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特性的研究_第1页
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特性的研究_第2页
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特性的研究_第3页
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特性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7期 2 0 1 4年 7月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M a c h i n e r y De s i g n M a n u f a c t u r e 2 7 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特性的研究 岳伟玲 王喜顺 罗昌杰 于文泽 z 1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5 1 0 6 4 1 2 中国科学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5 1 8 0 5 5 摘要 根据轨道车辆吸 能器的吸能要求和金属切 削过程吸收能量 的原理 提 出一种 用于轨道车辆 的新型切屑 式吸能装 置一 圆孔拉 刀式吸能器 在此基础上对圆孔拉刀式吸能器进行初步的结构设计 并利用 A N S Y S I S D Y N A对该切 削式吸 能装置不同的结构和材料以及切削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 得到了该装置在撞击过程中切削力的时程曲线 并对圆孔拉刀 吸能器的吸能效率进行评估 指出了圆孔拉刀式吸能器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探索圆孔拉刀式吸能装置的吸能特性提供指 导作用 关键词 轨道车辆 金属切削 圆孑 L 拉刀式吸能器 仿真分析 切削力时程曲线 吸能效率 中图分类号 T H1 6 U 2 7 0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3 9 9 7 2 0 1 4 0 7 0 0 2 7 0 4 Ro u n d Br o a c h i n g En e r g y Ab s o r p t i o n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n e r g y Ab s O r b i n g De v i c e YU E We i l i n g WA N G X i s h u n L U O C h a n g j i e Y U We n z e 1 S c h o o l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A u t o m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a n g d o n g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6 4 1 C h i n a 2 S h e n z h e n I n s t i t u t e s o f A d v a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S h e n z h e n 5 1 8 0 5 5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e n e r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t r a c k v e h a n d t h e p r i n c ip l e oft h e me t a l c u t t i n gp r o c e s s a n e w m e t a l c u t t i n g e n e r g y abs o r b e r r o u n d b r o a c h i n g e ner g y a b s o r b e r u s e d f o r r a i l v e h i c l e p r o p o s e d O n t h i s b a s is t h e p r e l i mi n a r y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o u n d b r o a c h i n g e ner gy a b s o r b e r W as d e s i g n e d I t use s A N S Y S L S D Y N Af o r d if f e r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s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c u t t i n g t h i c k n e s s of t h e m e t a l c u t t i n g e n e r gy abs o r b e r d y n a mi c s i m u l a t i o n I t C an g e t a b s o r b e d e n e r gy and c u t t i n g f o r c e c u r J e T h e n ass e s s e s t h e e f fic ie n c y o fr o u n d b r o a c h i n g e n e r gy abs o r b e r a n dp o i n t s o u t i t s f e a s i b i l i t y I t is b e t t e r g u i l t f o r t h e f u rt h e r r e s e a r c h o n m e t a l cu t t i n g e n e r g y a b s o r b e r Ke y W o r d s Ra i l Ve h i c l e E n e r g y Ab s o r b e r Ro u n d Br o a c h i n g E n e r g y Ab s o r b e r S i mu l a t i o n Cu t t i n g F o r c e t i me Cur v e Ene r g y Abs or pt i o n Effi c i e nc y 1引言 研究表明 随着对列车高速 安全 舒适要求越来越高 仅 靠主动安全防护是远远不够的 提高列车在碰撞过程中的被动安 全防护性显得尤为重要 被动安全防护技术是通过车辆自身结构 耐撞性能装置 吸能器 使车辆在事故发生的瞬间通过吸能装置 将巨大的撞击动能耗散 从而最大可能地保护乘员生命安全的目 的 能量器吸能结构的设计和能量器吸能材料的选择应当适合特 定的目的和工作环境 虽然在具体应用中 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可能显著不同 但需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 要以可控制的方式耗 散外部输入的能量 结构轻量化和高的吸能能力已经成为当今轨 道车辆被动安全防护吸能装置的发展趋势 3 1 金属切削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能量转换和物料消耗的非 线性过程 它是利用刀具和工件相对运动去除工件上多余的金属 或余量以获得合乎要求的零件的加工方法之一 在金属切削加 工过程中 工件在刀具的作用下 被切削区域发生塑性变形 然后 被撕裂 生成切屑 切屑生成的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金属间摩擦 塑性变形和撕裂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不 可逆的能量耗散过程 5 1 文献 第一次提出金属切削过程能够用于 吸收车辆撞击的动能 文献f 7 j 生 金属切削吸能器给出的原理图 如 图 1 所示 图指出初始能量可以全部转化为不可逆转的切屑塑形 剪切变形能和切屑刀具之间的摩擦能 2拉削式吸能器初步方案的确定 2 1圆孔拉刀式吸能器主要结构的确定 主要研究圆孔拉刀式吸能器的吸能特性 所以要对该种吸 能器 的吸能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 并进行结构参数优化 如图 2 所示 此吸能器主要由相互连接的防爬齿和导向切削模量 导向 切削柱 导向切削刀套 剪切销 组成 导向切削刀套固定于车体 上 导向切削柱前端通过剪切销嵌套在导向切削刀套中 列车在 发生碰撞时 防爬器受到瞬间冲击力作用 在冲击载荷作用下防 爬部推动导向切削柱有沿撞击力方向运动的趋势 当撞击力达到 剪切销的剪切应力时 剪切销被切断 导向切削刀套的切削刃开 始对导向切削柱进行切削 由于切屑的形成及克服刀具与切屑直 接的摩擦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吸能器开始吸能 来稿 日期 2 0 1 3 1 2 1 0 作者简介 岳伟玲 1 9 8 6 一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机械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问题 王喜顺 1 9 5 9 一 男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设计及理论 2 8 岳伟玲等 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特性的研究 第 7期 刀 图 l拉刀切削示意图 F i g 1 Br o t h e r h u r t i n g Di a g r a m 图 2拉削式吸能器初 步结构图 Fi g 2 B r o a c h i n g Ty p e P o we r Ab s o r b e r P r e l i mi n a r y S t r uc t u r e 2 2圆孔拉刀式吸能器材料及切削厚度的选择 金属切削法的切削力主要取决于被切削金属的性能 刀具 的工作齿数 切削刃的宽度和金属切削层的厚度 2 2 1导向切削柱材料的选择 一 般情况下 工件材料的强度愈高 切削力就越大 且工件 材料的韧性和冲击韧度越大 表示它在破断之前所吸收的能量愈 多 4 5钢和 Q 2 3 5是普通碳素结构钢 这两种材料含碳量适中 综 合力学性能较好 故选择 Q 2 3 5 和 4 5钢作为试验工件材料 2 2 2导向切 削刀具材料的选择 因为该拉削式吸能器是一次性切削 所以对切削刀具的耐 磨性没有要求 因为工况要求 拉刀要能承受一定的冲击载荷 硬 质合金 Y T 5在钨钴钛合金中耐磨性较差 但强度 抗冲击及抗震 性能较好 适于碳素钢和合金钢间断切削时的粗车粗刨半精刨 所以刀具的材料就选择 Y T 5 2 2 3切削厚度的选择 一 般情况下 金属切削的厚度在 1 O 数量级 而普通机械 加工的精度也在这个范围 所以 该方法对拉刀 金属套筒的加 工精度及装配精度要求非常高 否则 缓冲性能将出现极大波动 6 1 综合考虑吸能效率和定位精度因素 初步设计将工件的切削厚度 定为 0 8 ram l m m和 2 ra m 3 切削吸能过程的数值模拟 切削式吸能过程是一个瞬态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态冲击 过程 它包含以大位移 大转动和大应变为特征的几何非线性 以 材料弹塑性变形为特征的材料非线性和以接触摩擦为特征的边 界非线性 这些非线性的综合作用使切削式吸能过程的仿真非常 困难 因为 A N S Y S L S D Y N A同时具有 A N S Y S强大的前后处理 功能和 L S D Y N A的非线性求解功能 所 以采用 A N S Y S L S D Y N A对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吸能过程进行仿真分析 3 1材料模型的定义 在结构冲击问题中 往往采用理想塑形模型 在结构塑性动 力学领域内 C o w p e r S y m o n d s 的率相关本构模型是很有名的方 程 它被广泛应用却没有公开发表过 只能引 B r o w n s 大学工程系 的内部报告 其形式为I目 D O 00 1 l 1 t r 0 式中 一在单轴应变率舍 下的动态流动应力 一相应的静态流 动应力 D q 一材料常数 显然 C o w p e r S y m o n d s 方程给出的是应变率和材料的流动 应力之间的关系 只考虑应变率 并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线弹性材料是指不经历任何塑形变形的材料 计算应限制 在线弹性范围内 应力不能超过屈服极限 大多数金属都是各向 同性的 即所有方向的材料特性相同 在弹性变形范围内使用此 材料模型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 刀具材料的硬度大于工件材料 不 发生塑形变形 所以把刀具和撞击块定义为线弹性各向同性材 料 工件定义为与应变率相关的各向同性随动塑形材料 3 2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网格数量的多少将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度和计算规模的大小 一 般来讲 网格数量增加 计算精度会有所提高 但同时计算规模 也会增加 所以在确定网格数量时应权衡两个因数综合考虑19 1 考 虑到吸能器结构发生塑性变形的模型区域粗大的网格对仿真结 果的影响很大 但不发生塑性变形区域粗大的网格对仿真结果几 乎无影响 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度 对切削层及其附近的网格 进行局部细化 从而得到良好的六面体实体网格模型 为了减少 计算机计算时间 鉴于吸能器结构的对称性 取 1 4结构进行仿 真分析 最终网格划分 如图 3 所示 图 3有限兀网格 11 g型 Fi g 3 F i n i t e E l e me n t Me s h Mo d e l 3 3施加约束和载荷 根据实际工况 对刀具实行全约束 撞击块沿着切削方向以 2 0 m s 的初速度撞击工件 获得切削力 导向切削刀具开始切削 丁 件 吸能过程开始 直到撞击块自动停止为止 4仿真结果分析 4 1不同工件结构对切削力的影响 一 刀其 导向切削柱 a 结构 A No 7 J u l y 2 0 1 4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2 9 b 结构 B 一 刀具 r 导向切削柱 e 结构 C 图 4三种不同结构 的导向切 削柱结构 F i g 4 T h r e e Dif f e r e n t Ki n d s o f S t r uc t u r e Gu i d e P i l l a r S t ruc t u r e 根据图4三种不同的结构 设计仿真分析实验及由图5所 得的仿真 曲线结果 如表 1 所示 灿 重 山 I 0 0 0 0 5 0 O 1 0 0 1 5 0 0 2 0 0 2 5 0 0 3 T i me s 图5三种不同结构的切削力一 时间曲线 F i g 5 T h r e e Di f f e r e n t Ki n d s o f Cu t t i n g F o r c e T i me Cu r v e 表 1不同结构仿真分析实验结论表 Ta b 1 Di ff e r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Si mu la t i o n E x p er ime n t Co n c l u s i o n 通过图5的仿真分析结果 得到以下结论 1 切削峰值应力发生在碰撞的初始时刻 2 改变切削柱的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削峰值应力 4 2不同切削材料对切削力的影响 不同切削材料的试验设计 如表 2 所示 0 2 5 一 O 2 o 1 5 童0 O o 5 O 1 日 一 I I l 一 0 0 0 1 00 2 0 O 3 T i IT IC s 图6不同工件材料的切屑力一 时间曲线 Fi g 6 Di ff e r e n t Ki n d s o f W o r k p i e c e M a t e r i a l s Cu t t i n g F o r c e Ti me C urve C o l 一 4 一 B 表 2不同工件材料仿真分析实验结论表 Ta b 2 Diff er e n t W o r k p i e c e Ma t e r ials Si mu l a t io n Ex p e r i me n t Re s u l t s T a b l e 从图6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B曲线波动较小 切削力较平 稳 且速度最先降为 0 吸能效率较高 与 Q 2 3 5相比 4 5钢比较 适合做导向切削柱材料 4 3不同切削厚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对 4 5 钢分别用切削厚度为 o 8 ra m 1 ru m 2 11 1 13 1 进行仿真 分析 实验实施 如表 3所示 结果如图7所示 曲线 A代表 1 2 m m切削厚度的仿真结果 曲线 B代表 1 m m切削厚度的仿真 结果 曲线 C代表 1 2 m n l 切削厚度仿真结果 从图7可以看到 曲线 B相对来讲较平稳 所以 l mm的切削厚度较合理 表 3不同切削厚度仿真分析实验结论表 T a b 3 Si mu l a t i o n Ex p e r i me n t Re s u l t s T a b l e o f Di ff er e n t T h i c k n e s s Cu t t in g 0 2 5 0 2 0 1 5 O 1 O o5 O 八 一 一 f y C o l A 一 曰 一 C O 0 l 0 0l 5 0 0 2 T i me s 图 7不 同切削厚度的切削力一 时间曲线 Fi g 7 C u t t i n g Fo r c e Ti me Cu r v e o f Di f f e r e n t Cu t t i n g Th i c k n e s s O 3 3 备0 2 5 s 富 亭 0 一 一 0 0 o 0 5 0 O 1 0 0 1 5 0 0 2 0 0 2 5 0 0 3 T i me s 图 8结构 C的位移一 时间曲线 Fi g 8 C S t ru c t u r e Di s p l a c e me n t Ti me C u rv e 3 2 0 1 2 3 O 0 O 加 加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NO 7 J u l y 2 0 1 4 综上所述 吸能器的初步结构采用 C种结构 切削材料为4 5 钢 切削厚度为 l mm 结构 C的位移一 时间曲线 如图 8 所示 由 该图可知切削的有效行程为 0 2 7 5 m左右 5吸能器的吸能能力评价 吸能器结构原理图 如图 9 所示 吸能结构在碰撞吸能过程 中的载荷一 位移 应力一 应变 曲线示意图 如图 1 0所示 表示 在工作过程中的峰值载荷 表示在工作过程中的平均压缩载 荷 冲击方向 图 9吸能器的结构原理 F i g 9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Pr i n c i p l e s o f P o we r Ab s o r p t i o n De v i c e 图 l 0吸能结构的载荷一 位移曲线示意图 F i g 1 0 L o a d Di s p l a c e me n t Cu r v e Di a g r a m t o f Po we r Ab s o rpt i o n S t r uc t u r e 假设 为冲击过程中被保护对象许用最大加速度 为被 保护对象的总质量 根据轨道车辆的防摩f生 要求目 人体所能承受的 最大加速度为 n 8 g 一般单节车厢的重量为 M 2 0 t 理论上 在 设计吸能结构时 应满足 1 吸能结构的总吸能能力大于等于需吸收的总能量 即 f L d L GL E 2 2 吸能结构在工作过程中其峰值载荷 始终小于许用峰值 载荷 即 F P M n 3 3 吸能结构的总吸能效率 即 鲁 则 由切削力一 时间图 6可知 1 3 0 kN 2 00 kN 由图 9的位移时间曲线可知 0 2 7 5 m 由设 要求可知 E 1 2 0 k J L 0 3 m 吸能器吸收的总能量 E o z 4 F L w4 I 3 0 k N 0 2 7 5 m 1 4 3 k J 尿 1 2 0 k J 吸能器的峰值载荷 4 4 x 2 0 0 k N 8 0 0 k N F e M a 2 0 t x 8 x 9 8 m s Z 1 5 6 8 k N 则满足 吸 能 器 总 吸 能 效 率 鲁 6 0 总吸能效率 匕 是评价吸能器性能极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高效意味着小型化在相同设计条件下 总吸能效率 越高 相 应地吸能器的体积 v就越小 意味着能够实现吸能器的小型化 吸能器的体积越小 不仅使容纳吸能器的辅助件大大减小 而且 小型化的吸能器将相应提高系统的载客量 载重量 6结论 1 圆孔拉刀式吸能方式具有吸能能力较强 撞击峰值应力 易控制 吸能过程可控等优势 2 圆孑 L 拉刀式吸能器的结构和材 料都对吸能效率有较大影响 可以通过改善其结构和材料来实现 吸能能力的可控性 从而提高吸能效率 3 圆孔拉刀式吸能器利 用金属切削原理吸能是可行的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可以应用到 其他需要吸能装置上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文斌 轨道车辆 耐碰撞结构及乘员安全 防护技术研究 D1 海 同 济大学 2 0 0 6 Wa n g We n b i n T h e c r a s h w o r t h i n e s s d e s i g n o f r a i l w a y v e h Me a n d p a s s i v e s a f e t y o f o c c u p a n t D S h a n g h a i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i y 2 0 0 6 2 张振淼 逢增祯 轨道车辆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原理及结构设计 J 1 困外 铁道车辆 2 0 0 1 3 8 3 1 3 1 9 Z h a n g Z h e n m i a o F e n g Z e n g z h e n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 s t ruc t u r e d e s i g n of c o l l i s i o n e n e r g y a b s o rpt i o n e q u i p me n t f o r r a i l c a r s J J F o r e i g n R o l l i n g S t o c k 2 0 0 1 3 8 3 1 3 1 9 3 A A A Al g h a md i C o l l a p s i b l e i mp a c t e n e r g y a b s o r b e r s a n o v e rvi e w l n T h i n Wa l l e d S t r u c t u r e s 2 0 0 1 3 9 2 1 8 9 2 1 3 4 陈 日曜 金属切削原理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0 0 2 C h e n R i y a o P r i n c i p l e s n f Me t a l C u t t i n g M B e i n g Ma c h i n e r y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2 0 0 2 5 常宁 切削式吸能过程仿真研究 D j 长沙 中 南大学 2 0 0 9 1 1 C h a n g N i n g S t u d y o n s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