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2.doc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2.doc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2.doc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椎间盘2.上颌骨3.翼点:4.髋骨5.足弓6肩关节7.膝关节8.胸锁乳突肌9.膈10.前臂肌11.股四头肌12.锥体13.脑桥基底部14.菱形窝15.中央沟16.脊神经前支17.正中神经18.坐骨神经19.大脑动脉环20.视网膜21.蜗管22.易化扩散23.肾上腺素能受体24.中枢延搁25. 躯体感觉26.快动眼睡眠27.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 28听域29.微绒毛30.基膜:31.间皮32.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33.成纤维细胞34.基质35.骨板:36.骨单位37.髓鞘:38.运动终板39.闰盘40.三联体41.垂体门脉系统 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板,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构成。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抗拉抗压和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各个方向的运动。2.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的上颌部的骨骼。成对,即左、右两块上颌骨在正中线相连接。上颌骨由1个骨体和4个突起组成。骨体的上面构成眼窝的下壁。体部有上颌窦腔,为鼻窦的一部分,开口于中鼻道。 3.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处。此处骨质非常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有骨折很危险。4.髋骨:又称下肢带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骨愈合而成,外形不规则。其外侧中部有一深窝为髋臼,与股骨头形成关节;髂骨翼后下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而耻骨上、下支移行出向内的面借软骨形成联合。5.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为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具弹性,能缓冲行走和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并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6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属于球窝关节。其特点是:1)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小,关节盂周缘有盂唇,稍加深关节窝;2)关节囊薄而松弛,在肩胛骨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在肱骨附着于解剖颈,囊下壁薄弱,缺少韧带和肌的保护,故在肩关节脱位时常见肱骨头向前下方脱出;3)肱二头肌长头腱行于关节囊内,滑膜包绕肌腱并延至结节间沟处形成滑膜鞘。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3个轴的运动和作环转运动。7.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属屈戌关节。关节囊前壁是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两侧分别由胫、腓侧副韧带加固,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8.胸锁乳突肌:在颈阔肌深面,斜位于颈部两侧,呈带状,以两个头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斜向后外上,止于颞骨乳突。一侧肌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两侧肌收缩可使头后仰。9.膈: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10.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前群除有屈的作用外还使前臂旋前;后群有伸和旋后的作用。11.股四头肌:是全身中最大的肌。有四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继而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是伸膝关节,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受股神经支配。12.锥体:在延髓上半部前正中裂的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叫椎体。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组成的。控制躯干和四肢肌的运动,仅出现在人和哺乳动物。13.脑桥基底部:脑桥腹侧面为宽阔的隆起,由大量的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其两侧逐渐缩窄的部分叫小脑中脚,由进入小脑的神经纤维组成。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发出粗大的三叉神经根。14.菱形窝:位于第四脑室室底,呈菱形,由延髓上部背面和脑桥的背面共同构成。窝的下外边界是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上边界为小脑上脚。在室底的正中线上有纵贯菱形窝全长的正中沟,其外侧还有纵行的界沟,将每侧半菱形窝又分成内、外侧部。外侧部呈三角形,称前庭区,深面为前庭神经核。界沟与正中沟之间的内侧部称内侧隆起,其髓纹以下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三角区:舌下神经三角区和迷走神经三角区。15.中央沟:起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向前下斜行于半球背外侧面,几达外侧裂。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 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16.脊神经前支:是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的一个分支,前支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第211对胸神经的前支仍保持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它们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即肋间神经。除此之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均先相互交织形成脊神经丛如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然后由丛再发出一条条神经,分布于相应区域的肌肉和皮肤。17.正中神经:有内、外两个根包夹着腋动脉。两根合成一条神经后在肱二头肌内侧缘下降,经肘部至前臂浅、深屈肌之间向下到手掌。它是前臂前群肌(桡侧半)和手的大鱼际肌的只要运动神经,也是手掌面的主要感觉神经。发生损伤时,表现为手不能拿东西。18.坐骨神经:是骶丛的主要分支,它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直径可达1厘米左右,经梨状肌的下方(孔)出盆腔,在臀大肌的深面,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尖端连线的中点下行,穿经股肌后群,至腘窝的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终支,坐骨神经在股后还发出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19.大脑动脉环:位于脑底部,在蝶鞍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由两侧颈内动脉的末段,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始段和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使两侧颈内动脉与椎一底部动脉系统互相沟通,对维护脑血流的平衡有一定意义。20.视网膜:又称内膜,居于眼球壁的内层,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一层半透明软膜。从前向后分为视网膜虹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视网膜视部。前两部分无感光作用,而视网膜视部有感光作用(细胞由外到内有色素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其紧贴在脉络膜内面。视网膜后极部有视乳头,其外还有一浅漏斗状的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感光最敏锐的地方。21.蜗管:位于耳蜗的螺旋窝内。蜗顶端为盲端,前庭端借连合管连于球囊。横切呈三角形。位于前庭和鼓阶之间。上壁为蜗管前庭壁,上方有前庭阶;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构成,下方有鼓阶,其上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外侧壁贴附于蜗螺旋管外侧壁。2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蛋白的帮助而实现的被动扩散,根据帮助运转的膜蛋白的活动方式不同可分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方式。载体介导的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通道介导的如:Na+、K+、Ca2+、Cl-2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肾上腺素(NE)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根据药理学特性,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两类:型受体和型受体。受体又有1和2两个亚型,受体又有123三个亚型。所有的肾上腺素能受体都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24.中枢延搁:信息在突触部位传递须经过递质释放、在突触间隙内的扩散、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通道开放、离子内流等多个复杂的环节,因而消耗了一定的时间(0.3-0.5ms),比在同样距离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突触延搁。在脑和脊髓中的突触延搁也称中枢延搁。25. 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两大类。浅感觉又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深感觉即为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强度则取决于:1)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2)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此外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与感受器的点状分布密切有关,只有在分布有感受器的皮肤,刺激才能引起相应的感觉。26.快动眼睡眠:又称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慢波睡眠结束后进入快波睡眠,持续20-30min。这一阶段,脑电波呈现不规则的波,与觉醒时很难分别,但不同的是异相睡眠时眼电显著增强,肌电显著减弱。各种感觉机能与慢波睡眠相比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可有间歇性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出现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在此阶段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因此异相睡眠有益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并对建立新的突触联系和促进 学习记忆十分重要,还可以促进精力的恢复。另外做梦也是快波睡眠的特征之一。27.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 :(为论述题)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相近的时间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28听域:人耳能感受到的声波振动频率为。对于每一种声波都有一个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即听阈,同时存在引起不适的最大强度,即最大可听阈。以声频为横坐标,声强为纵坐标,绘制出人耳听阈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两曲线包绕的中间区域即为听阈。29.微绒毛:亦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是动物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突起,被细胞膜所包围,直径约0.1微米长度由0.2微米到数微米,广泛地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但以成长期的卵母细胞、小肠、肾小管的曲细尿管的上皮细胞等吸收机能旺盛的细胞和内耳、鼻、侧线等感觉细胞中较为丰富。30.基膜:是上皮细胞与其深层的结缔组织共同分泌形成的,具有选择性透性、连接上皮细胞与其深层结缔组织的功能。电镜下, 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 31.间皮:是指分布于胸膜、腹膜(包括鞘膜)和浆膜性心包处的单层扁平上皮。这种上皮由单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多锯齿状或波浪形,与相邻细胞相互嵌合,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从垂直切面看,细胞核长椭圆形,胞质很少。32.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一层不同形状和高度的细胞组成。从垂直切面上看,可见有锥体形、梭形和柱状细胞,其中还夹有杯状细胞。锥体形细胞紧贴基膜,核的位置较低;柱状细胞从基膜伸到表面,游离面常有微绒毛或纤毛,核位置较浅;梭形细胞夹在柱状细胞与锥体形细胞之间,核位于上皮中部。由于细胞间的这种排列方式使得这种上皮看上去与复层柱状上皮有些类似,因此称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33.成纤维细胞:是合成基质与纤维的细胞,胞体扁平多突起,呈星状,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核较大,核仁明显。电镜下胞质富含粗面内质网、游离多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处于静止时,胞体变小,呈长梭形,核小,细胞器退化,此时称为纤维细胞。34.基质: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有黏性,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 细胞外基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受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所携带的多糖基团的影响, 蛋白聚糖是由糖胺聚糖以共价的形式同线性多肽连接而成的多糖和蛋白复合物。蛋白聚糖的主要成份是糖胺聚糖,是由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支长链多糖。二糖单位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肝素、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等)和纤维粘连蛋白。35.骨板:骨组织由数种细胞和钙化的细胞间质构成,其细胞间质称为骨基质。骨基质又分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骨基质内各种成分共同构成板状结构称骨板,例如骨密质:(1)环骨板(内环,外环),穿通管;(2)骨单位(哈弗斯系统):中央管+骨板(同心圆排列);(3)间骨板。36.骨单位: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一致,每个骨单位长35mm,粗细不等,中央有管称中央管,数层骨板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37.髓鞘:在HE染色切片中,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中央为神经元胞突,细而着色深,胞突周围为较厚的节段性的粉红色絮状结构,为髓鞘。髓鞘外为薄层神经膜,髓鞘呈节段性包被在神经元胞突表面,每两节段之间缩窄的部位称为郎飞氏结。38.运动终板:脊髓或脑干处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其轴突随脊神经或脑神经到达骨骼肌,近终末处呈爪样分支,并失去髓鞘,每一分支末端膨大镶嵌在肌纤维表面的凹槽内,表面覆盖一层神经胶质细胞,表现为板状隆起,称为运动终板。39.闰盘:心肌细胞的分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