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_第1页
发热_第2页
发热_第3页
发热_第4页
发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常见症状,发 热,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费娜,教学目标,1.熟悉发热的病因和机制。2.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熟悉问诊要点,定 义,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 稍升高。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口温:36.3-37.2oC 腋温:36-37oC 肛温:36.5-37.7oC 正常体温有波动: 24h不超过1oC,二、病因与临床分类,1.感染性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占发热病因的5060%,其中细菌占43%,病毒占6%,2.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性发热,亦称吸收热。见于: 机械性或理化损伤:大面积烧伤、术后 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肌、肺、脾等梗死或肢体坏死 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心肌、肺、脾梗死、恶性肿瘤,2.非感染性(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产热增多、脱水和失血时散热减少。 (4)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 鱼鳞病等。 心衰水肿的隔热、周围循环差皮肤散热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一些致热因素直接损害体温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增高,称为中枢性发热。见于: 物理因素(如中暑); 化学因素(如重度安眠中毒); 机械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 颅内压升高等)。,(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 大于散热,为功能性低热,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小(0.5) 感染后低热:细菌等致热,经治疗原感染已愈,但仍低热,为体温中枢功能紊乱 夏季低热:发于夏季,秋凉自退,见于幼儿因体温中枢功能不完善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经前及妊娠初期可有低热。,三、发热机制,1、内源性致热原 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等白细胞在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或白细胞介素) 内源性致热原,分子量小,含少量糖和脂肪蛋白质,可被蛋白酶类(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所破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2、外源性致热原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如肾上腺皮质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糖体成份及多核苷酸、淋巴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尤其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机制,四、临 床 表 现,1. 发热的分度低热 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1)体温上升期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高温(39 40)以上常伴寒战,小儿伴惊厥。 见于:疟疾、大叶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药物反应等2)缓升型:体温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见于:伤寒、结核、布鲁菌病等。,2. 临床过程及特点,2. 临床过程及特点,(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中枢不再发放寒战冲动,皮肤血管转为舒张皮肤发红发热、呼吸急促、出汗增多散热增加产热与散保持相对平衡。,(3)体温下降期病因消除致热源减弱体温中枢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产热减少体温降至正常 。(1)骤降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 常伴大汗淋漓,如:疟疾、肺炎球菌肺炎、输液反应等。(2)缓降型: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2. 临床过程及特点,五、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体温记录及生理波动,早晨略低,下午略高,24h1,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稽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驰张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间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波状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现律地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不规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注 意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故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六、伴 随 症 状,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2、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3、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4、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六、伴 随 症 状,六、伴 随 症 状,5、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6、出血可见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斑疹伤寒等;也可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六、伴 随 症 状,七、问 诊 要 点,1.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热度高低、 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2.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3. 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 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5.诊治经过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谢谢,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 两大类,而以 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 和 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 ; ; 。 5各种病原体如 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 ; ; 。 7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 。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代谢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 8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 。 9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 、 、 、 。 10.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维持在 达数天或周,24小时内波动 ,常见于 、 、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 3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4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 5高热是指39.141。( ),三、选择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