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消费者的说服广告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_第1页
改变消费者的说服广告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_第2页
改变消费者的说服广告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_第3页
改变消费者的说服广告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_第4页
改变消费者的说服广告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改变消费者的说服广告文案,有且只有以下 4 种Re-think: 重新思考,文案的作用 现在很多“消费者行为” ,在几年前并不存在早上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走到地铁站看看智能手环记了多少步,中午饿了打开饿了么外卖任何一个做新产品营销的人,都一定想让自己的产品,跟上面的产品一样,让消费者习惯去使用,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真正开始写文案去说服消费者的时候,却经常发现不知从何下手。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说服文案,有且只有四种:来健身房,变成更美的自己利用追求心理。来健身房,摆脱肥胖困扰利用规避心理。不去健身房,慢慢变胖子利用恐惧心理。不去健身房,失去变美的机会利用失去心理。本期李叫兽就跟你一起,重新思考说服文案的作用如何利用上述 4 种心理,让消费者习得新的习惯,购买你的产品。这么多说服文案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2 / 13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个消费者接受并习惯一个产品的行为本质,到底是什么。过去不习惯用微信,现在习惯用微信;一年前不习惯用直播,现在也开始打开花椒 APP这样的行为改变,本质上是什么? 这样的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当我们说早上睁眼不再是看新闻而是看微信的时候,我们就说“你习得了这种新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对“学习”行为的定义是:改变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小学教师通过“惩罚”和“奖励” ,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减少讲话,就是让他们产生了“学习”行为孩子们降低了在上课这个特定情境下, “聊天”这个行为的概率。之所以说是“特定情境” ,是因为老师只改变了孩子们在课堂这个情境的聊天概率,而不是改变孩子们下课时候的聊天概率。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营销行为,都是为了“改变某些用户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 比如我前几天思考李叫兽公众号的改良时,就想到了这个问题。3 / 13我的文章又长又不易读,还想让目标读者能够更多打开,需要提供一个理由,以改变读者的在某个情境下的打开概率。怎么办呢?很快想到了 2 种方案:第一个是说“每周一次,重新思考一个营销问题” 。 很多营销话题每天都习以为常,但却经常忽略了一些关键的思考。比如每个人都在说“文案痛点” ,但都忘记了去关心痛点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李叫兽每周发文,让你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第二个是说“有营销问题,找李叫兽。 ” 李叫兽大部分文章,都是一个完整的“工具” ,当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来公众号寻找答案。比如即将做促销方案的人,一搜就能发现降价促销前,必须先科学地回答这 3 个问题 ,然后就可以帮忙规避一些常见陷阱。从改变读者习惯的角度,哪个方案更好?很明显是第一种。为什么呢?我们分析下“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第一个方案中,当一个读者想要获得对某个营销问4 / 13题的重新思考,打开李叫兽的文章,最终真正获得这样“重新思考”的概率有多少? 我估计能有八成吧李叫兽大部分文章都是抛开常识偏见,重新分析某个营销问题。既然这样,你付出某个行为,80%的概率获得了积极结果,将来你更有可能习得这种行为。就像喝红牛,80%情况下喝了的确更精神一些,那下次你不精神的时候,更有可能喝红牛。第二个方案中,当一个读者遇到了某个具体的营销问题,打开李叫兽搜解决方案,最终真正获得解决方案的概率有多少? 我估计肯定低于 10%营销问题千千万,李叫兽已经分析过的只不过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很多营销问题,来找的时候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这样,你付出某个行为,只有不到 10%的概率能得到期望结果,你就更不可能习得这种行为。就像,假如你平均 10 次喝红牛,只有不到 1 次能提神,那你下次又困又累的时候,还能想到喝红牛吗?当然很难。1234 下一页用户“习得某个习惯” ,就是改变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但很多人可能忽视了这一点。5 / 13比如一个做优质生鲜的电商,定位“品质生活,就来 XXX”用户处于“需要品质生活”的这个情境的时候,如果来到你的 APP,有多大概率得到积极的反馈呢?很有可能是 10%以下比如我想要品质生活,因此想买个更好的耳机,而你这里就没有,这样我就更难养成“一想到品质生活,就来你这里”这个习惯,最终用户的行为概率也就可能没有改变。“改变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连小学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TA 的目标是“同学们上课不要聊天” ,而不是“禁止学生的一切聊天,甚至包括在家里也不能聊天” ,后者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如何找合适的说服文案,以提高消费者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比如李叫兽之前遇到一个做个人定制旅游的“榴莲旅游” ,在一次营销活动中,想要说服大学生毕业游,不要自由行,而选择更加省心的定制游。首先,你想改变什么人在什么情境下的哪种行为概率? 比如:提高大学毕业生,在选择毕业游的方式时,选个人定制游,而不是自由行的概率。然后,寻找他们在这个情境中的“喜爱刺激”和“厌恶刺激” 。 6 / 13“喜爱刺激”是消费者在这个情境中渴望的行为,就像喝红牛的时候“喜爱刺激”是“精神” ,在毕业游,喜爱刺激可能有:低价享受土豪的生活、无忧无虑而不是烦心等。“厌恶刺激”是消费者在这个情境中厌恶的行为,就像喝红牛时“厌恶刺激”是“困了累了” ,在毕业游,厌恶刺激可能有:花了很多冤枉钱结果没有享受、被一些黑店坑等。接着,利用两种刺激,去强化或者惩罚某种行为,以改变行为概率。利用“喜爱刺激”强化购买行为,让消费者觉得用了你的产品,就会获得这种刺激。“预算有限的毕业旅行,一样可以享受土豪的生活Day2,敞篷跑车带你环游海岛”利用某种“厌恶刺激”强化购买行为,让消费者觉得用了你的产品,这种厌恶刺激会减少。“青春和心情都是有限的,不在不好玩的景点上浪费时间。最优行程计算,删除不值得去的景点。 ”利用某种“喜爱刺激”来惩罚不购买的行为,让消费者觉得如果不用你的产品,某种喜爱的东西会丢失。“旅行最爱无忧无虑,但自由行并不能帮你这一点。”7 / 13利用某种“厌恶刺激”来惩罚不购买的行为,让消费者觉得如果不用你的产品,就会面临某种厌恶刺激。“期待 4 年的旅行,怎能一脚踏入黑店?”总之,如果你想改变用户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能够被文案利用的心理有且只有四种:追求心理、规避心理、失去心理、恐惧心理。 1、追求心理来健身房,成为更美的自己 如果我们做某件事后,获得了某种喜爱刺激,我们就会增加做这件事的行为,最终形成习惯,而这就是“追求心理”: 健身之后,发现周围人投来羡慕的眼光,我们就会增加健身行为。看了一集权力的游戏 ,发现很好看,我们就会增加这种行为继续看。尝试过和魔兽有关的事情,很爽,我们就会尝试下一个和魔兽有关的事情这就是 IP 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营销文案中应用呢?告诉并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用了我的产品,会得到某个“喜爱刺激” 。 8 / 13一般来说,利用“追求心理” ,有这些经典的文案方式:相同的成本或者代价,你提供了更好的某种喜爱刺激 比如:“1000 块买不到一副好眼镜,却能买到比尔盖茨的眼光。 ”“在机场,吃一碗没有味道的牛肉面要 38 块。真巧,用悠泊停一天车也是。 ”“10 分钟,不够刷一刷热门段子,但足够重新思考一个营销问题。 ”提供了别人没有,但很重要的喜爱刺激 比如:“邻居和房子,同等重要。 ”隐居别墅,恭迎 18位重量级业主。“旅行,把钱花好很重要,把每分每秒过好,也很重要。 ”XX 定制旅行,设计你的每分每秒或者直接说出你提供的独有喜爱刺激“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实际上,利用“追求心理” ,几乎是最经常被使用的一种选择。如果你发现消费者一直在渴望得到某个结果,而你产品恰好可以提供这个结果,就比较适合使用追求心9 / 13理。2、规避心理来健身房,摆脱肥胖 如果我们做某件事后,发现某种厌恶刺激减少了,我们就更倾向于增加这种行为: 开车不拉安全带,安全带蜂鸣器发出恼人的声音,拉上安全带,噪音这种厌恶刺激消失,今后就会增加拉安全带的行为。早点起床,减少了迟到后被扣分的痛苦,今后会增加早起行为。内心有焦虑,去烧香拜佛,每次烧香后内心焦虑感确实减少,就会在将来增加这种行为。这种心理,如何在营销中应用呢?告诉并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用了我的产品,消费者经常体验到的某种“厌恶刺激”会消失。 所以,你需要问自己:如果不用我的产品,消费者经常体验什么厌恶刺激?“麻木的味蕾,吃什么都没味道,不如尝尝这杯点缀了烈酒的咖啡。 ”“减肥,但不辜负你的胃。XX 膳食纤维餐”“怕上火,喝加多宝。 ”3、失去心理不来健身房,失去变美机会 如果我们做了某件事,发现失去了某种喜爱刺激,10 / 13我们就会倾向于减少这个行为。 长时间不看书,发现“远见卓识、侃侃而谈”的感觉越来越少,所以会减少“不看书”的行为。工作懒惰,发现上司的赞赏减少了,于是会减少懒惰行为。不看朋友圈,发现下午讨论的某个话题我竟然不知道,于是会减少“忘记刷朋友圈的行为” ,最终整天刷朋友圈。这种心理,在营销上如何应用?告诉并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继续不用我的产品,你一直喜欢的某种“喜爱刺激”会消失。 你现在无所作为的状态,就是在失去!比如护肤品最常用的:“留住 20 岁的自己。 ”比如某针对非本科学历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不要失去,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到了这里,我想有人会问:同样是利用“喜爱刺激” ,这个和前面的追求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 当然有,这取决于用户对这种喜爱刺激,是处于“渴望状态” ,还是“默认得到的状态” 。如果是“默认得到的状态” ,失去感就比追求感要好。例如,有些折扣电商,整天说“天天打折,每天 111 / 13一个超级折扣单品” ,让人觉得“无感” 。这是因为很多用户已经把打折变成了常态,这个时候“失去感”可能比“追求感”更加有效。比如换成:“昨天,iPhone6s 便宜了 1000 块,可惜你没来每天上 XX 网,不再错过重要折扣。 ”而如果是“渴望状态” ,追求感经常比失去感要好。比如对很多身材不好的人说,本身就“不美” ,这时候更应该让 TA 们相信去健身房可以“获得变美的机会” ,而不是“不去健身房,失去变美机会。 ”这就像,股市刚刚涨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入市,高收益处于“渴望状态” ,于是刺激人们冒险的主要是“追求心理” ,希望通过投资行为,获得超额回报。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市并赚钱,当你在公司茶水间听说某某同事,薪水不如你,但拿薪水炒股,经常 1 天赚了你一个月的工资。这时候你就把故事的高收益率当成“默认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不去是一种损失,真正激励去入坑的,实际上是“失去心理” 。4、恐惧心理不来健身房,变胖子 当我们做了某件事,出现了“厌恶刺激” ,今后我们就会减少做这件事。 12 / 13把手放到火里,手被烧伤,下次就不玩火了。不好好打理衣服,上班被同事嘲笑,下次就会多花点心思。相信陌生人电话求帮助,结果被骗子骗了,下次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信任。这种心理,在营销上怎么应用呢?告诉并让消费者感觉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一直在担心的某种负面刺激会出现。“选不对楼层,你就吸雾霾。 ”“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42 岁的管理培训生。”这个时候又有人问了: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 ,恐惧心理和上面说的规避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一个很关键的区别是:这个厌恶刺激,是用你产品之前,经常体验到的,还是未来不用你产品,很可能会发生的。前者是“痛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