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麦圭根管理经济学(原书第10版)课后习题部分答案_第1页
詹姆斯麦圭根管理经济学(原书第10版)课后习题部分答案_第2页
詹姆斯麦圭根管理经济学(原书第10版)课后习题部分答案_第3页
詹姆斯麦圭根管理经济学(原书第10版)课后习题部分答案_第4页
詹姆斯麦圭根管理经济学(原书第10版)课后习题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44 3 需求预测 1100 万 1 收入弹性 可支付收入的 价格弹性 价格的 周的估计 1100 万 1 3 0 4 1 2 6 1152 8 万辆 阿尔肯森的估计 1100 万 1 2 5 4 1 4 6 1117 6 万辆 鲁斯的估计 1100 万 1 2 5 4 1 5 6 1111 万辆 休茨的估计 1100 万 1 3 9 4 1 2 6 1192 4 万辆 5 a 需求的价格弹性 Ep Q P P Q 5 5 150 1400 0 59 b 需求的收入弹性 Ey Q y y Q 15 15 1400 0 16 6 新的需求 100 4 1 5 100 11 0 6 100 100 6 总收益会因价格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7 Q 20 Ey 1 5 P 5 Ex 0 3 Y 2 P汽油 20 a Q 1 5 2 3 b Q 0 3 20 6 c 20 1 5 2 0 3 20 ED 5 ED 2 2 P64 第四章 3 C Q 31386 557 235P d 最重要的假设就是 需求曲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而供给曲线是移动的 这样才能找出真正的需求函数 4 a Qd 10425 2910Px 0 028A 11100Pop Qd p 2910 Qd 10425 2910 5 0 028 11100 0 5 Qd 29425 Ed 2910 5 29425 0 49 Qd 10425 2910 10 0 028 11100 0 5 Qd 14875 Ed 2910 10 14875 1 96 b Qd A 0 028 Qd 10425 2910 5 0 028 11100 0 5 Qd 57425 Ea 0 028 57425 0 98 c 是 所有的 t 值都大大超过 t0 025 21 2 074 5 T 0 T 0 T 1 T 1 T 3 T 3 T 4 T 4 T 5 T 5 T 6 T 6 T 7 T 7 T 8 T 8 T 9 T 9 0 2 4 6 8 10 12 14 16 051015202530 a 0 95 需求的价格弹性 1 40 需求的收入弹性 0 3 需求的广告弹性 0 2 需求的交叉弹性 0 6 需求的人口弹性 b 是的 所有的符号都是正确的 对汽油的需求表现出稍微价格弹性不足 c 需求量将会下降为零 由此说明使用需求函数在一相关 与合理 数值范围内作出 推论的重要性 6 a A 与 B 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 Ex d Pb 的指数 A 的需求价格弹性 Ed b Pa 的指数 A 的需求收入弹性 Ey c I 的指数 b 系数 e 代表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时由人口的 1 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动 系数 f 代表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时由对 B 的广告支出的 1 变动引起的对 A 的需求量的百 分比变动 c 产品 A 是一种低档品 d 产品 A 和 B 是替代品 P86 第五章 3 年份需求5 年 MA3 年 MA指数平滑 w 0 9 指数平滑 w 0 3 1990800 1991925 800800 1992900 912 5837 5 19931025 875901 25856 25 19941150 9501012 62906 87 1995116096010251136 26979 81 19961200103211121157 631033 87 19971150108711701195 761083 71 19981270113711701154 581103 59 19991290118612071258 461153 51 2000 121412371286 851194 95 b RMSE Y 实际 Y 预测 2 n 0 5 五年移动平均 5 0 5 141 9 三年移动平均 43258 7 0 5 78 6 指数平滑 w 0 9 18769 9 0 5 45 7 指数平滑 w 0 3 79 9 0 5 110 9 c 根据 RMSE 指标 对 2000 年用指数平滑预测更好 在此情况下 数据用一个趋势因 子证明指数预测是合理的 第 6 章 P110 1 根据你对各种生产函数之间关系的了解完成下表 变动投入要素 L总产量 TPL Q 平均产量 APL边际产量 MPL 00 1888 2281420 3541826 4802026 51002020 6108188 79814 10 2 考虑下列短期生产函数 L 变动投入要素 Q 产量 Q 6L2 0 4L3 a 确定边际产量函数 MPL MPL 12L 1 2L2 b 确定平均产量函数 APL APL 6L 0 4L2 c 找出能使 Q 最大的 L 值 当 MPL 0 d2Q dL2 0 时 Q 取其最大值 12L 1 2L2 0 L 0 或 L 10 当 L 0 时 d2Q dL2 12 2 4 0 12 0 因此 L 0 不是 Q 函数上的最大点 当 L 10 时 d2Q dL2 12 2 4 10 12 0 因此当 L 10 时 Q 最大 d 找出边际产量函数取最大值时的 L 值 当 d MPL dL 0 且二阶导数为负时 MPL函数取其最大值 d MPL dL 12 2 4L 0 L 5 当 L 5 时 d2 MPL dL2 2 4 0 因此 MPL在 L 5 时最大 e 找出平均产量函数取最大值时的 L 值 当 d APL dL 0 且二阶导数为负时 APL 函数取其最大值 d APL dL 6 0 8L 0 L 7 5 当 L 7 5 时 d2 APL dL2 0 8 0 因此 APL在 L 7 5 时最大 f 画出 L 0 1 2 3 4 12 时的 1 总产量函数 2 边际产量函数 3 平均产量函数 LQMPLAPL 0000 15 610 85 6 220 819 210 4 343 225 214 4 470 428 817 6 51003020 6129 628 821 6 7156 825 222 4 8179 219 222 4 9194 410 821 6 10200020 11193 6 13 217 6 12172 8 28 814 4 4 a 如果劳动投入要素增加 10 假定资本投入要素保持不变 确定产量增加 的百分比 Q 2 5L0 5K0 5 Q1 2 5 1 1L 0 5K0 5 Q1 1 0488Q Q1 Q Q 4 88 b 如果资本投入要素增加 25 假定劳动投入要素保持不变 确定产量增加的 百分比 Q 2 5L0 5K0 5 Q1 2 5 L0 5 1 25K 0 5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02468101214 Q MPL APL Q1 1 118Q Q1 Q Q 11 8 c 如果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要素增加 20 确定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Q 2 5L0 5K0 5 Q1 2 5 1 2L 0 5 1 2K 0 5 Q1 1 2Q Q1 Q Q 20 5 a 1 EL 1 0 45 2 EF 2 0 20 3 EB 3 0 30 b EL Q L EL 0 45 L 0 20 Q 0 30 0 03 0 009 或 0 9 c EB Q B EB 0 30 B 0 03 Q 0 30 0 03 0 009 或 0 9 d 1 2 3 0 45 0 20 0 30 0 95 因为指数之和小于 1 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 e 技术进步会导致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的变化 例如 道路加宽和改进交通 控制系统会使产量 即行车里程数 提高 即使公共汽车 即资本投入 和司机 即劳动投入 的数量保持不变 同样 用新型公交车代替旧公交车会使产量提 高 因为新型公交车速度更快更易操作 最后 由于公交车司机在一定时间内经 验水平的提高 即使司机数量不变产量也会提高 第 7 章 P141 4 a VC 200Q 9Q2 0 25Q3 FC 150 TC 150 200Q 9Q2 0 25Q3 b 1 AFC 150 Q 2 AVC 200 9Q 0 25Q2 3 ATC 150 Q 200 9Q 0 25Q2 4 MC 200 18Q 0 75Q2 c d AVC dQ 9 0 5Q 0 Q 18 d2 AVC dQ2 0 5 因为此数大于 0 所以 AVC 函数在 Q 18 时最低 d d MC dQ 18 1 5Q 0 Q 12 d2 MC dQ2 1 5 因为此数大于 0 所以 MC 函数在 Q 12 时最低 e QAVCMC 2183167 4168140 6155119 8144104 1013595 1212892 1412395 16120104 18119119 20120140 22123167 24128200 0 50 100 150 200 250 051015202530 C MC AVC AVC MC f 1 AVC 在 Q 18 时最低 2 MC 在 Q 12 时最低 g f 的图解结果与 c 和 d 中代数解法相同 5 a 如果计算出来的 t 值大于 t0 025 82 那么解释变量 在 0 05 水平上 就具有统计意 义 F 查表发现 t0 025 82约等于 2 000 由于计算出来的每个 t 值都超过 2 000 所以结 论是 所有三个变量 即 Q Q2和 X1 在解释平均经营费用比率时都具有统计意义 b 上述结果表明的是一种二次的 Q2 成本 产量关系 c 成本 产量关系表现为 U 状曲线 表示在较低的产量水平上存在规模经济 在较高 的产量水平上存在规模不经济 d C Q 0 0 Q 使 C Q 0 求解 Q 得到 0 0 Q 0 Q 574 08 百万美元 e 1 C 2 38 0 574 08 0 574 08 2 19 2 1 574 08 0 647 2 C 2 38 0 574 08 0 574 08 2 19 2 10 574 08 0 948 6 a VC AVC Q VC 1 24Q 0 0033Q2 0 Q3 0 Q2Z 0 026QZ 0 00018QZ2 b MC 1 24 0 0066Q 0 Q2 0 QZ 0 26Z 0 00018Z2 c Z 千瓦 SRAVC 1 24 0 0033Q 0 Q 2 0 Q 150 0 026 150 0 00018 150 2 SRAVC 1 39 0 0036Q 0 Q 2 SRMC 1 24 0 0066Q 0 Q2 0 Q 150 0 026 150 0 00018 150 2 SRMC 1 39 0 0072Q 0 Q 2 d d SRAVC dQ 0 最低 SRAVC 的条件 0 0036 0 Q 0 Q 620 7 百万 千瓦 小时 年 e SRAVC 1 39 0 0036 620 7 0 620 7 2 0 27 便士 SMRC 1 39 0 0072 620 7 0 620 7 2 0 27 便士 二者相等 第九章 P183 2 a AVC Q 2 10Q 60 TVC Q3 10Q2 60Q TC Q3 10Q2 60Q 1000 MC 3Q2 20Q 60 b Q 60 0 4P 6 3 2 3 Q 84 0 4P P 210 2 5Q TR PQ 210Q 2 5Q2 MR 210 5Q c MC MR 3Q2 20Q 60 210 5Q 3Q2 15Q 150 0 3Q 30 Q 5 0 Q 10 P 210 2 5 10 185 元 d TR TC 185 10 10 3 10 10 2 60 10 1000 250 元 e 价格和产量将不变 利润将减少 200 元 总利润为 50 元 4 a MC dTC dQ 20 b MR P 1 1 Ed 20 P 1 1 1 5 P 60 美元 c MR 60 1 1 1 5 20 美元 d MR P 1 1 3 20 MC P 30 美元 5 a P 250 0 15Q TC 25000 10Q TR 250Q 0 15Q2 MC 10 MR 250 0 3Q MR MC 250 0 3Q 10 Q 800 P 250 0 15 800 1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