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设计计算_第1页
脚手架设计计算_第2页
脚手架设计计算_第3页
脚手架设计计算_第4页
脚手架设计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 3 2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 5 3 2 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要求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要求 1 模板支撑架的结构工作特点 无论是梁模板 楼板模板或梁板模板支撑架 当采用脚手架杆件搭设 即 采用脚手架结构时 一般都具有以下结构工作特点 1 模板支架以承受竖向荷载的压力作用为主 支架的工作安全主要受其 整体或单肢立杆的稳定承载能力控制 2 在各种结构和构造的模板支架中 无论是显形的受压柱 钢管柱 格 构柱等 或是隐形的受压柱 即将单元支架或支架段就视为一轴心受压杆件 其稳定承载能力取决于压杆的柔度 即杆件的计算长细比 和结构的约束条 件 3 计算压杆的柔度 随立杆步距 h 立杆顶端的自由长度 h1 支架的 高度 H 及高宽比 H B 的增大而增大 而约束条件则介于两端铰支 1 0 与一端固定 一端自由 2 0 之间 受构架尺寸 杆件线刚度 斜杆和附 着拉结杆件设置以及杆件连接 结 的紧固程度 如扣件的拧紧程度 等因素 的影响 4 不考虑支架各立杆 柱 之间的帮忙 即应力重分布 作用 试验表 明 下部采用双立杆的脚手架 主立杆荷载自单 双立杆的交接处往下传 7 步 后才能完全达到平均受力 双立杆的间距只有 0 2m 左右 而支架立杆的间距为 0 6 1 5m 虽也会有些帮忙作用 但难以量定 因此不予考虑 当需要调整相 差过大的立杆荷载时 可采用变杆距或合理确定模板荷载传力点 即模板支架 的支承点 的办法加以解决 2 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要求 1 设计计算项目 1 受压杆件稳定性验算 包括支柱 单肢立杆和支架整体稳定性 其中支 架的整体稳定性一般都转化为对其长度为步距 h 的立杆段的稳定性验算 2 直接承受模板荷载并将其传给立杆的水平杆件和构造 组合梁 桁架梁 等 及其连接件的验算 承压 受弯 受弯以及扣件抗滑等 3 支座 基础和地基验算 2 荷载计算 梁 板和梁板模板支架参与计算的荷载项及其取值见表 5 85 梁板模板支架参与计算的荷载项及其取值 表 5 85 编号名称荷载标准值 1模板及支架自重 按设计图纸实算 肋形楼板模板的自重可取 0 5kN m2 木模 0 75kN m2 组合钢模 2新浇混凝土自重 普通混凝土取 24kN m2 其他混凝土取其实际的重力密 度 当混凝土堆料高度超过 100mm 时 按实际高度计算 3钢筋自重 按设计图纸实算 一般梁板结构可取 1 1kN m2 楼板 1 5kN m2 梁 4 施工荷载 人员 及设备自重 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取 1kN m2 荷 载 项 目 5 振捣混凝土荷载 荷载组合 对水平模板可取 2kN m2 梁模板支架组合 1 2 3 5 板和梁板模板支架组合 1 2 3 4 5 3 设计计算要求 总的要求为 构造合理 受力明确 荷载算够 验算合格 其中应特别注 意以下几点 1 模板荷载的作用点应尽量布置在立杆之上 通过使用立杆顶托撑或其他 构造措施 或尽量靠近立杆 以消除或减小偏心作用 2 强度和稳定验算 应分别达到相当于单一系数法设计中安全系数 K 1 5 和 K 2 0 的要求 3 立杆的基础 地 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且在受载后不得出现超过 10mm 或设计限定值 的沉降 基地的楼板时 其下应视需要设置支撑 4 支架的结构和构造中不得出现低于验算条件的薄弱部位 否则 应按薄 弱部位 即最不利受力条件 的荷载和构造参数进行验算 5 确保节点构造 斜杆和其他整体性 加强性杆件的设置符合设计要求 使支架具有稳定的结构 6 严格控制和确保施工中的实施荷载及其分布不超过设计值 5 3 2 2 扣件式钢管梁板模板支撑架的稳定性计算扣件式钢管梁板模板支撑架的稳定性计算 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材料搭设的梁板模板支撑架 以下简称 扣件梁板 模板支架 的工作受其稳定承载能力控制 1 扣件架规范 对模板支架计算的规定 模板支架计算 是 扣件架规范 后增加的一节 共作了 3 条 4 款规定 包括要求模板支架的荷载 压缩变形和抗倾覆计算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4 92 注 这是该规范的规定 而所用标准现已改为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2002 的规定 支架立杆轴向 力设计值 N 和立杆计算长度 l0的计算式 将 扣件架规范 中式 5 6 2 3 所确定的 l0以 l01表示 则有 l01 h 2a 5 83 式中 h 支架立杆步距 a 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 扣件架规范 给出的模板支架轴向力设计值 N 的计算式 5 6 2 与用于 脚手架计算的式 5 3 2 是相同的 前者取 l01 2h a 而后者取 l01 k1 h 当支架的构造和约束条件与双排脚手架相同时 则 l01应当与 l0相同 即 l01 l0 则有 h 2a k2 h a h k1 1 2 5 84 当 l01 l0时 其 K 2 0 可满足安全要求 当 l01 l0时 其 K 2 0 则安 全度不够 当将 k 1 155 1 5 1 8 1 732 2 079 代入 5 84 式时 要使得按式 5 83 计算的支架立杆钓设计稳定承载能力具有 K 2 0 的安全度 就必须使 a 0 367 0 54 h 即当 h 1 8m 时 需让 a 0 66 0 97m 而这 又恰与限制 a 的初衷相违背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 就是在借用英国标准时 忽视了必须满足 K 2 0 的要求 按照 扣件架规范 的计算规定 在 a 0 367 0 54 h 时 就会出现不能满足 K 2 0 要求的结果 鉴于这一存 在问题 在计算模板支架时 需要对式 5 83 式作必要的调整 以确保使用 安全 2 两类构架梁板模板支架立杆计算长度 l0的确定 按两类构架的情况 分别采用相适合的支架立杆计算长度 l0的计算式 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支架 m1 m2 考虑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稳定约束条件中连墙杆和纵向水平杆作 用的调整系数 见表 5 88 当支架的边排立杆有附墙连结时 其靠边两排立杆按实际的附墙连结情况考虑 其内各排立杆 按无附墙连结考虑 当支架边排无附墙连结时 横向立杆排 数 5 排的支架按 两步三跨 边墙考虑 横向立杆排数 4 排的支架按 三步三跨 连墙考虑 模板支架立杆计算长度调整系数 k1 表 5 86 步距 h m h 0 9 0 9 h 1 21 2 h 1 51 5 h 2 1 k11 2431 1851 1671 163 3 梁板模板支撑架的稳定承载能力和验算步骤 1 梁板模板支架立杆的稳定承载能力 编制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的统一规定 确定的脚手架整体稳定 性的一般设计表达式 将稳定系数 和结构重要性系数 0 0 9 均归入式 子右端的抗力项 即 以上公式右端就是支架的材料抗力 Rd Af 当立杆为 48 3 5 普碳 钢管 其 A 489mm2 f 205N mm2 则有 Rd 100 245 kN 5 93 支架立杆稳定承载能力 Rd的数值列入表 5 89 中 由表中可以看出 当支 架高度不变时 l0由 1 35 变化到 3 36 即增加到其 2 49 倍时 Rd减小至其 l0 1 35 时的 22 01 23 8 当 l0不变时 随着高度由 4m 增加到 40m 其 Rd为 H0 4m 时的 77 8 84 17 2 设计验算步骤 1 计算模板底梁 楞 以上荷载的标准值 2 依模板构造和荷载情况初选支架立杆布置间距 等间距或变间距 3 按以下式子粗算立杆轴力的设计值 N 按以上设计计算步骤 一般均可实现合格要求 可避免在盲目情况下先确 定构架尺寸所造成的反复调整问题 因为 如果在第 3 步已发现 N 值偏大时 即应调整杆距 5 3 2 3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杆件之间为轴心相交 构件的整体性和刚度较好 且碗扣节点具有良好的受力性矩 因而具有比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和支撑架较高 的稳定承载能力 特别适合用于构造各类重荷载的模板支撑架 1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承载能力的试验值 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在研制及其使用过程中 相继作过一些单元和多元架体 试验 其荷载均为加在架体顶部 工作条件更近于支撑架的情况 虽不够系统 但从表 5 90 所列的试验结果中 仍可初步得出以下认识 碗扣式钢管支架的试验承载能力 表 5 90 注 1 室内试验为正规试验 采用千斤顶在架体顶部施压 室外试验采用设于地面的张拉 机 钢丝绳经导向滑轮在顶部施压 2 破坏形式为整体或局部 1 2 根立杆 失稳 3 节点 斜杆为装设于立杆和横杆节点碗扣上的斜杆 非节点 斜杆为装于其他 立杆碗扣上的斜杆 4 号的剪力撑设置方式见图 5 57 1 极限荷载随斜杆设置量的增加而提高 沿纵向 la 两侧面设节点斜杆的 和四个侧面都设节点斜杆的 的极限荷 载 分别比不设斜杆的 提高了 37 和 173 四侧设置节点斜杆者 其立杆 的极限荷载达 74 4 92 5kN 相当于 0 772 0 923 2 设置非节点斜杆的作用甚微 设置非节点斜杆的 的极限荷载仅比 提高了约 3 3 有辅助构架者 承载力提高 三跨架 的极限荷载比单元架 提高了 37 61 3 排双跨架 4 个平面单 元 受力单元居角部 和的极限荷载比单元架 提高了 55 56 3 排 3 跨 17 架 6 个平面单元 受力单元距纵向的中部 的极限荷载比 提高了 71 67 比 提高了 10 36 经分析 辅助构架中与负载单元立杆直接以横杆相连的每 根 帮忙 立杆只分担了 4 5kN 即占 立杆荷载 45kN 的 10 因此 负荷 单元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应主要来自 1 立杆约束条件的改变 由角立杆变为边 立杆或中立杆 2 负载单元架架体刚度和稳定性的提高 比较 与 的结果 也可看出粗短架体比细长架体具有更高的承载力 4 设连墙撑的作用明显 设连墙撑 的极限荷载比 不设连墙撑 提高了 22 但这是双排架的 试验结果 随着架体排数的增加 其作用将相应降低 5 极限荷载随步距的减小而增大 平面单元尺寸相同的 和 步距 1 2m 的 的极限荷载是步距 1 8m 的 的 152 22 而步距 0 6m 的 更是 的 242 22 其单立杆承载达到了 109kN 已接近其承载能力的标准值 dRd 1 165 100 25kN 虽然并无斜 杆设置 说明当斜杆的设置角度偏小时 此时为 21 16 已不起什么作用 2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设计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符合程度 当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亦采用与扣件式钢管支架基本相同的式子 即在 计算立杆的计算长度 low时 对于 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 支架 取 从表 5 91 所列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碗扣式钢管支架设计和试验承载能力的比较 表 5 91 1 室外试验的支架高度为 9m 左右 支架的结构刚度和约束条件相对较 弱 极限荷载的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结果为 1 无斜杆和两侧面有斜杆设置的单元架 属于 非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 支架 室外试验的极限荷载为按 3 步 3 跨 连墙计算的计算值的 1 87 2 39 倍 平均达到 K 2 20 高于设计安全保证要求的 2 026 2 1 013 而按 2 步 3 跨 连墙计算时 则平均达到 K 1 73 2 无斜杆的双排 3 跨架 即单元架两边有辅助架 的 K 2 23 与两侧设 斜杆的单元架的 K 2 33 相近 而有连墙构造的无斜杆双排 3 跨架的 K 2 79 其与 2 23 的比值为 1 251 而有两侧斜杆单元架与无斜杆单元架的比 值为 2 33 1 87 1 246 两者非常相近 说明两侧面设斜杆时 起作用相当于加 设连墙构造 3 设置四侧斜杆的单元架 属于 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 构架 其试验 极限荷载为计算值的 3 33 和 3 86 倍 平均 K 3 60 2 室内试验的支架高度为 5m 左右 约为室外试验支架高度的一半 由 于支架的结构刚度和约束条件显著加强 因而极限荷载提高 其分析结果为 1 无斜杆单元架按 3 步 3 跨 连墙计算时 K 4 27 按 2 步 2 跨 连 墙计算时 K 也达到了 3 28 为室外试验的 221 6 2 四侧斜杆单元架的 K 达到 4 06 为室外试验的 112 8 3 3 排立杆的多单元架的 K 值 按 3 步 3 跨 连墙计时达到 5 7 按 2 步 3 跨 连墙计时 也达到 4 4 分别将其 1w值乘以 0 85 或 0 80 系数后 K 值仍可达到 3 25 和 2 9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3 排以上的支架可按 2 步 3 跨 连墙计算 并可按支 架高度调低 1w的取值 3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设计的要点和参考资料 1 构造要求 1 支架的步距 h 应不大于 1 8m 立杆的纵距 la和横距 lb应不大于 1 5m 且 h la和 h lb必须 1 0 2 支架立杆在顶层横杆之上的伸出长度 a 0 5 1w 1 h 且应尽量 减小 3 双排支架的两个长向外侧面和多排 3 排以上 支架的四周外侧面均应 设置不少于占其 1 3 框格的节点斜杆 4 各层横杆和扫地杆必须双向满设 2 设计计算要点 由于绝大多数碗扣式钢管支撑架的斜杆设置数量不会达到占其框格总数的 一半 属于 非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 构架 但其稳定承载能力显著高于扣件 式钢管脚手架 因此 在计算规定上作必要的调整 要点如下 1 双排碗扣式钢管支撑架 按 3 步 3 跨 连墙计算 3 排以上碗扣式钢 管支撑架按 2 步 3 跨 连墙计算 2 碗扣式钢管支撑架稳定性验算中立杆计算长度系数 1w按表 5 22 查出 并按以下情况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后使用 a 双排支架 当斜杆设置的框格数 1 3 支架框格总数时 取调整系数为 0 95 1 3 框格总数时不调 b 多排支架 斜杆设置符合上述构造要求 当支架高度 4m 时 取调整 系数为 0 85 当支架高度 4m 时 取调整系数为 0 9 3 设计验算步骤 1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