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8齐桓晋文之事莲山课件 k齐桓晋文之事 一、学练目标提示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2 / 28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比如促3 / 28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3)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 ,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我们将会领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的。 2、文采欣赏法。 学习文言文,当然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诵读法,但这篇课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许多精彩的语段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切勿走马观花,而4 / 28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动的比喻论说难以讲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气势磅礴的排比,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以深入浅出的类比分析醒人愚顽,有的段落则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展望未来。可以说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层出不穷,谈话者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胜。细细品味,一定会感受到课文的特有的文采。3、胜负预测法。 预测式读书方法有多种,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包括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命运和归宿,物质的现在和将来;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议论文,可以预测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预测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还可以预测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预测法的第二步是对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错误的地方。第三步还可以闭上原文,重新回忆一遍,从而加深理解。 课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的主要目的是让梁齐宣王接收“保同而王”的王天下的思想,但是齐宣王却没有信心,谈话当然不会很顺利,那么孟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呢?阅读时可以一步步作预测,看了孟子的话,预测齐宣王的反映,或者,看了齐宣王的话,预测孟子的反映。浙江电视台有一个很有收视率的文艺节目“人生 AB5 / 28剧” ,采用观赏一节,讨论一节的方式进行,生动有趣,悬念丛生,每一个场上的和场外的观众都能投入到对剧本的分析和探讨之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这篇课文很长,如果不读出一些趣味来,那真是一件受罪的事,而事实上,这篇课文却是很精彩的,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心血去研读吗? 三、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和严密的理路 化解: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首先必须弄清课文严密的理路。课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无纪,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2、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又一重点 6 / 28化解:要看清文章的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 、 “舆薪” 、 “挟太山以超北海” 、 “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7 / 28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 、 “轻暖” 、 “采色” 、 “声音” 、 “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3、典范的语言,是学习上的一大重点,关键在于吸收。 化解: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8 / 28的神态描写。 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 孟子全书共 261 章,其中,有 93 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 159 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9 / 28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 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 ,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 ,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 、 “耕者” 、 “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10 / 28文章中还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 ,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吸收的地方。 4、孟子“仁政”思想与自己的学养 化解: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之心,仁义礼智皆由此而来,每个人都应该扩充自己的不忍之心, “苟不充之无以事父母” ,扩而充之则“足以保四海” ,而扩充的办法就是养浩然之气。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在这里,孟子特别强调了人的修养与“义”与“道”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孟子是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的。正是由他的这种内在修养,决定了他的学说的核心内容“仁政” ,这里的关键是一个“仁”字。这个“仁”是发展孔子思想而来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同情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为圣王,所以,他抨击暴政,宣扬仁政。 另外,也正因为孟子的这一层学养,决定了孟子正11 / 28言厉色地抨击“邪说” ,极力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5、邹与楚战,在文章中是比喻还是类比? 化解:这是课文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比喻,首先必须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存在,其次,必须具有相似点。邹与楚战是战争,齐与诸侯战,还是战争,事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存在种类上的不同,明显不是比喻。类比,即把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点上义理相通的事物并在一起,使其相互参照,来阐明一种事理,或表现一种情景。类比,因也有两物相喻的意思,所以有的修辞学家称之为扩喻。但类比不是比喻。比喻一般使用喻词,喻体不能脱离本体独立存在,喻体同本体的关系是依属关系;类比不使用比喻词比体可以离开本体单独存在,两者的关系为平列关系。典型例子有鲁迅文学和出汗中的句子:“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与“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 ”这两者之间的强盗逻辑上的互通,就是类比。再如毛泽东论持久战中为了说明战争中必须有进有退,他连用“吃饭”与“拉屎” 、 “睡觉”与“起床”两件事物进行类比,生动地阐明了进与退的一体性,具有很强的启示力量。 邹与楚战不能取胜,与齐以一服八不能取胜,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力量悬殊,取类作比,目的是阐明事理,让齐宣王从这对类似相通的事物的联想中,明白霸天下的12 / 28可怕的危害。 6、孟子的经济思想在课文中的反映 化解:孟子的经济思想在课文中的反映,就是“制民之产” 。与讲求霸道的学说比起来,孟子的“仁政”学说,如果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必将缺乏底气,所以,孟子非常详尽地解说了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这一部分内容在阅读时容易忽视,因为课文较长,老师讲到这里也不作过多的强调,这就造成我们对孟子思想理解上的极大的欠缺。在理解孟子的经济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析一下,为什么孟子的这么优秀的思想却始终不能被各国君主采用并推广实行。可以说,这首先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种现实由不得君主们去讲究理想的治国方法,他们倾心于武力争霸实在是身不由己,而孟子的那一套学说自然就因其不合时宜而不被采纳。所以,孟子的经济思想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理想的蓝图终究只是理想而已。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引导13 / 28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引导方法:A、引诗经 “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引导方法: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 、 “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 ,实“不为” 。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 “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引导方法:c、以“缘木求鱼”为喻。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14 / 28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D、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 ;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E、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四、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 372前 289 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 公孙丑 、15 / 28滕文公 、 离娄 、 万章 、 告子 、 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 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 ,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16 / 28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 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 3、 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 “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17 / 28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 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4、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 ,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18 / 28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字词积累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 、 “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 “寒”字、 “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 “树” “衣”“语” “鼓” “疾” “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 、19 / 28“好象” 、 “如果” 、 “你” 、 “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 ;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於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将以衅钟/无以,则王乎?/及20 / 28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找出这些通假字比较容易,查查注释即可。 6、重要语段:仁政理想蓝图的描绘和几个比喻段和几个排比段,可以熟读成诵。 7、课外阅读:本单元只读孟子即可,最好是手上有一本,完成对该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大致了解。古人不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吗?当然,如果找到有关孟子的欣赏、解析文字读一读,那就更好。 8、课后练习解析 一、此题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要求背诵的一段课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熟读成诵,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具体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意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参考答案详见“重点难点化解”中的“2、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 二、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孟子长于比喻”的理解。参考答案详见“重点难点化解”中的“3、典范的语言”和“5、邹与楚战” 。 三、1、御:抵御。2、易:换。爱:吝惜。3、乃:21 / 28是。4、第一个“见”:看见。第二个“见”:被。5、及:推及、推广。6、缘:攀登、爬。 四、设计此题,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具体句子中不同义项的辨析,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爱” “明” “道”的含义。爱:1、吝惜。2、爱护。3、喜爱、喜欢。明:1、明亮的。2、视力。3、清楚、明白。4、贤明的。道:1、称道、称赞。2、说、讲。3、道义、道理。4、路、道路。 五、此题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翻译的能力。 标点: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往)楚游者,比(及、到)及反(同“返” )也,则冻馁(饥饿)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 ”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又问:“国爱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学练效果检测 22 / 28A 层级检测题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3 / 28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B、何以异?c、树之以桑。D、臣未之闻也。 6、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B 层级检测题 1、 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答: 2、 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24 / 28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概括成语为:-。 B、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概括成语为:-。 3、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籍测绘课件
- 2025物流租赁合同与管理司机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综合题及答案
- 2025年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投资经理招聘笔试题库附答案
- 2025汽车租赁合同模板(标准版)
- 2025年工会法及女职工权益保护相关有奖知识答题题库(含答案)
- 平台即服务应用开发与部署服务协议
- 2025年高等数学水平考试试卷及答案
- 地球运动的意义
- 2025年式个人租赁合同范本
- 第1章 汽车4S店概述
- 呼兰河传完整版课件
- 医疗器械监管实务
- 旅游景区反恐防爆应急预案
- 实验室隐患排查培训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浪潮iqt在线测评题及答案
- 中外运社招在线测评题
- 森林防火条例
- GB/T 18802.331-2024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31部分: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HG∕T 4693-2014 工业氟硅酸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