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第三章ppt课件.ppt_第1页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ppt课件.ppt_第2页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ppt课件.ppt_第3页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ppt课件.ppt_第4页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学概论 2 史前时期 3 商 周和战国时期 4 从秦代到晚清 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概述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概述 1 中国设计溯源三个阶段 设计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 有目的的加工制作 一 史前时期二 商 周和战国时期三 从秦代到晚清 2 考核知识点 一 原始工具 陶器 服装的设计特点 二 奴隶社会青铜器设计的重要地位 章服制度 百家争鸣 的设计思想 三 封建社会时期建筑 园林 家具 陶瓷 纺织品与服饰 工具 兵器等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包括相关理论代表著作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1石器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有意识的 有目的的挑选石块 打制成石斧 石刀 石铲等各种工具 由于石块粗笨 器形短小 为了使用方便 人们又在石器上安装木头或骨角的把柄 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不只是为了使石器光滑美观 且能使之工整 锋利 最后有的还进行钻孔 以便于装柄或便于携带 以提高实用价值 石器是人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 石器工具的设计是原始社会最早和最主要的设计内容 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和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 北京猿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福建漳平出图的磨制石器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2陶器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除了石器工具的设计以外 另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就是陶器用具的设计 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 以及长江以南东南广大地区的几何印纹陶 小口尖底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 马家窑尖底瓶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2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匠师不仅从造型上注重陶器的使用功能 为了美化器物 还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 如拍印 刻画 堆贴 镂孔 彩绘等 其中彩绘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 棋盘纹彩陶双耳罐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2玉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几乎与彩陶器和黑陶器同时产生和发展的是玉器 比之石器和陶器 不具有使用功能的玉器从诞生之时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附加的象征意义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3建筑 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利用天然岩洞 一是构巢而居 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 奠定了将来木构架建筑的锥形 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序幕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4服饰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1 史前时期 1 5工具 古代最早的玉兵器 狩猎工具与武器的设计中 石块和木矛一直是最主要的器具 原始社会石器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开始使用天然铜制造小件工具和装饰品 从夏代开始铸造青铜器 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设计铸造达到了顶峰 青铜器设计 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后 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 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 残酷的阶级统治是青铜器设计的基本特征 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 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 对青铜器的设计施加着决定性的影响 2 1青铜器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饕餮纹 2 1青铜器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饕餮 读音t oti 纹饕餮纹 又称兽面纹 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 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 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 商代后期的后母戊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 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铸鼎 2 1青铜器 司母戊方鼎 此壶 莲鹤方壶 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 予人以无名之压迫 几可窒息 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 以植物为图案 器在秦汉以前者 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 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 仙鹤 翔其双翅 单其一足 郭沫若先生观看莲鹤方壶照片 写下此语 照片上莲瓣遮挡鹤之一足 故有 单其一足 此鹤实乃双足而立也 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 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 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 正踌躇满志 睥睨一切 践踏传统于其脚下 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 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春秋莲鹤方壶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2 1青铜器 青铜器的冶铸方法 陶范法和失蜡法 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 层次丰富 精巧细致 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曾侯乙尊盘就是采用失蜡法铸造 曾侯乙尊盘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当时工匠在玉器选择 开料和琢磨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运用了圆雕和浮雕工艺 并创造性运用 俏色 工艺 2 1玉器 白玉龙纹出廓璧 玉螭凤云纹璧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2 2建筑 商代初期的偃师二里头宫室遗址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宫室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2 3服饰 明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 乃服 中写道 贵者垂衣裳 煌煌山龙 以治天下 贱者祖 音呸 褐集 音思 裳 冬以御寒 夏以蔽体 以自别于禽兽 而这个在科学上有杰出贡献的大学问家也附和了 人物相丽 贵贱有章 的说法 这就是说服饰之美有着深深的政治属性 中国历代把章服定为制度 以法令的形式加以推行 东周 楚国帛画 龙凤仕女图 战国中晚期佚名人物御龙帛画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2 商 周和战国时期 2 4设计理论 儒家孔子主张 文质兼备 反映着功能与形式并重的设计思想 墨子主张 先质而后文 这是功能第一的观点 老庄关于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之说 其 有 与 无 的概念 丰富了我们的空间设计思维 韩非子主张 好质而恶饰 反对 以文害用 这与墨子的观点近似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 考工记 是我国最早关于设计与制作的专著 其所谓 天有时 地有气 工有巧 材有美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是一重要的设计观点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 胎质不同 用釉不同 火候不同 从陶器发展到瓷器 经历了漫长的过渡阶段 那就是半瓷质陶器 瓷质陶器远在殷商时代己经出现 至汉代渐趋成熟 原始瓷器施有釉料 釉色青黄 故称 原始青瓷 到了六朝 青瓷己经完全成熟取代了铜器和漆器的地位 六朝的青瓷产地以浙江地区为中心 并且逐渐形成 南秀北雄 的不同风格 正式奠定了南北瓷器两大体系 六朝青瓷以青瓷鸡头壶和仰覆莲花尊最负盛名 3 4陶瓷设计 南朝青瓷双鸡头壶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到了唐代 青瓷以南方浙江的 越窑 为代表 越窑的特点是 胎骨较薄 施釉均匀 釉色青翠莹润 白瓷以北方河北的 邢窑 为最佳 邢窑与越窑齐名 因而有 南青北白 之说 唐代瓷器装饰以花卉纹为主 装饰方法繁多 其中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画彩 然后上釉 这是迈向彩绘装饰的开创性的一步 南方越窑的精益求精 北方越窑的尽善尽美 代表了南北不同瓷系的烧造水平 3 4陶瓷设计 越窑青瓷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邢窑白瓷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隋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 为隋代的盛水器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 窑彩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 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 即半成品 上绘制各种纹饰 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 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 表面光亮柔和 平滑不凸出 显得晶莹透亮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器还数被称为 唐三彩 的三彩釉陶器 它主要采用黄 绿 白三色釉料 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 造成淋漓变化 绚丽华滋的效果 深受人们的喜爱 还远销到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各地 制作地点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自宋以来汝 官 哥 定 钧五大名窑为宫廷烧造一代佳品的前后各个时期 宋瓷在造型与装饰设计上都有许多独创性的成就 其中尤以梅瓶的造型最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梅瓶是一种小口 短颈 丰肩 瘦底 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元代瓷器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元瓷的突出成就 是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 被称为 白地蓝花瓷 属釉下彩绘 多为白地蓝花 色调清新明丽 风格纯朴雅致 与民间蓝印花布形同双壁 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釉里红是继青花以后 景德镇瓷匠创造的姐妹品种 属于釉下彩瓷 先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 再盖以透明釉 高温烧成后形成红色花纹 有如凝脂般的华丽效果 元代陶瓷在造型设计上 一般很大 胎骨厚重 粗犷有力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明瓷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青花瓷 五彩和单色釉方面 青花瓷是主要的产瓷品种 以宣德年间所产最佳 明瓷的装饰手法 彩绘已成为主流 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 青瓷时代 进入了 彩瓷时代 青花瓷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清朝时期的康熙 雍正和乾隆三代 中国陶瓷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景德镇仍为全国瓷器的中心 青花瓷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4陶瓷设计 康熙朝还创造了极为名贵的珐琅彩瓷器 后人称 古月轩 青瓷在制作水平上远远超越了前代 而在设计意匠上 青瓷欠缺较高的美学境界 中国古代瓷器设计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 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 在世界古代设计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中国建筑设计到了汉代 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已经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当时的木结构技术已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并且能够建造多层木建筑 斗拱已普遍使用 砖石结构技术也成长起来 拱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中国建筑特有的布局形式已经形成 成为后来两千年中国建筑发展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达到了极盛 3 1建筑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杜牧 阿房宫赋 节选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隋唐建筑设计强调艺术与结构的统一 没有华而不实的构件 建筑色调简洁明快 屋顶舒展平远 门窗朴实无华 给人以庄重 大方的印象 这时后来宋元明清建筑少见的特色 隋代李春设计修建的赵州桥 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迄今为止1300多年还基本完好 这一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城市与宫殿的设计 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隋唐佛教建筑 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 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架建筑 3 1建筑 当代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 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 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 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 中国第一国宝 3 1建筑 佛光寺大殿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五代两宋 12世纪初由北宋李诫编著 政府颁布的 营造法式 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明清建筑是继秦汉建筑和唐宋建筑之后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 在宫殿 坛庙 宗教建筑和园林设计等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 不少建筑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不断营造的结果 是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明清建筑设计的成就不在于对前代建筑设计的变革性发展 而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一次全面总结 3 1建筑 宋代开封佑国寺塔 金刚宝座塔 丹阙凌云太和晴旭乾坤交泰琼苑春晖 庑殿顶四面斜坡 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 屋面稍有弧度 又称四阿顶 俗称 四大坡 是 四出水 的五脊四坡式 又叫五脊殿 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 即一条正脊 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 分为垂脊和戗脊 好像 歇 了一歇 故名歇山顶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1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外观设计上 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 屋身和台基组成 屋顶的特征最明显 主要有硬山 悬山 庑殿 歇山 攒尖 卷棚和单坡等多种类型 在结构设计上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常用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 唐宋时期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 到明清时演变为以装饰构件为主 在布局设计上 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简单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 间 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 庭院 进而以庭院为单位 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 在装饰和色彩设计上 中国古代建筑也别具一格 装饰主要几种在梁枋 斗拱和部分 综合运用了各种美术工艺及雕刻 绘画 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 在色彩设计上 运用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计 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 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独树一帜 这一体系不仅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应用 历史上还影响到日本 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是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体系 也是传布范围广泛的体系之一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中国园林设计发展简介 我国古代园林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 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 私家园林设计形成追求自然野逸的风气 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 也是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 唐宋时期 中国文学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转折时期 园林设计也被推向更高的审美层次 诗情画意 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 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超出前代的辉煌创造 保存至今的园林尤以清代最多 设计成就也最高 代表了古典园林设计的高峰期水平 明末清初的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 园冶 一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 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3 2园林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特点 首先 中国园林设计注重自然美 其次 中国园林设计十分强调曲折多变 园林风景设计上的复杂多变 同时达到了 体宜 的效果 而无丝毫杂乱无章之感 再者 中国园林设计崇尚意境 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 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 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想情怀 3 2园林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讲究空间上的 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追求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的自然之美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3 2园林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家具设计主要是随人们的生活方式 起居习惯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变化的 商 周至三国时期 跪坐使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 因而相应性形成了矮型的家具设计 席与床 塌 是当时室内陈设的最主要家具 汉代以后 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增加 中国家具形式大变革的时期是唐到五代 隋唐时期 垂足而坐与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存在 出现了高矮型家具并用的局面 总的趋势是由上层阶级带动民间向垂足而坐和高型家具过渡 这一时期的高型家具有各类桌 案 凳 椅和床 后世所用家具类型已基本具备 家具的造型简洁实用 朴素大方 结构趋于合理的简化 嵌细及各种装饰工艺被进一步应用到家具上 高型家具经五代至宋代己日趋定型化 并且衍化出了高几 琴桌和床上小炕桌等新的家具式样 宋代家具的结构与造型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为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3家具设计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种类繁多 用材考究 设计巧妙 制作精美 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 被称作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1 注重结构美 2 注重材质美 3 注重造型美 4 注重装饰美 明式家具不止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 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 自成体系 具有显赫的地位 3 3家具设计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清代家具清代家具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基本继承了明式家具的传统 体重显得更加庞大厚重 出现了组合柜 可折叠与拆装桌椅等新式家具 而在装饰设计上为了追求富丽堂皇 华贵气派的效果 对家具进行不厌其烦的繁琐堆砌 清式家具以苏作 广作和京作为代表 被称为清代家具三大名作 造型与装饰设计各具地方特色 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3 3家具设计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5纺织品与服饰 云气纹 染织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 有了飞跃的发展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 证明我国在公元1世纪前已经拥有了相当复杂的提花机 汉代丝织品的花纹设计 主要有云气纹 动物纹 花卉纹 几何纹和吉祥文字 其中以云气纹和吉祥文字最具特色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5纺织品与服饰 蜀锦 六朝的丝织品以四川生产的蜀锦最为著名 六朝是中国装饰纹样设计由动物纹为主向植物纹为主的过渡时期 到了唐代 在名目繁多的丝织品中 以唐锦最为出色 唐锦是以纬线起花 称 纬锦 区别于汉魏六朝以经线起花的 经锦 唐锦的花纹设计以联珠纹最具代表性 唐锦联珠纹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5纺织品与服饰 宋代因为丝织品的国内外需求都很庞大 丝织业较唐代更为发达 称宋锦 纹样设计成就最为突出的是绛丝 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 棉纺织家黄道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松江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品 丝织品中以一种名叫 纳石失 的夹金织物最具特色 称织金 纳石失 又称织金或织金锦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5纺织品与服饰 明代织锦称明锦 主要品种有库缎 织金银和妆花三类 明锦图案设计由团花 折枝 缠枝 几何纹等 其中缠枝为明锦代表特色 刺绣以 顾绣 最为有名 清代的丝织 刺绣 印染均非常发达 丝织有南京的云锦 苏杭的宋锦和四川的蜀锦为最佳 总的来说 中国古代男子服饰设计的基本风格是庄重和实用 中国女子服饰设计则充满绚丽流动的色调 顾绣 素来享有 画绣 的美誉 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 设计概论 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3 从秦代到晚清 3 6工具 1 农业工具耕作工具 耒耜 犁 江东犁播种工具 耧 l u 车排灌工具 汉代 辘护提水 翻车 筒车加工工具 磨 碾 碓du 雄 扇车 罗等2 纺织工具 纺机 织机 罗织机等3 交通工具 车 船的设计 耒耜l is 一般见于古籍中 本义为古代农具名 原始翻土农具耒耜下端的主要铲土部件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设计概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