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1页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2页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3页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4页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一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理解频率响应的概念及含义 2 掌握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绘制 3 掌握开环系统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绘制 4 掌握由 Bode 图求系统开环传函的方法 5 理解 Nyquist 稳定判据并掌握用其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6 理解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的含义并掌握其计算 二 重点与难点 1 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绘制 2 开环系统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绘制 3 由 Bode 图求系统开环传函的计算 4 应用 Nyquist 稳定判据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5 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的计算 三 授课内容与课时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1 引言 共 6 课时 2 输入信号与控制系统带宽 3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4 超前校正参数的确定 5 迟后校正参数的确定 6 迟后 超前校正参数的确定 7 反馈校正及其参数确定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其它方法 五 教学过程 6 1 引言 6 1 1 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指为了完成给定的任务 寻找一个符合要求的实际 工程系统 一般应经过以下三步 根据任务要求 选定控制对象 根据性 能指标要求 确定系统的控制规律 并设计出满足这个控制规律的控制器 初 步选定构成控制器的元器件 将选定的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组成控制系统 如 果构成的系统不能满足或不能全部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还必须增加合适 的元件 按一定的方式连接到原系统中 使重新组合起来的系统全面满足设计 要求 这些能使系统的控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所增添的元件称为校正元件 或校 正装置 把由控制器和控制对象组成的系统叫做原系统 或系统的不可变部分 把加入了校正装置的系统叫做校正系统 为了使原系统的性能指标得到改善 按照一定的方式接入校正装置和选择校正元件参数的过程就是控制系统设计中 的校正与综合的问题 6 1 2 性能指标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 综合与校正的方法应根据特定的性能指标来确定 如 果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稳态误差 ess 峰值时间 tp 最大超调量 p和调 整时间 ts等给出 一般应用根轨迹法进行综合与校正比较方便 如果性能指标 以相位裕度 幅值裕度 Kg 谐振峰值 Mr 谐振角频率 r和系统频域带宽 b等给出 一般应用频率特性法进行综合与校正更合适 由本书第五章知 有 如下关系成立 1 二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谐振峰值 707 0 12 1 2 r M 6 1 谐振频率 707 0 21 2 nr 6 2 带宽频率 422 44221 nb 6 3 截止频率 6 24 241 nc 4 相位裕度 6 5 24 241 arctan 超调量 6 6 100 2 1 e 调整时间 6 7 5 3 s t 2 高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谐振峰值 6 8 sin 1 r M 超调量 6 9 8 11 1 4 016 0 rr MM 调整时间 c s K t 0 6 10 8 11 1 5 2 1 5 12 2 0 rrr MMMK 6 1 3 校正方式及校正方法 按照校正装置与原系统的连接方式 校正可分为串联校正 反馈校正和复合 校正 在确定了校正方案之后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 与参数 即校正装置的设计问题 目前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类不同的校正方法 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又称为试探法 这种方法将校正装置按照其相移特性划分成几种简 单容易实现的类型 如相位超前校正 相位滞后校正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等 这些校正装置的结构已定 而参数可调 分析法要求设计者首先根据经验确定 校正方案 然后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种类型的校正装置 再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这种方法的设计结果必须经过 验算 若不能满足全部性能指标 则需重新调整参数 甚至重新选择校正装置 的结构 直至校正后全部满足性能指标为止 因此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试探法 分析法的优点是校正装置简单 容易实现 因此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 综合法又称为期望特性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 构造出 期望的系统特性 如期望频率特性 然后再根据固有特性和期望特性去选择校 正装置的特性及参数 使得系统校正后的特性与期望特性完全一致 综合法思路清晰 操作简单 但是所得到的校正装置数学模型可能很复杂 在实现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然而它对校正装置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应当 指出 无论是分析法还是综合法 其设计过程一般仅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 6 2 输入信号与控制系统带宽 低频段 第一个转折频率 1 之前的频段 稳态性能 中频段 1 10 c 动态性能 高频段 10 c 以后的频段 抗干扰 中频段的斜率以 20dB 为宜 低频段和高频段可以有更大的斜率 低频段斜率大 提高稳态性能 高频段斜 率大 排除干扰 但中频段必须有足够的带宽 以保证系的相位裕 量 带宽越 大 相位裕量越大 c 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的快速性要求 c 大快速性好 但抗扰能力下降 6 3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1 P 控制 比例控制 规律 具有比例规律的控制器称为比例控制器 或称 P 控制器 如图 6 5 所示 其中 s 6 C G P K sE sM 11 R s E s M s C s Kp 图 6 5 P 控制器 校正环节 s 称为比例控制器 其传递函数为常数 Kp 它实际上是一个 C G 具有可调放大系数的放大器 在控制系统中引入比例控制器 增大比例系数 Kp 可减小稳态误差 提高系统的快速性 但使系统稳定性下降 因此 工程 设计中一般很少单独使用比例控制器 2 PD 控制 比例十微分 规律 具有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比例加微分控制器 或称 PD 控制器 如图 6 6 所示 其中 6 12 1 sT sE sM sG dC P K 校正环节称为比例加微分控制器 或 PD 控制器 该控制器的输出时间函 sGC 数 m t 成比例地反映输入信号 e t 又成比例地反应输入信号 e t 的导数 变 化率 即 dt tde TteKtm dp 6 13 dt tde TKteK dpp 设 PD 控制器的输入信号 e t 为正弦函数 tete m sin 式中为振幅 为角频率 PD 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为 m e tm 6 14 tansin 1 cossin 1 2 ddmp dmmpdp TtTeK tTeteK dt tde TteKtm 式 6 14 表明 PD 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为正弦函数时 其输出仍为同频率的正 弦函数 只是幅值改变了倍 并且随的改变而改变 相位超前 2 1 Dp TK 于输入正弦函数 超前的相位角为 随 的改变而改变 最大超 d T 1 tan d T 前相位角 当 为 900 由于 PD 控制器具有使输出信号相位超前于输入信号相位的特性 因此又称 为超前校正装置或微分校正装置 工程实践中可应用这一特性来改善系统的稳 定性 而当原闭环系统稳定 但稳定裕度不足时 可以增加稳定裕度 改善系 统的动态性能 R s E s M S B s 图 6 6 PD 控制器 1 sTK dp 3 PI 控制 比例 积分 规律 具有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 称为比例积分控制器 或称 PI 控制 器 如图 6 7 所示 其中 6 15 1 1 sT KsG i pc 控制器输出的时间函数 6 16 t p de Ti teKtm 0 1 为了讨论方便 令比例系数 则式 6 5 变为1 p K 6 17 sT sT sTsE sM SG i i i C 1 1 1 由式 6 17 看出 PI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中包含有积分因子 即整个系统的开 环通路中包含有积分因子 其作用是提高系统按稳态误差划分的型号 改善系 统的稳态性能 但是又可能使系统稳定性下降 但同时由于增加了开环零点 又能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 PI 控制器传递函数 Gs s 中的零点正好弥补了积 分因子的缺点 这样一来 PI 控制不仅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能 而且对系统的动 态性能影响很小 R s E s M S B s 图 6 7 PI 控制器 4 PID 控制 比例 积分 微分 规律 比例加积分加微分规律 或称 PID 控制规律 是一种由比例 积分 微分基 本控制规律 组合的复合控制规律 这种组合具有三个单独的控制规律各自的优点 具有比 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如图 6 8 所示 PID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1 1 sT sTK sE sM sG i dpc sT sTsTTK i idip 1 2 6 18 s sTsT T K i p 1 1 21 当时 上式 1 4 i d T T 4 11 2 1 i di T TT T 4 11 2 2 i di T TT T 1 1 sT K i P 从式 6 8 看出 当利用 PID 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时 可以使系统的型号提高 一级 而且增加了两个负实数零点 用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综上所述 PID 控制器可以作到同时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动态性能 当然 为了取得上述效 果 必须正确选择积分与微分时间常数 Ti 和 Td R s E s M s B s 图 6 8 PID 控制器 6 4 超前校正参数的确定 其相频特性在 0 范围内为正相角 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1 1 2 1 TS TS U U Gc 1 21 2 RR R CRT 1 频率特性为 m 对抑噪声不利太小提供超前相角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 1 0 1 一般常选高通滤波 1 1 sT sT K d i p 1 1 Tj Tj jGc TarctgTarctg c 2 1 1 0 1 1 22 arctg Td d T T arctg m m c 令 2 1 lg 1 lg lg 11 sin1 sin1 1 1 arcsin TT TT m m m m m 的几何中心与为可以证明 或 6 5 滞后校正参数的确定 其相频特性频率范围内为负相角 0 无源滞后校正网络 1 1 TS TS sGc 1 2 21 R RR CRT 2 滞后校正装置的作用 低通滤波 能抑制噪声 改善稳态性能 抗噪声能力 一般 10 T m 1 2 1 arctg m 1 1 arcsin 为不使滞后相角影响 一般取 104 1 cc T 6 6 滞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