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包装材料阻隔性能学习ppt课件.ppt_第1页
药品包装材料阻隔性能学习ppt课件.ppt_第2页
药品包装材料阻隔性能学习ppt课件.ppt_第3页
药品包装材料阻隔性能学习ppt课件.ppt_第4页
药品包装材料阻隔性能学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品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 陈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药品包装材料检验中心 1 测定阻隔性能的意义 预测药品的贮存期 控制包装物的通透性 保证药品在贮存期内安全有效 指导选择合适的材料 2 阻隔性能的分类 阻隔性能是包装材料的最基本的特性 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主要分为两类 1 水蒸气透过量 2 气体透过量 3 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法简介 适用于药用包装容器 材料 产品中药品包装用复合膜 药用硬片 药用铝箔 药用液体制剂瓶 药用固体制剂瓶和输液用容器等 本法是在参照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 GB1037 87 美国药典 日本药局方的基础上 按中国药典附录编写格式制定的 4 水蒸气透过系数 药用薄膜 薄片及药用铝箔水蒸气透过系数指在规定的温度 相对湿度环境中 单位时间内 单位水蒸气压差下 透过单位厚度 单位面积试样的水蒸气量 单位为 g cm cm2 S Pa 5 水蒸气透过量定义 药用薄膜 薄片及药用铝箔水蒸气透过量系指在规定的温度 相对湿度 一定的水蒸气压差和一定厚度的条件下 1平方米的试样在24小时内透过的水蒸气量 单位为 g m2 24h 6 水蒸气透过量定义 液体瓶水蒸气透过量系指在规定的温度 相对湿度环境中 一定时间内瓶中水分损失的百分比 单位为 7 水蒸气透过量定义 固体瓶水蒸气透过量系指在规定的温度 相对湿度环境中 每升容量的瓶在24小时内透入的水蒸气量 单位为 mg 24h L 8 水蒸气透过量定义 输液用容器水蒸气透过量系指在规定的温度 相对湿度环境中 一定时间内容器中水分损失的百分比 单位为 9 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方法 主要分三种 第一法杯式法 适用于药用薄膜 薄片等 第二法电解分析法 适用于透湿数据较小的药用薄膜 薄片及药用铝箔 第三法重量法 适用于药用容器 10 第一法杯式法 一般适用于水蒸气透过量不低于2g m2 24h 的薄膜 薄片 杯式法系指将试样固定在特制的透湿杯上 通过测定透湿杯的重量增量来计算药用薄膜 薄片及药用铝箔的水蒸气透过量分析法 11 第一法杯式法 仪器装置 1 恒温恒湿箱 恒温恒湿箱温度精度为 0 6 相对湿度精度为 2 风速为0 5 2 5m s 恒温恒湿箱关闭之后 15分钟内应重新达到设定的温 湿度 2 透湿杯 应由质轻 耐腐蚀 不透水 不透气的材料制成 有效测定面积不得低于25cm2 3 分析天平 灵敏度为0 1mg 4 干燥器 5 密封蜡 密封蜡应在温度38 相对湿度90 条件下暴露不会软化变形 若暴露表面积为50cm2 则在24h内质量变化不能超过1mg 例如 石蜡 熔点为50 52 与蜂蜡的配比约为85 15 6 干燥剂 无水氯化钙粒度为0 60 2 36mm 使用前应在 200 2 烘箱中 干燥2小时 12 高精度恒温恒湿箱 13 透湿杯 组装图 14 第一法杯式法 试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 A 温度 23 0 6 相对湿度 90 2 B 温度 38 0 6 相对湿度 90 2 15 杯式法测定方法 选取平整无可见缺陷的试样三片 分别用圆片冲刀冲切 试样直径应介于杯环直径与杯子直径之间 将干燥剂放入清洁的杯皿中 其加入量应使干燥剂距试样表面约3mm为宜 将盛有干燥剂的杯皿放入杯子中 然后将杯子放到杯台上 试样放在杯子正中 加上杯环后 用导正环固定好试样的位置 再加上压盖 小心地取下导正环 将熔融的密封蜡浇灌至杯子的凹槽中 密封蜡凝固后不允许产生裂纹及气泡 待密封蜡凝固后 取下压盖和杯台 并清除粘在透湿杯边及底部的密封蜡 在 23 2 环境中放置30分钟 称量封好的透湿杯 将透湿杯放入已调好温度 湿度的恒温恒湿箱中 16小时后从箱中取出 放在处于 23 2 环境中的干燥器中 平衡30分钟后进行称量 称量后将透湿杯重新放入恒温恒湿箱内 以后每两次称量的间隔时间为24 48或96小时 称量前均应先放在处于 23 2 环境中的干燥器中 平衡30分钟 直到前后两次质量增量相差不大于5 时 方可结束试验 注 每次称量后应轻微晃动杯子中的干燥剂 使其上下混合 干燥剂吸湿总增量不得过10 同时取一个试样进行空白试验 16 水蒸气透过量公式 水蒸气透过量 WVT 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WVT 水蒸气透过量 g m2 24h t 质量增量稳定后的两次间隔时间 h t时间内的样品试验试样质量增量 g t时间内的空白试验试样质量增量 g A 试样透水蒸气的面积 m2 试验结果以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每一个试样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偏差不得过 10 17 第二法电解分析法 在保留了杯式法的基础上 为了满足数据较小的药用薄膜 薄片及药用铝箔的水蒸气透过量的测定 选用了水蒸气透过量测定仪 特制定了电解分析测定法 电解分析法系指水蒸气遇电极电解为氢气和氧气 通过电解电流计算出单位时间内水蒸气透过的总量的水蒸气透过量分析法 18 第二法电解分析法 仪器装置 水蒸气透过量测定仪 仪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透湿室 上端测试皿包含一个在饱和盐溶液中浸泡过的毛玻璃板 以保持试样一端的水蒸气 下端与电解槽相通 测试装置 精度 读数的 2 不小于0 01g m2 24h 19 第二法电解分析法 试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 A 温度 23 0 6 相对湿度 85 2 B 温度 38 0 6 相对湿度 90 2 20 电解分析法测定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 选取平整无可见缺陷的试样三片 进行试验 所需相对湿度可通过盐溶液调节 配制方法见表1 当显示的值已稳定一段时间后 测试结束 相对湿度的配制试验结果以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每一个试样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偏差不得过 10 21 第三法重量法 1 适用于口服 外用液体瓶 参照日本药局方制定 仪器装置 恒温恒湿箱 恒温恒湿箱温度精度为 2 相对湿度精度为 5 风速为0 5 2 5m s 恒温恒湿箱关闭之后 15分钟内应重新达到规定的温 湿度 分析天平 灵敏度为0 1mg 试验条件 温度 20 2 相对湿度 60 5 22 第三法重量法 1 适用于口服 外用液体瓶 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 取试验瓶适量 在瓶中加入水至标示容量 旋紧瓶盖 精密称重 然后将试瓶置于恒温恒湿箱中 放置14天 取出后 室温放置45分钟后 精密称定 按下式计算重量损失 W1 W2 100 W1 W W1 试验前液体瓶及水溶液的重量 g W 空液体瓶重量 g W2 实验后液体瓶及水溶液的重量 g 23 第三法重量法 2 适用于固体瓶 参照美国药典制定 仪器装置 恒温恒湿箱 恒温恒湿箱温度精度为 0 6 相对湿度精度为 2 风速为0 5 2 5m s 恒温恒湿箱关闭之后 15分钟内应重新达到规定的温 湿度 分析天平 灵敏度为0 1mg 试验条件 温度 25 2 相对湿度 95 5 24 第三法重量法 2 适用于固体瓶 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 取试验瓶适量 用干燥绸布擦净每个试瓶 将瓶盖连续开 关30次后 在试瓶内加入干燥剂无水氯化钙 除去过4目筛的细粉 置110 干燥1小时 20ml或20ml以上的试瓶 加入干燥剂至距瓶口13mm处 小于20ml的试瓶 加入的干燥剂量为容积的2 3 立即将盖盖紧 另取两个试瓶装入与干燥剂相等量的玻璃小球 作对照用 试瓶紧盖后分别称定重量 然后将试瓶置于恒温恒湿箱中 放置72小时 取出 用干燥绸布擦干每个试瓶 室温放置45分钟 分别称定 按下式计算水蒸气渗透量 1000水蒸气渗透量 mg 24h L Tt Ti Ct Ci 3V式中 V 试瓶的容积 ml Ti 试瓶试验前的重量 mg Ci 对照瓶试验前的平均重量 mg Tt 试瓶试验后的重量 mg Ct 对照瓶试验后的平均重量 mg 25 第三法重量法 3 适用于输液用容器 参照日本药局方制定 仪器装置 恒温恒湿箱 恒温恒湿箱温度精度为 2 相对湿度精度为 5 风速为0 5 2 5m s 恒温恒湿箱关闭之后 15分钟内应重新达到规定的温 湿度 分析天平 灵敏度为1mg 试验条件 温度 20 2 相对湿度 60 5 26 第三法重量法 3 适用于输液用容器 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 取装液容器数个 精密称重 然后将容器置于恒温恒湿箱中 放置14天 取出后 室温放置45分钟后 精密称定 按下式计算重量损失 W1 W2 100 W1W1 试验前液体瓶及水溶液的重量 g W2 实验后液体瓶及水溶液的重量 g 27 气体透过量测定法简介 适用于药用包装容器 材料 产品中的药品包装用复合膜 药用硬片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 复合药用软膏管等 在参照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量试验方法压差法 GB T1038 2000 美国材料协会标准 ASTM 通过电极测塑料薄膜和片材氧气透过率标准方法 D3985 95 的基础上 按中国药典附录编写格式进行制订的 28 气体透过系数 气体透过系数指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差下 在稳定透过时 单位时间内透过试样单位厚度 单位面积的气体的体积 以标准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值表示 单位为 cm3 cm m2 S Pa 29 气体透过量测定法定义 指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下 在稳定透过时 单位时间内透过试样单位面积的气体的体积 以标准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值表示 单位为 cm3 m2 24h 0 1MPa 包括氧气透过量 氮气透过量 二氧化碳透过量等 测试环境 温度 23 2 相对湿度 50 5 测定方法包括压差法和电量分析法 30 气体透过量测定法定义 第一法 压差法方法参照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量试验方法压差法 GB T1038 2000 第二法 电量分析法方法参照通过电极测塑料薄膜和片材氧气透过率标准方法 D3985 95 31 第一法压差法 原理 药用薄膜或薄片将低压室和高压室分开 高压室充约0 1MPa的试验气体 低压室的体积已知 试验密封后用真空泵将低压室内的空气抽到接近零值 用测压计测量低压室的压力增量 可确定试验气体由高压室透过试样到低压室的以时间为函数的气体量 但应排除气体透过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初始阶段 32 第一法压差法 仪器装置 气体透过量测定仪 仪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透气室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当装入试样时 上部为高压室 用于存放试验气体 下部为低压室 用于贮存透过的气体并测定透气过程中的前后压差 上下两部分均装有试验气体的进样管 测压装置 高 低压室应分别有一个测压装置 低压室测压装置的准确度应不低于6Pa 真空泵 应能使低压室的压力不大于1Pa 33 压差法气体透过量测定仪 34 压差法气体透过量测定仪示意图 35 第一法压差法 选取平整无可见缺陷的试样三片 在 23 2 环境下 置于干燥器中 放置48小时以上 进行以下试验 在试验台密封圈处涂一层真空油脂 将试样置于试验台上 轻轻按压 使试样与试样台上的真空油脂良好接触 试样应保持平整 不得有皱褶 开启低压室排气阀 开始抽真空 试样在真空下应紧贴试验台 盖好上盖并紧固 打开高压室排气阀 开始抽真空直到27KPa以下 并持续脱气 脱气结束后 打开试验气瓶和气源开关向高压室充试验气体 气体流量为每分钟100ml 高压室的气体压力应在 1 0 1 1 105Pa范围内 关闭高 低压室排气阀 开始透气试验 为剔除开始试验时的非线性阶段 应进行10分钟的预透气试验 继续试验直到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压差的变化保持恒定 达到稳定透过 36 气体透过量计算 式中 Qg 材料的气体透过量 cm3 m2 24h 0 1MPa P t 在稳定透过时 单位时间内低压室气体变化的算术平均值 Pa h V 低压室体积 cm3 S 试样的试验面积 m2 T 试验温度 K P1 P2 试样两侧的压差 Pa T0 P0 标准状态下的温度 273 15K 和压力 1 0133 105Pa 试验结果以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每一个试样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偏差不得过 10 37 第二法电量分析法定义 在保留了压差法的基础上 为了满足数据较小的药用薄膜和薄片的气体透过量的测定 特别制定了电量分析测定法 电量分析法系指被测气体通过电量分析探测器 产成一定电流 通过该电流计算出相应气体透过总量的气体透过量分析法 38 第二法电量分析法 仪器装置 气体透过量测定仪 仪器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