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技术规程_第1页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技术规程_第2页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技术规程_第3页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技术规程_第4页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现场操作规程 郭振雷 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的施工条件和现场操作 本规程适用于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的现场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文件 然而 鼓励根 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Q SY DQ0393 2000 生产测井施工井技术规定 Q SY DQ0416 2000 生产测井施工安全规范 3 测井设备要求 3 1 仪器车装备有数控测井系统及电磁流量测井服务软件 3 2 测井电缆绞车装备有 5 6mm 三芯测井电缆 3 3 井架车 3 4 水井密闭防喷装置 4 施工井条件 4 1 施工井应满足 Q SY DQ0393 2000 的生产测井施工井的技术规定 4 2 满足仪器测量范围的笼统注水井或笼统注聚合物井 4 3 井内管柱通径应可以保证仪器正常起下要求 4 4 笼统注水井的油管管柱底部应浅于射孔井段顶界 10 m 以上 4 5 人工井底应深于射孔井段底界 10 m 以上 4 6 施工期间施工井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量应保持平稳 5 测井前准备 5 1安全要求 5 1 1 施工过程应符合 Q SY DQ0416 2000 的安全要求 5 1 2若施工井井口有测试闸门 可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单井单泵注入井应 先通知泵站停泵 然后方可进行施工 安装好井口防喷装置 仪器下井后 通知泵站启 泵 5 2仪器连接及地面检查 2 5 2 1 仪器连接从上至下依次为仪器头 井温压力仪 集流内流式电磁流量计 加重 5 2 2 对井下仪器供电 检查仪器串 确保仪器串工作正常 5 3井下仪器下井过程控制 5 3 1以小于 2000m h 的速度将测井仪器下至喇叭口上 20m 并在其过程中用临近射孔 井段顶部的电缆磁性大记号进行校深 5 3 2 在仪器串下井过程中用监视井井温压力仪供电及信号输出是否正常 6 测井资料质量要求 6 1 资料录取要求 6 1 1集流内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资料应包括用于磁性定位 温度和压力连续测井 曲线 集流内流式电磁流量计流量定点测井曲线及其图头 6 1 2井温压力测井采用下放测井方法 测井速度应为 600 50 m h 深度比例为 1 200 测井井段从喇叭口上 20m 至遇阻 6 1 3磁性定位测井曲线要求干扰信号幅度应小于电缆记号 磁定位接箍幅度的 1 3 整条曲线油 套管接箍信号丢失不应超过二处 且不应连续丢失 6 1 4 复测井温变化相对较大的 60m 井段 要求复测曲线至少有一个特殊记号 6 1 5 电磁流量定点测井前 应根据磁性定位测井曲线做测井深度校正 6 1 6 电磁流量采用集流点测 由上至下按要求逐点测量 6 2 磁定位 井温 压力测井曲线质量要求 6 2 1 测井曲线显示标尺的左右刻度 以易读 美观 6 2 2正值测井深度校 系统误差校及打印机走纸误差 深度校正后回放的测井原图的 测井曲线深度与实际深度误差应小于 0 2m 6 2 3 回放测井原图依次为测井图头 全井测井曲线 复测测井曲线 6 3 电磁流量定点测量质量要求 6 3 1 给电磁流量计供电 供电电流 33 mA 2mA 仪器输出应为零流量值 6 3 2 按通知单所给的测点从上到下逐点测量 定点深度误差应小于 0 2cm 6 3 3 射孔井段以上 以下各测 2 点 两点间隔为 1m 2m 6 3 4射孔层内测点设计 射孔层厚度 1m 不加测点 射孔层厚度 1m 2m 加一个测点 射孔层厚度 2m 每 1m 加一测点 6 3 5 在异常点及主吸水层 次主吸水层内每 0 5m 测一点 6 3 6 点测曲线应为 60s 以上 测量值应稳定 6 3 7 电磁流量点测曲线图头 图头 点测数据表 7 测后收尾工作 7 1 测井工作完成后 将录取的测井资料整理 打印测井原图并存盘 7 2 以小于 2000m h 的速度匀速上提仪器 仪器起至距井口 100m 时减速 仪器起至距 井口 20m 时停车 用人工将仪器拉至防喷管内 3 7 3 井口无测试闸门的注入井 关闭井口时应先通知泵站关泵 有测试闸门的注入井 可直接关闭测试闸门 依次拆下防喷管 仪器 井口恢复后 通知泵站启泵 7 4 拆卸防喷管 将仪器取出 擦拭干净 戴好仪器帽 放入仪器盒中 7 5 清理施工现场 处理施工产生的废弃物 7 6 测井过程中应落实全井的实际注入量 压力 并同测井资料一起交送解释 4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维修操作规程 郭振雷 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的维修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的维修及仪器性能检查 2 技术指标 外形尺寸 42mm 1480mm 测量范围 0 5m3 d 60 m3 d 测量精度 1 分 辨 率 0 2 m3 d 零流量误差 0 1 m3 d 耐温 85 耐压 60 MPa 仪器缆芯分配 一芯 电磁流量供电 二芯 集流器供电 3 仪器清洁和机械部分的检查 3 1 清洁仪器表面并检查 仪器应无变形和外筒无影响仪器耐压的凹陷 3 2 检查固定螺丝 及时更换损伤的固定螺丝 补上脱落的固定螺丝 3 3 检查丝扣有无变形和粘扣现象 如有变形和粘扣现象且可修复时 应立即修复 清 洁丝扣并涂抹黄油 3 4 检查仪器筒密封面 抛光损伤的密封面 如不可修复则更换密封筒 3 5 检查密封 形圈 及时更换损坏和变形的密封 形圈 3 6 小心清洁电磁流量计内流道 防止划伤探测电极和绝缘套 4 集流器的维修 4 1 检查更换的伞筋的长度 宽度 固定钩的长度和加强筋应无开焊 4 2 集流伞的组装 伞布的安装 绑扎要求集流伞全开后伞面和伞布拉筋应绷直 伞筋 组装无交叉和错位 4 3 检查驱动总成 限位开关固定可靠 通断控制可靠 供电与接地线焊接牢靠 4 4 集流伞安装后 开收集流伞三次并检查 伞筋应无缺失和交叉 伞布面和拉筋应绷直 用套管规检查伞的开度 护伞片与套管规的接触长度应达到 30mm 40mm 5 仪器通电检查 5 1 将仪器探头放入静止水中 给仪器供电 仪器正常工作时供电电压 DC35V 3V 电流 33mA 2mA 5 2 在示波器上观察到脉宽 30 s 2 s 的负脉冲 幅度不小于 5V 频率为 182 Hz 2Hz 且频率变化小于 1Hz 表明仪器工作正常 若输出频率不稳 波动大于 2 Hz 表 5 明仪器工作不正常 需要维修 6 仪器电路的检查 6 1 集流器控制部分的检查 用数字万用表 200k 档检查仪器缆芯 2 的对地电阻 仪器正常时 集流伞全开状态 红表笔接仪器缆芯 2 黑表笔接仪器外壳 测得阻值应为 138k 调换表笔测量 阻值为无穷大 集流伞全收状态 红表笔接仪器缆芯 2 黑表笔接仪器外壳 测得阻值应为无穷大 调换表笔测量 阻值应为 138k 集流伞半开状态 仪器缆芯 2 对仪器外壳的阻值 均应为 138k 6 2 内流式电磁流量计探头电极绝缘的检查 拆下电磁流量电路筒 通过探头引线 A B 测量探测电极的绝缘电阻 仪器正常时 用数字万用表 200 M 档测量 用红表笔对其中任一电极 黑表笔对仪器外壳 测量值 应为 1 2 M 调换表笔测量 阻值也应为 1 2M 6 3 励磁线圈阻值检查 测量励磁输出点 E F 间的阻值应为 140 左右 用数字万用表 200M 档测量 E F 对外仪器外壳的阻值为 80 M 100M 反向阻值为 1 2 M 7 集流器故障排除 7 1 集流器电机不工作 应检查供电电路有无脱焊 7 2 集流器工作开收不正常 应检查控制电路有无开焊 限位开关工作是否可靠 7 3 集流器电机电流大 应首先检查丝杠是否上锈或缺油 推拉杆有无变形 如上述部件 正常 应检查电机和变速器 8 内流式电磁流量计故障排除 8 1 供电无电流 应检查供电连线是否开路 并排除开路故障 8 2 内流电磁流量计在静水中测量值不稳 应首先用去污粉清洁电极表面 清除测量电极 表面的油污 检查探头电极的绝缘性能 如果仪器探头电极绝缘性变差 仪器应返回厂 家维修 8 3 测量值为零流量值且不随流量变化时 检查励磁线圈引线 E F 间的阻值 若为短路 或为开路 则为励磁线圈故障 检查两个测量电极对应 A B 的阻值 若为开路 则为电 极引线断路故障 6 集流式电磁流量组合测井原始资料 质量评价及解释规程 裴春侠 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集流式电磁流量组合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及解释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集流式电磁流量组合计组合测井原始资料的验收 评价及解释规程 2 资料内容 完整的集流内流式电磁流量计组合测井资料应包括 磁性定位 温度 压力曲线 点测流量曲线 3 曲线图头要求 3 1 签名可用手工填写 限用兰黑或碳素墨水 其它内容应用计算机打印 内容齐全 准确无遗漏 手写字迹清晰 3 2 如需要说明的内容应填写在说明栏内 4 磁性定位 井温 压力测井曲线要求 4 1 下放仪器测井 测井速度应控制在 600m h 50m h 范围内 4 2 测量井段为目的层段顶界以上 50m 至遇阻 4 3 相邻两组深度磁性记号误差不应超过 0 2m 4 4 深度磁记号曲线记号主峰尖幅度应在 5mm 30mm 之间 干扰幅度不大于记号幅度的三 分之一 4 5 每条测井曲线深度记号丢失不得超过两处 且不得连续丢失 4 6 同次测井不同种曲线深度误差不应超过 0 2m 4 7 记号深度与网格一致 深度读值误差应小于 0 2m 4 8 磁性定位曲线的节箍深度应为前磁伽玛标准接箍深度减去放射性校正值 深度误差 应小于 0 2m 4 9 磁性定位曲线不应左右偏差 幅度在 0 5 3 0cm 干扰幅度不大于节箍幅度的三分 之一 4 10 磁性定位整条曲线不得丢失两处节箍信号 且不得连续丢失 5 集流点测流量曲线要求 5 1 射孔顶界 10m 以内两个测点 射孔井段底界 10m 以内两个测点 5 2 除根据设计测点录取资料外 层厚在 1m 2m 之间的每个小层层中间应有一个测点 大于 2m 以上的油层应 1m 增加一个测点 5 3 点测曲线应稳定 曲线波动应小于 1 5 4 点测曲线录取时间应不少于 60s 取值应为该曲线的平均值 7 6 重复测量 6 1 磁性定位 井温 压力曲线应整条重复 6 2 重复测点 6 2 1 第一测点 即全井流量 6 2 2 主吸液层 或层段 的上下测点 6 2 3 零流量测点两个 6 2 4 点测流量同一测点重复测量误差应小于 5 7 磁盘文件要求 7 1 磁盘文件应包括测井原图的所有数据和曲线 7 2 磁盘文件应与原图的所有数据和曲线一致 7 3 磁盘文件曲线深度与原图曲线深度的误差应小于 0 2m 8资料评价 8 1 符合本文 2 7 中的要求且达到测井目的的资料评为优质资料 8 2 部分符合上述要求 但不影响资料正确解释 且达到测井目的的资料为合格资料 8 3 达不到测井目的 无法向用户提供正确测井解释成果 原始资料无法长期保存的测井 资料评为不合格资料 9 资料解释 9 1 计算 K 值 K Q1 N1 N0 1 式中 K 此仪器标定的对应不同实际流量的 K 值 Q1 第 i 点合层注入量 单位 m3 d N1 第 1 点合层频率计数率 单位 Hz N0 零流量点频率计数率 单位 Hz 9 2 计算合层注入量 Qi K Ni N0 2 式中 Qi 第 i 点合层吸液量 全井注入量 单位 m3 d Ni 第 i 点合层频率计数率 单位 Hz 9 3 计算分层注入量 Qn Qi Qi 1 3 式中 Qn 第 n 小层或层段分层注入量 Qi 第 i 点合层注入量 单位 m3 d Qi 1 第 i 1 点合层注入量 单位 m3 d 9 4 计算分层相对注入量 Qn Qn Q1 100 4 式中 Qn 第 n 小层或层段分层相对注入量 单位 m3 d 分层相对吸入量之合应等 于 100 9 5 若相邻两测点的合层注入量之差小于 0 5m3 d 时 下一测点应按上一测点的流量值解 8 释 10 解释成果 10 1 将解释结果填入集流电磁流量解释成果表 格式见附录 A 10 2 解释成果图 10 2 1 依次将自然电位 温度 压力曲线 磁性定位曲线 点测流量剖面图按照从左到 右的顺序绘在图纸上 成果图中还应包括射孔数据 层位 射开厚度 有效厚度 有效 渗透率 点测流量解释结果 10 2 2 解释井段为射孔层段顶界以上 10m 至射孔层段底界以下 10m 10 2 3 图面布局合理 曲线摆放应均匀 美观 附录 A 井 电磁流量解释成果表 注入压力 Mpa 注 入 量 m3 d 测井日期 年 月 日 有效厚度 有效渗透率 测点深度 合层注入量 分层注入量 分层相对 注入量 m m m m3 dm3 d 序号层位 测井单位 测井队 解释员 校队员 审核员 9 2 11 2 111 n i i n i i n i si n i i n i sii ffn QfQfn K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校准方法 郭振雷 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的校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制的 维修后和使用中的集流式电磁流量计的校准 2技术指标 a 流量测量范围 0 5m3 d 80m3 d b 最大允许误差 1 c 耐温 85 d 耐压 60 MPa 3集流内流式电磁流量计校准 3 1 校准条件 流量检定装置应经过计量部门的计量检定且装置的精度和量程范围满足集流内流式 电磁流量计的校准要求 3 2 校准项目 a 流量响应方程 b 测量误差 3 3 校准方法 3 3 1 集流式电磁流量计 简称电磁流量计 的校准方法 3 3 2 电磁流量计校准采用标准流量计比较法 将标准流量计组与被检电磁流量计串联 根据标准流量与电磁流量计输出频率 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电磁流量计响应方程 Q Kf Q0 中的仪器常数 K 常数项 Q0及测量误差 3 3 3 将电磁流量计装入标准水井 按照使用状态进行校准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