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章生物医学信号检测 本章要点 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及其检测要求生物电测量电极的种类 电性能 特点及其应用采用微电极测量细胞电位信号的特点心电信号的幅值 频率 波形 测量心电信号时存在的主要干扰信号及其特点共模驱动技术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右腿驱动技术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生物电放大器的设计 本章内容 13 1引言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13 3心电信号和心电图机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5生物电检测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13 1引言 生物医学电信号特点 幅值低 频率低 影响生物医学电信号测量的因素 被测生理量的难接近性 生理数据的时间变异性和个体差异 生理系统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缺乏对系统间本互关联关系的足够了解 传感器对被测生理量的影响 13 1引言 伪迹 能量限制 安全问题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13 2 1引导电极的种类 13 2 2生物电极的基本知识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13 2 4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RETURN 生物电测量电极 即引导电极 用于检测心电图 脑电图 肌电图 眼电图及细胞等体内 体表生物电时所采用的一类传感器 通常是由经处理的某种金属板 金属细针或金属网制成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进一步理解 生物电是生物体最基本生理现象 各种生物电位的测量都要用电极给生物组织施加电剌激也要用电极电极实际上是把生物体电化学活动而产生的离子电位转换成测量系统的电位电极起换能器作用 是一种传感器 电流在生物体内是靠离子传导的 在电极和导线中是靠电子传导的 在电极和溶液界面上则是将离子电流变成电子电流或将电子电流变成离子电流 从而使生物体和仪器体系构成了电流回路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13 2 1引导电极的种类 按位置分类 体表电极 皮下电极 植入电极 按电极形状分类 板状电极 针状电极 螺旋电极 环状电极 球状电极 按电极大小分类 宏电极 微电极 湿电极 干电极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13 2 1引导电极的种类 常见宏电极 板状四肢电极 四肢电极夹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13 2 1引导电极的种类 体表心电电极 13 2生物电测量电极 13 2 1引导电极的种类 针状皮下电极 绝缘干电极 13 2 1引导电极的种类 柔性体表电极 环状电极 BACK 13 2 2生物电极的基本知识 电极的换能作用 离子导电 电子导体 在电极和溶液界面上则是将离子电流变成电子电流或将电子电流变成离子电流 从而使生物体和仪器体系构成了电流回路 半电池电位 当某种金属 电极 浸入含有这种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也将在金属电极上沉积 当两种过程相平衡时 在金属和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附近形成电荷分布 双电层 并将建立起一个平衡的电位差 且对某种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来说 这种电位差是一个完全确定的量 这种金属与电解质的组合宛如半个电解质电池 故称之为半电池电极 左图所示为锌电极放入含Zn2 的溶液中 锌电极中Zn2 进入溶液中 在金属上留下电子带负电 溶液带正电 进入水中的正离子和带负电的金属彼此吸引 使大多数离子分布在靠近金属片的液层中 形成的电场 阻碍Zn2 进一步迁移最终达到平衡 此时金属与溶液之间形成电荷分布产生一定的电位差 13 2 2生物电极的基本知识 几种常用电极材料在25 时的半电池电位 13 2 2生物电极的基本知识 半电池电位 电极的极化与电极电位 13 2 2生物电极的基本知识 当有电流流经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时 电极会产生极化现象 并产生极化电位 使电极 电解质溶液间的电位发生变化 半电池电位与极化电位的组合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特点 电极电位往往比所要测定的生物电信号强 且是一变化量 因此为了有效地检测生物电信号 应尽量使电极电位趋于恒定 并尽量降低其数值 2 用电路进行补偿 将电极电位与生物电信号分开 两个电极采用完全对称结构 以便在放大器输入端进行补偿 对电极所接触的组织表面进行处理 电极与组织之间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加一层导电膏 提高放大器输入阻抗以降低输入电流等措施 稳定电极电位措施 1 采用电极电位稳定的电极 如Ag AgCI电级 小而稳定半电池电位 不可极化 13 2 2生物电极的基本知识 BACK 等效电路模型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第一类模型 未考虑流出双电层的离子在电解液中扩散 第二类模型 考虑流出双电层的离子在电解液中扩散 双电极检测及其等效模型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电极性能类似一个非线性元件 电极性能与流过它的电流密度 电流频率相关 因为 经实验研究 所以 电极的电性能用其阻抗特性表示的一类模型 未考虑扩散过程 串联模型 并联模型 用来表示频率为零时的电阻特性 第一类模型 未考虑扩散过程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该电路在很低频率及直流时 只呈现电阻特性 CH表示双电层的电容且与频率相关Rt表示其泄漏电阻 得并联模型电路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第二类模型 考虑扩散过程 若考虑扩散过程 电路中必须引入表征扩散作用的扩散阻抗 且扩散阻抗与频率和电流相关 所以描述扩散特性用RC电路表示 引入扩散阻抗的电极等效电路 串联模型电路 并联模型电路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第二类模型 考虑扩散过程 串联模型电路 其中 串联模型电路中 Cd Rd用来反映扩散过程的等效电容与电阻 且都与频率相关 串联模型电路中等效电容和电阻值 D是扩散系数 是角频率C0是平衡情况下的浓度 R为气体常数 F为法拉第常数 T为热力学温度 Z为金属的价数 Rb为电解质的容积电阻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第二类模型 考虑扩散过程 由 可得 并联模型电路 第二类模型 考虑扩散过程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用Rd Cd并联来等效扩散阻抗时 其值可写成 且有 Rb为电解质的容积电阻 双电极检测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在体表采用体表宏电极时 常采用两个电极安放在人体的表面 在电极与体表间加有导电膏时 将有两个界面存在 如下图所示 一个界面为电极与导电膏间界面 图中界面1 另一个界面为导电膏与体表间界面 图中界面2 电极与导电膏界面存在半电池电位E 表皮外层 角质层 两边若有离子浓度差 则存在电位差E 其中 表皮的阻抗以Re和Ce表示 表皮下面的真皮和皮下层则呈现纯电阻特性R 电极与导电膏界面存在半电池电位E 表皮外层 角质层 两边若有离子浓度差 则存在电位差E 表皮的阻抗以Re和Ce表示 表皮下面的真皮和皮下层则呈现纯电阻特性R 双电极检测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13 2 3电极的电性能与等效电路 则得双电极检测生物电的实际电路模型如图所示 1 2 至放大器 BACK 13 2 4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在测量单细胞和神经元内的电位时 必须采用比细胞尺寸还要小的电极 这种电极的尖端直径仅为0 5 5 m 因此这类电极通常称为微电极 常见微电极一般有两种类型 金属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 金属微电极 13 2 4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金属微电极是一种除尖端外 其余部分用漆或玻璃绝缘的高强度金属细针 金属包括不锈钢 铂铱合金和碳化钨等 微电极很细的尖端通常用电解腐蚀法制作 通常用金属微电极获得细胞动作电位 13 2 4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金属微电极等效电路 玻璃微电极 13 2 4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玻璃微电极又称微量吸管电极 用玻璃毛细管制作 加热拉长毛细管 使缩颈处截断成为直径1 m的微量吸管结构微量吸管中充满电解液 通常为3mol l的KCI 再插入Ag AgCl电极丝 然后加盖密封 配上参考电极 13 2 4微电极及其等效电路 玻璃微电极等效电路图 参看P267页图13 6 BACK 13 3心电信号和心电图机 13 3 1心脏电传导系统和心电图 13 3 2心电图机的结构和功能 13 3 3标准导联系统 13 3 4心电检测中的干扰及其对策 RETURN 13 3 1心脏电传导系统和心电图 13 3心电信号和心电图机 心电的产生与传播 心肌由无数的心肌细胞组成 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 按一定途径和时程 依次向心房和心室扩布 引起整个心脏的循序兴奋 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位变化的方向 途径 次序和时间等均有一定规律 由于人体为一个容积导体 这种电变化也必须扩布到身体表面 鉴于心脏在同一时间内产生大量电信号 因此 可以通过安放在身体表面的胸电极或四肢电极 将心脏产生电位变化以时间为函数记录下来 这种记录曲线称为心电图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 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心肌细胞除极和除极波形成 除极 Depolarizationn 心肌细胞激动后 膜外变为负电位 膜内变为正电位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除极具有方向性 心电的产生与传播 心肌细胞复极和复极波形成 复极 Repolarization 心肌细胞除极后 再次恢复到膜外带正膜内带负电荷极化状态过程称为复极单个心肌细胞除极方向和复极方向相同 但除极电偶和复极电偶方向相反 故除极波和复极波方向相反 心电的产生与传播 心肌细胞除极 复极 除极过程进行快 且电压高 故除极波时间短 振幅大 复极过程进行慢且电压低 故复极波时间长 振幅小 心电的产生与传播 影响体表电位强度相关因素 1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关系2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3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 夹角愈大 心电位在导联轴上的投影愈小 电位愈弱 如下图所示 心脏除极 复极与心电图关系 正常的ECG由一个P波 一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等组成 P波 P R间期 T波 Q T间期 P波 最早出现幅度较小 反映心房除极过程P R段 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 希室束 束支的电活动P R间期 P波与P R段合计为P R间期 始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QRS波群 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ST段和T波 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Q 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BACK 13 3 2心电图机的结构和功能 心电图机 记录体表各点随时间而变化的心电波形的仪器 心电信号特点 心电信号比较微弱 仅为mV级 所以心电图机极易受到使用环境 特别是50HZ信号的干扰 为了能获得清晰而良好的心电波形记录 对心电图机的抗干扰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中国医药行业标准YY1139 2000对心电图机提出了各种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 参看教材P269页 心电图机标准化 13 3 2心电图机的结构和功能 现代心电图机的结构 BACK 13 3 3标准导联系统 导联 心脏电兴奋传导系统所产生的电压是幅值及空间方向随时间变化的向量 放在体表的电极所测出的ECG信号将随不同位置而异 心周期中某一段ECG描迹在这一段电极位置不明显 而在另一位置却很清楚 为了完整描述心脏的活动状况 常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12种不同导联做记录 看清各重要细节 心电信号通过导线和电极加到心电图机放大器的输入端 一般总把导线和电极合在一起称为导联 导联轴 导联的两点间假象连线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方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导联的联接方式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二 胸导联 chestleads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aVL aVF 1 标准导联 standardleads 13 3 3标准导联系统 BACK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1 标准导联 standardleads 13 3 3标准导联系统 标准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包括I II III 分别反映二个肢体之间电位差变化I导联 左上肢 L 正极 与右上肢 R 负极 II导联 左下肢 F 正极 与右上肢 R 负极 III导联 左下肢 F 正极 与左上肢 R 负极 心电放大器的接地端与右腿接在一起 RL 为I导联的导联轴RF 为II导联的导联轴LF 为III导联的导联轴 W Einthoven等边三角形学说 假定左上肢 L 右上肢 R 和左下肢 F 为等距离的三点 连接三点就构成Einthoven等边三角形 三个边分别为三个标导的导联轴 所形成的三角所在平面为额面 1 标准导联 standardleads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1 标准导联 standardleads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在某一导联正 负电极之间的假想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具有量和方向二个性质 方向 该导联的负极指向正极的方向量 心电向量在该导联上的投影 三标准导联之间关系 根据爱氏模型规定 超始于爱氏三角型中心的心向量在三个边上的和投影为导联 和 心电标量的大小 反之 如果已知三个标准导联中的两个或全部 应可决定额面的心向量 和向量 导联轴 简称导联 三标准导联之间关系 1 标准导联 standardleads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假定三角形在电性能上是均匀的 并以VR VL和VF来表示右臂 左臂和左腿的电位 则 导联 VL VF 导联 VF VR 导联 VF VL 由上式可得 VF VR 以上导联方式中 因为每一导联 向量 为两点间的电位差 向量 所以这种测量两点间电位差的导联称为双极导联 1 标准导联 standardleads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BACK 1934年威尔逊 Wilson 提出把肢体电极RA LA和LL经三个相等且大于5K 的电阻接在一起 组成一平均电位的中心端 称为威尔逊中心端 其作用是在心周期内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电压作为体表上基准值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aVL aVF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故得 其中 VWT为威尔逊中心端之电位 可以它为基准点来测量人体表面某点的电位变化 这种反映单点电位变化的连接方法称为单极导联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aVL aVF 若用表示RA和中心端之间的电位差 表示LA和中心端之间的电位差 表示LL和中心端之间的电位差 如下图所示 则有 且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aVL aVF 在上述图示测量中 每个肢体导联都由一个电阻R使肢体电极和中心端分流 这就势必减小了被测信号的幅值 若去除肢体电极与中心端之间的电阻 分流作用就不再存在 因此导联的电位就会加大 所以把这种接法的导联称为加压导联 用aVR aVL和aVF表示 如下图所示 一 肢体导联 limbleads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aVL aVF 加压导联并不影响导联向量的方向 但它使信号幅值增加50 所以临床上常用加压导联来代替单极肢体导联 可以证明 BACK 二 胸导联 chestleads 亦是一种单极导联 探查之正电极放于胸前的固定部位 负极接中心电端 centralterminal无关电极与肢体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 4连线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 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胸前壁导联安放部位 胸导联各导联轴并排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各导联电极板与心脏各部分的距离远近不等OV1 OV2 OV6分别为V1 V2 V6的导联轴 O点为电偶中心 探查电极侧为正 其对侧为负 作用 判断胸导联EKG波型 二 胸导联 chestleads 上述六个位置确定了心脏在不同部位的立体角 它把心脏分为几个部分 如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及心隔膜 这样便以几何方式确定每一导联位置上心脏偶极子电位和相对百分数 导联用V1 V2表示 其值 参看书P271 二 胸导联 chestleads BACK 13 3 4心电检测中的干扰及其对策 心电测量时 干扰形式 电极噪声 无线电波及高频设备和干扰 被测生理量以外的人体电现象引起的噪声 其他医疗仪器的噪声 电子器件噪声 仪器内部布局 布线的因素所造成的干扰 静电噪声 50HZ交流干扰 50HZ交流干扰 由室内照明及动力设备所引起的干扰 是量大面广的干扰源 因其频率也处于绝大多数生理变量的频带范围内 所以提高对50HZ的抗干扰能力是医学测量和医学仪器设计面临的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难题 1 交流磁场干扰 原因 工频电磁波穿过一定面积输入回路时 感生出电动势 并与心电信号相加 电动势与磁场所穿过回路面积 穿过角度相关 消除措施 减小回路面积 如回路导线绞缠 采用一个接地点 消除干扰源或截断干扰磁场传导途径 2 泄漏电流干扰 50HZ交流干扰 3 静电干扰 BACK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1神经系统概述 13 4 2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13 4 3脑电图术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RETURN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1神经系统概述 按位置和功能 BACK 13 4 2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神经元电信号的产生与变化 极化 神经元细胞接受到一个超过阈值的刺激 电的 化学的 机械的 时 除极 复极 膜内外电位差为 70mV 膜电位产生一系列变化 即形成一个神经冲动 动作电位 持续1 5ms 神经元间电信号的传播 神经元细胞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连接传递电信号 13 4 2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脑电波 大脑皮层中无数个神经元同步化的电活动 在头皮表面上形成的电位变化 脑电图 通过引导电极 双极或单极 放在头皮位置 通过脑电图仪所记得的脑电波形称为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自发脑电图 人的大脑皮层有自发的电活动 其电位随时间发生变化 用电极将这种电位波形提取出来并加以记录就可以得到脑电图 13 4 2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诱发脑电位 给人体感官 感觉神经或运动皮质 运动神经以刺激 兴奋沿相应的神经通路向中枢或外周传导 在传导过程中 产生的不断组合传递的大脑皮层电位变化 即为诱发脑电位 对其加以分析 即可反映出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状态 大脑不同叶面上 波形性质不同 并依赖于觉醒和睡眠水平 另外还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目前同脑电同步机制了解甚少 对以对EGG图形只能依靠经验从临床角度加以解释 BACK 13 4 3脑电图术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脑电图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生物电位检测 用头皮或大脑表面传感器电极检测 EEG信号处理 将传感器的输出放大和滤波 0 1 100Hz EGG信号记录 信号显示在图形记录仪或显示器上 EEG信号分析 观看或用计算机解释EEG的结果 脑电图应用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临床上可用于诊断颅内病变 探讨脑疾病的演变过程及药物疗效观察 具体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图获取方式 用三类电极来获取 头皮电极 皮质电极 深部电极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信号幅值和频带 脑电信号特点 EGG是非周期信号 无论在幅值方面 还是在相位和频率方面都是连续变化的 头皮表面的EEG信号 幅值范围为 1 100 V 频率范围0 5 100Hz 皮质表面的EEG信号 幅值范围为约1mV 频率范围0 5 100Hz 皮质表面所测脑干的EEG信号 幅值范围为约1mV 频率范围0 5 100Hz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波的分类 以静息状态的典型脑电图为例 如下图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1 波 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 频率8 13Hz 振幅20 100 V 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 2 波 波频率约为13 30Hz 振幅约为5 20 V 是一种快波 波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3 波 波频率为4 7Hz 振幅约为10 50 V 它是在困倦时 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4 波 在睡眠 深度麻醉 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 频率为1 3 5Hz 振幅为20 200 V 5 波 由注意或感觉刺激所引起的低幅高频波 频率为22 30Hz 振幅小于2 V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诱发电位基础知识 概念区分 诱发电位为给机体某种刺激后的脑电信号 1 视觉诱发电位2 听觉诱发电位3 体感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的测量部位及临床价值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诱发电位基础知识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图机的导联系统 10 20导联系统 采用16个电极 形成16导联如下图所示 其特点是 电极有各自的名称 位于左侧的是奇数 右侧的是偶数 按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 较外侧的用较大的数字 电极名称包括电极所在头部分区的第一个字母 诸点电极的间隔均以10 和20 来测量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图机的导联系统 10 20导联系统 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 10 20系统 1 测量眉毛和耳上方头围的下10 圈定出最外侧电极的位置 左右前额点FP1 FP2 前颞点F7 F8 中颞点T3 T4 后颞点T5 T6和枕点O1 O2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图机的导联系统 10 20导联系统 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 10 20系统 2 前后方向的测量是以鼻根到枕骨粗隆连成的正中线为准 在此线上有额中线点Fz 中央头顶点Cz和顶中线点Pz 在正中线中点和前后20 处 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 10 20系统 3 根据耳屏前凹径中央头顶到对侧耳屏前凹的测量结果 可确定冠状线电极的位置 如中央点 C3 C4 4 额点 F3 F4 位于前额和中央 以及前颞和额中线电极的中间 顶点 P3 P4 位于中央和枕区 后颞和顶中线电极的中间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图机的导联系统 10 20导联系统 各电极联接关系 如表 所示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脑电图机的导联系统 单极导联 双极导联 平均导联 单极导联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一个电极和远处参考电极之间的连接 单极导联法是将活动电极置于头皮上 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一个输人端 G1 无关电极置于耳垂 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按至前置放大器的另一个输入端 G2 无关电极一般选两侧耳垂 它与活动电极有多种配对方式 1 一侧耳垂无关电极对应同侧头皮活动电极 2 一侧耳垂无关电极与另一侧头皮活动电极相对应 3 左右两侧耳垂的电极连接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也可接地 再与各活动电极 每次只能取一种 配对 单极导联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左右两侧耳垂的电极连接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也可接地 再与各活动电极 每次只能取一种 配对 单极导联法的优缺点 优点 能记录活动电极下脑电位变化的绝对值 其波幅较高且较稳定 异常波常较局限 这有利于病灶的定位 缺点 参考电极 无关电极 不能保持0电位 易混进其他生物电干扰 例如当振幅大的异常波出现于颞部时 耳垂电极由于靠近颞部而受其电场的影响 这样有可能记录到与颞部电位数值相近的异常电位 单极导联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双极导联 联接如下图 双极导联法的优缺点 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 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 优点 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 可以大大减小干扰 并可排除无关电极引起的误差 缺点 如果双极导联的两个活动电极间距离在3cm以内 来自较大范围 距离大于3cm 的脑电位被两个活动电极同时记录下来 结果电位差值互相抵消 记录的波幅较低 所以两电极的距离应在3 6cm以上 双极导联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3脑电图术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平均导联 一个作用电极和全部作用电极通过相等的高电阻接到一公共参考点之间的连接方法 13 4 3脑电图术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我国8道脑电图机的6种常用导联 必要时可根据病理需求 由医生按排各种导联的连接方式 13 4 3脑电图术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使用注意事项 记 13 4 3脑电图术 BACK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测量记示大脑内电活动的装置称为脑电图机 临床脑电图机典型由8道 16道所组成 记示信号范围 幅值几微伏到200微伏 V 频率零点几赫兹到100Hz 通常除根据利脑电的频率成份 波幅高低 波形的位相 波形的数量 即在某特定时间内所出现的数量 及其分布部位和波形变化等特点外 还广泛应用体内及外界环境变化所诱发出的脑电波形变化的技术来分析和论断脑部疾病 如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头内肿瘤占位性病变 脑血管疾病及脑损伤 癫痫 体内生化变化 血糖 血钙含量变化 代谢功能变化 体温 麻醉状态 精神 意识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状态等 外界诱发因素有 过度换气降低了CO2水平 使大脑血管收缩 减少了可利用氧的数量 这样就形成大的慢波 睁闭眼试验 压迫颈动脉试验 用节律性声 光刺激 睡眼和药物诱发 脑电图还可以与心电 血压 呼吸及流电皮肤反应等生理参量同时时行记录 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脑电图机所具有的功能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脑电图机所具有的功能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脑电图机结构 13 4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与脑电图机 13 4 4脑电图机系统 脑电图机结构 BACK 13 5生物电检测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欺诈骗保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防控知识培训与监督课件
- 麦味地黄肝肾改善研究-洞察及研究
- 部队团课课件
- 可降解剪刀袋回收体系的政策与技术协同困境
- 双盲测试框架下多级指挥体系的容错机制重构
- 车间用电安全培训班课件
- 门诊共济政策培训课件
- 2024年网红直播项目项目投资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健康教育试卷真题及答案
- 股权转让担保责任及权益保护合同
- 2025医院防控试题及答案
- 禁毒办案知识培训课件
- 物业收费知识培训
- 2025-2030中国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发展状况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艾青诗选】批注
- MOOC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生班干部竞选海报word模板
- 110KV变电站负荷及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的选择及校验
- 湘少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1Hello!》教案设计
- 食品安全协管员培训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