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ppt课件.ppt_第1页
《六国论》ppt课件.ppt_第2页
《六国论》ppt课件.ppt_第3页
《六国论》ppt课件.ppt_第4页
《六国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 苏洵 字明允 宋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 叫 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并称 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 苏辙合称 三苏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作者简介 论 是散文的一种 以论证为主 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 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 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 积极抵抗 奋发自强 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解题 1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 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 灭燕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 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 宜安 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 又被李牧击退 补充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北宋地图 作者生于真 仁 英宗三世 其时 西 北方边患严重 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 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 军费开支浩大 财政入不敷出 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专制腐败 军事上骄惰无能 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 大辽举兵攻宋 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 并在澶州打了一仗 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 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 订下 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 绢20万匹 自此 抗敌卫国士气锐减 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 宋均慨然答应 1044年 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 宋却反而给西夏银 绢 茶 一代又一代的 为国者 皆被敌人积威所劫 以物供敌 以钱富敌 六国论 写作背景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 纳贡求和的办法 与 六国 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果将不堪设想 苏洵为此心忧 忧而思救 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以 六国破灭之道 来进行讽谏 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 勿蹈覆辙 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六国论 写作背景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ju p 草芥与嬴而不助ji y y ng下咽洎牧以谗诛y nj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T ngli ng悲夫 f 日削 xu 月割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课文解读 第一段 1 非兵不利2 战不善3 弊在赂秦4 赂秦而力亏5 破灭之道也6 或曰7 六国互丧8 率赂秦耶9 不赂者以赂者丧10 盖失强援 弊 弊病 弊端 兵 兵器 善 恰当 得法 亏 亏损 减弱 道 途径 道路 原因 或 有人 互 交互 率 都 皆 以 因为 由于 盖 表原因 因为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 赂秦而力亏 2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课文解读 第二段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课文解读 第二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课文解读 第二段 1 秦以攻取之外2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3 较秦之所得4 其实百倍5 则秦之所大欲6 固不在战矣 凭着 用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取独 得到的土地 它的实际数目 那实际上 本来 那么最大的欲望 7 思厥先祖父8 暴霜露 斩荆棘9 以有尺寸之地10 子孙视之不甚惜11 举以予人12 然后得一夕安寝 其 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通 曝 冒着 才有以 相当于 而 举 拿 以 来予 给 这样以后 看待 对待 13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14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15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16 此言得之 国家灭亡本来 既然这样 那么 通 餍 满足 更加 得当 适宜 对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第二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 课文解读 第三段 燕 赵之君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课文解读 第三段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课文解读 第三段 1 终继五国迁灭2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3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4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5 义不赂秦6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 最终 灭亡2 交好3 之后4 起初5 坚持道义6 所以 虽然 7 斯用兵之效也8 始速祸焉9 赵尝五战于秦10 二败而三胜11 后秦击赵者再12 李牧连却之 效 功效 始 才 却 使 退却 再 两次 尝 曾经 战于秦 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 速 招致 13 洎牧以谗诛14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6 智力孤危17 诚不得已 以 因为 终 坚持到最后 殆 几乎 诚 的确 确实 智力 智谋和力量 际 时候 18 刺客不行19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20 当与秦相较21 或未易量 当 通 倘 倘若 如果 较 较量 抗衡 或 或许 易 轻易 量 确定 估量 不行 不去 数 理 命运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 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 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 宜安 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 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第三段 齐 燕 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解读 第四 五段 名动以礼相待 封 分封 劫 胁迫 挟持 以 用 事 侍奉 为 所 被动 名状 天天月月 为 治理 积久而成的威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势弱于秦可以不赂而胜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于 比 苟 如果 下 自取下策 旧事 成例 从 蹈 跟随 是 这 下 下面 可以凭借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第四段 第五段 引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列 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古人云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 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 第一段 比喻论证 第三段 假设论证 第四段 结构 紧凑而富于变化 错综而有条理 正确 清晰 整齐 均衡 对称 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 错落而不零乱 音调铿锵 简洁明快 比喻恰当 态度鲜明 读来急缓有节 抑扬顿挫 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 令人感慨淋漓 一唱三叹 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名 形动 名状 名动 名动 使动 名动 名状 名状 形动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暴霜露 斩荆棘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斯用兵之效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势弱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 判断 判断 省略 省略 判断 状后 被动 被动省略 状后 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然后得一夕安寝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秦以攻取之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 赵之君 始有远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 或曰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贿赂秦国 国力就不断削弱 这就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 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 都是因为用土地贿赂秦国吗 3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大概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后援 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啊 秦国除了用攻占方法掠取土地以外 受贿之地小一些的就得到邑镇 大一点的就得到城池 5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6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 与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 它的实际数目也大百倍 回想各国诸侯的先辈 冒霜踩露 披荆斩棘 好不容易才有了一块小小的土地 7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8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9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既然如此 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 暴虐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的 诸侯奉送的土地越多 秦国侵犯他们也就越厉害 故所以不用打仗 强弱胜负就已经确定了 六国直到灭亡 按情理本来应该这样 诸侯之所亡 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丧失 丢失 动词 灭亡 动词 作为 动词 成为 动词 被 介词 治理 动词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逃亡 动词 通 无 没有 亡 为 六国破灭薪不尽 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 灭亡 动词 熄灭 动词 如果 连词 朝着 动词 名词 军队 名词 军事 战争 动词 好象 副词 还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 没有 或曰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有人 马之千里者 食或尽粟 石 有时 偶或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有的 有的 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或许 也许 大则得城 得到 获得 此言得之 适宜 得当 引申为正确 诚不得已 能够 可以 君为我呼人 吾得兄事之 读d i 必须 应当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形势 其势弱于秦 势力 力量 桂殿兰宫 即冈峦之体势 形状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如此 这样 吴广以为然 对 正确 有穴窈然 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 但是 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想要 追求 动词 欲望 名词 暴露 显露 动词 凶暴 凶恶残酷的 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2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3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洎牧以谗诛 5 举以予人 6 至丹以荆卿为计 7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宾语 省略句 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判断句 2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 暴 同 曝 读p 晒 引申为 暴露 意为 冒着 厌 同 餍 读y n 满足 无 通 毋 读 不 不要 名词 事 带宾语 秦 用作动词 侍奉 义 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 日 月 名词作状语 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却 动词使动用法 使 退却 击退 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苏辙的 六国论 相比较 找出其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比较阅读 阅读苏辙的 六国论 节选 回答后边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 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十倍之众 发愤西向 以攻山西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熟虑 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侯 藉之以蔽其西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 而四国休息于内 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将何为哉 不知如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可不悲哉 1 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2 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 1 洵文的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弊在赂秦 背盟败约 自相屠灭 2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 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 不过是借题发挥 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 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 所以洵文得以流传 而辙文则知者甚少 你同意这说法吗 为什么 同意 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 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 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 藉之以 蔽 其西 2 而为天下 出身 以当秦兵 3 以 阴 助其急 4 至于 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遮挡 暗中 挺身而出 发展到 六国论苏轼 苏子曰 秦并天下 非有道也 特巧耳 非幸也 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 其不败于楚者 幸也 呜呼 秦之巧 亦创智伯而已 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 秦知创智伯 而诸侯终不知师韩魏 秦并天下 不亦宜乎 齐泯王死 法章立 君王后佐之 秦犹伐齐也 法章死 王建立 六年而秦攻赵 齐楚救之 赵乏食 请粟于齐 而齐不予 秦遂围邯郸 几亡赵 赵虽未亡 而齐之亡形成矣 秦人知之 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夫以法章之才 而秦伐之 建之不才 而秦不伐 何也 太史公曰 君王后事秦谨 故不被兵 夫秦欲并天下耳 岂以谨故置齐也哉 吾故曰 巧于取齐者 所以慰齐之心 而解三晋之交也 齐秦不两立 秦未尝须臾忘齐也 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 岂其情乎 齐人不悟 而与秦合 故秦得以其间 取三晋 三晋亡 齐盖岌岌矣 方是时 犹有楚与燕也 三国合 犹足以拒秦 秦大出兵伐楚伐燕 而齐不救 故二国亡 而齐亦虏 不阅岁 如晋取虞 虢也 可不谓巧乎 二国既灭 齐乃发兵守西界 不通秦使 呜呼 亦晚矣 秦初谴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 不克 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 盖空国而战也 使齐有中主具臣 知亡之无日 而扫境以伐秦 以久安之齐 而入厌兵空虚之秦 覆秦如反掌也 吾故曰拙于取楚 1 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 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为什么是很笨拙的行为 3 司马迁认为秦为什么不急于攻齐 苏轼认为秦为什么不急于攻齐 阅读讨论 阅读苏洵的 六国论 试从文体 立论的侧重点 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 过秦论 作一比较 苏洵的 六国论 是一篇政议文 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 提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的论点 借古讽今 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 过秦论 是一篇政议文 从秦亡的教训 过秦 的角度立意 提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观点 借古规汉 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为什么有人将 六国论 比作 过秦论 的姊妹篇 过秦论 六国论 过秦 仁义不施 规汉 攻守之势异 论古 魏 楚 韩 齐 燕 赵 秦 讽今 宋 西夏 契丹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或曰 或未易量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战不善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秦之所大欲 暴秦之欲无厌 故曰弊在赂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不终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以事秦之心 苟以天下之大 洎牧以谗诛 三 词类活用 1 小则得邑 大则得城2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3 李牧连却之4 不能独完5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6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作名词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作动词 坚守正义 使动用法 使 退却 作动词 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状语 一天天 一月月 作动词 礼待 礼遇 1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2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3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洎牧以谗诛 5 举以予人 6 至丹以荆卿为计 7 赵尝五战于秦 四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宾语 省略句 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 今 实际上 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速 招致 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 今为一个词 指人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 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五 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练习答案 1 非兵不利2 战不善3 弊在赂秦4 赂秦而力亏5 破灭之道也6 或曰7 六国互丧8 率赂秦耶9 不赂者以赂者丧10 盖失强援 弊 弊病 弊端 兵 兵器 善 恰当 得法 亏 亏损 减弱 道 途径 道路 原因 或 有人 互 交互 率 都 皆 以 因为 由于 盖 表原因 因为 1 秦以攻取之外2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3 较秦之所得4 其实百倍5 则秦之所大欲6 固不在战矣 凭着 用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取独 得到的土地 它的实际数目 那实际上 本来 那么最大的欲望 7 思厥先祖父8 暴霜露 斩荆棘9 以有尺寸之地10 子孙视之不甚惜11 举以予人12 然后得一夕安寝 其 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通 曝 冒着 才有以 相当于 而 举 拿 以 来予 给 这样以后 看待 对待 13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14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15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16 此言得之 国家灭亡本来 既然这样 那么 通 餍 满足 更加 得当 适宜 对 1 终继五国迁灭2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3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4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5 义不赂秦6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 最终 灭亡2 交好3 之后4 起初5 坚持道义6 所以 虽然 7 斯用兵之效也8 始速祸焉9 赵尝五战于秦10 二败而三胜11 后秦击赵者再12 李牧连却之 效 功效 始 才 却 使 退却 再 两次 尝 曾经 战于秦 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 速 招致 13 洎牧以谗诛14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6 智力孤危17 诚不得已 以 因为 终 坚持到最后 殆 几乎 诚 的确 确实 智力 智谋和力量 际 时候 18 刺客不行19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20 当与秦相较21 或未易量 当 通 倘 倘若 如果 较 较量 抗衡 或 或许 易 轻易 量 确定 估量 不行 不去 数 理 命运 名动以礼相待 封 分封 劫 胁迫 挟持 以 用 事 侍奉 为 所 被动 名状 天天月月 为 治理 积久而成的威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势弱于秦可以不赂而胜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于 比 苟 如果 下 自取下策 旧事 成例 从 蹈 跟随 是 这 下 下面 可以凭借 1 其实百倍2 思厥先祖父3 始速祸焉4 可谓智力孤危5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6 至于颠覆7 后秦击赵者再8 刺客不行 那实际情况 祖辈和父辈 招致 智谋和力量 前例 旧事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到 结局 覆灭 两次 不去 不出发 1 不能独完2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 以地事秦4 义不赂秦5 始速祸焉6 李牧连却之7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 日割月削 名状 每日 每月 名动 侍奉 名动 坚持正义 形动 保全 使动 使 退却 名动 礼遇 礼待 形动 坚持到底 形动 招致 名动 作战 打仗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2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