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文学采风手稿记者:你并不是文学专业毕业的,你的本职工作又是一名小镇的公务员。出道至今十几年来,你始终没有放弃小城镇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热情,每年都有高水准作品问世。琐碎而平庸的工作难道不会制约你的写作欲吗?你是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的? 张楚:说实话,庸常生活确实会让人变得懒散,深陷泥潭而浑然不觉并怡然自得。我总是对我的生活本身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总是幻想某天会逃离这里并继续深深地厌恶这里。可是我知道,其实我骨子里是热爱现在的生活的。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就像是一个人的影子再也离不开这个人。平时我会通过阅读、散步、结交新友、旅行、看美剧来保持我对日常生活的新鲜感。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的? 张楚:小时候其实很怕写作文。有一次我们学完鲁迅踢“鬼”的故事,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我不会写,就去问我妈。我妈教我,你就说你跟你弟弟去看电影,半路上看到个黑糊糊的东西在动,你们以为是鬼,很害怕,这时来了解放军叔叔,拿手电筒一照,原来那是从部队养猪场跑出来的猪,所以,世界上并没有鬼。我就照我妈说的写了篇作文,交给老师后居然得到了表扬。从此以后我就觉得,写作文也不是很难。当然这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2 / 16还是跟性格有关系。 记者:可你大学并没有学中文专业,怎么后来开始写小说了? 张楚:我大学的专业是财务会计,可我不务正业,整天闷头写小说。那时候知道收获杂志很有名,于是写完小说就投给收获 ,投了几个月也没有回信,自己心里很着急,怎么还不发表啊。那时候就是无知者无畏,不知道收获是最好的文学杂志之一,发表一篇小说其实那么难。后来收获编辑给我回了封退稿信,鼓励我多读多写。那是 1995 年。 上班后我最早在一个税务所工作,工作不是很忙,也单身,没有太多的事,值班时间就写小说,写完就投稿。都是手写稿,写完后把厚厚的一沓纸给杂志投过去,3 个月之后收到退稿信,就换另一家杂志再投。 直到 2001 年我才在山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火车的掌纹 。小说发表之后,我收到了 500 元稿费,兴奋得不得了,请这个请那个,结果 500 元很快花完,自己还搭了 200元。XX 年, 收获发表了我的曲别针 , 人民文学发表了我的草莓冰山 。这之后约稿就逐渐多起来了。 记者:你是从纯文学期刊中走出来的作家,我注意到,“70 后”作家中还有些人跟你走的是相反的路子,比如蒋一谈、阿乙,他们是先出个人小说选集,得到读者和媒体3 / 16的认可,然后才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的。你作品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你一方面很快地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得到主流文学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会在无形中制约你的读者数量。有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张楚:蒋一谈、阿乙的短篇小说出版方式跟欧美作家几乎是一致的。欧美很多作家都是就某一主题写一系列短篇,由出版商直接出版,事先并不在杂志上发表。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 ,安妮普鲁的近距离:怀俄明故事 ,克莱尔吉根的南极 ,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但大部分国内作家还是首先从纯文学期刊起步,先发表再结集。在当下出一本短篇小说集太难了。像蒋一谈、阿乙那样一出道就直接出版短篇小说集并且获得美誉度,全中国估计没几个。大多数还是期刊作家。 现在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所有东西都在朝娱乐化方向发展,包括文学、政治。影视、网络小说的介入,令纯文学读者越来越缺失,造成很多作家像古代练功夫的人一样,虽然身怀绝技却少有人知道。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坚持练文学的“功夫” ,主要取决于作家的心态。如果你觉得文学就是一个业余爱好,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你和这个世界沟通的一种渠道,那么作品的销量大小就成了伪命题。对我个人来说,文学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宗教。一个基督徒虽然没有见过上帝,没有跟上帝说过话、聊过天,4 / 16上帝也从来没有帮他解决过任何现实的问题,但他却一直都相信上帝的存在。文学对我也是这样,文学就是我的上帝,我对它的膜拜、崇敬之心始终没有改变。我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它,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满足,这对我来说已弥足珍贵,不需要再有什么奢望了。 记者:你把文学当作一种信仰,没什么其他的功利目的,这种想法现在并不多见了。这也许跟你生活在小镇,受外在诱惑较少有关系? 张楚:其实现在很多作家跟我的心态差不多。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有一个信仰是件很幸福的事。小镇生活对我肯定有影响,在这里我不太会受到城市浮躁心态的影响,自己内心坚持的东西会更持久、更坚定。如果生活在都市,身边的朋友们成天在写剧本,写一集赚两三万,写一部收入上百万,可能多多少少也会受到诱惑。在我的生活中这种诱惑很少,我只是一个小公务员,接触到的也都是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在镇上生老病死,一辈子都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信条。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光,这种亮度可以照亮我的眼睛,让我即便在黑夜里也能走自己的路。 12345 下一页记者:小镇上会不会有人觉得你是个异类? 张楚:也没有。在县城里,尤其是上岁数的人,他们很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在小镇时间长了,我会觉得很闷,会希望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虽然北京的空气也5 / 16不是很好,但我总喜欢来这里见见朋友。 记者:其实我很佩服你,很多人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之后都会对小城市混乱、庸俗的生活产生厌恶,你成名之后却依旧能够在平凡的小镇环境中保持对这里人和物的爱。 张楚:我是个没什么功利心的人,也比较愚钝。认准一个东西,从里面得到快乐,就不计较别的东西。我通过写作与自己的生命达成了一种契约,这很不容易。尤其是现在,人到中年,会对世界产生一定的疲惫感,幸好有写作一直支撑着我,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仍然葳蕤青翠,明媚安好。 “桃源”:一种现实 记者:小城镇的环境为你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除此之外,这种生活对文学创作还有什么其他影响?同时,这种生活又遮蔽了什么? 张楚:在小城镇生活的好处在于,这里像是一个蜘蛛网,密密麻麻、经纬交错。在大街上走一段路会碰上很多熟人,这让我觉得安全、可靠。这种安全感对我来说很重要。生活在城镇就像生活在水面之下,你身边不断游过一些浮游生物,你跟它们碰撞、接触、纠缠,然后各奔东西。你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有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识和行事准则、说话方式。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另一方面,城镇生6 / 16活会让人思维受限、目光狭隘。但我觉得,文学是一种自我的修行,从事文学的人需要有苦行僧的勇气。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来认识外面的世界。这个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心里一清二楚。文学像挖井,它不是看你挖得多宽,而是看你挖得多深,小镇生活对我观察人性是有好处的。 记者:你作品写的都是在小镇或小县城发生的故事,这其实是一个都市和乡村之间的灰色地带,但它们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最能体现转型时期的社会与人的变化。你的作品既不是都市文学,也不是乡土文学,有人说你写的是底层文学,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你所写的并不是简单的底层人或底层生活,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所面对的生活。 张楚:你说得对,中国现在大部分都是小县城,小县城的变化非常之快,我弟在秦皇岛上班,他如果一年不回家,再回来几乎不认识路了。在市政建设上,这些小县城已经越来越接近大城市,甚至有些县城跟二三线城市之间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你如果生活在这里就会发现,县城里的人们精神上的贫瘠还是没有改变,城市发展跟人的精神需求是不合拍的。我写小人物跟我生活的环境有关,因为平时接触的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工人、小公务员、做小生意的商人、种地的农民。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哪怕7 / 16最卑微的人,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跟他们接触的时间长了,你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某种高贵的品质,比如善良、诚实、担当,当然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如:斤斤计较、小农意识比较强。了解得深了,就想把他们的精神世界描摹出来。其实小人物一点都不小,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辽阔的、丰饶的、厚重的。他们是底层人,他们更是普通人。 记者:所以你的小说中会出现为了金钱而冒险的宗建明、追逐物质享受的方雯等等。你小说中的地点名称都是“桃源县” 、 “桃源镇” , “桃源”两字是否代表你笔下的这些小城镇是一个你想象中理想的生存空间? 张楚:这些命名其实没有意义。我并没有奢望把这里塑造成类似苏童的香椿树街、莫言的高密乡那种文学王国。如果我有这种意识,就不会取这么普通的名字,我应该取一个陌生化的名字,不断地在写作中加固它,慢慢形成一个自己的王国。 “桃源”就是随便起的名字,我是个很懒的人,第一次这么写了之后就一直沿用。 这里当然也不是理想的,它只是一个现实的空间,其实我写的就是发生在我所生活的倴城中的故事。 七根孔雀羽毛里的谋杀案是我在酒桌上听朋友说起的。某镇的两个“富二代” ,因为父辈矛盾,其中一个人故意把对方的车撞坏,另一个人非常生气,去找了两个杀手,在对方住店时8 / 16给他打了一针氰化钾,那人就当场死掉了。杀手中有个 18岁的男孩,每晚听到外面车响,都以为是警察来抓他,没多久精神崩溃去警察局自首了。据说这个案件到最后,买凶杀人的没有任何损失,18 岁的杀手被判了刑。我当时就很想写这个故事,但又不想把它仅仅写成一个刑事案件,后来我决定把它镶嵌在宗建明的故事中。宗建明的原型其实是我的一个哥们儿,我以他的一部分故事为原型,在里面镶嵌了这则新闻。宗建明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只是想得到一笔钱,把儿子从离婚的老婆那里要回来。我就想写这种小县城里卑微的灵魂,他们焦躁不安,甚至有些龌龊,但他们内心却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望。 记者:你小说中有很多宗建明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一个简单的想法而做出许多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小说梁夏的主人公梁夏,他身上的那股子拗劲儿让我觉得吃惊,你在小说中把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完整。 张楚:我也很喜欢这篇小说。它涉及的主题有些特别,一个男人告女人性侵。这其实也是个真实故事。我有个同学是县委书记的秘书,常常接待上访人员。有一次他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个男人老来县政府告状,告状的原因很奇怪。男人和他老婆做生意做得比较好,找了个女帮工,女帮工逐渐爱上了男人,就诱惑他,男人拒绝了她,这使9 / 16女人反而受伤害了,就四处告状,说他强奸了她,牵走了他家的两头牛。这男的觉得自己受污蔑了,就赶着个驴车到镇里来告状,大家都不相信,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到县里告,到市里告,甚至到北京告,但始终都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后来这个男人得了自闭症,天天在屋里拉着窗帘不出门,他老婆也跟他离婚了。可是在小说中,我让那个女人出于内疚不安自杀了。 记者:这个结局设计得也很好,让整个事件最终走到了一个无解的死胡同。像梁夏这种执拗的性格,其实在城市人身上越来越少了,城市人比较圆滑,很会处理各种问题。张楚:城市人面对这种事情就无所谓了。乡镇、县城里有很多像梁夏这样的人,他对世界有一个淳朴的认识,他觉得世间自有公道在。他所认为的公道当然只是自己认为的公道,他觉得自己受委屈了,就会不屈不挠地抗争,最后如果这种抗争没有结果,他可能就精神崩溃了。他很少跟这个世界和解。 生活比技巧更感人 记者:你的小说中出现过很多意象,比如羽毛、望远镜、曲别针等。这些意象在小说中往往不是故事核心,只是一条线索或为了营造一种悬念,你是如何构思这些意象的? 张楚:你所说的这些意象其实在我写作时只是一种潜意10 / 16识。比如曲别针里的曲别针,有朋友说它隐喻了男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扭曲。其实我写时并没有这种意识,这只是一种个人的小嗜好,就像有人喜欢不停摆弄打火机一样。人私底下的一些细微的小习惯、小毛病、特殊喜好,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镜像。 七根孔雀羽毛里的孔雀羽毛,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但却是主人公最温暖、最隐秘的东西。人有时就需要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它安静地存在着,跟我们所处的这个庞杂混乱的世界形成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反差。当然,你可以说它是精神世界对诗意的一种向往和梳理。不过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这些“意象”确实有助于揭示人物内心和小说主旨。可我写作时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有意识” 。后来有些朋友跟我说, “意象”在我的小说中运用得太多,我很警惕。最近的作品中就很少涉及“意象”了。我不太想让别人觉得这只是我对技巧的运用。 记者:类似意象的大量使用是人们评价你作品先锋性的依据之一。 张楚:是的。比如七根孔雀羽毛 ,很多读者问我,这七根孔雀羽毛到底宗建明是怎么拿到的,它象征了什么?小说中有一句话, “有些秘密,除了它是秘密外,什么也不是。 ”这句话其实不是我写的,是编辑帮我加进去的,可能他在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有这么一句话进行阐释。我觉得他加得很好,秘密本身并没有意义。 11 / 16记者:这句话确实加得不错。宗建明的七根孔雀羽毛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其实每一次出现都是“无用”的,但就是因为这种“无用” ,使得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悬念或者谜团一般的氛围。 张楚:是这样的。不过我最近写的几篇小说都特别实,我特别注意避免这些意义指向。近期将发表一篇小说,叫在云落 。小说中的县城叫云落,不是桃源县了,讲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来到云落镇后发生的故事。 记者:所以你现在是在有意识地转向写实的手法? 张楚:我觉得有时候写实的东西会更打动人。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以后你小说中虚的东西要尽量少一点,你还是写夜是怎样黑下来的这种小说比较好,这种七分实中带着三分虚,反而很真诚,如果是七分虚中带着三分实,可能就会不成立。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反省了自己以前的作品。 记者:你作品从先锋转向现实的改变其实很明显,你的早期作品献给安达的吻 曲别针等有很明显的先锋手法,后期小说比较注重完整情节和现实性。这种改变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吗?从 2001 年发表处女作至今,你的写作经历了十几年时间,这期间你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张楚:先锋是一种技巧,技巧很好掌握,但现实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没有生活很难编造。作家写作由先锋转12 / 16向现实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好高骛远,喜欢华丽的东西,经历了生活之后会渐渐发现,生活本身是很实在的,不外乎是油、盐、酱、醋,生、老、病、死。随着对生活感受程度的深入,文学观念肯定会发生改变。青年时期的文字跟老年时期的文字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文字会随着岁月变得越来越枯燥,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像张爱玲,年轻时的文字珠圆玉润,老年后趋于干枯冷峻。另一方面,我觉得很奇怪,很多国外作家到六七十岁文字还很好,富有激情和想象力。这可能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关。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是逐渐下坠的,到老时坠到底层,总要仰望天空。但国外作家似乎一直都保持着一种俯视的视角,是不断飞升的。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后青春期写作,包括长发 草莓冰山 关于雪的部分说法等。青春期的特征是热情、明朗、忧伤,后青春期则因为步入社会后暂时产生的不安、困惑和迷惘,往往显得沉郁睚眦,对世界的怀疑更强烈,作品也会相应地流露出此类情绪。人是会变的,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家庭生活会消除你身上的躁气,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内心会逐渐变得绵软、温厚,身为人父的自豪和责任让人在用文字表达世界的时候,多了一份从容和宽容。这可能就是我十几年来最真实的心态轨迹。 关于“70 后” 13 / 16记者:现在很多人给你贴标签说是“70 后”代表作家之一,你如何看待以代际来为作家归类?你对“70 后”群体的写作有什么整体印象? 张楚:我觉得作家只分为两种:好作家和差作家。几十年、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你是 60 年代生人还是 80 年代生人?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意义。不过每个年代的人在生活方式、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会有一定共性,在出版或研究过程中这样划分会使作家、作品比较容易归类。 我觉得很多“70 年代作家”写得非常好,有艺术感觉,又会讲故事。用徐则臣的话来讲,这是一批闷头干活的人,不声张,只是走自己的路,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和前辈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娱乐节目和网络还不如现在这样普及,读书的人还是非常之多的。我们这代人的小说大都发在纯文学杂志上,而纯文学杂志的式微也间接影响到“70 后”的影响力。 另外, “60 后”的成名有些要归结于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很多轰动一时的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比如芙蓉镇 红高粱 活着 大红灯笼高高挂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第六代导演们没有文学情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上世纪 80 年代文学和电影共同扶持、齐头并进的情况不见了。新一代导演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14 / 16还没有哪个“70 后”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记者:在我看来, “70 后”作家最大的共性在于对他们小领域的专注,不像前辈作家触角很多、视野很宽,对很多话题都有涉及。 “70 后”作家视野窄,但挖得深,比如你的作品就一直专注于写小镇的人和生活。 张楚:洪治纲先生在一篇评论中曾经说:“70 后”作家要比“60 后”作家更关注当下的生活变化,更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生命的微妙感受,也更加迷恋反理性意义的、直觉化的生命书写。我觉得他说出了我们这代人的写作特点。相对于五六十年代生的人来说,我们生命中发生的宏大事件很少。青春期可能就是小马哥、施瓦辛格、游戏厅、罗大佑,这跟之前的人是有区别的。前辈作家看到的是人的骨骼、皮肤,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身体里的毛细血管。 我觉得自己目前还没能力写宏大事件,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售后服务流程标准化手册客户反馈到问题解决
- 中国沙滩闹钟收音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甘肃省烟草专卖局招聘(申论)练习题及答案
- 药用结晶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南省烟草专卖局招聘(申论)复习题及答案
- 甜橙汁香精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企业租赁经营合同样本
- 2025年下半年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招考辅助服务雇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佛山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中国对氟乙酰苯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选煤厂)
- 粉尘清扫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
- 糖尿病预防及宣教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测验答案
- 2025福建厦漳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筹备组社会招聘10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学活动自然数被3整除的规律
- TCNAS49-2025成人泌尿造口护理学习解读课件附送标准全文可编辑版
- 城区供水特许经营权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十年(2016-2025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30 解析几何解答题综合(解析版)
- 党校食堂管理制度
- 企业ERP项目立项与管理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