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课时训练.doc_第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课时训练.doc_第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课时训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课时训练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名句默写 (共1题;共1分)1. (1分)读把酒问月,诗中描写月色之美的诗句是_。二、 诗词鉴赏 (共2题;共26分)2. (8分)古诗阅读定林所居 二月四日作(宋)王安石 (宋)陆游屋绕湾溪竹绕山, 早春风力已轻柔,溪山却在白云间。 瓦雪消残玉满沟。临溪放杖依山坐。 飞蝶鸣鸠俱得意,溪乌山花共我闲。 东风应笑我闲愁。【注释】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作者落职闲居家乡。(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3. (18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校记】“壮士发冲冠”,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作“壮发上冲冠”。【注释】易水:河流名。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骆宾王: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别燕丹:诗中所引典故,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前往行刺秦王。当时送行的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祖:祭路神,古人出远门时常有这种仪式),取道,高渐离击筑(筑:古代乐器,奏乐时用竹片击打),荆轲和而歌,为安徽之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集解】明唐汝询唐诗解: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侠气凛然,见于言外。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句黯然。(1)校记、注释、集解是笺注诗文的传统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校记】指出诗中“壮士发冲冠”一句在别的版本中也可写作“壮发上冲冠”。B . 【注释】中的“变微之声”“羽声”是古代音乐的调子,二者情感基调都是慷慨激昂。C . 【集解】罗列了古人对诗歌的两种不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D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五言绝句,诗中巧妙地引用了荆轲别燕丹的故事,别有意味。(2)在下面句子横线上补写省略的主语,并说明理由。_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为【集解】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4)骆宾王为何在诗中借用“别燕丹”这个典故?请简要分析。 (5)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 第 3 页 共 3 页参考答案一、 名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