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导学案(启用稿)_第1页
九上化学导学案(启用稿)_第2页
九上化学导学案(启用稿)_第3页
九上化学导学案(启用稿)_第4页
九上化学导学案(启用稿)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 1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一 体验化学的奇妙 1 阅读教材 P2 图片 利用石油为原料可以生产出 选填三种选填三种 等 物品 这些都是通过 方法生产出来的 可见化学可以把我们认为难以置信的事 情变成了现实 2 由此我们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关 的学问 在研究这门学问的时候 我们应该用 方法来研究 从而达到 的目的 3 化学这门科学太神奇了 它不仅能创造 还能消除 并实现 与 的转化 从而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 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 美轮美奂的 人造物质世界中 因为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制品的身影 1 阅读教 P3 四幅图片 认识生活中人造的化学制品 2 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自然 或天然 存在的物质呢 完成教 P3 活动天地 1 1 教室中来自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有 教室中来自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有 小结 我们生活中的材料分为 种 一种是自然界中本身天然就存在的材料 我 们称之为 而另外一种以自然界的物质为原料运用化学方法制得的材料 我们称之为 也叫化学制品 练一练练一练 1 厨房中下列物品是天然材料的是 A 竹筷 B 铁锅 C 瓷碗 D 铁瓢 2 制造汽车的材料有 钢铁 合成橡胶 钢化玻璃 塑料 皮革等 其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A B C D 4 如今 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 要领域 如 等 不仅如此 化学促进了时代变革 使我 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依靠化学 人类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多种危机 比如 依靠化学 人类才能创造更加繁荣 文明 美好的生活 练一练练一练 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事 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事 A 发展低碳经济 保护环境 B 日环食 日偏食的发生 C 开发新能源 研制新材料 D 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二 认识化学变化 1 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 2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 一种是物理变化 就是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 的变化 一种是化学变化 就是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 的变化 也叫化学反应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2 2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3 两种变化的辨析 1 物理变化的特征 物质未转变成新物质物质未转变成新物质 物质的物质的 或或 发生改变发生改变 2 化学变化的特征 原物质消逝 产生原物质消逝 产生 这是判断化学变化最可靠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最可靠的依据 是其本质特征本质特征 伴随伴随 或或 等现象发生等现象发生 实验 1 点燃镁条 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一般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 实验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现象 实验 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 再加入少量稀硫酸 实验现象 实验 4 取少量硫酸铜溶液 蓝色 于一试管中 再用滴管滴加 4 5 滴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注意注意 A 有些化学变化发生时并无上述现象 比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B 有上述现象产生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比如电灯灯泡发亮 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 红 伴随能量伴随能量 通常表现为 和 的吸收和释放的吸收和释放 3 物质两种变化的区别 变化后是否 4 两种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的燃烧在生 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时固体石蜡在融化 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 化 如打碎瓷碗只是改变了形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慧眼识变化慧眼识变化 1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电灯发光 B 玻璃破碎 C 饭菜变馊 D 自行车轮胎爆裂 2 下列成语字面意思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 火烧眉毛 B 蜡炬成灰 C 精雕细刻 D 赴汤蹈火 4 化学变化 即化学反应 的表示方法 文字表达式 1 表达式的组成部分 及 2 表达式的书写 左写左写 右写 右写 其间用 其间用 相连 若物质不止一个相连 若物质不止一个 时 物质间用时 物质间用 相连 反应条件写在相连 反应条件写在 的上方或下方 的上方或下方 3 文字表达式的形式 物质的名称用文字书写 物质的名称用文字书写 如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钠 盐酸盐酸 氯化钠氯化钠 水水 物质的名称用符号书写 物质的名称用符号书写 如如 NaOH HCl NaCl H2O 一展身手一展身手 用文字写一写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 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 在溶液中 硫酸铜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钾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3 3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点燃蜡烛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 表达式的意义 表示哪些物质在何种条件下发生化学发应生成了哪些物质 例如 通电通电 水水 氢气氢气 氧气氧气 表示 在 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 和 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 构成的 有 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比如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比如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比如氯化钠 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 这些微粒极其微小 肉眼根本看不到 但我们可以通过 观测到原 子和分子 并且可以对原子或分子实现 和 甚至还可以对原子和分子 进行复制 改造以及创造新的分子 因此 化学这门学科是在 的水平 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3 关于分子的几点基本认识 1 由由 构成 构成 2 可由可由 构成 也可由构成 也可由 构成 构成 3 分子不同 构成分子的原子分子不同 构成分子的原子 或或 也不同 也不同 4 构成分子的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构成分子的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 一一 1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 下列材料不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A 铁锅 B 塑料杯 C 竹筐 D 玻璃 2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木料制成家具 B 湿衣服晾干 C 蜡烛熔化 D 葡萄酿成酒 3 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 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 A 先熔化 B 再发出黄光 C 放出大量的热 D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 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 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 台风 B 雪灾 C 山体滑坡 D 森林火灾 5 下列四个短语 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花香四溢 B 海市蜃楼 C 百炼成钢 D 木已成舟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 化学的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或步骤 实例 我们知道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我们不禁要问镁条还能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4 4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与其它物质反应吗 于是我们 提出一个问题 镁条能与盐酸反应吗 面对这个问题 可以 提出的猜想或假设 这个猜想或假设可能正确 也可能错误 因为没有得到验证 而要证明猜想或假设就 要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实际情况如何 要完成这个实验才能知道 接下来就要做这个实验 在 做这个实 验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面 对这个现象我们要 分析 我们实验时给的物质金属固体镁条和液体稀盐酸 并没有 气体物质 既然实验时有气体产生 那这个气体一定是不同于反应物的新物质 也就 是说 镁条能与盐酸反应 从而证明了猜想或假设 于是可以 得出结论 我们完成这些环节后 要进一步 从方法 程序 过程等进行反思 然后 形成书 面报告 即撰写实验报告 自我检测自我检测 对于木糖醇是否具有甜味 有同学认为 可以拿一块木糖醇放在嘴里嚼 品尝味道 对此你认为这是 科学探究过程的 A 提出问题 B 做出猜想 C 设计实验 D 操作实验 当然 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不要轻易放过 要多方查阅资料或多次实验验 证 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 我们学习化学重要的途径是 我们要在 中 学化学 一一 2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 某同学在进行镁条燃烧实验时 发现从实验室中取来的镁条表面发黑 对此 学习 小组进行了讨论 组长王连说道 这可能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黑色 物质 王连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提出问题 B 做出假设 C 设计实验 D 交流评价 2 郝英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 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 碳气体 就这一过程而言 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建立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做出结论 3 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 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你认为她的 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 反复实验 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查找资料 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 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 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 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提出问题 进行实验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分析 归纳得出结论 评 价 A B C D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5 5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5 与化学实验成功无必然联系的因素是 A 严谨的科学态度 B 科学的实验方案 C 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D 偶然的巧合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一一 1 闻物质气味的方法 用手轻轻在容器口扇动 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这叫扇闻法 2 胶头滴管使用注意事项 1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 或容器口 正上方 以免污染滴管 2 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容器内 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3 吸取液体后 应保持胶头在上 不能倒持 防止液体倒流 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头 4 除吸同一试剂外 用过后的滴管应立即清洗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未经洗涤的滴管 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5 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 滴液后应立即插入瓶内 不得弄脏 也不必用水冲 洗 3 振荡试管的方法 用拇指 食指和中指夹持试管的中上部 试管略倾斜 手腕用力振 动试管 不可手握试管上下或左右摇动 4 酒精灯由灯体 灯帽和陶瓷灯芯管组成 使用时取下灯帽并将灯帽直立放在灯的右侧 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5 使用酒精灯其他注意事项 1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后 要再次打开重复盖一次 使空气进入 以免灯帽内酒精蒸气 冷却后形成负压 灯帽难以打开 2 加热时 试管外壁应干燥 若有水珠 要擦拭干净 避免受热不均使试管炸裂 3 用铁架台固定试管时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 1 3 处 4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 应使固体平铺在试管底部 5 不慎碰倒酒精灯使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 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或撒细沙扑灭 最便捷最便捷 的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的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 火焰 不可用水浇灭 以免火势蔓延 6 用酒精灯加热时 试管底部不能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一一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 下列实验操作中 错误的是 A 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B 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 C 用药匙取固体药品后 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D 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后 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2 下述滴管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取液后的滴管 倒放在试管架上 以免液体流出 B 把滴管放在洁净的实验台上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6 6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C 滴瓶上的滴管用过以后未经蒸馏水冲洗便继续使用 D 吸取了石灰水的滴管没经蒸馏水冲洗再吸取纯碱溶液 3 使用酒精灯时 错误的操作是 A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B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 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 D 熄灭酒精灯时 用灯帽盖灭 4 振荡试管的正确操作是 A 用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 B 用手指拿住试管用腕摆动 C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 用手紧握试管用臂摆动 5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则的是 A 为了便于观察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 试管口可以对着实验者 B 为了操作方便 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 可以用手直接去拿 C 为了节约药品 用剩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 以免浪费 D 为了防止试剂污染 滴管应悬空在试管上方加液体 不要直接接触试管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取用固体药品 未说明用量时 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取用液体药品 未说明 用量时 一般取用 1 2mL 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 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 3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 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 3 A B C D 7 实验桌上因酒 精灯打翻而着火时 最便捷的扑火方法 是 A 用水冲熄 B 用湿抹布盖灭 C 用沙土盖灭 D 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9 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 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加块状固体 C 滴加液体 D 取用液体 10 下列实验操作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 右手握试剂瓶 标签向手心 慢慢将液体倒 入试管中 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 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7 7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 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 哪瓶是食盐 可取少量固体品尝 味道 其中 A 只有 正确 B 只有 正确 C 只有 正确 D 全部错误 11 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 待约 1 s 后取出来 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 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中上部 知识小积累知识小积累 1 烟烟 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所形成的现象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所形成的现象 2 雾雾 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所形成的现象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所形成的现象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 水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可见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它具有以下性质 1 很小 小 也很小 2 在不断地 分子运动的速度与 有关 3 相互之间有 1 对于同种物质 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与该物质的 有关 一般地讲 物质 态时 间隔最大 态次之 态最小 2 分子运动的速度改变了分子间的 以及分子的 的改变 从而导 致物质的 改变 3 分子的排列方式与构成该物质的状态有关 态时 分子有序排列 态 或 态时 分子无序排列 二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水三态的变化 水凝固时 水分子的能量 其运动的速度 间隔 水分子由 排 列逐渐变成 排列 于是水就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而冰在融化时 水分子的能量 其运动的速度 间隔 水分子由 排列逐渐变成 排列 于 是冰就从固态变成了液态 三 物理变化的实质 从微粒角度看 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的 以及 发生了变化 但构成该物质的分子的 和 并未改变 最根本的一点是 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未产生新的分子最根本的一点是 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未产生新的分子 练一练 我会做练一练 我会做 1 以下生活 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2 在喷洒某些药水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时 会闻到特殊气味 这说明 A 分子间有距离 B 分子质量很小 C 分子不断运动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8 8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四 水的循环 1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 来实现的 通过天然循环 既实现了 又完成了 的重新分配 还不断补充了 2 水的天然循环伴随着水分子的能量的 和 不断改变着分子间的 和 从而引起水的状态不断改变 二二 1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 1 关于水的天然循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伴随水的三态变化 B 能实现自身净化 重新分配水资源 同时补充淡水 C 水分子在循环中不会吸收能量 D 在循环过程中 水分子的间隔和运动速度会发生改 变 2 当你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 常能闻到怡人的花香 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分子很大 B 分子分裂成原子 C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分子之间有间隔 3 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三态变化 主要原因是 A 构成水的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 构成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 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D 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4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错误的是 A 汽油挥发 分子体积变大 B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 花香四溢 分子不断运动 D 一滴水约有 1 67 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 运动加快 B 水分子失去能量时 分子间隔减少 C 水的状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D 水结冰时 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6 在下列有关叙述后的空格中 填写有关的序号 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 微粒总 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微粒间有间隔 1 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 主要是因为 2 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 主要是因为 3 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 清水很快变黑了 主要是因为 4 一滴水中大约有 1 67 1021个水的微粒 水分子 这说明了 五 天然水的种类及净化 一 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储量巨大 海洋和咸水湖集中了地球上总水量的 然而跟人类关系 最密切的淡水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在这些淡水中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仅 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占地球总水量的 从这些数据看 平常听说的 水资源缺乏 是指缺乏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9 9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二 天然水的种类及鉴别 1 天然水的种类 1 硬水 2 软水 3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 硬水 软水的鉴别方法 1 实验室 蒸发后 有较多的白色固体物析出的为 水 没有或有较少白色固体物析出的为 水 2 生活中 加入加入 振荡或搅拌振荡或搅拌 加入肥皂水后振荡或搅拌 产生较多泡沫的是 水 泡沫产生少或没有泡沫且有白 色垢状物的是 水 3 硬水软化的方法 1 生活中 将硬水通过加热使其沸腾 使溶解在水中的钙 镁矿物质以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 可使硬水软化得到软水 该过程是 变化 所得的水硬度较低 但不是真正的软水 2 实验室 将硬水加热使水气化成水蒸气 再经过冷却获得液态水 即蒸馏水 该过程是 变化 所得的水是真正的软水 三 天然水的净化措施 物理方法净化水 步骤一 沉降步骤一 沉降 加入净水剂加入净水剂 如明矾如明矾 使水中大颗粒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使水中大颗粒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加入净水剂明矾的作用 加速水中的泥沙等悬浮杂质的 达到净水 步骤二 过滤步骤二 过滤 除去水中不溶性的固体杂质 除去水中不溶性的固体杂质 1 用到的仪器有 2 操作步骤及要求 1 制作过滤器 要求 滤纸的边缘要 漏斗边缘并使滤纸 漏斗内壁 目的 加快过滤速度 2 固定烧杯和过滤器 要求 漏斗末端较长的一侧较长的一侧 烧杯内壁 目的 防止滤液溅出 3 进行过滤操作 A 先将 轻轻斜靠在 层滤纸处 目的 防止戳破滤纸 B 盛装过虑物的烧杯口 玻璃棒 目的 防止过虑物液体溅到漏斗外 将过虑物 液 体沿着 在漏斗口正上方缓慢倒入 内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010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要求 漏斗内的液面始终 滤纸的边缘 目的 防止过虑物液体从漏斗内壁与滤纸 间流过 影响过滤质量 2 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 引导过滤液沿着玻璃棒流入漏斗内 这个作用简称 3 过滤后 滤液仍然浑浊 原因可能有 漏斗内液面 滤纸边缘 滤纸 盛接滤液的烧杯等仪器不洁净等 步骤三 吸附步骤三 吸附 加入吸附剂加入吸附剂 如活性炭如活性炭 吸附水中的色素或异味从而将其除去 吸附水中的色素或异味从而将其除去 活性炭 黑色固体 表面积大是因为它 因此 很强 它能对空气或 水中的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吸附在其 而被除去 这是 现象 填 化学 或 物理 蒸发蒸发 使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使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1 用到的仪器有 坩埚钳 2 操作要领 在加热的过程中 不断 搅动 原因是 当蒸发皿内 时就停止加热 原因是 3 注意事项 1 使用时防 以免打破 2 加热后不能 放在实验台上 要垫上 步骤四 蒸馏步骤四 蒸馏 除去溶解在水中所有杂质除去溶解在水中所有杂质 净化程度最高净化程度最高 原理 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 的不同 通过升温使沸点低的成分首先蒸发 然 后通过 将其分离出来 注意 现实生活中 并不对天然水作蒸馏净化 现实生活中 并不对天然水作蒸馏净化 化学方法净化水 消毒杀菌消毒杀菌 方法方法 1 加入药物消毒杀菌 加入药物消毒杀菌 比如加入漂白粉 二氧化氯药片等净水比如加入漂白粉 二氧化氯药片等净水 方法方法 2 高温消毒杀菌 高温消毒杀菌 将水加热至沸腾将水加热至沸腾 三 实验室净水与生活中净水的异同 相同的是都用到了 等方法 不同的是 生活中净水能使用却没有用到的方法是 如果建议自来水厂修建用这个方 法净水的池子 称之为称之为 池池 则该池子修建在 池和 池之间 并且当 水通过该池子后再进行 练一练 熟能生巧练一练 熟能生巧 1 下列方法中可明显降低天然水的硬度的是 A 过滤 B 煮沸 C 静置 D 吸附 2 下列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从水库中取水 B 将含有泥沙的水静置分层 C 过滤水 D 将氯气通入水中杀菌消毒 3 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 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蒸馏 B 杀菌消毒 C 过滤 D 沉降 六 物质的分类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111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混合物 至少由 种物质组成 1 物质 按组成的物质种数分 纯净物 只由 种物质组成 2 判断方法 看该物质由哪几种物质组成 分 离 3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联系 混合物 纯净物 组 成 知识积累 蒸发与蒸馏知识积累 蒸发与蒸馏 1 相同点 1 原理 利用物质间沸点不同分离物质 2 均用加热方式使液体中沸点低的物质气化达 到分离 2 不同点 1 蒸发将液体气化除去获得固体 2 蒸馏将液体气化后再经过冷凝获得纯净的液体 未 气化的物质留在原容器中 二二 1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2 1 下列各物质中 是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 B 氧气 C 井水 D 空气 2 下列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是 A 过滤 B 煮沸 C 药物消毒杀菌 D 吸附 3 下列方法可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是 A 加肥皂水 B 加氯化钠溶液 C 浸泡紫色花瓣 D 加盐酸 4 进行过滤操作时 一定要用到的仪器是 A 酒精灯 B 量筒 C 漏斗 D 水槽 5 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可表示为 取水 沉降 过滤 吸附 消毒 配水 其中属于 化学变化的是 A 取水 B 过滤 C 吸附 D 消毒 6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是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既不是物理变化 也不是化学变化 D 无法判断 7 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 液面要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C 玻璃棒要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 漏斗下端的管口不必紧靠烧杯内壁 8 去年十月安装在我市中心商务区的第一台公共直饮水装置投入使用 市民和游客可 以随时喝上免费的健康水 其中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 步骤 对应的作用是 填字母序号 下同 步骤 对应的作用是 A 杀菌消毒 B 吸附杂质 C 过滤 D 沉降 E 蒸馏 9 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 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 烧杯 B 玻璃棒 C 蒸发皿 D 酒精灯 10 小冬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下图所示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212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1 小卵石 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活性炭的作用是 2 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 在实际生活中可用 来检验 3 生活中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 要降低水的硬度 宜采取 方法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 水的分解 电解水实验 1 电解水实验现象 通电时 与正 负两极相连的两侧玻璃管内均产生 且玻璃 管内液面 中间玻璃管液面 一段时间后 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 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的体积比体积比约为 2 与正 负两极相连玻璃管内气体的验证 1 与负极相连玻璃管内的气体 验证方法 用一根 接近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 现象 2 与正极相连玻璃管内的气体 验证方法 用一根 接近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 现象 可见 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均不是 分别是 和 3 电解水实验结论 水在 的条件下发生反应 生成 和 这个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结 1 电解水实验可以简单地记为 2 证明了水是由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或水分子由 两种 原子构成 3 水的化学性质 不稳定 在 条件下会反应 生成 和 二 水的合成 氢气的燃烧实验 1 注意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它的 即验纯 2 氢气燃烧的现象 纯净的氢气燃烧时 火焰呈 色 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的 凉烧杯内壁有 触摸烧杯外壁 感到烧杯 3 实验结论 在 条件下 氢气会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了 并会 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 小结 1 证明了水是由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313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2 是鉴别氢气的一种方法 唯一一种 且只生成 的气体 3 氢气燃烧放出热量 生成的水不污染环境 可做气体燃料 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 4 氢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 难液化 加压通常情况下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 难液化 加压 降温后可变成无色液体或雪花状固体 相同条件下 密度最小 降温后可变成无色液体或雪花状固体 相同条件下 密度最小 三 物质的性质 1 化学性质 2 物理性质 3 两性质的区别 看该性质是否通过 体现出来 4 属于物理性质的项目 物质的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硬度 熔沸点 导电性 挥物质的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硬度 熔沸点 导电性 挥 发性 溶解性 延展性等 发性 溶解性 延展性等 属于化学性质的项目 可燃性 还原性 氧化性 腐蚀性 稳定性 毒性等可燃性 还原性 氧化性 腐蚀性 稳定性 毒性等 在语言描 述上 常用 易 会 能 可以 等词语 学以致用 方显才能学以致用 方显才能 1 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石蜡是无色 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 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 石蜡可燃 燃烧时放热 并有 CO2和 H2O 生成 D 石蜡熔点低 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2 苯是一种没有颜色 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密度比水小 不溶于水 苯的沸点是 80 1 熔点是 5 5 苯的化学式为 C6H6 在一定条件下 苯分别能跟氢气 溴 浓硝酸 浓硫酸等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用序号填空 1 苯的物理性质有 2 苯的化学性质有 四 化学反应 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 1 观察下列反应 找出其中的规律 通电通电 通电通电 加热加热 水水 氢气氢气 氧气氧气 氯化镁氯化镁 镁镁 氯气氯气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 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二氧化锰 氧气氧气 从反应物看 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是 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 叫作 基本反应类型基本反应类型 1 定义 2 特点 这是识别的依据 2 观察下列反应 找出其中的规律 点燃点燃 点燃点燃 加热加热 氢气氢气 氯气氯气 氯化氢氯化氢 镁镁 氧气氧气 氧化镁氧化镁 铜铜 氧气氧气 氧化铜氧化铜 从生成物看 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是 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 叫作 基本反应类型基本反应类型 1 定义 2 特点 这是识别的依据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414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练一练 理解更明白 指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练一练 理解更明白 指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加热加热 点燃点燃 氯酸钾氯酸钾 氯化钾氯化钾 氧气氧气 甲烷甲烷 氧气氧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水水 通电通电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水水 碳酸碳酸 氯化镁氯化镁 镁镁 氯气氯气 点燃点燃 碳碳 氧气氧气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 二二 2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 1 下列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的是 点燃 加热 A 镁 氧气 氧化镁 B 氢气 氧化铜 铜 水 加热 C 氧化汞 汞 氧气 D 硫酸 氧化铜 硫酸铜 水 2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 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A 通电后 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过一段时间后 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 比约为 2 1 B 负 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 而且体积比约为 2 1 C 水是由氢 氧两元素组成的 D 水发生分解反应 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3 下列关于各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 把糖和水混合是化合反应 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合反应 C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是分解反应 D 黄泥水经过过滤分成泥和水是分解反应 4 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石蜡是无色 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 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 石蜡熔点低 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 石蜡可燃 燃烧时放热 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5 下图 A 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图 B 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 试完成 下列问题 1 若甲管生成气体 A 则 b 应接电源 极 2 气体 B 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 是 6 电解水实验如右图 1 电解水实验中 正 负极分别产生 和 其体积比 是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 负极产生 的 气体能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515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2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 产生 色火焰 罩在火焰上方 干冷的烧杯壁上有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五 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1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的 发生改变 但构成分子的原子的 和 不变 2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成了 而 不再分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3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成 然后 再重新组合构成新 的 4 从微观角度看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后产生了新的 从宏观角度看 化 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后产生了新的 提示 所谓 新物质 是指与反应物比较 和 均不同的物质 六 分子 1 定义 保持物质 性质的最小微粒 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 其化学性质也不 同 2 注意 1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 2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止分子 由何种微粒构成的物质 则该物质的化学 性质就由这种微粒保持 3 分子是微观概念 描述物质时要说成 构成构成 如 水由水分子构成 4 分子具有 和 的意义 3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气态非金属单质气态非金属单质 如氢气 H2 氧气 O2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如氧化镁 MgO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如水 H2O 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七 原子 1 定义 化学变中 的微粒 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它 2 注意 1 用原子描述物质或分子时要说成 构成构成 如 铁由铁原子构成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 2 具有 和 的意义 3 要在 中 讨论原子最小才有意义 4 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 分子比原子 质量比原子 3 原子具有的性质 很小 同种原子相互间有 总在不断 地 4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金属单质金属单质 如铁 Fe 铝 Al 固态非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硫 S 碳 C 磷 P 稀有气体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如氦气 He 氩气 Ar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616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做一做 练中学做一做 练中学 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 分子大 原子小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而原子不是 C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而原子不能 D 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分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所以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C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能再分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而原子不能 E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F 在物理变化中 分子本身没有变 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了 二二 2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2 1 能保 持氧气的 化学性质 的是 A 氧原子 B 氧元素 C 氧气 D 氧气分子 2 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A 冰融化成水 B 二氧化碳变成了干冰 C 湿衣服放在外面晒干 D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3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催化剂 点燃 A H2O2 H2O O2 B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点燃 加热 C Fe O2 Fe3O4 D HgO Hg O2 4 下列能说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品红扩散 C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5 关于分子 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 分子大 原子小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原子也可分 6 结合如右示意图分析水的分解过程填空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 水分子分解成 和 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 由此可见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 分子 而原 子 在水分解这个反应中 发生改变的是 没发生改变的是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717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 对原子结构的揭秘历程 1 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因原子太小作出了 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 的论断 然而 国 科学家 推翻了道尔顿的结论 提出 的惊世观点 他之所 以能提出这样一个论断 是因为他发现了带 电荷的 而且他在所作的实验 中 发现所有的原子中都有 这种微粒 然而原子是不显电性 或电中性 的 为了 解释这个问题 汤姆森设想原子内部一定有带 电荷的物质 或微粒 为了描述原子 内部两种电性完全相反的微粒的分布情形 他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 汤姆森的理论 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有 3 点贡献 原子可分且原子内部还存在 带正电荷的微粒 他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实心球体 原子内部的电荷电性相反但电 量相等 一直到著名的物理学家 通过实验才真正解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神秘 面纱 2 卢氏实验是 有趣的现象是 1 绝大多数 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2 有一小部分 粒子穿过了金箔但改变了原来前进的方向 3 有极少数的 粒子却被反弹了回来 卢氏实验现象的解释 现象 说明了原子内部不是一个实心体 里面空间 现象 说明了原子内部也有一个带有 电荷的微粒且这个微粒体积很小 在原子内 部只占了较小的空间 现象 说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比 粒子还要大的微粒且这 个微粒体积很小 卢氏实验证实了两点 第一 原子内部空间大 不是实心体 第二 对原子内部那个体积小 带有正电荷且质量极大的微粒 卢瑟福把它称为 所 以 卢瑟福提出 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 并指出 在原子内部原 子核只有 个 至少有一个电子在 外面的空间绕着原子核运动 3 从卢氏实验可知 正因为原子核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尽管电性相反但电量 相等 所以整个原子 填 显 或 不显 电性 4 尽管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的原子核 仍然可分 它可分为 和 而且一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质量差不多 几乎相等 但却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因此 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 上 5 注意 1 原子结构或构成的几种表述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构成原子的基本 微粒是质子 中子和核外电子 但并非所有的原子均由这三种微粒构成 原子除外 2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的数目 称为 是由核内 数决定 3 同一原子中 核电荷数 与中子数 填 一定 或 不一定 相等 4 不同类别的原子间的区别 或 不同 即原子的种类由原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818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子的 决定的 5 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的质量 而原子核的质量大小取决于核内的 和 故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注意 同种原子的质量同种原子的质量 不一定相等 不一定相等 因为 数不一定相等 二 相对原子质量 1 含义 以一个碳 12 原子的实际质量 1 993 10 26kg 的 1 12 作为基准 其他一个原子 的实际质量跟这个基准作比 所得的比值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 Ar 2 计算公式 1 定义公式 Ar 某原子 定义公式变形 定义公式变形 m 某原子某原子 2 近似公式 Ar 某原子 该原子的 数 数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是比值 不带质量单位 其单位为 1 例 1 已知一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为 mkg 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 8mkg 求钼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 例 2 碳 14 原子核电荷数为 6 相对原子质量为 14 求碳 14 原子的中子数 练为战 实力才是硬道理练为战 实力才是硬道理 1 碳 12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g 则实际质量为 2 g 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24g B 24 C 2 D 2 2 有两种不同的碳原子 一种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 另一种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7 个 中子 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 核电荷数 B 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带电量 D 原子的质量 小知识小知识 1 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其实际质量之比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其实际质量之比 2 原子的相对原质量越大 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原子的相对原质量越大 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二二 3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 1 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 A 电子和质子构成 B 质子和中子构成 C 电子和中子构成 D 不能再分 2 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 中子数 B 电子数 C 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 核电荷数 3 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A 质子数和中子数 B 质子数和电子数 C 中子数和电子数 D 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4 下列原子各 1 克 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1919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A 氧原子 B 铁原子 C 氢原子 D 氯原子 5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 任何一种原子都含有质子 中子和电子 C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6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 直接构成的 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之间 有间隔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7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8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 等于原子核内的 A 中子数 B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C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 D 质子数 9 若一个碳 12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mg 则实际质量为 ng 的原子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 m n12 n m12 m n 12n m 12 10 某原子 R 相对原子质量为a 核内中子数为b 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A a b B a b C b a D 无法确定 11 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 a b 而乙原子与碳 12 原子的质量比为 c d 则甲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 bd ac12 ad bc 12ac bd12 bc ad 12 12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5 4akg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则一个 R 原子的质量应该 3 b 是 A 5 4abkg B 0 15abkg C D kg b a8 1 kg a b 3 13 R 元素的一个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2 倍 则一个 R 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 氧原子质量的 A 8 倍 B 9 倍 C 16 倍 D 18 倍 14 有两种不同的原子 一种原子核内有 18 个中子和 17 个质子 另一种原子核内有 20 个中子和 17 个质子 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 核电荷数 B 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质量 D 原子的带电量 15 填写下表 原子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10 碳66 氧88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2020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三 电子 1 电子的运动 在多个电子的原子中 原子核外的电子依据自身 高低 在离核 不同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 的区域运动 能量低的电子在 离核 的区域运动 也就是说 电子依据能量的高低在核外分区域运动 我们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 的区域运动称为 2 电子核外分层排布的描述 原子结构示意图 1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圆圈表示 圈内的数字表示 圈内的 表示 弧线表示 把离原子核最近的电子层称为 电 子层 由核向外排布的电子层依此称为 电子层或 电子层等 把最后排布的 电子层称为 电子层 每条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2 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的规律 注意 这两条规律要综合运用注意 这两条规律要综合运用 每层电子层上最多容纳每层电子层上最多容纳 2n2个电子个电子 n 代表电子层数代表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 8 个电子 第一电子层为最外层电子层时不超过个电子 第一电子层为最外层电子层时不超过 2 个电子 个电子 3 各类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电子数的特点 1 稀有气体原子稀有气体原子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 氦氦 He 除外除外 2 金属原子金属原子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 4 4 3 非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 4 4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 8 8 硼硼 B 氢 氢 H 除外除外 4 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 1 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都有形成 的趋势 我们把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层 上有 个电子 第一层电子层为最外层电子层时有 个电子 的结构 称为稳定结构 2 在所有原子中 原子都具有稳定结构 所以这类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一 般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对于不具有稳定结构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来讲 化学性质就比较活泼 要在 上发生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 金属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小于 4 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容易 使次外层 倒数第二层倒数第二层 成为最外层 从而达到 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非金属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大于 4 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层上容易 电子 使最外层电子层上达到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可见 可见 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 是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是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 的的 上的上的 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或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或原子是 否容易得失电子取决于该原子核外否容易得失电子取决于该原子核外 上的电子数上的电子数 即以即以 4 为界 为界 4 电子 电子 4 电子 电子 8 或或 2 不失不得电子 不失不得电子 5 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 2121 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群利镇小学校理化生教研组 注意 不同粒子注意 不同粒子 即原子 阳离子和阴离子即原子 阳离子和阴离子 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 指的是它们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 指的是它们 核外排布的电子层数 每层上的电子数均相同 则它们核外的电子数相等 核外排布的电子层数 每层上的电子数均相同 则它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