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ppt_第1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ppt_第2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ppt_第3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ppt_第4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领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驱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 本专题的内容可以跟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必修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一个主题 三个阶段 一个方向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3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 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向西方学习 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4 西学东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向西方学习 学不学 学什么 怎么学 一个方向 5 器物技艺 社会制度 思想文化 三个阶段 陈旭麓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 既不是一江长流 也不止一个洪峰 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特点 6 识别近代思想史的人物 推断他们所站立的浪潮之端 7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8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 魏源 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等有识之士 开眼看世界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 冲破藩篱 放眼全球 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 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9 与这两副图有关的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是什么 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0 看图回顾 与这两副图有关的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是什么 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 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面对危机 中国人开始解放思想 学习西方 11 会考标准 12 重难点说明 教学重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外阅读内容 徐继畲 姚莹及其代表作 走向共和 13 一 睁眼看世界 学习西方科技 思考 为什么要看世界 看到了什么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4 1 睁眼看世界的原因分析 认识记忆林则徐 魏源及其主要思想 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很久以来 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 清朝统治日趋衰微 阶级矛盾不断尖锐 政府财源枯竭 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 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开始从 天朝上国 的梦幻中惊醒了 认识到 昔日他们眼中的 蛮夷 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 于是 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 放开视野 去看世界 学世界 追赶世界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从而使晚清的思想 科技 教育在 西学 的影响下 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15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在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御外侮的思想和实践 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 在中国历史上为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16 故事1鸦片战争爆发 林则徐被遣戍伊犁 途经镇江 与老友魏源相会 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 当晚两人同宿一室 万感苍茫 倍觉中国官府对外国政事之全然不知 遂彻夜长谈 此前一年 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 曾指挥他的 翻译小组 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 世界地理大全 集成 四洲志 未及出版 当晚 林则徐将书稿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全部交给魏源 希望他编撰一部认识西洋诸国的书 魏源接受嘱托 一年后成书 初版50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魏源在 海国图志原叙 中指出 是书何以作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学习行为1 魏源基于什么背景 在哪本书中表达了何种基本思想 用你的历史语汇重新表述魏源思想的含义 并且用现代化史观阐述它的思想价值 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17 对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认识1 涵义 2 出现的原因 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长处 民族危机加深后探寻救国之路 3 评价进步性 集中体现了新思想的精髓 激发了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以师夷为手段 以 制夷 为直接目的 具有爱国心 局限性 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 最终不能实现救国的愿望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有阶级的局限性 18 理解应用知识 林则徐 魏源等人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 因此 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 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1 进步性 2 局限性 林则徐 魏源等人的思想和主张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 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 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 走向世界的起点 对于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 向西方学习是肤浅的 19 墙内开花墙外香 海国图志 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有了一次质的改变 但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 反而传到日本去了 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 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20 故事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利 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鏖战江南 作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冯桂芬提出了以下观点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此时正洋务运动兴起 所有谈洋务者都以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思想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 万国公报 发表 救时策 一文 首次明确表述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当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时 洋务派干将 清朝封疆大吏张之洞发表 劝学篇 全面系统地阐述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猛烈批判维新派 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 这时离百日维新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学习行为2 从冯桂芬到张之洞 他们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与魏源 林则徐的思想之间有怎样的师承和发展关系 90年代的思想界该是什么状况 21 二 洋务运动 1 领导者 洋务派 2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5 结果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 目的 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3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以中国的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 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 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22 故事3当19世纪90年代 中国思想界纷纷攘攘见解各异的时候 百日维新的重要角色梁启超闯进了历史 那年 1890 17岁的他赴京会试 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 看到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 也结识了33岁的康有为 并且投其门下 同赴广州万木草堂 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 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在广州 康有为写下了 孔子改制考 等著作 1895年春两人再次赴京会试 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 公车上书 随后他主持北京 中外纪闻 和上海 时务报 笔政 又赴长沙主持时务学堂 发表 变法通议 等一系列文章 强调变法的必要性与变法的宗旨 再赴澳门筹办 知新报 1898年他回京参加变法运动 看到了新出版的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 深为进化论所折服 7月 他受光绪帝召见 赏六品衔 这样他就与康有为 谭嗣同等人同在朝廷参政 在频繁的政令颁发中忙忙碌碌 9月政变发生 梁启超逃亡日本 时年25岁 在日本他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学习行为3 相对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诸多读书人 梁启超被认为是最正面最直接也最适切地表达了维新的政治主张的人 阅读教材 我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3 三 维新变法 1 维新 提倡新事物 反对旧事物 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24 三 维新变法 学习西方制度 请介绍以上四位维新思想家的有关资料 归纳教材中有关四位思想家对维新思想发展的贡献 各自特点 他们有何共同的政治主张 识记知识 学生活动 25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 借经学 孔子 否定专制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民权思想 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效仿西法 自由为体 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2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 26 上师尧舜三代 外采东西强国 立宪法 开国会 行三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 计日可待 康有为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 思想之战旧成功了 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 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27 今日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作者认为变法的 要其大成 在哪里 指出这一 大成 的实质 这一 大成 在1898年6月演化为哪一政治事件 这一事件的实际结果怎样 梁启超 28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 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誓杀尽天下君主 使流血满地球 以泄万民之恨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 无以召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请自嗣同始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 29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天演论 敲响了危亡警钟 生物不断在 变 不断进化 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社会也是如此 既然人力可 与天争胜 那么 只要人治日新 变法图强 国家就可永存 种族就可不坠 此所谓 存亡生死 其权仍操之我手 因此 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 可能 而且刻不容缓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 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 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严复 天演论 30 剖析维新思想的内核 戊戌时期 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 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 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 力图冲破封建体制 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 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 梁启超也不例外 李华兴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解析材料 1 理解材料中的 国事阽危 和 政治制度近代化 的历史含义 2 所谓维新派 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 你能找到什么历史史实作根据 3 材料中的 一方面 和 另一方面 体现出维新思想的特征是什么 4 维新派的 资本主义近代化目标 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综合上述两段材料解析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 背景 内容与特点 实质与影响 重难点的突破 31 剖析维新思想的内核 背景及其产生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危机的加深 始于七十年代 九十年代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等 内容与特点 借助传统的经学外衣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主张兴民权实现君主立宪制 新旧杂糅 依据西方的进化论提倡变法图强 并且将民族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起来 实质及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它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 它宣传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等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在实践上 它推动戊戌变法的政治运动 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 它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 君主立宪制 的递进 32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看图思考 课堂探究 33 社会因素 甲午战争失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课堂探究 34 民族纺织业 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 35 社会因素 甲午战争失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经济政治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一种政治力量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课堂探究 36 重难点的突破 难点二 如何认识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既要分析维新思想本身的价值 也要适当联系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动 使作用的理解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基于此 对维新思想的作用可作两方面的分析 维新思想的影响 爱国救亡政治变革 思想启蒙泽被后世 37 严复先生 天演论 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 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 吴玉章 胡适 鲁迅 陈独秀 李大钊 郭沫若 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 曹聚仁先生曾说 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 其传主 即回忆录的主人公 差不多都看过 天演论 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 这种场面 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 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38 难点 世纪 年代的维新思想与林则徐 魏源的思想有何内在的一致性 又有何本质的差异 为什么 合作探究 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内容 理解阶段思想特征 并借机培养思维水平与能力 提示 分析历史人物与思想要注意时代性与阶级性 39 故事4当京师 北京 嚷嚷着变法的时候 中国广东却有一部分人筹划着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 提出了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的口号 这一部分人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孙中山断发改装 以示与清政府决裂 维新变法失败 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当革命派将 创立民国 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时 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日创办了 新民丛报 鼓吹改良 反对革命 成为改良派的主将 因其文风的晓畅激情 影响着一部分知识分子 学习行为4 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的学习西方 救亡图存的思想是什么 其实践价值表现在哪里 梁启超在日的作为及其影响 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 这复杂性 40 四 走向共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年兴中会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共同理想 邹容 革命军 确立 年同盟会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初步实现 年 月 日 中华民国的成立 41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 阵地 内容 性质 影响 年 新民丛报 维新派 民报 革命派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2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 目的 向西方学习 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挽救民族危机异 方式 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 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课堂探究 43 五 我们一起倾听来自历史的世界潮流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 林则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彼之大炮 远及十里内外 我炮不能及 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 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 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 是技不熟也 魏源如此惊叹 中国官府 全不知外国之政事 又不询问考求 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 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 他们开眼看世界了 19世纪蒸汽机车 44 五 我们一起倾听来自历史的世界潮流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多以后 大洋彼岸的 纽约时报 在1900年12月23日发表了评述中国政治命运的文章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 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 而是属于这样的人 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 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 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 据材料推断当时的潮流是什么 改革者希望 大清国 如何融入 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 进行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 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一百年后 上海社科院李华兴发表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戊戌时期 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 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 力图冲破封建体制 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 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 梁启超也不例外 当时的世界潮流在 也不例外 的梁启超身上 表现出怎样的中国特征 面对世界潮流 也不例外 的梁启超表现出怎样的个人品质 摆脱不了封建羁绊的资本主义近代化 振兴国家的使命感 45 五 我们一起倾听来自历史的世界潮流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亡命日本 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但并不意味着他走向 民族振兴 中国发展 的反动 且看他的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 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梁启超1900年2月 46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看世界 引技术 兴民权 47 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