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_第1页
第六章: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_第2页
第六章: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_第3页
第六章: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_第4页
第六章: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第六章 挡土墙及土压力计算 挡土墙 为防止土体坍塌而修建的挡土结构 土压力 墙后土体对墙背的作用力称为土压 力 一 三种土压力 根据墙 土间可能的位移方向的不同 土压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主动土压力 Ea 在土压力作用下 挡土墙发生离开土体方向的位移 墙后填土达到极 限平衡状态 此时墙背上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 记为 Ea 2 被动土压力 Ep 在外力作用下 挡土墙发生挤向土体方向的位移 墙后填土达到极限 平衡状态 此时墙背上的土压力称为被动土压力 记为 Ep 3 静止土压力 Eo 墙土间无位移 墙后填土处于弹性平衡状态 此时墙背上的土压力称 为静止土压力 记为 Eo 二 三种土压力在数量上的关系 墙 土间无位移 墙后填土处于弹性平衡状态 与天然状态相同 此时的土压力为静止土 压力 在此基础上 墙发生离开土体方向的位移 墙 土间的接触作用减弱 墙 土间的 接触压力减小 因此主动土压力在数值上将比静止土压力小 而被动土压力是在静止土压 力的基础上墙挤向土体 随着墙 土间挤压位移量的增加 这种挤压作用越来越强 挤压 应力越来越大 因此被动土压力最大 即 Ea Eo Ep 三 静止土压力 Eo 的计算 Eo Ko H2 2 kN m 式中 为填土的容重 kN m3 Ko 为静止土压力系数 可近似取 Ko 1 sin 为 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H 为挡土墙高度 m 朗肯土压力理论朗肯土压力理论 1857 年 朗肯根据半空间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平衡条件导出了土压力的 计算公式 称为朗肯土压力理论 1 主动土压力 Ea m 朗肯主动土压力系数 c 填土的内聚力 kPa 挡土墙墙高为 H 墙后填土的容 重为 内摩擦角为 对于砂土对于砂土 c 0 2 被动土压力 Ep 1 m 朗 肯被动土压力系数 库仑土压力理论库仑土压力理论 墙离开或挤向土体时的极限状态下 墙后形成一具有滑动趋势的土楔 体 根据该土楔体的静力平衡条件求解 假设 墙后填土是理想的无粘性土 滑裂面为过 墙踵的平面 1 主动土压力 1 土楔体自重 G 2 滑动面 BC 上的作用力 R 主动状态 墙向前移动 土楔体下 滑 摩擦力向上 BC 面上总的摩擦力与法向力之和为 R 按物理学 f N 为摩擦系数 BC 面上 两种介质相同 均为土 按库 仑定律律 土与土之间的摩擦系数为 tan 所以 f N tan 据此知 R 位于 N 的下方 与 N 的作用线成 角 与 G 的作用线成 3 墙背 AB 面上的作用力 E 与 BC 面一样 墙背上作 用有法向力和摩擦力 该面上总的摩擦力与法向力之和为 2 22 2 2 2 1c mHcmHEa 2 45tan o m mHcmHEp 2 2 1 22 2 45tan 1 o m 2 2 cos sin 90sin 90sin 2 1 oo HG GE o 90sin sin E 则 E 和墙背法线之间的夹角为 与 G 作用线间的夹角为 90 土楔体在 这三个力作用下处于静力平衡 所以力的作用线应交于一点 力三角形应封闭 作力三角 形 E 为墙背对土楔体的作用力 其极限状下的最大反作用力就是土压力 解三角形得 将前面 G 的表达式代入得 由于 角代表的 BC 面是假设的滑动面 真正的滑动面是所有可能的 值中最容易使土 体滑动的那个 由于墙体是向前移动 所以最容易滑动的是 E 值最大的那个面 求 E 的最 大值 库仑主动土压力系数 应用时 查表 Ea 沿深度呈三角形分布 其作用点距墙底 H 3 位于墙背法线上方 与墙背法线成 角 具体如图 2 被动土压力 其中 库仑被动土 压力系数 应用时 查表 Ep 沿深度呈三角形分布 其作用点距墙底 H 3 位于墙背法线下方 与墙背法线成 角 库仑理论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库仑理论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 关于 的取值 值与墙后填土的性质 填土含水量及墙背的粗糙程度变化于 0 之间 实用中常取 1 2 1 3 2 当墙后填土为粘性土时 为了得到确切的解析解 库仑理论假设墙后填土为无粘性土 当用粘性土回填时 在 BC 面上各力合成时 将出现粘聚力之和 C c BC 弧长 由于 BC 弧 2 2 cos sin 90sin 90sin 2 1 oo HE 90sin sin o aa KHEE 2 max 2 1 fKa pp KHEE 2 min 2 1 fKp 长度是变量 故无法得其确切解析解 C 参与合成后 C N 和 f 三者之和设为 RD 由图知 RD 一定位于 R 的下方 即 RD 与 N 之间的夹角 D 一定大于 R 与 N 之间的夹角 鉴 于此 实用中 可考虑将粘性土的 值适当增大 用增大后的 来近似考虑 c 值对土 压力的影响 3 库仑理论和朗肯理论间的差异 库仑理论是利用土楔体在 极限状态的静力平衡条件求解 朗肯理论应用的是半空间应力 状态下的极限平衡关系式 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在库仑公式中 若 0 墙背光滑 0 墙背垂直 0 填土面水平 则库仑理论的 Ka tan2 45 2 即朗肯理论可以看成是库仑 理论当 0 0 0 时的特例 4 关于滑动面的形状 理论推导时 假设滑动面 BC 是平面 而实际上是一曲面 主动状态墙向前移 真正的滑动面接近于 圆弧 筒 面 当半径较大时 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平面 因而 按平面计算 其误差相对较小 约为 2 10 尚可以满足工程 要求 故工程上 主动土压力一般可以按库仑土理论计算 而 在被动状态 墙挤向土体 土中滑动面接近于对数螺线面 根本就不是平面 此时 再按 平面计算 无疑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其误差随着 值的增大而增大 甚至达到 2 3 倍 以致工程上无法直接应用 几种常见情况下土压力的计算几种常见情况下土压力的计算 1 填土面有均布荷载 1 墙背光滑 填土面水平时 此时的临界深度 Zo 仍可按相似比进行计算 也可按公式 2 填土面倾斜时 然后 以 CD 为墙背 按 H h 为墙高进行计 算 但这种计算仅在墙高 范围内有效 3 局部均布荷载作用 墙背垂直 光滑时 45 2 在 a 点以上 不考虑地面超载 c 点以全考虑地面超载 ac 点之间 按直线处理 第 1 种 第 2 种 第 3 种 二 墙后填土为成层土时 在 中 z 项仍取计算点处的自重应力 其计算点处的 c 按所在土层取用 即计算点位置哪层土中 c 值就按哪层土取用 在两 层土界面时 分别计算 mcmqzpa 2 2 2 2 m q m c zo q h cos coscos mcmzpa 2 2 22 2 222113 2 mcmhhpa 分别求面积后 叠加 即得所求土压力 三 墙后填土有地下水时 在 中 z 项仍取计算点处的自重应力 地下水位以下当土颗粒受到水浮 力时取用有效容重 其它按成层土考虑 即地下水位面上 下按成层土处理 例题例题 图示挡土墙 墙背光滑 垂直 填土面水平 其它指标见图 求作用在墙背上的主 动土压力和被子动土压力的值 解 主动土压力 根据三角形相似比 被动土压力 本题中 Ep Ea 2072 01 157 63 13 14 可见 被动土压力大大大于主动土压力 mcmzpa 2 2 577 012233 0 205 3180 419 22 2 222113 2 mcmqhhpa 89 17kPa 577 0 12233 0 200 419 22 2 2112 2 mcmqhpa 下 20 4kPa 70 010249 020 11 2 11 2 0 mcmqpa 04 33kPa 70 0 10249 0 200 419 11 2 1112 2 mcmqhpa 上 577 0 2 30 45tan o o 2 45tan 2 2 o m 70 0 2 20 45tan o o 2 45tan 1 1 o m 68 38kPa 63 15700 9963 58mkN 5 车辆荷 载土压力 Lo H tg ctg 设桥台计算宽度为 B 则在 B Lo 范围内 当量土厚度 ho Lo 破坏棱柱长度 m 土的容重 kN m3 G 破坏棱体内 所有各车轮压 之和 kN B 桥台计算宽度 按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取值 1 桥台横向全宽 2 挡土墙的计算长度 a 汽车 15 级作用时 取挡土墙分段长 度 但不大于 15m b 汽车 20 级作用时 取重车扩散长度 挡土墙分段长度在 10m 以下时 扩散 长度不超过 10m 当挡土墙分段长度 在 10m 以上时 扩散长度不超过 15m 重车扩散长度 汽车重车或平板挂车的前后轴距 履带车为零 m a 车轮或履带着地长度 l m H 挡土墙高度 m c 汽车超 20 级作用时 取重车的扩散长度 但不超过 20m d 平板挂车或履带车作用时 取挡土墙分段长度和重车扩散长度两者较大者 但 不大于 15m 车轮重力 G 的取值 在 B Lo 内可能布置的车轮重力 挡土墙计算时 汽车车轮荷载布置规定 纵向 当取用挡土墙分段长度时 为分段长度内可能布置的车轮重力之和 当取用 1 辆重 车的扩散长度时 为 1 辆重车所有轮压之和 横向 破坏棱体长度 Lo 范围内可能布置的 车轮轮压之和 车辆外侧车轮中线距路面 安全带边缘的距离为 0 5m 平板挂车或履带车 荷载纵向只考虑 1 辆 横向为破坏棱体 Lo 长度范围内可能 布置的车轮或履带 车辆外侧车轮或履带中线距路面 安全 带边缘的距离为 1 0m 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余切 确定破坏棱体长度 Lo 00 995 3 68 3889 17 2 1 2 mkNEa 63 58 451 0 4 04 33 2 1 1 mkNEa 451 02 4 04 332 4 0 4 o z 21aaa EEE 57 329kPa 577 0122577 0 200 419 2 22 2 2112 2 mcmqhpp 下 49 224kPa 70 010270 0 200 419 2 11 2 1112 2 mcmqhpp 上 39 69kPa 70 0 10270 0 20 2 11 2 11 2 0 mcmqpp 57 329kPa 22 2 222113 2 mcmqhhpp 577 0 122577 0 205 3180 419 2 57 518kPa 76 587 49 22439 69 0 4 2 1 1 mkNEp 5 3 57 51857 329 2 1 2 p E 25 148476 587 21 ppp EEE 01 2072mkN 25 1484mkN o e LB G h b o HalB30tan 0 墙背仰斜 0 Ea 值最大 墙背俯斜时 即 0 墙背仰斜时 即 0 墙背垂直时 即 0 有了当量土层厚度 he 后 将其当成作用在墙后填土面上的大面积均布土体 大面积均布荷 载 q he 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计算 即 Eo 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6 支撑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1 悬臂式板计墙的土压力 其中的 K 为安全系数 一般取 K 2 0 下面通过例题 来看看上式的具体应用 例题 欲在图示土层上垂直开挖 h 5 5m 深的基坑 采用悬臂板桩墙支护 求板桩墙的入 土深度 t 解 考虑 10kPa 的地面超载 tgtgtgctgtgctg tgtgtgctgtgctg tgtgctgtgctg aeaa KhKqp aeab KhHKqHp aea KhHHE 2 2 1 cos aax EE sin aay EE 0 D M n i m j pipiaiai ZE K ZE 11 1 天然地面 Ea1 Ea2 Ea3 Ep2 Ep3 Ep1 Zp2 h t Za2 Za1 Za3 Zp1 2 45tan 1 1 o m 2 16 45tan o o 662 0 2 23 45tan 2 45tan 2 2 o oo m 取 K 2 整理得 39 9753 0 10 2753 0 102 2 11 2 1 kPamcmqpaa 70 33753 0 10 2753 0 100 4 19 2 2 11 2 111 kPamcmqhpab 上 88 9 662 0 21 2662 0 100 4 19 2 2 22 2 211 kPamcmqhpab 下 72 21662 0 5 1 1888 9 2 kPapac 872 04 70 3339 9 39 9 mZc 872 0 4 70 33 2 1 1 a E 71 52mkN 872 0 4 3 1 1 c Z 043 1m 22 2mcppc 662 0 21 2 44 63kPa 0 d M 3 5 1 2 1 5 1 88 9 72 21 2 5 1 5 1 88 9 5 1043 1 71 52ttt 0 3 2 662 0 18 2 44 63 1 3 2 662 0 18 2 72 21 2 2 2 2 tttt K tt t t 06 149 47 71 0 5 108 2 23 ttt 0968 70 904 33 372 2 23 ttt 39 58 2 桩 板 锚结构土压力及入土深度 计算 悬臂式板桩基坑深度一般不宜超过 6 0m 且周边没有高大建筑物或重要 管线等设施的情况 当基坑深度较大 或需要限制桩顶位移时 可在适当位 置进行拉锚 以减少板桩的入土深度 和限制桩顶位移 这种结构一般采用 等值梁法计算 根据 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