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41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41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41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doc_第4页
第41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1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一、 选择题 (共4题;共22分)1. (15分)杨柳中学九年级(3)班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魏小燕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A】翻开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多少风流人物,仍熠熠生辉。穿越时空,走近风流人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用满腹经纶诠释了虚心求教的内涵;【B】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雄奇诗句,抒发着不灭的抱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用一腔热血吟诵出失意的旷达他们不朽的篇章,他们的胸襟,他们的品质,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C】我要发扬并继承他们的精神,让自己的人生别有洞天!【A】句中有一个词语运用不当,应将“_”改为“_”。根据上下文,变换【B】句的语序,使其与前后句子的句式保持一致。_【C】句语序颠倒,应将“_”和“_”调换位置。(2)同桌小明家境贫寒,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常常自暴自弃,请你通过一位风流人物的事迹鼓励他努力学习,改变自我。 (3)班级采风小组到王岭村搜集风流人物的历史遗迹,请写出你搜集到的信息。 2. (2分)将下面的四句话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达到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大师往往不动声色,没有任何直接的揭露,_;_;_。体悟出其中的奥妙,你就走近了大师,和他心照不宣地交流了,享受到和大师心灵沟通的幸福。_。最聪明的读者还要进一步联想其他类似作品的情况,体悟其奥秘一般的读者觉得有意思,但是没有动脑筋粗心的读者迷迷糊糊地放过去了真正细心的读者却感到了这里有名堂A . B . C . D . 3. (2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下列节日按时间依次排列的顺序是元宵节、腊八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B .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其中“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屈原投汩罗江自尽。根据这段文字撰写一副对联,可以是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赛龙舟号子声声传四海。C .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原因有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D . 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征集公益广告。下面两条可以入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看西方文化,弃糟粕;过传统节日,取精华。4. (3分)西游记的作者是_,字_,号_,明代人。 二、 默写 (共1题;共8分)5. (8分)名句默写。(1)_,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无可奈何花落去,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诗句“_,_”传递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4)杜甫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渴盼亲人音讯的句子是:_,_。(5)李白行路难中“_,_”两句,以姜子牙、伊尹自比,希望将来也像他们那样得遇贤君明主,成就大业。三、 名著导读 (共1题;共5分)6. (5分)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下列问题。兵败之后,曹操遭孙权和刘备手下大将一路追杀来到华容道前。突然一声炮响,两边五百名校刀手排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谋士程昱道:“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亦欠身答道:“我奉军师将令,已候丞相多时。”曹操道:“当年将军不别而行,闯过五关,斩我六将,我是怎样对待将军的。将军熟读春秋,最重信义,岂能赶尽杀绝?”说罢,眼泪滚滚落下。关羽听罢,想起当初曹操许多恩义和五关斩将之事,又见曹军个个衣甲不全,浑身泥浆,越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喝令军士散开。曹操见状,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关羽猛然记起军令,忙又勒转马头,大喝一声:“你们哪里走!”曹军听着,众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关羽回营向军师请罪。诸葛亮勃然变色,“你明明是放曹操过去的。你既然立了军令状,我岂能饶你!”说着,便喝令武士把关羽推出斩首。这时,刘备忙离席,“云长犯了军令,理应斩首,但念在他以前立过不少大功的份上,还请军师准他戴罪立功。”诸葛亮只好答应。此连环画的故事情节是华容道义释曹操,请结合连环画内容将第3幅图中的横线内容填写完整_(25字以内)。第1幅图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故事发生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_(填写战役名称)之后,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是东吴的_。(填写人名)围绕这次战役还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_。三国演义中还有另一个著名战役_,此次战役,曹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7.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注: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孟贲(b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1)对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亲尝教以兵(曾经)B .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游说)C . 寡人不好兵。(士兵)D . 臣故意大王不好也(料想)(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B . 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C . 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D . 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4)谋士郑同很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说说他是怎样让赵王明白道理的,这个道理又是什么。五、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77分)8. (5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嘱托格鲍姆特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2)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3)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5)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7)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8)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10)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 (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1)关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受到纬度的影响,有的物候现象在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南北差异的日数随季节而变化。B . 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证明了自古以来经度的差异影响到物候现象。C . 虽然海拔高低影响到物候现象,但低海拔地区并不一定比高海拔地区更利于农作物生长。D . 通过比较同一地区的物候长期记录,科学家们发现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候学有助于农业生产,它可指导农民按时播种,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杜绝害虫侵害。B . 开展山区物候观测,了解山区的气候、土壤等情况,可能帮助到更多山区发展农业生产。C . 文章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大因素,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D . 在说明四个因素对物候产生的影响时,文章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3)请选择文章使用过的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湛江的物候现象。 10. (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一笔画出四条连续的直线,把图中的九个点连接起来。很多同学费了好大劲也画不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局限在这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总是觉得只能在点上转折。而只要突破了这两条思路限制,并不难按要求画出来。其实题目本来并没带那两个条件,为什么解题的人却不自觉地给加上了呢?这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性在作怪。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又称思维定式。人们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各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过程。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实质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联系。有的同学解数学题、物理题特别灵,有的同学背外语背古文明显比其他人快,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极富灵感,正是因为他们头脑里形成了优势各不相同的思维定式的缘故。可以说,多种思维定式的建立对于同学们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我们对各学科及时人门,有利于深人学习各学科知识,并且为我们将来的成功做好了知识准备。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任何思雏定式都建立不起来,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早晨起来,先穿鞋还是先穿袜子都要思考半天,可就麻烦了。但是遇上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思维定式又显出了它另一方面的属性:使人们的思索总是沿着固有的轨道进行,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定式可以使人工作高效率,但它很难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力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处40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地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这有点像同学们做几何题的体会,必须加设辅助线才能解的题要难得多,原因在于给原有图形凭空加一条或几条线,是需要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而辅助线一旦画上,难题立刻变得十分简单明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后人一看都非常简单,活字印刷,有线电报,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第一个把它想出来。一位教授让学生把鸡蛋立起来,谁也办不到,这位教授把鸡蛋一磕,立住了,然后说:“就这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无数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历史。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突破了某种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人们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人们才能享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成果。学生了解思维定式的两重性,掌握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就获得极大收益:既能较快地摸清规律,学好各科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原理,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基础。教师在不同时候,对不同学生,分别有侧重地引导建立或突破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工作取得更大成效。(1)“思维定式”的实质是_。(用原文回答) (2)第段中划线词语“那两个条件”指的是_和_。 (3)选文第段依次论述了_和_,作者重点强调的是_。 (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