点而右眼看到一光带光点和光带的相互关系由隐斜视类型决定 图6 15 图6 16 图6 17 将棱镜以合适的方向放在患者的右眼前 增加棱镜度数直至患者看到光带和光点相重叠 这时棱镜度数即为隐斜视的度数 右侧视孔置水平向红色马氏杆透镜 左测视孔置旋转式棱镜外置辅镜 将0位调整到垂直向 Maddoxrod检查法 图6 15用Maddoxrod杆测量隐斜视 正视眼 将Maddox杆放在右眼 正视者看到光点和光带重合 透过水平马氏杆透镜看到的点光源为一条纵向的亮线 左眼看到白色点光源右眼见红色纵向亮线 同侧性复视 旋转棱镜诊为2 5 内隐斜 如图内隐斜患者看到非交叉复像 光带在右 光点在左 交叉性复视 旋转棱镜诊为4 5 外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