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说唱及戏曲音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三章说唱及戏曲音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三章说唱及戏曲音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三章说唱及戏曲音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三章说唱及戏曲音乐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第一节说唱音乐概述及作品欣赏 一 说唱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说唱音乐 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荀子 成相篇 此外 许多先秦两汉的诗词如汉乐府诗 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 等 也与说唱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在 墨子 及刘向 列女传 中 也有对说唱表演形式的记述 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 说书俑 更加证明当时可能已有说唱形式存在 但说唱音乐真正有史可查 有实据可考的形成期乃是唐代 唐代创作出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形式 说唱 变文 变文是说唱音乐产生的标志 一 说唱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 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 所包括的说唱艺术形式 如大鼓 相声 评书 快板等 曲艺 所包括的艺术形式 既有说的 又有唱的 还有说唱兼有的 说的如相声 评书 故事等 唱的有大鼓 琴书 单弦 时调等 说唱兼有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叫做 韵诵体 如快板 快书等 另一种叫 半说半唱 如大鼓 单弦等 二 说唱音乐 曲艺 的分类 曲艺有400种左右 可大约划为十类 1 大鼓类 如山东大鼓 湖北大鼓 铁片大鼓 又称乐亭大鼓 等2 渔鼓类 如河南坠子3 弱词类 广东 福建有 木鱼书 江苏 浙江有 宝卷 江苏还有 苏州弹词 扬州弹词 湖南有 长沙弹词 4 琴书类 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 故称 琴书 山东有 山东琴书 江苏有 徐州琴书 山西有 翼城琴书 武乡琴书 四川 云南的 四川扬琴 云南扬琴 湖南的 常德丝弦 也属这一类 二 说唱音乐 曲艺 的分类 5 牌子曲类 如北京的 单弦 甘肃 赋子腔 青海 平弦 山东 聊城八角鼓 河南 鼓子曲 四川 清音 广东 粤曲清唱 等6 杂曲类 如广西 零零落 山东 四平调 等 天津 靠山调 北京 拉合调 等7 走唱类 载歌载舞 如东北二人转 西北二人台 云南花鼓灯 西南车灯等 8 快板快书 9 相声 10 评书 三 说唱音乐的特征 1 以 说 唱 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2 曲艺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 以 一人多角 的方式 通过说 唱 把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 表演出来 告诉给听众 3 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 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 曲目 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 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 自导 自演 4 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 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 唱功 做功 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 四 说唱艺术作品欣赏 1 山东琴书 梁祝下山 2 二人转 洪月娥做梦 3 苏州弹词 林冲踏雪 4 河南坠子 老来难 5 四川清音 布谷鸟儿咕咕叫 6 京韵大鼓 丑末寅初 1 山东琴书 梁祝下山 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 又称 小曲子 唱扬琴 山东洋琴 改良琴书 等 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 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 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 清末兴盛 名家辈出 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梁祝下山 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山伯送英台下山回家 英台想把自己的终身当面相许 但为封建礼教所拘束 难于启齿 只好借物暗喻 吟诗诉情 2 二人转 洪月娥做梦 史称小秧歌 双玩艺 蹦蹦 又称过口 双条边曲 风柳 春歌 半班戏 东北地方戏等 表现形式为 一男一女 服饰鲜艳 手拿扇子 手绢 边走边唱边舞 表现一段故事 唱腔高亢粗犷 唱词诙谐风趣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 流行于东北三省 内蒙古等地 此曲内容描写唐代洪月娥爱恋罗毅之子罗章 梦中与其成亲的故事 3 苏州弹词 林冲踏雪 简称 弹词 俗称 小书 曲艺的一种 以说 噱 弹 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 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 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 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 于说法中现身 塑造各种人物 间以说书人的衬托 评点 中篇评弹 林冲 中林冲唱篇 前段为表唱 述林冲自酒店出来 冲风踏雪的英雄形象 后段抒述林冲冤仇未报 怅恨满腔的心绪 音乐形象生动 气势豪迈 4 河南坠子 源于河南 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 莺歌柳 三弦书等结合形成 曲艺的一种 约有一百多年历史 流行于河南 山东 安徽 天津 北京等地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 坠子弦 且用河南语音演唱 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演唱者一人 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 边打边唱 也有两人对唱的 一人打简板 一人打单钹或书鼓 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伴奏者拉坠琴 有的并踩打脚梆子 初期大多演唱短篇 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 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河南坠子创始人是清代嘉庆开封的乔治山 5 四川清音 布谷鸟儿咕咕叫 原名 唱琵琶 唱月琴 成都在30年代成立 清音职业工会 后更名为 清音曲改会 即得现名 清音 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 曲调丰富 唱腔优美 李月秋系四川清音的著名演员 她的演唱风格独特 对清音演唱的改革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特别是她将前辈的 呵呵腔 发展为 哈哈腔 自创体列 如这段 布谷鸟儿咕咕叫 中的 哈哈腔 特点十分突出 唱段脍炙人口 影响广泛 6 京韵大鼓 丑末寅初 由河北省沧州 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 形成于京津两地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 有的加入了嵌字 衬字及垛句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 说中有唱 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丑末寅初 又名 三春景 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 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 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 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 它的腔调流畅 节奏活泼 短句大腔搭配巧妙 骆派 京韵大鼓创建者 骆玉笙 骆玉笙 1914 2002 全国政协第七 八届委员 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 1931年 17岁的骆玉笙正式演唱京韵大鼓 就这样 继刘宝全 白云鹏 张小轩 白凤鸣之后的又一位名家 骆玉笙 从此出现在中国的曲艺界 并且在后来独领风骚达半个多世纪 骆派 京韵大鼓创建者 骆玉笙 剑阁闻铃 是骆玉笙的成名作 也是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作 剑阁闻铃 以抒情为主 用哀婉凄凉的曲调 极力渲染秋风秋雨中行宫的萧条寂寞 骆玉笙基于对唱词的反复品味 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 细腻勾画出唐明皇抚今追昔 悔 愧 怨 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使人听后如饮醇醪 不觉醉入其中 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第二节戏曲音乐概述及作品欣赏 一 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二 戏曲音乐的来源和特点三 戏曲四大声腔的特点四 戏曲音乐作品欣赏 一 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19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戏曲的酝酿和萌芽时期 发端于唐代形成于宋金 元杂剧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戏曲进入成熟时期 明清是我国戏曲的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间 戏曲界经历了一场戏曲改良运动 40年代延安解放区开展了蓬勃的戏剧运动 白毛女 等民族新歌剧的诞生 使传统戏曲的改革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 戏曲音乐的来源和特点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 每个剧种的音乐 风格各异 戏曲音乐的组成及其功用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 声乐部分主要是唱腔和念白 器乐部分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小型管弦乐 文场 和打击乐 武场 戏曲音乐的组成及其功用 1 唱腔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部分 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 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也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 戏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 用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也有少量的对唱和齐唱 对唱用于对答 齐唱用于群众场面 高腔剧种中帮腔的群唱 与演员的独唱在音色 音量和音乐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戏曲音乐的组成及其功用 2 念与白 戏曲中的念和白 具有节奏性 旋律性和韵律感的特色 念 包括人物上场后所吟诵的引子 定场诗 下场诗等韵文 音乐性较强 与唱腔衔接时易于和谐统一 念的形式多种多样 各个剧种的吟诵腔调亦不尽相同 一些无旋律的念诗 则强调其节奏性 白即道白 一般是无韵的长短句 富有节奏感 白有 韵白 并非押韵 和 京白 或 本白 之分 老生 青衣 净角用韵白 京白 即北京日常语言 本白 即各剧种本地的方言 这类道白生动活泼 多用于花旦 小丑等角色 戏曲音乐的组成及其功用 3 器乐 器乐在戏曲中不仅用于唱腔的伴奏 还要配合舞蹈 武打表演 并有控制舞台节奏 渲染戏剧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 一出戏的前后连贯 也与器乐有直接的关系 在传统戏曲乐队中 文场 一般用2 3件或6 7件乐器 武场 一般用4 5件乐器 有的剧种乐器多达20余件 如川剧 乐队一般由7 8人组成 许多乐师兼司2 3种乐器 司鼓者是乐队指挥 戏曲音乐的组成及其功用 4 戏曲音乐的体式 戏曲音乐品种繁多 就其结构而言 分曲牌体和板腔体两大类 曲牌体 又称联曲体 一出戏若用单一曲牌反复演唱 称为 单套 若用几个曲牌联接演唱 则称 联套 这些可统称 套曲 组成套曲的曲牌可以反复 板腔体 以某一曲调为基础 通过速度 节拍 节奏 宫调 旋律等要素的变化 在旋律 曲体上采用扩充和紧缩的手法 从而逐渐演变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形成一套具有多种戏剧表现功能的唱腔 这种唱腔结构的总体称为板腔体 三 戏曲四大声腔的特点 1 高腔 音调高亢唱腔比较自由 口语化 具有帮腔和用锣鼓伴奏的基本特征 2 昆腔 又名昆曲 昆山腔 曲调柔婉优美 圆润舒缓 人称 水磨腔 擅于细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梆子腔 又名秦腔 陕西梆子 因伴奏乐队使用两根长20厘米的枣木梆相击出声 以增强唱腔的节奏性而得名 4 皮黄腔 继高腔 昆腔 梆子腔之后出现的重要的板腔体戏曲声腔 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 其旋律丰富 节奏复杂多变 四 戏曲音乐作品欣赏 1 京剧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2 豫剧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3 昆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4 越剧 楼台会 5 黄梅戏 满工对唱 6 吕剧 李二嫂改嫁 1 京剧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京剧 空城计 选段 诸葛亮驻西城 闻听司马懿乘胜攻取西城 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 西城空虚 在万分危急中 诸葛亮定空城计 令将城门洞开 自坐城头 抚琴饮酒以待司马 曲词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评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 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 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 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 汉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 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 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2 豫剧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豫剧 花木兰 中 花木兰羞羞答答施礼拜上 这一段说的是花木兰荣归故里 在家中向贺元帅和众将士讲述自己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过程 此时的她已经恢复了女儿妆扮 不仅唱腔优美 柔和 动人 就是身段动作的表演也是一会儿男儿架式 一会儿女儿姿态 生动有趣 通过唱腔与动作的巧妙配合 传情达意 把一身闺秀装束的花木兰拜见贺元帅的羞涩之情表现得恰如其分 一个羞答答又透着朴实的女孩形象跃然台上 3 昆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选自昆剧 游园 曲调十分细腻婉转 是剧中人物杜丽娘与丫环春香同唱的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曲片段 杜丽娘至后园游春 见断瓦颓墙 引起伤春之感 曲调委婉缠绵 倾吐杜丽娘无限惆怅与哀惋的心情 4 越剧 楼台会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 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多以 才子佳人 题材的戏为主 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江浙闽沪等江南地区 是越剧传统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片段 描写的是梁祝二人在楼台相会 叙别情 明心迹 互诉相思相约之情 5 黄梅戏 满工对唱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与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 唱腔淳朴流畅 以明快抒情见长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它的表演质朴细致 以真实活泼著称 它来自于民间 雅俗共赏 怡情悦性 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又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内容表现董永与七仙女在傅家做工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