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3_第1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3_第2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3_第3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3_第4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3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 3莲山课件 k十、 (09 年全国卷/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1)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 (图13) ,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 (图 46) ,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 ,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 , “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2)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 ;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 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 ,才解决了这一问2 / 33题。(3)从字形看, “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 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 ,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 “赐弓斧钺” ,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4)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5)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 说文解字 “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3 / 335.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 “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答案 D解析 D项“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原文在第三段:“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 ”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该项曲解文意且强加因果。6.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巨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4 / 33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利就不复存在。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答案 B解析 B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始终”说法过于绝对,属于以偏概全;“最高统治者”不等于“军事首领” ,且两处均属于无中生有。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 ,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5 / 33答案 D解析 D项:有效信息在文末和第二段末,注意“这”的指代意义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吴其昌的正确解析就是对这一推断的否定。该项偷换概念。十一、 (0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现在已提到“经” ,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防止上当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 , “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术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打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 ,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来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 公羊传 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 论语只是个“袖珍本” ,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6 / 33长,要记得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 ,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从作用上看, 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 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 论语就不同了, 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时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再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 ,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编辑流传小史)7 / 335.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 “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 ,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 书 礼 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答案 c解析 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 , 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 ”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代, 孝经虽然称作“经” ,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B.左传 公羊传 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8 / 33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 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答案 B解析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解经的文字,如左传 公羊传 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 ”“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 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 ”来看,一直到唐代, 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答案 c解析 c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9 / 33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 ,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该项无中生有。十二、 (09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6 题。(1)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2)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3)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10 / 33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4)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 ,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取材于叶圣陶 1934年所作昆曲 ,有删改)【注】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11 / 33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盅教孝,劝贞劝节。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答案 B解析 A项信息源在第三段:“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原文没有“诲淫诲盗”的字样, 无中生有。c 项是对第四段开头几句的概括,原文是“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 。这里丝毫看不出有“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的目的,也是无中生有。D 项:据末段“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 ,不能推出“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的原因,故为强化因果。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12 / 33条件。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答案 D解析 D项的有效信息在文末一句:“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此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死守祖传表演而不知道所以然才跟木偶差不多。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答:答案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解析“局限”难度不大,信息源在文末;“长处” “长处”的有效信息主要在第(3) 、 (4)两段;第二点也好概括,关键是第一点其唱词(脚本)的特点是否是其优点,唱词的特点也需要概括。十三、 (09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13 / 33(1)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2)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3)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 “金殿” 、 “玉颜” 、 “寒鸦” 、“日影” 、 “团扇” 、 “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4)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 ,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14 / 33常的新综合。(5)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 。 “怨” ,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6)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7)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8)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 ,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9)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 。 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15 / 33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10)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 ,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 “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选自朱光潜谈美 ,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答案 c。解析 A项依据第三段“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可判断“也就是”属于以偏概全;B 项依据第四段“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 , “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前后矛盾。D 项“选择就是创造”错了,原文第七段说:“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16 / 33”该项范围失当。7.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奉帚” 、 “金殿” 、 “玉颜” 、 “寒鸦” 、 “日影” 、“团扇” 、 “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B.“怨” ,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答案 A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四段:“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据此可判断该项前后矛盾。8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7 / 33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答案 c解析按本文第九段“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 ”的说法,可以判断:A 项“潜” ;B 喜爱那个“厌言” ;D 项“愁”均为拟人。XX年高考题一、 (08 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 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朝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 、 “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的。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18 / 33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开采的金银在 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和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从 16世纪 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迅速的发展,16 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 16世纪 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了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尼拉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 1540年到 1640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19 / 33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答案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 ,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20 / 33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答案A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答案D二、 (08 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21 / 33不损害环境与人的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 ,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22 / 33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答案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23 / 33答案D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答案三、 (08 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白日梦”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24 / 33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 。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 。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25 / 33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 ,有改动)6.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答案D7.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26 / 33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答案A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 ,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 ,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答案B四、 (08 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根据国际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27 / 33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 ,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 3至 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 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 。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为能量,28 / 33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 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29 / 33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6.下列对“湿地”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答案A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