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与平衡麻醉.ppt_第1页
BIS与平衡麻醉.ppt_第2页
BIS与平衡麻醉.ppt_第3页
BIS与平衡麻醉.ppt_第4页
BIS与平衡麻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IS监测与平衡麻醉 1 复合麻醉与麻醉学发展 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推动了麻醉学的持续发展 复合麻醉技术是麻醉学发展的标志致一 所带来的麻醉管理新问题 引发我们对全麻机制 麻醉本质 麻醉成分等理论的再认识 其中麻醉深度的判断及监测成为这些研究这些问题的关键 BIS的出现对理解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定帮助 但并不完善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2 复合麻醉 单一药物发展到复合用药单一技术发展到联合技术多模式 静脉复合静吸复合吸入复合全麻与阻滞的联合 3 复合麻醉的意义 积极的方面 麻醉的可控性更强 效果更完善 安全性更高 管理更容易 另一方面 麻醉管理变得既 过于简单 而实际又更加复杂 使单一的监测指标有时变得意义很小甚至毫无意义 麻醉基本理论 麻醉本质 麻醉成分 麻醉深度 的再学习 再提高 4 麻醉定义与麻醉深度 1846年OliverWendellHolmes首先创用麻醉一词描述一种能施行外科手术的新现象 这种现象是病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 thestateinwhichapatientisinsensibletothetraumaofsurgery 1847年Plomley首先提出了麻醉深度的概念 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 陶醉 兴奋 有或无意识 和较深的麻醉 5 麻醉学发展 伴随着药物的出现 现代麻醉学开端1846Morton 1842Long乙醚 1847Snow 乙醚吸入麻醉 提出麻醉分期 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 6 乙醚麻醉分期 Guedel 1937 称之为经典麻醉分期 它奠定了麻醉深度和麻醉成分理论的基础 对麻醉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乙醚麻醉分期是以横纹肌张力为主的体征 包括躯体肌肉张力 呼吸型式和眼征 分为四期 一期 痛觉消失期 镇痛期 二期 谵妄兴奋期三期 外科手术期 由浅至深又分为四级四期 延髓麻醉期 7 外科麻醉期 三期 1 4级 由兴奋转为安静 在大脑皮质功能抑制的基础上 皮质下中枢 间脑 中脑 脑桥 自上而下逐渐受到抑制 脊髓则由下而上被抑制 呼吸转位规则开始 至接近停止为止 脉搏 血压平稳反射活动减弱肌肉松弛 8 三期二级 眼球固定为本级开始的标志 在眼睑反射 吞咽及呕吐反射消失 中脑 脑桥及延脑的呼吸中枢抑制 的基础上 腹膜反射消失 脊髓抑制上升至腰段 呼吸血压正常 延脑生命中枢尚未受到影响 肌肉松弛 可进行大多外科手术 9 现代麻醉的四要素 麻醉 镇静 镇痛 肌松 反射抑制 10 全麻四要素 1 意识消失2 良好 足够 的镇痛3 肌肉松弛4 过度反应的抑制 11 乙醚与麻醉成分 感觉阻滞 镇痛 麻醉的首要目的意识的抑制 意识不存在运动神经阻滞 肌松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 如果乙醚去掉了不良作用 应该是最理想的麻醉药 为什么 因为 一种麻醉药的吸入就可满足全身麻醉的所有要素 且有典型的分期分级征象 无需任何仪器监测 就可知道麻醉处在何种深度 根据手术的需要任意调控 12 全麻的本质 意识 Prys Roberts 1987 将麻醉要素分为两部分 意识的消失为麻醉的本质部分 使病人对手术刺激无感知 手术后对疼痛无回忆 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为麻醉的辅助部分 包括 疼痛的控制 肌肉的松弛 自主反应的抑制 可以通过不同的药物有针对性地分别达到 奠定了复合麻醉的理论基础 13 麻醉性镇痛药 1803年Serturrer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 芬太尼家族 14 麻醉学发展 肌松药的出现 里程碑 肌松药 1935年King从植物中分离出箭毒 1942年用于临床 改善了麻醉效果 避免了深麻醉 使麻醉变得 更容易 更可控 成为现代复合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肌松药带来的问题 肌张力和肌肉运动是判断乙醚麻醉分期分级的重要指标 肌松药的出现失去了判断麻醉深度很有价值的两项体征 1 肌肉张力2 呼吸 频率和容量 乙醚麻醉分期的临床实用价值明显降低甚至已经不存在 使麻醉深度的判断成为复合麻醉的难题 16 临床麻醉关注问题的变化 1945年Lancet杂志的论述讨论了肌松药带来的新问题 之后文献中就陆续出现了术中知晓 awareness 的报道 麻醉的危险在此以前的100年间害怕过深 而以后就变得担心太浅 探讨新的监测技术能可靠的知道手术中病人的意识状态 保证全麻中无知晓 17 MAC与吸入麻醉 现代麻醉是以吸入麻醉开始的 MAC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吸入麻醉的监测问题 18 Prys Roberts独特见解 1987 疼痛是清醒状态下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而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 意识一旦消失 病人就失去了对伤害性刺激的感知且不能回忆 也就没有疼痛 意识不存在的全麻的本质 意识消失是阈值性 全或无 现象 故麻醉不存在深度 19 意识消失的阈值究竟是多少 用何种手段来监测 其标准是多少 从临床角度讲 合适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感知 无知晓 术后无回忆 这显然都是对意识而言的 没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反应 20 全麻的定义与意识水平 全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意识的不存在 无意识 这一观点已成共识但意识的不同水平 清醒 困倦 睡眠 昏迷至意识消失 与临床麻醉深度并非是一相同概念 21 麻醉是为手术而存在的 无意识必须是在手术刺激条件下的无意识 由于手术刺激的强度是不同的 达到其唤起意识的麻醉深度理应是不同的麻醉就应该根据手术的需要 不同手术类型和不同进程 控制不同的深度 使手术全程都处在无意识状态 才能达到合适的或所谓的 理想麻醉状态 22 Stanski的观点 1990 麻醉深度是一临床名词 取决于不同的药物效应和不同的临床需求 其中包含了多种药物效应的相互作用 麻醉状态是多种药理效应的综合结果 并非每种麻醉药物都具有所需的全部效应 强化了复合麻醉的概念 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上满足麻醉各要素 23 麻醉成分与药物作用 传统的乙醚吸入麻醉可以达到上述麻醉的本质部分和辅助部分现在的复合麻醉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特异的药物分别达到这些效应 分离的药理效应 1 异丙酚无镇痛作用 但可使意识消失 清醒后无痛觉和回忆 2 麻醉性镇痛药及其他镇痛药 如解热镇痛药 可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但基本不影响意识 3 交感神经阻滞药 血管扩张药物可以控制血压和心率 24 其他麻醉辅助药物及技术 麻醉性镇痛药 心血管麻醉 血管活性药物体外循环技术增加了麻醉深度监测的复杂性 使依赖于血压 心率变化来调控麻醉深度的传统方法失去意义 25 平衡麻醉的概念 blancedanesthsia 复合麻醉与联合麻醉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 达到镇痛 遗忘 肌松 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平衡麻醉与联合用药最大限度的体现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 同时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静吸复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 是麻醉技术 anesthetictechnique 向麻醉艺术 anestheticart 的升华 26 平衡麻醉的含义 刺激强度与麻醉深度意识与疼痛BIS与血压 心率 刺激 麻醉 镇静 镇痛 27 Kissin指出 1993 联合用药麻醉时 由于药理学作用的多样性 用一种测定方法确定不同作用的强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镇痛药和肌松药分别抑制疼痛和运动反应 剩下的一个目标就是催眠 意识的抑制 因此 探讨意识的监测非常重要 28 认知功能分级 Prys Roberts认为无意识状态是阈值性的 麻醉是 全和无 的 开关 状态 不存在深度 但目前研究认为意识并非是全或无的 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将认知功能可分为四级 1 有意识的知晓 有清楚的记忆2 有意识的知晓 但无清楚的记忆3 无意识的知晓 无清楚的记忆 仅有模糊记忆4 无意识 无知晓 无记忆 29 麻醉深度的调控 与调控心血管反应 血流动力学 相仿 控制意识的深度也应不断的调控 其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可靠的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首先应确保在手术刺激条件下病人无意识 无感知 无记忆 无回忆 但意识的不同水平 清醒 困倦 睡眠 昏迷至意识消失 与麻醉深度并非是一相同的概念 30 过深 与 过浅 可逆性意识消失是合适麻醉的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 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血压 心率变化 体动反应以及内分泌反应 就是所谓临床适宜的麻醉 一般来讲 在无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麻醉状态显得 过深 表现为血压下降 心率变慢 呼吸抑制等 一旦手术开始 伤害性刺激存在 则大多数麻醉又显得太浅 31 麻醉深度不足 回忆和觉醒 Vickers将麻醉深度不足分为两个等级 即和觉醒状态 wakefulness 和回忆 recall 1 觉醒 称听觉输入的反应 是指术中或术后病人对言语命令的反应 2 回忆 能回忆麻醉下发生的事情 临床意义重大 是推动监测麻醉深度的主要动力 32 复合麻醉中麻醉深度的判断 33 呼吸系统 在未用肌松药的情况下 呼吸的变化 频率 节律 呼吸模式 潮气量 是反映麻醉是否适当的重要指标 34 心血管系统 一般情况下 随麻醉加深出现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 氯胺酮例外 但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往往是原有疾病 术中容量变化 失血 失液 及输血输液 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尽管影响因素众多 血压和心率仍是临床麻醉管理最基本的安全指标 35 眼征 麻醉深度适当时瞳孔中等偏小 麻醉过浅和过深使瞳孔扩大 吗啡使瞳孔缩小 阿托品使瞳孔扩大 对光反射存在是麻醉不够的特征 大多吸入麻醉药达2MAC时都可抑制对光反射 浅麻醉时可有眼球运动 深麻醉时眼球固定 浅麻醉下疼痛和呼吸道刺激可引起流泪 眼部征象受肌松药 眼病和眼药的影响 36 骨骼肌反应 在未用肌松药的情况下 体动反应的有无是反应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 MAC的概念就是依此制定的 吸入麻醉药浓度与伤害性刺激的体动反应相关性很好 但与自主反应相关性差 一般认为伤害性刺激不引起动反应说明意识消失 知晓者很少 37 自主神经反射 血流动力学反应 是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 副交感 反射在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最明显是血压升高 心率增加 内脏的牵拉可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 催汗反应 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的表现 低浓度吸入或静脉麻醉药就可抑制这种反应 内分泌反应 儿茶酚胺 皮质醇 胰高血糖素 全麻药难以抑制这种反应 神经阻滞或大剂量吗啡类镇痛药物可部分抑制 肾上腺素阻滞药也可部分抑制 38 意识与运动 由于抑制躯体的运动反应所需要的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远高于抑制意识的血药浓度 达到意识消失的麻醉深度并不能抑制躯体的运动反应 如果不用肌松药 躯体运动的存在与否可以用来监测麻醉深度 是机体对手术伤害性刺激有无感知 疼痛 的最可靠监测指标 39 麻醉药物与麻醉成分 乙醚麻醉可以达到麻醉的本质部分和辅助部分 现在的复合麻醉必须通过不同的药物来分别达到 分离的药理效应 异丙酚可使意识消失 但无镇痛 控制了麻醉的本质部分芬太尼及其他镇痛药 如解热镇痛药 可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但基本不影响意识状态 控制了麻醉的辅助部分 40 小结 麻醉深度的定义是随麻醉学的进步而发展的 是随新型麻醉药物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的 在使用乙醚时 Guedel所描述的临床征象与麻醉深度相关 其麻醉深度的定义也很清楚 现代麻醉实践中由于强效吸入麻醉药 麻醉性镇痛药 肌松药和静脉麻醉药的使用 麻醉深度的定义不可能简单 统一化 Prys Roberts和Kissin强调伤害性刺激的类型和消除反应的特异性药物分类 代表着适合当代麻醉实践的麻醉深度概念 41 复合麻醉中的BIS监测 早期麻醉深度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麻醉药物过量造成的危险 随着麻醉学的发展 尤其是肌松药的应用 麻醉深度监测的目的主要是 有效防止麻醉中潜在的危险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中觉醒 消除术中记忆和调控麻醉药用量 但麻醉深度判断尚无金标准 除临床征象判断外 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的仪器监测指标主要有脑电双频普指数 bispectralindex BIS 和听觉诱发电文位指数 auditoryevokedpotential AEPindex 42 BIS 是用计算机将原始脑电图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产生关于脑电图功率 频率和相位的信息 将功率和频率进行综合 并排除相位信息的影响 产生了定量分析指标 BIS范围为0 100 100代表清醒状态 0代表完全无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完全抑制 65 85 镇静 睡眠状态40 65 全麻状态小于40 提示大脑皮层处于爆发抑制状态由于BIS反应的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 因此能很好判断镇静或意识水平 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43 BIS监测 44 45 BIS与麻醉成分 目前麻醉深度监测中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的监测指标 美国FDA批准第一个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数量化指标 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性很高 可防止术中觉醒的发生 对全麻中的其它成分 疼痛及不良反应 预测性价值小 BIS监测麻醉深度的价值受所使用药物的影响 46 BIS相关研究 Glass等 1997 在对异丙酚 咪唑安定 异氟醚麻醉时的研究结果表明 BIS与药物浓度显著相关 并与临床测得的镇静程度有效地相关 50 和95 自愿者意识消失的BIS值分别67和50 对语言无反应的BIS值为40 认为BIS低于50 预示着术中觉醒的可能性非常小 已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 47 BIS相关研究 Flaishon等 1997 使用异丙酚 硫喷妥钠和肌松药 结果显示BIS小于58时 所有病人对指令无反应 BIS小于65时 50秒内恢复意识的可能性小于5 Kearse等 BIS小于57 无病人有反应 Lubke等 1999 异氟醚和芬太尼复合麻醉时 BIS在60 40范围时 部分病人仍有模糊记忆 48 BIS与异丙酚 BIS测定麻醉的睡眠部分 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的药效作用 BIS能很好反映丙泊酚麻醉时的意识状态 并与脑内丙泊酚浓度有关 麻醉深度与丙泊酚用量 血中药物浓度有非常好的相关性 49 BIS40 60 血压高 心率快 如何处理 1 加深麻醉 增加异丙酚 异 七氟醚 2 麻醉性镇痛药3 抑制性 负性 血管活性药物4 其他药物 50 BIS监测指导药物的应用 在应用BIS监测时应对麻醉的催眠成分与镇痛成分区别对待 当BIS升高但无血流动力学反应和动反应时 应加催眠药 在BIS较低仍有血流动力学反应和动反应时应加用镇痛药以增加麻醉中的镇痛成分 51 BIS与镇痛 BIS对麻醉的镇痛成分 阿片类药所产生的 敏感性较差 1 当使用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与吸入或静脉催眠药合用时 BIS的价值大 2 当使用大剂量阿片类镇痛药与催眠药合用时 由于两者的协同作用 达到一定麻醉深度时所需催眠药的用量就大大降低 使CNS对催眠药的EEG反应变得很小 导致BIS的灵敏性降低 52 53 54 药物对BIS的影响 BIS50是绝大部分病人全麻中意识程度的标准 但某些病人即使BIS降至40 仍有可能出现对指令的反应或形成 模糊 记忆 如果将所有病人的BIS值都保持在40以下则可能使许多病人麻醉过深 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其他监测方法一样仍有不足 意识的有或无在用BIS监测时有重叠的范围 即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完全 BIS反映的镇静程度受其他复合药物的影响 不同药物诱导的同一BIS值代表的镇静程度不同 55 56 BIS与麻醉深度 BIS和MLAEP midlatencyauditoryevokedpotentials 是目前公认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严格的讲这些所谓的 麻醉深度 应当是意识水平的监测 而并非真正临床意义上的麻醉深度 但BIS较好的解决了麻醉的本质问题临床的麻醉深度还应当包括以心血管反应 心率 血压和心率变异性 为主的自主神经 植物神经 反应以及未用肌松药时的动反应等 57 58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uditoryevokedpotential AEPindex 听觉是麻醉过程中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 也是清醒时恢复的第一个感觉 视觉和体觉很易被麻醉药抑制 而听觉在麻醉中不是突然消失的 是被随麻醉的加深逐渐被抑制 59 AEP 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 从耳蜗毛细胞至各级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 在声音刺激后10 100ms内出现的一串波 属早期皮层反应 亦称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iddlelatencyauditoryevokedpotential MLAEP 主要反应中间膝状体和颞叶原始听皮层的电活动 60 AEPindex与BIS 在麻醉诱导期AEPindex与BIS反应麻醉深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但反应速度AEPindex比BIS快 因BIS计算时间为60秒 在实时反应麻醉深度方面 AEPindex优于BIS 在麻醉维持过程中 两者的变化与病人的临床反应一致 麻醉苏醒时BIS的变化稍缓慢 而AEPindex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