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一、(2017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89题。(11分)从军北征 从军行 (其四)李益 王昌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两首边塞诗各自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9这两首诗,首句意象、意境相似,在诗中表达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8李诗表达了从军将士对故乡的思念。2分;“偏吹”二字表明很多人都在吹奏行路难这首悲凉哀婉的曲调,折射出将士行路的困苦和背井离乡的悲伤;“一时回首”共同望月,怀乡思亲,动作之齐整表达了将士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出任意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王诗表达 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分;黄沙百战,金甲穿破暗示了战争的激烈频繁和将士出生入死的情形;不破楼兰终不还以誓言表达了他们报效国家的豪迈之情。写出任意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9作用是不同的。1分。李诗首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和气候,写出了环境的苦寒,营造了荒凉悲怆的氛围,正面烘托征人的思乡之情。 王诗首句既写出戍边环境的艰苦,又营造了迷茫暗淡悲壮辽阔的意境,还暗示了战争局势的紧张压抑,与将士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将士不畏艰难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解析】8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偏吹行路难”“月中看”“黄沙百战”“不破楼兰”作答。【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偏吹行路难”“月中看”“黄沙百战”“不破楼兰”作答。9试题分析:注意诗句的位置,诗句中都在开头,注意是渲染的作用,但渲染什么是不同的,注意集合诗句进行分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二、(2017届福建三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1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台城: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皇宫所在地。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南朝皇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的两座高楼。后庭花:是指南朝皇帝陈后主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1)这两首诗都属于什么思想主题?你认为两首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各是哪个?请简要赏析。(5分)(2)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差异?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5分)怀古诗。韦诗前联中“空”字用得最妙,有“白白地”“徒劳地”之意。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寂寞地叫着。一个“空”字既客观表现了台城如今破败荒凉的景象。刘诗前联中最传神的字是“竞”,有“竞相”之意。它用道出了六代的奢华无比,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 (以上每点各1分)(2)(6分)思想内容上:韦诗重写今日之破败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刘诗重写昔日之荒淫无度,暗含对晚唐统治者的讽谏。(以上每点各1分)表现手法上:韦诗融情入景。借细雨、江草、啼鸟和堤柳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充满了昔盛今衰的感伤情绪。(拟人。“无情”柳不管人间兴亡,反衬出人的追昔抚今的无限伤感。) 刘诗借古讽今。指出亡国的原因是陈后主奢侈荒淫,暗含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对比,将昔日繁华之景与眼前荒凉破败之象对比,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情。)(两首诗能够各答出一点并都加以分析,即可得4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语言鉴赏能力。分析时,可由诗歌标题判断出属于“怀古诗”。第二问,可抓住“空”“竞”字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空字表现了台城的破败荒凉;竞字,表现的是六代皇宫的富丽堂皇。【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三、(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秋霖张维屏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注】秋霖:秋天的淫雨。8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6分)9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案】8点出“独眺”后,紧扣“眺”字写自己的所见,共有六幅画面:秋雨秋空低沉,寂寥南飞大雁(仰视),空蒙江面无舟(俯视),路滑征夫远骑,闺房思妇落泪,阴霾秋雨损害作物。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答1点给1分,答对5点给6分。)9在尾联,作者用“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2分)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3分)【解析】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首联主要景物:秋雨、大雁、江面、路、作物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9【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四、(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苏秀道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8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8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2分)。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3分)9特点:雨大,及时。(2分)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2分,两点即可。)【解析】8试题分析: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晴不雨,秋禾枯焦。现在“且喜溪流岸岸深”,“无田似我犹欣舞”。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9【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五、(2017届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苏轼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雪。一送西飞雁。【注】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14词的上片“莫唱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15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6分)【答案】14“阳关”指送别之歌,“莫唱阳关”,直接抒写出别而不伤的旷放之情,奠定了本词通脱的感情主调;“秦山禹甸”突出会稽是一个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好地方,间接表达出劝留之意,使情感表达推进一层。15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莫唱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用典的作用,首先应明确典故为何,然后分析对情感抒发的作用。阳关:即【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对于典故题,具体可分三步作答:第一步,找到典故来源。平时复习中,对诗歌中出现过的典故一定要有所积累,如“陶朱”指富商,“杜康”是酒的代称,“鸿鹄”指志向高远的人,等等。第二步,辨明用典形式。搞清作者与典故的关系,是用来自比,还是对比衬托,紧紧抓住二者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作答。第三步,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应先指出两处典故,“阳关”“秦山禹甸”,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应先理解“超脱”之意,再结合下面最后三句的内容、表现形式来分析其表现。“孤帆远”,那辽阔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单单地驶向远方。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启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我默默唱着阳关三叠曲,君合着末章乐曲,一句话也没有,只有共同目送着天际的西飞之雁。“君乱”的“乱”宇,原指歌曲之末章,在这里却成了双关语:一是说友人高唱着阳关曲的末章,因为宴席已终,人将去;二是说词人唱着阳关三叠,已把友人的心绪唱乱了。二人难以道出内心的苦涩,只是凝神地眼望着空中西飞大雁缓缓地消逝在茫茫天际之中。“一送”二字,强调出二人的亲密无间和知己与共,终将难舍难分的送友之情和盘托出。【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 (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简易思维】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 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 诗阐发理由。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比如本题,应先分析“超脱”之意,然后结合后三句具体分析其表现。六、(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虞美人 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8分)【答案】14C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解析】14试题分析: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错误是手法分析错误。9【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七、(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浣溪沙苏 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耦耕,两人各持一犁并肩而耕。使君,指作者自己。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8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9(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得分)【解析】8试题分析:通过诗歌的景物特征词语“雨新”“无尘”“光似泼”“ 气如薰”和表现情感的重点词语“此中人”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通过诗歌的景物特征词语“雨新”“无尘”“光似泼”“ 气如薰”和表现情感的重点词语“此中人”分析情感。9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再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是“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八、(2017届贵州遵义航天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模拟)古诗文阅读及默写(17分)满江红梅吴潜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消息。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长塞管,孤城笛。天未晓,人犹寂。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好把寒英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识。注:吴潜: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南枝:代指梅花。寒英:指梅花。渠:南方方言,他。8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8(内容上)开头一问,引出所写的“梅”(或答:点出题目“梅”),结尾一问说明开头问梅的原因(或答:表明家乡的境况只有梅花知道);(结构上)使词的上下阕首尾呼应(照应)(或答:结构圆合);(艺术上)运用比拟(拟人)修辞(或答:把梅当作人来写),拉近与梅花的距离。(情感上)更突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共6分)9写梅花的高洁却无人识其真颜色,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写梅花与作者一样流落他乡,表现了自己因被贬而思念家乡的情感;写边塞孤城的管笛声使作者在夜晚心事重重,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解析】8【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9【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九、(2017届贵州遵义四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蟹【明】徐子熙 瀚海潮声万泒浑,鱼虾随势尽惊奔。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螃蟹咏(其三)【清】曹雪芹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注】泒(g):水。禹门:龙门。经纬:纵横交错的道路;纲纪、法度。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8. 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5分)9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8徐诗中的螃蟹是不随波逐流,镇定自若,坚毅雄壮的老英雄形象。(1分)“他”身披铁甲,圆睁双目,在寒秋的惊涛骇浪之中屹立不倒,独自捍卫龙门。(2分)曹诗中的螃蟹是个反面形象,“他”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2分)9托物言志(象征),借吟咏螃蟹来表达对老当益壮、正气凛然的“中流砥柱”们的赞美。反衬(对比),用随波逐流、惊慌奔逃的鱼虾与老蟹做对比,反衬出老蟹的镇定自若,凛然无畏。(手法给1分,分析给2分;答拟人、烘托等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8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雄戈老甲”“捍禹门”“无经纬”“空黑黄”“何益”进行分析,注意是螃蟹的外形和行为。【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虽为螃蟹,但可以按人的方式进行分析。9试题分析:注意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先答出手法,然后解释,最后明确艺术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托物言志和反衬的手法。十、(2017届河北沧州一中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答案】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简朴清幽,诗人却能“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品茶、赏烟、闲吟、听竹等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解析】8【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写景的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修辞角度,比喻、比拟、排比、夸张等等;二是动静角度,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三是正面、侧面角度,直接和间接;四是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五是虚实角度,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六是表现手法角度,衬托、渲染、烘托、白描等;七是点面结合角度;八是色彩角度。比如本题中,颔联主要从感官角度和修辞角度进行分析。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给人物定位,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的特点。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这些生活的环境和情趣正是作者性格的写照。【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本题中可以借助环境的描写、意象的选取以及活动的叙述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十一、(2017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上周练(101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秋前风雨顿凉范成大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1)诗中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题目中的“顿凉”?(3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前三句体现了“顿凉”:“如约不须催”,秋天如约而至,说来就来;“两快哉”,风雨迅疾到来,天气瞬间变凉;“暑光如寇退”,暑气像盗寇逃跑一样迅速消退。(2)通过写秋天风雨到来,暑气消退,表达了诗人对天气“顿凉”的喜悦之情;诗人不在意晚年暮景的到来,饮酒、作诗、读书,体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解析】(1)试题分析:首先找到诗歌中的句子,然后分析是如何体现“顿凉”的。【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诗情动”“病眼开”。【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诗情动”“病眼开”。十二、(2017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杜甫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注】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8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8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5分)(答出主要从侧面来描写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9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两种情感,一种3分,共6分)【解析】8【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本题考查的就是侧面的烘托。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情感”“ 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要注意,一是要与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思考,一般来说,具体某一两句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二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中的“天边”“ 同”“ 豁”可以读出本诗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十三、(2017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8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9请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答案】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2分)“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色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3分)9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描述这里自古以来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的夹着野草这一惨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同时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在结构上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深刻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解析】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黯黯”和“大漠”“长河”进行比较。【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意境的不同,注意结合诗句“黯黯”和“大漠”“长河”进行比较。9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以景结情”和“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重点答出艺术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十四、(2017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案】14AC(A项3分C项2分。)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解析】14【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以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以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泉中心运营方案范本
- 临床模型总结汇报
- 管材内部清洗方案范本
- 作业安全管控电工题库及答案解析
- 走进树的王国教学课件
-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一级及答案解析
- 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课件
- 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分享与提升方案
- 3科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左结肠癌术后护理查房
- 静脉输液风险评估
- 水力发电厂生产安全性评价
-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全册整套课件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短歌行(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同步练习带答案
- 球墨铸铁管规格尺寸理论重量表
- 饮食习惯与健康
-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