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不良痣_第1页
发育不良痣_第2页
发育不良痣_第3页
发育不良痣_第4页
发育不良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育不良痣,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dysplastic nevus,别名,B-K综合征;发育不良痣综合征,类别,皮肤科/皮肤肿瘤/黑素细胞肿瘤,ICD号,L98.8,概述,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 nevus)又名发育不良痣综合征;B-K综合征;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是浅表播散性恶性黑色素瘤。而本病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倾向于家族发病。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发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切除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流行病学,本病倾向于家族发病,多在出生时就有,也可在儿童期发病。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病因,可在儿童期出现。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细胞的不典型性和增殖与日光暴晒具有一定相关性。此外,有研究认为。发育不良痣与11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及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关。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和发育不良痣还与内分泌性腺体综合征、自体免疫多腺体综合征相伴发。但目前,对以上相关性尚不能完全确定。 发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内源性激素和外界环境促进了本病的发展。,病因,对恶性黑色素瘤易患家族进行基因学分析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21.导致细胞周期酶p16/CDKN2A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另外,在发育不良痣中紫外线诱导所产生的过多光化学产物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21.导致细胞周期酶p16/CDKN2A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另外,在发育不良痣中紫外线诱导所产生的过多光化学产物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临床表现,1.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躯干,其次为肢体,再次为面部。 2.损害单发或多发,通常较痣细胞痣大,有些直径可超过7mm。中央常高起,无毛,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或不清楚,颜色深浅不均。 3.损害多发时,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但若为单个则与恶性黑色素瘤无关。,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组织表现: 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 组织构型有: 绝大多数为复合痣型,少数为交界型。边缘交界处黑色素细胞扩展超越中央真皮内痣细胞的范围。交界处痣细胞呈“桥”形融合。表皮突延伸,在边缘交界处尤为明显。表皮突基底及两侧有痣细胞巢。表皮棘细胞层中部或上部可见黑色素细胞,多呈巢状。常有轻度至中度炎症细胞浸润。在表皮突周围绕有粗而宽的胶原带。,其他辅助检查,细胞学特点: 黑色素细胞的核大而深染,具多形性和不规则性,或核仁明显,但不见核丝分裂象。,诊断,典型病例,做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而无困难,但出现浅表皮扩散的倾向时,则不易决定。,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治疗,对本病主要应严密观察是否发生恶变。应定期随访,尤其对有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者、青春期、孕期和使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应更加注意。 切除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切除范围应达皮损周边23mm。单个皮损可切除,多发者,可外用氟尿嘧啶或维A酸治疗。有或无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者,如不易检查皮损进展者应预防性切除。以上治疗均应终生定期随访,必要时活检。,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