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六章保护贸易理论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普雷维什 辛格的中心外围理论保护贸易新理论主张保护贸易的其他论点 2 既然自由贸易能为两国带来利益 为什么还存在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贸易总的趋势是向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任何一个国家 即使是目前的发达国家 还存在程度不等 侧重点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 3 3 第一节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AlexanderHamilton 1757 1804 是美国的开国元勋 政治家 金融家 第一任财政部长 因政党相争而决斗丧生 2006年 汉密尔顿被美国的权威期刊 大西洋月刊 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5名 4 4 5 罗恩 切尔诺夫 汉密尔顿传 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如果说杰斐逊提供了美国政治论文的必要华丽诗篇 那么汉密尔顿就撰写了美国的治国散文 没有哪位开国元勋像汉密尔顿那样对美国未来的政治 军事和经济实力有如此的先见之明 也没有哪个人像他那样制订了如此恰如其分的体制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 6 汉密尔顿的政治遗产 包括 工业建国之路 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等等 在此后的美国历史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甚至一些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总统 如林肯和西奥多 罗斯福 TheodoreRoosevelt 他们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汉密尔顿的遗产基础上的 7 7 8 一 保护关税论提出的历史背景1776年 美国宣告独立 英国极力反对 派军队进行镇压 7年后 美国虽然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但其经济上仍属殖民地经济形态 国内产业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 工业方面仅限于农副产品加工和手工业的制造 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 9 当时摆在美国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工业 另一条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继续向英国 法国 荷兰等国出售小麦 棉花 烟草 木材等农林产品 用以交换这些国家的工业品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前者是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后者是南部种植园主的要求 10 汉密尔顿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极力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并于1791年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在报告中 汉密尔顿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性关税的重要性 提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 就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 无农不稳 无商不富 无工不强 11 11 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 债务重组计划 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 建立中央银行计划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工业建国计划 12 12 工业立国思想 明晰的私有产权制度 建立市场运行规则政府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贸易保护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改善交通运输环境 提高运输能力 13 美国工业起步晚 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 生产成本高 根本无法与英国 法国等国的廉价商品竞争 因此 美国应该采取关税政策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征收关税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 而是保护本国的工业 因为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或企业难以与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相竞争 前有标兵 后有追兵 14 二 保护关税论的主要论点自由贸易不适合美国的现实美国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 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进行竞争 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使美国继续充当欧洲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国内的制造业却难以得到发展 发展制造业的直接与间接利益 制造业的发展对国家利益关系重大 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生产部门发展起来 还会产生连带效应 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 这些发展能够给美国带来利益 15 制造业的优点 提高机械化水平 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就业 吸引移民流入 加速国土开发提供创业机会 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自我消化农产品原料和生活必需品 保证农产品销路 稳定农产品价格等 16 为了保护美国的民族工业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实施关税保护政策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 限制重要原料的进口 对必须进口的原料免税 限制改良机器的出口等 主要是为本国弱势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 从而达到扶植其发展的目的 一旦本国制造业实力强大起来 就逐渐减少关税 积极推动他们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 17 政府加强干预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具体措施 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 扶植私营工业发展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保护国内新兴工业免遭外国企业的冲击 限制重要原料出口 免税进口本国急需原料 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 并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 18 限制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 建立联邦检查制度 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 吸收外国资金 以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 鼓励移民迁入 以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 19 汉密尔顿还认为 一个国家要在消费廉价产品的 近期利益 和本国产业发展的 长远利益 之间进行选择 不能只追求近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不是全面性的 不是对全部产业的保护 而是对本国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产业予以保护 并且这个保护还有时间限制 20 三 对保护关税论的评价1816年 美国首次以保护关税的名目提高了制造品的关税 1828年 美国再度加强保护措施 将工业品平均税率提高到49 的高度 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表现为实现较高的进口关税水平 鼓励原材料的进口 限制原材料的出口 以便为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比较廉价的原材料 同时鼓励工业技术的发展 提高制成品的质量 以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是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得出的结论 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急需发展本国的工业 走工业化道路 追赶欧洲工业先进国的强烈要求 这一观点的提出 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已基本形成 22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 FriedrichList 1789 1846 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 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 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与亚当 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左 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23 他的观点深受汉密尔顿以及美国学派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国家主导的工业化 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其以具体行动力促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 废除各邦关税 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 并对后世德国的统一产生影响 24 美国经济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theNationalSystemofPoliticalEconomics 25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国际商业 商业政策与德国关税同盟 的出版使李斯特的声誉达到生前的顶点 它被视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奠基文献 维特说 德国所有大学都在学习李斯特的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而且此书还是俾斯麦的案头书 赫斯特 1909 宣称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 无论是旧世界还是新世界 作为现代关税政策理论依据的大多数基本思想 都是李斯特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过的 26 李斯特的个人经历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 1789 1846 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靠刻苦自学成才 曾任图宾根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的著述颇丰 涉及面很广 但就经济学方面而言 最重要的论著有三本 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 1827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1837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 李斯特热衷于政治活动 曾担任符腾堡公国国会议员和该公国工商业协会顾问 早在19世纪20年代担任公职期间 李斯特就非常注意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 并以 请愿书 等形式著文抨击当时德国封建专制政权的官僚主义 竭力主张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 政治制度 出版法等等方面进行改革 27 同时 在经济方面 提出废除德国内部的各种关税 对外 实行建立在报复原则基础上的全德关税制度 解除农民沉重的封建负担等主张 并为实现这些主张而游说德国各邦 这些主张触犯了政府当局 以致被以 冒犯和污蔑符腾堡政府 司法行政当局和国家公仆罪 的罪名判处监禁和强制劳动 他曾以上诉的方式要求政府特赦 未批准 28 于是潜逃到法国和瑞士流亡两年 1822 1824 在潜逃期间 他遇到美国拉斐特将军 后者邀请他前往美国访问 他未同意 出于爱国心 他返回符腾堡公国 入境后即被逮捕 最后 他被迫以放弃符腾堡国公民身份并立即离境为条件获得自由 于是1825年被迫携眷经法国移居美国 29 在美国 李斯特受到拉斐特将军的亲切接待 经其引见 与当时美国的一些政治名流成为好友 成为所谓 美国体系 当时美国人对保护关税政策主张的称呼 的主要支持者 李斯特对自由贸易的批评决非出自纯粹的空想 旅住在美国期间 1825 1832 他曾参加1828年新关税法通过之前贸易保护主义者和自由贸易者之间进行的论战 他精力充沛地支持费城制造业和工艺促进协会发起的要求提高关税的宣传运动 30 1827年秋 他在费城 国民报 上以致这一协会副主席查尔斯 英格索尔的12封公开信的形式 阐述他对当时美国报刊争议颇为激烈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论战的立场和观点 在这些信中 李斯特极力主张对美国冶金和纺织业采取更大程度的贸易保护 这些书信同年汇编为 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 和 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附录 两本小册子 1830年10月 李斯特获美国国籍 美国总统杰克逊作为对1828年竞选总统时李斯特对他的支持的回报 于1831年任命李斯特为美国驻汉堡领事 但遭到参议院的否决 31 1832年 李斯特终于以美国驻巴登领事的身份返回德国 回到德国后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宣传和实现建立铁路系统的设想 但德国封建势力仍不能容忍李斯特 他被迫于1837年秋再次离开德国 移居法国巴黎 希望引起法国对他关于铁路建设计划的兴趣 到巴黎后 他获悉法国 道德和政治科学院 正在就贸易政策举办有奖征文活动的消息 论题是 假如一个国家要实行自由贸易或修改关税政策 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以便以最公平的方式协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 于是写出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以应征 得知未获奖后 李斯特深感失望 将该书当作没有重大价值的草就之作丢在一边 接着就把注意力转向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的写作 32 他决定要对自己的经济学说作出更全面的阐述 其结果就是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国际商业 商业政策与德国关税同盟 问世 此书的出版使李斯特的声誉达到生前的顶点 它被视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奠基文献 维特说 德国所有大学都在学习李斯特的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而且此书还是俾斯麦的案头书 赫斯特 1909 宣称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 无论是旧世界还是新世界 作为现代关税政策理论依据的大多数基本思想 都是李斯特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过的 33 1843年 他创办 关税同盟报 继续宣传他的经济学说和关于德国政治经济统一的观点 然而 学术上的成就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好运 物质生活的贫困 加之德国封建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迫害 终于促使他于1846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涯 34 到美国之前 李斯特就已经作为一位贸易保护主义者而闻名于德国实业界 但那时他基本上还是斯密学说的忠实信徒和宣传者 致力于国内统一的自由市场的形成 而且他的关税保护主张是立足于 报复原则 的 到美国后 对美国现实经济生活的考察和对汉密尔顿等人的著述的研究 使他找到了贸易保护的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论据 修正了他自己的一些观点 35 一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学说 一 李斯特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李斯特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书中 首先用历史的事实论述了欧美各国发展工商业的 历史教训 说明自由贸易政策只对先进国家有利 而保护关税应是后进国家在它的工业尚无力量同国外竞争时所必须采用的政策 36 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之先 必先经过保护阶段 他批评作为自由贸易政策依据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认为它的最大缺点是忽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经济学 37 二 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德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正确性 李斯特提出了生产力学说 他说 除了这种交换价值科学外 还必须建立一门独立的生产力科学 以便全面地 正确地描述社会经济学的实质 而贸易政策主要应当把生产力理论 而不是如迄今的理论家们那样把交换价值作为自己的准绳 1 李斯特从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 关心提高生产力 特别是关心德国的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38 他提出 财富本身和财富的原因 生产力 不同 不能相互混淆 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 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2 1 德 弗 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997年版与1961年版一致 第611页 2 同上 第118页 39 他还把生产力与财富的关系比喻成果树与果实的关系 生产力犹如结果实的果树 而财富则是果树结出的果实 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财富是生产力的结果 他认为 一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 也应着眼于提高生产力 而不能着眼于财富存量的多少 他认为古典学派之强调价值和成本 主张各国自由输入廉价商品 是为了阻止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使别国工业被扼杀在摇篮中 40 为了培养德国的生产力 他主张宁可暂时忍受实行保护关税初期工业品价格偏高的不利 而国家一旦建成了自己充分发展的工业 价格便会低落到国外进口品的价格以下 因此 实行保护关税虽然要作出牺牲 但会使生产力有所增长 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李斯特的 生产力 概念内容广泛 包括政治制度 管理制度和社会制度 自然和人力资源 工业组织以及公共设施等 41 李斯特把发展生产力的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 他一再强调 国家政治上的统一 文化上的发展 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扶植 是使一国经济顺利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他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应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实行 李斯特把国家喻为国民生活中慈父般的有力引导者 他认为 国家在必要时 应限制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 如干预对外贸易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他以风力和人力在森林成长中的不同作用来比喻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同上 101页 42 他说 经验告诉我们 风力会把种子从这个地方带到那个地方 因此荒芜原野会变成稠密森林 但是要培养森林因此就静等风力作用 让它在若干世纪的过程中来完成这样的转变 世界上岂有这样愚蠢的办法吗 如果一个植林者选择树秧 主动栽培 在几十年内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这倒不算是一个可取的办法吗 历史告诉我们 有许多国家 就是由于采取了那个植林者的办法 胜利实现了它们的目的 4 43 他把影响一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四大类 物质资本 精神资本或智力资本 自然资本 社会政策环境 发展经济和国民生产力的措施很多 如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建立良好的教育体系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改革社会政治制度等等 但就当时德 美而言 最为迫切的是对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使本国的幼稚工业不致在英国产品的竞争中毁于襁褓之中 让它们充分占有国内市场并借此获得发展 显示出它们潜在的能力 44 一旦民族工为有足够的力量与外国资本相竞争时 就必须逐步恢复自由贸易政策 让本国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与他国进行无限的自由竞争 使国民在精神上不致松懈 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于保持优势地位 45 3 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发展阶段论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依据 李斯特根据自己的生产力理论 批评古典政治经济学 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 5 是忽视民族特点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 从经济方面看来 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业时期 6 在不同的阶段 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46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由原始未开化转入畜牧 农业时期 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是大有好处的 因为通过自由贸易可为其猎场 牧场或森林及农产品和其他原料谋得出路 并可换回更好的衣料 用具 机器以及贵金属等 以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 并培育工业基础 47 在一个国家进入农工商业时期以后 实行自由贸易也是可取的 因为国内工业品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通过自由贸易 可以 在国外市场上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 使从事于农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致松懈 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 7 5 同上 第112页 6 同上 第155页 7 105页 48 唯有处于农工业时期才需要保护 因为本国农业已取得较大成就且工业已有发展 但 由于还存在着一个比它们更先进的工业国家的竞争力量 使它们在前进道路上受到了阻碍 只有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国家 才有理由实行商业限制以便建立并保护它们自己的工业 8 如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永远不可能发展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他说 在自由竞争下一个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已经没有可能 9 49 这时 比较落后的国家将普遍屈服于工商业与海军强国的优势之下 10 他认为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第四阶段时才有理由也才值得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处于农业时期 德国和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 法国仅靠农工商业时期的边缘而尚未进入农工商业时期 只有英国实际达到了农工商业时期 8 155 156页 9 128页 10 112页 50 四 产业区别保护论 对象 手段 程度 期限 他认为 保护制度并非保护一切产品 粮食和原材料等贸易不需保护 因为它们受到自然保护 不怕竞争 奢侈品为主的精制品也不用保护或只需轻度保护 因为这些物品的国外竞争不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只有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幼稚工业 即有发展前途但刚刚发展且有强有力国外竞争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这些工业经过相当一段时间 约30年 保护而成熟后就不需要保护 到那时 就应取消保护制度 51 李斯特主张实行有节制的保护 而不是绝对禁止进口 保护关税的税率一般在20 60 之间 对于国内急需发展的产品 用高关税禁止或严格限制同类产品的进口 其余则征收较低的税率 对于国内完全缺乏的复杂的技术 机器设备 则以免税或低关税鼓励进口 52 在建立一个技术工业部门时可实行40 60 的保护税率 待其建立后进入正常生产活动后 持久的保护税率 则不应超过20 30 的水平 因此 关税的高低要与工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3 五 保护工具选择论李斯特认为 关税是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的手段 采用渐次提高关税的方法禁止工业制成品的输入 对某些工业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 或规定的税率事实上等于全部 或至少部分地禁止输入 11同时 凡是在专门技术与机器制造方面还没有获得高度发展的国家 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当允许免税 或只征收轻微的进口税 12 11 261页 12 265页 54 六 保护关税政策的福利损益李斯特承认 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会使国内工业品价格提高 本国在价值方面会有些损失 但他认为这种损失是暂时的 是发展本国工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牺牲的只是眼前利益 而得到的则是生产力的提高 55 他说 必须牺牲眼前利益 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 的确 保护关税在初行时 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 但是同样正确的 而且也为流行经济学派认可的是 经过相当时期 国家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以后 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 价格是会低落到国外进口价以下的 56 因此 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 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了无限增进 而且一旦发生战争 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13 13 128页 57 国家由于实行保护关税所遭受的损失不管怎么说只是一些价值 相反地 它赢得了力量 利用这些力量 它永远可以生产难以估量的价值 由此可见 价值的这种消耗只能看成是国家进行工业教育所付出的代价 14 14 41页 58 七 正常国家论 他认为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同等地选择发展道路 只有 正常国家 才有资格和权力也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 所谓 正常国家 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共同的语言和文字 广阔的领土 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合宜的国境和稠密的人口 他的 正常国家 概念意在为强国吞并弱小国家造舆论 59 例如 他说 荷兰和丹麦在 血统和一般特征 上属于日耳曼民族 疆土和人口太小 不具备正常国家的条件 它们成为独立国家是违反自然趋势的 应回归德意志 15 他的这种思想后来被德国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利用 参考书目 德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著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15 153 155页 60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渔猎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代时期及农工业时期的初期 以求脱离未开化状态 在农业上求得发展 农工业时期后期 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以避免国外竞争的猛烈冲击 促进工业 渔业 海运和外贸事业发展 农工商时代 财富和力量已达最高阶段 足以同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进行商品竞争时 保护贸易政策应取消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之一 历史发展阶段论 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竞争 主张一定条件下的保护制度 61 二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所谓幼稚产业 Infantindustry 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 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62 一 穆勒标准 成本差距标准 穆勒标准就是指 如果某个产业由于缺乏技术 生产效率较低 成本高于国际市场 无法与国外同产业竞争 在实行一定时间的保护后 该产业能够提高效率 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 自我投资发展 则该产业为幼稚产业 63 穆勒进一步指出 确定幼稚产业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 过了这个期限就应取消保护 第二 保护只应限于那些被保护 但不久之后没有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 第三 最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 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后 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的产业 64 穆勒标准的图形 O P Q A B G C D F F S S S a b F F Q1 Q4 Q2 Q3 t S S 65 穆勒标准的图形说明 该国不征收关税时 消费量为OQ3 其中 国内生产为OQ1 进口Q1Q3 现在选定X为幼稚产业 对其进行保护 假设具体措施为对X征收禁止性关税 这将使征税国需求曲线下移或外国出口供给曲线上移 即有两种图示方法 这里表示为外国出口供给曲线上移 即征税后FF将上移至F F 国际价格不变 仍为OF 国内价格则由OF上升至OF 其中FF 为关税额 66 穆勒标准的图形说明 现假定X产业在保护下发展 成熟起来 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将降低 使X的国内供给曲线SS右移 即移至S S 国际价格与国内均衡价格一致 就会出现完全的进口替代 在该点取消关税后即可回到自由贸易状态 如果SS进一步右移至S S 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 X将转变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 这时FF将变为外国的进口需求曲线 国内的产量为OQ4 出口量为Q3Q4 国内消费为Q1Q3 67 穆勒标准的图形说明 穆勒认为 幼稚产业成熟后应达到与各传统国家相同的水平 即SS只需右移至S S 而不是S S 但实际上 恐怕需要移至S S 以右 因为 保护成功不只是实现进口替代 还应使被保护产业转变为出口产业 68 二 巴斯塔布尔标准 利益补偿标准 第一 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后 能够成长自立 第二 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的利益 必须超过因实行保护而必然受到的损失 巴斯塔布尔上述标准的第一项与穆勒的选择标准相同 他补充的第二项标准则考虑了保护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比起穆勒仅考虑如何由自由竞争产业转变为出口产业 是进了一步 69 巴斯塔布尔标准的第二项也可以用上图说明 在图中 如果该国征收禁止性关税 就会在自由贸易时减少ABFF 的消费者剩余 增加ACFF 的生产者剩余 净损失三角形ABC a 这时因为实行的是禁止关税 所以没有关税收入 无须从总剩余中扣除关税收入 70 现若关税保护使国内供给曲线右移至S S 在该点取消了关税 并且 此后在自由贸易下 国内供给曲线进一步移至S S 把这最后的自由贸易状态 同最初的状态做一比较 则生产者剩余增加CGOS b 的面积 巴斯塔布尔要求保护利益大于保护成本 即比较a与b的大小 71 三 肯普标准 外部经济标准 肯普认为 即使某产业符合穆勒 巴斯塔布尔标准 在有些情况下也不需要政府进行保护 他补充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 只有先行企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具有对国内企业也有好处的外部经济效果时 这种保护才是正当的 72 肯普标准的图形 时间t 成本P W W d d T1 T0 Q d 73 肯普标准的图形说明 图中dd 为国内企业最低平均成本的变化 WW 为外国企业最低平均成本变化 现从T0点开始实行保护 征收税率为Wd T0W的进口税 至T1点税率逐渐降低以至为零 问题在于 T1点以后该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如何 74 实际价格将处于dd 与WW 之间 因为价无法在WW 之上形成 而低于dd 企业将蒙受损失 如果是外部性学习过程 后进入企业无法实现与先行企业相同的较低成本 故先行企业可以在Qd 与QW 之间自由决定价格 如定价为Qd Qd 高于Qd 的部分 即为先行企业的部分利润 至于Qd 的实际位置 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75 第一是dd 的斜率 即最低平均成本相应于时间的变化速度 第二是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后各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 三是对该产业产品的世界需求弹性 如果Qd 接近于Qd 由于利润低 无法补偿初期的损失 该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政府的保护 反之 如果Qd 大大高于Qd 则不需要进行保护 76 如果外部性学习过程中 因为后进企业可以与先行企业相同的成本进行生产 所以 企业的国内价格为Qd 就得不到利润 这时 任何企业都无法承担初期的损失 所以需要保护 77 四 小岛清标准 1 所保护的幼稚产业 要有利于对潜在资源的利用 创造出利用潜在资源的国内外市场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2 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动态变化 一国的要素禀赋比率是动态的 变化的 如果资本积累率超过劳动力增加率 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就会转变 如果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幼稚产业 那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保护 就有利于国民结构的动态转变 78 3 保护幼稚产业 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如果一种幼稚产业经过保护后 能迅速实现技术进步 使单位产品的要素消耗利用率大大提高 或者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 都会提高要素利用率 从而能在既定的资源下维持其产量的增长 该产业就能实现自给甚至出口 79 五 筱原三代平标准 产业基准标准 这一标准包括 收入弹性基准 和 生产率上升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 这是因为这类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 可以为其提供成长的空间 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选择优先发展生产率上升快 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作为受保护的幼稚产业 提高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80 三 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含义及评价 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 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 各国条件不一样 自由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 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得受保护产业得以进步 最终不需要保护 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 因此 不是单纯的保护落后 81 1 积极意义 1 将一国参加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进行动态化的分析 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 用经济发展阶段来分析单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得失 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的地位 3 其观点代表了后起国家的经济利益 对落后国家制定外贸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82 二 局限性 保护幼稚工业在短期内虽有代价 但长远来看是有利和必要的 这一论点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实际操作中却不一定实现 三个制约条件 1 被保护的幼稚工业要具备发展壮大的潜力 以发挥比较优势 2 保护期限只能是短暂的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短期而且是有限的 3 被保护的幼稚工业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为保护其而付出的代价 83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建立在走向工业化基础上的贸易保护论 而是建立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的贸易保护理论 因此这一理论也称超保护贸易理论 Super ProtectiveTheory 84 超保护贸易理论认为 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于需求水平 政府不仅要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国内的经济 实现内部平衡 还要干预对外贸易 以便使进出口有利于国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 凯恩斯强调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犹如投资 认为出口如同投资 能使国民收入增长 而进口如同储蓄 会减弱投资乘数的作用 使国民收入减少 85 因此 凯恩斯极力鼓吹贸易顺差 并提出应尽力扩大出口 同时通过保护关税和鼓励 购买英国货物 以限制进口的政策主张 86 凯恩斯 JohnMaynardKeynes 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 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 就业 利息和通货论 马克卢普 F Machlup 美籍奥地利人 是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 代表作是1943年的 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 哈罗德 R F Harrod 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 代表作是1933年的 国际经济学 1948年的 动态经济导论 主要代表人物 87 一 理论背景 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逐步发展到垄断 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矛盾进一步加剧 1929 1933年的大危机促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 限制进口 国家积极干预外贸 超保护贸易政策盛行 凯恩斯的学说是在上述背景之下 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 88 凯恩斯对重商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 并以 三个心理规律 为核心 以国家干预为政策重点 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学说 凯恩斯本人对国际贸易的论点不多 但其追随者们有关国际贸易的观点很有影响 89 在 通论 问世前 特别是在20年代 凯恩斯是一个服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 认为保护主义一无可取 1929年凯恩斯同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 仍坚信传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通论 出版后 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 变得十分重视国民收入与贸易差额的关系 肯定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 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 90 二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国际贸易理论1 凯恩斯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评价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主张 进出口贸易能自动平衡 凯恩斯反对此观点 认为 自由贸易理论的 充分就业 前提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已不存在 在经常存在是大量非自愿失业的情况下 如果一国按照传统贸易理论 专门从事享有比较利益部门的专业化生产 停止或缩小比较利益不大或没有比较利益的部门的生产 失业必将更趋严重 91 2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 存在欠缺凯恩斯认为 贸易的顺差与逆差分别对 国民收入 和 就业 产生不同的影响 即贸易顺差能增加收入 使资金流入 利率降低 投资提高 就业扩大 反之 若为逆差 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 92 贸易顺差 收入增加支付手段扩大 利率下降物价上升 投资增加就业上升 93 2 投资乘数理论 investmentmultipliertheory 乘数 倍数 理论 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 即投资的增加会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倍数的增加效应 凯恩斯认为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 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会在其他各部门之间引起连锁反应 最终使国民收入整体为原来投资的若干倍 94 如果暂不考虑价格和就业水平 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说明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为便于分析 现在我们建立总需求函数 95 总需求 C I G X 总供给 C S T M 消费 投资 政府支出 出口 消费 储蓄 进口 政府收入 总需求方程 Y C I G X M 净出口 96 以投资为例 现假定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b 即消费者每新增加一元钱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为3 4 当新增一笔投资 I 1000元时 促使消费品的需求增加1000元 相应引起生产消费品的雇主和工人职员收入增加 Y 1000元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3 4 即收入中的75 用于个人消费 由此引起消费增加 C 750元和储蓄增加 S 250元 Y C S 97 这又促使消费品的需求 生产和生产这些消费品的有关人员收入增加 Y 750元 如果他们仍然以其收入中的75 即562 5元 用于个人消费 又进一步引起消费品的需求 生产和有关人员收入的增加562 5元 这样继续下去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连锁效应 最后 总产出由于这笔投资所增加的量将不是1000元 而是4000元 98 若用 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 X表示出口增量 M表示进口增量 I表示投资增量 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则投资和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作用可表示为 即 99 在 I和K一定的条件下 贸易顺差越大 Y越大 即国民收入增加越大 反之 若贸易差额为逆差 则 Y将缩减 即因投资增加带来的国民收入倍增为贸易逆差所致的国民收入倍减所缩小 100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用 即增加投资所引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若用 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 K表示乘数 I表示投资的增加 则 收入增加的总和为 101 式中 c为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 为乘数 若用K表示 即得 102 3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引申并提出了一国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thetheoryofforeigntrademultiplier 103 原理与机制 1 一国的出口 X 与国内的投资一样 属于 注入 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的作用 例 商品出口 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 该部门消费增加 其他部门收入增加 其他部门消费增加 104 2 一国的进口 M 与国内的储蓄一样 属于 漏出 对就业与国民收入有倍减作用 商品进口 进口产业部门支出增加 该部门消费减少 其他部门收入减少 其他部门消费减少 105 如果我们用C代表消费 用代表自发消费即不受收入影响的消费部分 用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即每新增加一单位收入 消费者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 仍然用Y代表总产出也就是总收入 那么 可以建立消费函数如下 总需求函数为 106 3 107 3 式中 1 1 b 就是乘数 如果 G和X M不变 I的增加或减少将以其增量的 1 1 b 倍引起Y的增加或减少 同样 如果 I和G不变 X M发生变动 也会以其增量的 1 1 b 倍引起Y的变动 108 因此 1 1 b 既是投资乘数也是外贸乘数 如果X大于M 通过乘数作用 会成倍增大总需求 使Y的总量增加 如果X小于M 则会成倍减少总需求 使Y的总量减少 从而影响就业总量 109 国民收入与消费 储蓄 进口之间的关系 两边同时除 Y 得 即 110 移项 得 111 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两者呈正比 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倍数效应越大 112 从另一个角度说 乘数与新增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即边际储蓄倾向和新增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例即边际进口倾向有关 这是因为新增收入分别用于国内消费 储蓄和进口 所以 113 新增收入分别用于国内消费 储蓄和进口 即 Y C S M 若分别用c s m表示 则有 c s m 1 即1 c s m可见 乘数是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也等于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即 漏出 的倒数 乘数与 漏出 成反比 114 三 对超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 一 积极性 1 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为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实施保护贸易政策 实现国内充分就业 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它客观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15 2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与其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性 116 二 不足 1 该理论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 一个国家的 奖出限入 势必会招致其他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从长期来看 会对国民经济与贸易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 117 2 该理论忽视了外贸漏出效应 如果新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 若用于购买进口货便不能产生连锁反应了 3 如果已经达到充分就业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所形成的顺差 就会造成过大的需求 导致通货膨胀 118 四 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论与重商主义的异同1 共同点强调贸易顺差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 2 差异点 出发点不一样重商主义 从商业资本的利益出发 通过贸易保护积累商业资本 凯恩斯主义 从整体宏观经济稳定出发 通过贸易保护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119 2 贸易保护的作用机制不一样重商主义 贸易保护 BOP顺差 货币财富增加 凯恩斯主义 贸易保护 BOP顺差 总需求增加 利率下降 3 保护期限不一样重商主义 主张永久保护凯恩斯主义 萧条经济下的贸易保护 只有在经济萧条时期才进行适度的保护 以刺激经济稳定地增长 120 1 在一个既无投资 又无储蓄的开放经济中的对外贸易乘数 其公式为 既无投资 也无储蓄 意味着全部收入用于消费 即 Y C 这时这个开放经济维持均衡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 X M X M 今知 进口系随收入水平而不同 意即进口量是收入量的函数 其导数式是 即 由于 X M 故可写作 121 以1除以公式两端 得 的经济意义是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进口的比率 即边际进口倾向 m 故上式可写作 此式的经济意义可读出如下 对外贸易乘数是边际进口倾向的倒数 其倾向愈小 外贸乘数就愈大 则一定的出口增量 X 所引起的收入增量 Y 也就愈大 122 2 在上述开放经济中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时的对外贸易乘数 其公式为 当有了投资和储蓄时 上述开放经济的均衡条件 除X M外 还要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S I 即均衡条件 今知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投入储蓄的比率 据此定义可写出 123 据边际进口倾向的定义 可写出 据前式可写出 上式的经济意义为 当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长一定量后 会导致收入增倍 故对外贸易乘数就是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这两个倾向愈小 则外贸乘数愈大 收入增量也就会愈大 124 3 当引入 外国反应 因素后上述开放经济的对外贸易乘数 其公式为 过去的推导均未考虑到外国的反应 实际上外国的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对本国的国民收入也是有影响的 故外贸乘数公式中应予以列入 现分以下几个步骤加以说明 假设世界上只有A B两国 A代表本国 B代表外国 A的出口即为B的进口 反之亦然 一国的收入由消费 投资 进出口构成 125 A国的收入为 已知 故上式右端各项如有变动 都将对收入产生影响 今设投资不变 即为常数 故可暂略 上式变为 126 已知 为维持国内经济均衡 要求 即储蓄应全部转化为投资 S I 但前已假设投资不变 故储蓄如有变化 就须有贸易差额 相应变化予以抵消 才能维持均衡 例如 储蓄增大 投资不变 国民收入将趋缩减 为了维持收入水平 就须增加顺差才能抵消储蓄增大的不利影响 本国的净出口增加 则外国的净进口势必增加 这时外国为维持其经济均衡 就必须使储蓄减少 故结论是 设投资不变 则在均衡条件下 本国与外国的储蓄必呈相反方向之变动 即 127 第四节普雷维什 辛格的中心外围理论 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 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 128 中心 外围理论 CoreandPeripheryTheory 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 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 中心 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 外围 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 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129 中心 与 外围 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 恰恰相反 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 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 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130 也就是说 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 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 大的工业中心 另一个部分则是 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 的 外围 在这种 中心 外围 的关系中 工业品 与 初级产品 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 恰恰相反 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 中心 和 外围 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 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131 对此 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 从历史上说 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 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 Ra lPrebisch CommercialPolicyintheUnderdevelopedCountries AmericanEconomicReview Vol XLIX May1959 p 251 132 普雷维什的 中心 外围 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就是 中心 外围 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中心 外围 体系是一个统一的 动态的体系 具有整体性 中心 外围 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中心 外围 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133 对于所谓的整体性 普雷维什强调的是 无论是 中心 还是 外围 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普霄维什认为 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 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在 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 的国际分工 134 根据这种国际分工 首先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 中心 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 外围 中心 和 外围 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135 对于 中心 外围 体系的差异性 普雷维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二者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他认为 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 中心 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 因而 中心 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 136 所谓的 同质性 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 中心 国家的整个经济 而其经济结构的 多样性 表明 中心 国家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 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 相对广泛的领域 137 外围 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 一方面 外围 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 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 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 另一方面 外围 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 即生产技术落后 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 如生计型农业 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 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138 中心 外围 体系的 不平等性 是普雷维什这一理论的第三个主要方面 也是该理论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 普雷维什认为 从资本主义 中心 外围 体系的起源 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 中心 与 外围 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是不平等的 139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趋势加深了 中心 与 外围 之间的不平等 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的作用 中心 与 外围 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 中心 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 而 外围 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然而 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工业品相比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 这又进一步加深了 中心 与 外围 之间的不平等 普雷维什认为 造成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 140 1 技术进步的利益在 中心 与 外围 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是造成后者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机制 在 中心 外围 体系中 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 中心 它的工业部门容易吸收新技术 因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ed工程安装合同范本
- 蒲庙租房合同范本
- 涉外投资经营合同范本
- 建筑装饰合同范本
- 小型叉车租赁合同范本
- 红酒销售供货合同范本
- 出土方合同范本
- 社区实验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小区外管网合同范本
- 生产工人的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硅烷交联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蔬菜购买包地合同协议
- 公益岗考试试题及答案
- 叉车基本技能培训课件
- 2024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笔试真题解析
- 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
- 2025年语文考试大纲
-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 TCESE 3-2024 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技术技能标准
- 包装行业产品物料报废处理流程
- 2025年中国参茸滋补品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