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1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2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3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4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m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一、学法指导 1.本课要点 知识方法关键要点方法技巧“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百家争鸣”概括归纳法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联系比较法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道家和法家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 / 12“无为而治”历史比较法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概括归纳法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强调“以德治国”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论断,主张“性本恶” 。 (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3 / 1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4 / 12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的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历史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 ,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5 / 12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3.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6 / 12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原因: (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 、 “为政以德” ,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 5.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7 / 12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 ,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 “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8 / 12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 “法不阿贵”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答案:A 辨析:结合具体基础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 A。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士”阶层在社9 / 12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 A.B.c.D.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条件。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分析各项。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多样化;争霸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注意招揽人才,促进了学术争鸣和交流。故答案为 A。 例三: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答案:B 辨析:孟子主张“性善” ,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 ,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 B。 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10 / 12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D 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张,并不是原因;B 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原因。一种思想或者主张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张是否符合统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 、 “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 c。 五、体验高考 例一:(XX 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c 辨析:本题一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11 / 12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批评” 、 “言仁义者盈廷” 。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 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 A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 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 D项错误。 例二:(XX 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仁应该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答案:D 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 ,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 例三:(XX 年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