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吸收综合实验(改编)_第1页
填料吸收综合实验(改编)_第2页
填料吸收综合实验(改编)_第3页
填料吸收综合实验(改编)_第4页
填料吸收综合实验(改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料吸收塔试验填料吸收塔试验 一 一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2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单元高度 HOL 体积吸收系数 KXa 和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二 二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 1 观察流体在填料吸收塔中的操作状态 测定 P Z u 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 测定填料吸收塔的传质单元高度及体积吸收系数 测定液膜传质系数随液体喷淋量的关系 三 三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吸收塔的液泛气速数据在塔的设计和操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实验通过测定 P Z u 关系曲线和观察实验现象两种方法来确定 液泛气速 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 获得吸收系数绝大多数的方法是采用实验的方 法 对于相同的物料系统和一定的设备 填料的类型和尺寸 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 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CO2是难溶于水的气体 故液膜阻力控制着整个吸收过程速率的大小 所以 在其它条件 不变的前提下 随着液体喷淋量的增大 吸收系数也相应增大 本实验所用气体混合物是 CO2与空气混合物 用水做吸收剂 由于吸收液中 CO2的浓度 不高 可认为气 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 可用方程 Y mX 表示 且因是常压操作 故相 平衡常数 m 值仅是温度的函数 CO2在水中的吸收属于液膜控制 根据总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 对于液膜控制的气体吸收 其液相总传质系数和液膜传质系数近似相等 即 1 因此 通过测定液相总传质系数 KX即可测定出液膜传质系数 kX 根据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式 2 式中 NOL HOL分别可依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3 其中 4 m OL X XX N 21 2 1 21 ln X X XX Xm XX kK OLOLH HZ 5 式中 Z 填料层的高度 m H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m N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无因次 X1 X2 进 出口液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 Skmol Akmol Xm 所测填料层两端面上气相推动力的平均值 m 相平衡常数 无因次 KXa 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kmol m3 h L 水的摩尔流率 kmol S h 填料塔截面积 m2 2 4 D 在稳定操作的状况下 测得填料塔进出口处气 液流量及浓度后 可根据物料恒算及平衡 关系计算 NOL 再根据设备的尺寸及填料层高度即可计算体积吸收系数 Kxa 对于液膜控制的 气体吸收 液膜传质系数只和液体喷淋量有关 通过实验检测液膜吸收系数随液体喷淋量的关 系 四 四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 1 实验流程图实验流程图 aK L H X OL 14 图 1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1 鼓风机 2 空气流量调节阀 3 空气转子流量计 4 温度计 5 液封管 6 吸 收液取样口 7 填料吸收塔 8 CO2瓶阀门 9 CO2转子流量计 10 CO2流量 调节阀 11 水转子流量计 12 水流量调节阀 13 U 型管压差计 14 CO2钢瓶 2 实验流程介绍实验流程介绍 空气由鼓风机 1 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 3 计量 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 4 测量 空气 流量由放空阀 2 调节 CO2由 CO2瓶送出 经过 CO2瓶总阀 8 进入 CO2转子流量计 9 计量 CO2 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 其流量由阀 10 调节 然后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 合后进入吸收塔 7 的底部 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 11 水的流量由阀 12 调节 然后进入塔 顶 五 五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1 测量干填料层 P Z u 关系曲线 1 打开调节阀 2 然后启动鼓风机 2 用阀 2 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 3 按空气流量由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强降 P 转子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及空气 表压强 4 根据读数 计算 P Z 空塔气速 u 5 在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 u 为横坐标 以 P Z 为纵坐标 绘制干填料层 P Z u 关系曲线 2 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 P Z u 关系曲线并观察液泛现象 1 调节阀 11 通过转子流量计调节水喷淋量为 20L h 2 用阀 2 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 3 按空气流量由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强降 P 转子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及空气 表压强 4 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 记下对应的空气流量及读数 发生液泛后仍需缓慢增加气速 再测 3 组 P Z u 数据 5 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 20L h 下 P Z u 关系曲线 并由图确定液泛 气速 将此数据与所观察的数据进行比较 6 改变水喷淋量 重复上述步骤 测定不同喷淋量时 P Z u 关系曲线 观察不同 喷淋量下液泛发生时对应气体流量的变化趋势 3 测定传质吸收系数 1 调节水喷淋量为 30L h 2 选择合适的 CO2流量 并根据所选 CO2流量计算为保证混合气体中 CO2组分浓度 为 0 3 摩尔分率 所需空气流量 3 用空气流量调节阀把空气流量调至规定值处 打开 CO2瓶总阀 不要开得太大 用 CO2减压阀调节 CO2流量至预定值 4 在严格控制空气 CO2及水流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 稳定操作一段时间 约 20 分 钟 之后 开始取样测定浓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包括记录各流量计读数 空气温 度 塔底排出液的温度以及空气表压强 并分析塔底吸收液的浓度 在测之前要 做好取样分析浓度的各种准备 5 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吸取 0 05M 的 Ba OH 2溶液 10mL 放入具塞三角瓶中 并从塔底 取样口处接收塔底溶液 10mL 用胶塞塞好 并振荡 溶液中加入 2 3 滴酚酞指 示剂 最后用 0 1M 的盐酸滴定到粉红色消失的瞬间为终点 记录所消耗的盐酸 体积 按下式计算得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6 空气及 CO2流量保持不变 加大或减小水喷淋量 重复以上操作 测定有关数据 六 六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注意事项 1 开启 CO2瓶总阀前 应关闭减压阀和 CO2流量调节阀 2 实验时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方法规定的步骤操作 以免发生事故 3 启动鼓风机前 务必先全开放空阀 2 4 作分析时动作迅速 以免二氧化碳溢出 5 空气及 CO2流量计需要按实际的温度 压强重新进行标定 七 七 实验数据表实验数据表 表表 1 干填料时干填料时 P z u 关系测定关系测定 填料层高度 Z 塔径 D 序 号 填料层 压强降 mmH2O 空气转子 流量计读 数 m3 h 空气流量 计处空气 温度 空气表压 强 mmH2O 单位高度填 料层压强降 mmH2O m 对应空气流 量 m3 h 空塔气速 m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Lmol V VCVC C HClHClOHBaOHBa CO 2 2 2 2 2 溶液 12 表表 2 湿填料时湿填料时 P z u 关系测定关系测定 序号填料层 压强降 mmH2O 空气转 子流量 计读数 m3 h 空气流量 计处空气 温度 空气表 压强 mmH2O 单位高度填 料层压强降 mmH2O m 对应空 气流量 m3 h 空塔 气速 m s 操作 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表表 3 填料吸收塔传质实验数据表填料吸收塔传质实验数据表 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 吸收剂 填料种类 填料尺寸 填料层高度 塔内径 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 m3 h 空气转子流量计处空气温度 流量计处空气的体积流量 m3 h CO2转子流量计读数 m3 h CO2转子流量计处温度 流量计处 CO2的体积流量 m3 h 水流量 m3 h Ba OH 2的浓度 mol l 加入 Ba OH 2的体积 ml 盐酸的浓度 mol l 滴定消耗盐酸的体积 l 滴定空白液用盐酸的体积 l 样品的体积 l 塔底液相的温度 相平衡常数 塔底气相浓度 kmolCO2 kmol 空气 塔顶气相浓度 kmolCO2 kmol 空气 塔底液相浓度 kmolCO2 kmol 水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OG 水的摩尔流量 L kmol h 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KXa 八 八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分析 将实验数据整理在数据表中 并用其中一组数据写出计算过程 将 p Z u 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纸上表示出来 从 p Z u 关系曲线中确定出液泛气速与 实际观测的结果是否相符合 为什么 由实验结果得出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水的流量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