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21_第1页
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21_第2页
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21_第3页
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21_第4页
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2121 第五章材料的磁性能根据记载的 司南 模型 公元前4世纪 中国 发明了司南 后来 出现了指南针 公元前3世纪 战国时期 中这样记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中记载 郑人取玉 必载司南 为其不惑也 公元1世纪 东汉 王充在中写道 司南之杓 投之于地 其柢 指南 公元11世纪 北宋 沈括在中提到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 方家以 磁石磨针锋 则能指南 水浮多荡摇 指抓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运转尤速 但坚滑易坠 不若缕悬之最善 同时 他还发现了磁偏角 即地球的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不完全重 合 磁性材料发展简历 公元17世纪 英国的吉尔伯特发表了世界上第一 部磁学专著 公元18世纪 瑞典科学家在磁学著作中对磁性材料的磁化作了大胆 的描绘 公元19世纪 近代物理学大发展 电流的磁效应 电磁感应等相继 被发现和研究 同时磁性材料的理论出现 涌现出了象法拉第 安 培 韦伯 高斯 奥斯特 麦克丝韦 赫兹等大批现代电磁学大师 20世纪初 法国的外斯提出了著名的磁性物质的分子场假说 奠定 了现代磁学的基础 磁性材料发展简历 1磁性的基本概念及基本量一磁性的基本概念1 磁化2磁介质二磁学基本量1磁矩 磁偶极矩 2磁矩在外磁场中的转 矩3磁矩在外磁场中的静磁能4磁化强度5磁感应强度6磁化系数与磁 导率01r r m IS T mB U mB M mV M H B H 三物质的磁性分类四原子的本征磁矩抗磁性顺磁性1原子的本征 磁矩1 电子的轨道磁矩 1 1 ll H ll BlHlBp l lp mllm 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 轨道磁矩在外磁 场方向上的投影 224 Bm A10 x9 274 meh 2 电子的自旋磁矩3 原子核磁矩1 1 21 22 1 ss Hs ssBs HBp ss spm mss 自旋角动量 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 自旋磁 矩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 4 原子固有磁矩 1 1 1 1 12 1 J JBJg JJJ LSJ JS SL LgJJLSJ 原子总轨道角动量原子总自旋角动量原子总角动量不考虑电子的自 旋轨道间的作用洪德准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 过渡族金属元素包括铁 族 即3d壳层 钯族 4d壳层 铂族 56壳层 和锕族 6d壳层 等 其中铁族元素的磁性最强 应用广泛 研究这类磁体的磁性意义重 大 这些过渡族金属元素的磁行为特点是d壳层上的磁性电子对磁矩作贡 献 但d壳层上的电子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 存在轨道角动量 冻 结 现象 计算的离子磁矩要比实验值大 这是因为计算式是在自由原子状态下获得的 不受周围其它原子的 相互作用时 由原子自身的总动量矩所产生的磁矩 而实际测得的磁矩 并不是单个自由原子或自由离子的磁矩 往往 小于计算值 2固体的抗磁性抗磁性是所有物质的一种本性 无论是价电子或芯电子的运动所引起的电流在外磁场作用下都会产 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 1 芯电子的抗磁性 半经典理论 每个芯电子都有自己的运动轨道 在外磁场作用下 电子轨道绕H进动 进动角频率为 称为Lamo r进动 由于轨道面绕磁场进动 使电子的运动速度有一个变化 v 电子轨 道磁矩增加 但方向与磁场相反 使总的电子轨道磁矩减小 表 现出抗磁性 2固体的抗磁性2 自由电子的抗磁性 量子理论 朗道抗磁性3固体 的顺磁性引起固体顺磁性的原因 固体中存在具有固有磁矩的顺磁离 子 固体中自由电子的自旋磁矩 固体中存在束缚于缺陷或杂质上的 单个电子的自旋磁矩1 固有磁矩的计算 ppt第12页 2 洪德定则 及顺磁离子 ppt第12 15页 3 顺磁离子的磁化率 郎之万顺磁磁化率 3固体的顺磁性4 自由电子的顺磁性自由电子的自旋磁矩在外磁场下的转向引起的 顺磁性 也称泡利顺磁性小结1 抗磁体最本质的特征固体中所有原子的固有 磁矩为零 2 顺磁体最本质的特征材料内部含有浓度可观的因不满电子壳层而 具有固有磁矩的离子 顺磁离子 顺磁磁化率依赖于温度 3 大多数金属都是顺磁体 这是由于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 每个电子有两个自旋态 有其自 旋磁矩 在无外磁场时 电子在这两个自旋态的概率相等 总体上表现出没 有磁矩 在外磁场中 自旋磁矩方向与外磁场平行的状态被电子占据的概率 增大 因而总磁矩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在外磁场中自由电子的轨道发生改变产生相应的总抗磁磁矩 但其 值为总顺磁磁矩的三分之一 因此 金属自由电子气的净磁矩是顺磁的 与由顺磁离子引起的顺 磁性不同 金属的磁化率与温度无关 2铁磁性和亚铁磁性材料的特征一磁化曲线起始磁导率最大磁导率 B H M H M i a 二磁滞回线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矫顽力三铁磁状 态的能量1静磁能00cosHE MH MH 2退磁场与退磁能xxdE NM N为退磁因子 与铁磁体形状有关 总的来说铁磁体形状越粗短 N越大 lNa越小 越大有限几何尺寸的磁性体 在外磁场中被磁化 磁体的 表面将产生磁极 使磁体内部存在与磁化强度M方向相反的一种磁场 H d 起着退磁化的作用 称为退磁场 dH NM 简单几何体的退磁因子3交换能2ex ijE AS S 近邻A相邻原子间的交换积分 S iS j为相邻原子的自旋角动量算符4磁晶各向异性能显然 沿铁磁体的 难 易磁化轴磁化时所需要的磁化能的大小是不同的 在易磁化方向需要的磁化能最小 而难磁化方向需要的磁化能最大 这种同磁化方向有关的能量称为磁各向异性能 磁各向异性能定义为饱和磁化强度矢量在铁磁体中取不同方向而改 变的能量 磁晶各向异性能与磁化强度矢量在晶体中相对晶轴的取向有关 5形状各向异性能22222222xx kE K K K 6磁致伸缩与磁弹性能 磁致伸缩系数 正磁致伸缩F e 负磁致伸缩Ni Co 饱和线磁致伸缩系数为常数 磁弹性能0 0 s 0000llV VWlV 23sin2sE 3铁磁材料的自发磁化与技术磁化一铁磁 材料的自发磁化理论1铁磁性产生的原因1 铁磁性分子场理论1907 年由外斯提出2 直接交换作用1928年弗伦克尔提出海森堡证明自发 磁化理论外斯铁磁性分子场理论原子磁矩在分子场作用下自发平行 取向 自发磁化按区域分布 各自发磁化区域称为磁畴交换作用理 论解释了外斯分子场的起源 归结为量子力学中相邻原子中电子的 交换作用的结果 得到了物质呈现铁磁性的2个条件铁磁性分子场理论 外斯分子场理 论 分子场假设铁磁性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从0K到居里点 存在 与外加磁场无关的自发磁化 导致自发磁化的某种作用力假设为铁 磁性物质内存在着分子场 这个分子场的大小达到109A m 1的数量级 原子磁矩在分子场作用下 自发地平行一致取向 所以 克服热运动的无序效应不是由于外磁场而是分子场所引起的 磁畴假设自发磁化是按区域分布的 各个自发磁化区域你为磁踌 在无外磁场时 磁畴都是自发磁化到饱和 但各磁畴自发磁化的方 向有一定分布 使宏观磁体的总磁矩等于零 直接交换作用磁性分子场理论 成功地解释了铁磁体内存在自发磁 化及其依赖于温度的关系 但是 外斯分子场的起源 分子场理论本身并未解决 只有到量子力学建立后 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长期未获解决的理论问 题 1928年 弗伦克尔最先提出铁磁体内的自发磁化是起源于电子间的 特殊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使电子自旋平行取向 与此同时 海 森堡证明 分子场是量子力学交换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交换相互作用不再是经典的 纯属量子效应 从此 人们认识到铁磁性自发磁化起源于电子间的静电交换相互作 用 单电子系统多电子系统氢分子及反铁磁体A02铁磁性的 条件 原子固有磁矩不为零电子壳层未被填满 交换积分A 0原子波函 数在核附近的数值应该很小 这意味着两个近邻原子的 电子云 在中间区域有可能重达很多 近邻原子间距R 即晶格常数a 应适当地大于电子的轨道平均半径 3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1 反铁磁性A 0 相邻原子磁矩反向排列 大 小相等2 亚铁磁性A 0 相邻异类离子磁矩反向排列 大小不等 二者之差表现为宏观磁矩居里温度奈尔温度居里温度反铁磁体MnO的 原子磁矩排列亚铁磁体Fe3O4 反尖晶石结构 的原子磁矩排列32个 O2 16个Al3 B位 氧八面体中心 8个Mg2 A位 氧四面体中心 8个Fe3 占A位 剩余8个Fe3 和8个Fe2 占B位 A位与B位处的原子磁 矩反向平行排列 4磁畴1 概念2 形成磁畴的根本原因根据热力学平衡原理稳定的磁 状态与铁磁体内总自由能为极小状态相对应退磁场能要求最小是形 成磁畴的根本原因 减少退磁能是分畴的基本本动力 根据现代理论 铁磁质相邻原子的电子之间存在很强的 交换耦合 作用 使得在无外磁场作用时 电子自旋磁矩能在小区域内自发 地平行排列 形成自发磁化达到饱和状态的微小区域 这些区域称为 磁畴 多晶磁畴结构示意图磁畴形貌铁铁硅铁钴钴 磁畴起因铁磁体自发磁化表面出现磁极出现退磁场分畴减小E d畴壁能增加抑制3 磁畴壁两相邻磁畴之间的过渡区域 有一定的 厚度 内部的原子磁矩逐渐转向 分类能量结构畴壁中磁矩转向的情况磁畴壁的分类 180 壁与90 壁 布洛赫壁与奈耳壁畴壁的能量 交换能 磁晶各向异性能2ex ijE AS S 近邻22222222xx kE KKK 畴壁能与壁厚的关系4 杂质对畴壁的影响杂质 对畴壁的吸引作用1 铁磁体自发磁化的根源是什么 2 形成铁磁体 的条件有哪些 3 什么是磁畴 磁畴壁有何特点 4 试画出铁磁体 亚铁磁体及反铁磁体相邻磁矩排列状况的示意图 复习提问二铁磁性材料的技术磁化1磁化曲线 M i a sBB H MH 2技术磁化的微观机制 M 畴壁的可逆迁移区畴壁的不可逆 迁移区磁畴的旋转区H铁磁性材料的技术磁化是磁畴及畴壁在外磁场 作用下的微观行为的宏观表现 磁畴壁向哪里迁移呢 为什么向这个方向迁移呢 磁畴壁迁移的实 质又是什么呢 磁畴壁的可逆迁移与不可逆迁移如何解释 1 磁畴 壁的迁移问题11磁畴壁迁移的方向磁畴壁迁移的方向向磁畴2迁移原 因向这个方向移动 可以降低体系的能量 使体系趋于稳定 00cosHE MH MH 112212 0 cos0 2 cos0 2H HEE H1 2 解答为减小体系的能量 畴壁向静磁能较大 的那个磁畴迁移 使静磁能较小的磁畴增大 铁磁材料沿外磁场方 向的磁化强度逐渐增大 问题11磁畴壁迁移的方向问题22磁畴壁的可逆迁移与不可逆迁移11 内应力理论可逆不可逆22 杂质理论问题33磁畴壁迁移的实质H磁 畴壁迁移的方向磁畴壁迁移的实质壁内原子磁矩的逐渐转向A00cosH E MH MH A 2 磁畴的旋转 H外磁场继续增大 磁畴内的磁矩 将发生旋转 沿磁场方向的磁化强度将增大 直至饱和 结论 铁磁性材料的技术磁化是磁畴及磁畴壁在外磁场中的微观行为 的宏观反映 不是外磁场使铁磁性材料的原子磁矩增大了 而是使 原子磁矩发生了一致的取向 使得沿外磁场方向的磁化强度分量增 大 其机制主要是磁畴壁的迁移与磁畴的旋转 3磁畴壁位移阻力 内应力 杂质4磁滞理论当铁磁性材料磁化到饱和 后 饱和磁化强度M s的方向 一般不与晶体的易磁化方向重合的 当取消外磁场之后 就要发生磁畴的旋转 其磁化方向转向晶体的 易磁化方向 与外磁场最近的 此时材料的磁化强度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就是所谓的剩磁M s 消除剩磁 必须加反向磁场 以推动磁畴壁的反向迁移 这就是磁滞回线个退磁曲线那一段形成的原因 5影响合金铁磁性及亚铁磁性的因素组织不敏感的参量与自发磁化有 关的参量组织敏感的参量与技术磁化有关的参量1 温度在低于居里 温度的条件下 各类铁磁和亚铁磁性均随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 直到居里点温度附近 有一个急剧下降 铁磁性与温度的关系亚铁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多相铁磁体与温度的关 系多相铁磁体与温度的关系热磁曲线11221212s nnns nMV MV MV MVV V VM MM MVVV 2 加工硬化与再结晶退火3 合金元素a 形成固溶体b 形成化合物或中间相c 形成多相合金a 形成固溶体置换式固溶体 如硅钢 坡莫合金间隙式固溶体 磁性比置换固溶体差 如碳钢以 铁为例 除钴以外 绝大多数合金元素都将降低饱和磁化强度 铁磁体中有非铁磁组元 T C降低 Fe V Ni W除外 铁磁性金属 顺磁性或抗磁性金属 M S降低 铁磁性金属 过渡族金属 规律不同 铁磁性金属 铁磁性金属 磁性变化复杂硅钢 0 02 1 5 4 5 b C Siww 结构Fe w Fe 35 80 Ni合金 f结构坡莫合金 permalloy 碳钢合金元素对Fe的饱和磁化 强度的影响顺磁或抗磁性金属元素对Ni磁矩的影响两种铁磁性金属 组成的置换固溶体b 形成化合物或中间相 铁磁金属与顺磁或抗磁金 属组成的化合物或中间相M S降低 呈顺磁性 Fe7Mo6 FeZn7 Fe3Cu FeSb2 NiAl CoAl 铁磁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呈亚铁磁性 Fe3O4 FeSi2 FeS等 或弱铁磁性 Fe3C Fe4N 4 第二相5 热处理以钢铁材料为例 奥氏体为非铁磁性相 Fe3C为弱铁磁性相 铁素体及马氏体为铁磁 性相退火态的磁导率高于淬火态 6 应力7 晶粒大小复习提问1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的微观机制是什 么 2 技术磁化过程中 如何判断磁畴壁迁移的方向 3 磁畴壁迁 移的实质是什么 4 分别指出铁磁体自发磁化与技术磁化的方向 7磁性测量及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一冲击法及其应用1冲 击法的测量原理线圈N产生的磁场利用K1换向 引起线圈n中产生感 生电动势2冲击法的样品 软磁材料环形样品 硬磁材料棒状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