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_第1页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_第2页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_第3页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_第4页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篇 中国篇 汤永胜 1 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 论语 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性相近 习相远 的教育作用论 认 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 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 成的 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 有教无类 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 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 创设私学 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 平民 只要 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 克已复礼 天下归仁 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 克已 复礼 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 按照周礼行事 最后当于 仁 四 诗 书 礼 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 孔子特别强调了学 诗 的重要性 认为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五 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与思结合 身体力行等几个 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 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 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 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 不在于言辩 而在于躬行 躬行的严格 要 求则是 择善而从 过 则勿惮改 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的教学境界论 2 孟子 孟子 孟子 约前 372 前 289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邹 今山东邹城 东南 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 孔丘之孙 名伋 之门人 其思想学说成 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思孟学派 孟子持 性善说 宣扬 王道 倡言 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 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 2 础 人性本善 善有 四端 即为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 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 人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此四 善端 扩而充之 便形成仁 义 礼 智 四德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因为是我所 固有 所以不学而会 不学而能 是谓 良知 良能 四德 以 仁 义 的节文 智 是对 仁 义 的了解与自觉 讲仁义 目的在实施 仁政 达于 王道 王道 与 霸道 对 立 故 仁政 重教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教得民心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性虽善 可后天 的教育还是重要的 四端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 事父母 不过 孟子所说的教育主要在于 反求诸已 的自我教育 自我修养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在教学思想上 孟子主张坚持标准 主动自得 诲人必以规矩 学者 亦必以规矩 这是讲标准 规矩 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 君 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 这是强调为学贵在主动自得 在教学 方法上 孟子也提出了 言近而指远 守约而施博 以及 盈科 而后进 等思想 3 荀子 荀子 荀子 约前 313 前 238 名况 时人尊而号为 卿 又称孙卿 战国末赵人 劝学 篇较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首先提 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 而是后 天 善假于物 以及 教使之然 的结果 由此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 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蓬能长直 白沙变黑 香芷发臭 均是受所处 环境的影响 而自然现象的启示就是 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 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 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 成人 途径 是坚持 德操 劝学 篇也提示了学习上的一些规律 例如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即是说 学习从前人积累 3 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完全超过前人 另外 劝学 篇还提出了一系列 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 例如 积善成德 用心专一 锲而不舍 学莫便乎近其人 好其人 的思想 等等 性恶 篇专论人性问题 集中批判孟轲的 性善论 系统地阐 述了荀况自己的 性恶论 的基本主张 孟子认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也说 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主张只要扩充人性中原有的 善 端 即可成为 圣人 而荀子强调人的本性中虽无 善端 但有 学习 礼义 的能力 既然 仁义 的能力 既然 仁义法正有可知可 能之理 那么 涂之人也当有 可以为禹 之可能 但是 可以为禹 却未必能为禹 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 其不同远矣 变可能为现 实 关键在后天的努力 所以 荀子鼓励 告诫人们要 伏术为学 专 心一志 4 礼记礼记 礼记 又称 小戴记 或 小戴礼记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礼记 详细记录了秦儒家的重要思想 对古代教育制度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乃至妇幼教育等 均作了全面总结 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 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记礼记 中的中的 学记学记 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 其中也包含荀 子的思想影响 学记 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 第一次从理论 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教育专著 玉 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是故 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 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7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开宗明义地提出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的思想 明确了教育的目的的作用 此外 学记 也分析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 教学相长 的 命题 深化了古代的教学思想 从 学记 中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的教 4 学体制已相当完备 教学规则也相当周密 教学内容丰富 且有严密的 考核制度 礼记礼记 中的中的 中庸中庸 节选 节选 也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其中有些地 方概括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 含有积极的因素 子曰 好学 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 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中庸 的核心是解释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 把学习过程分为 由知到行的五个步骤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前 四者为 达知 后者为 践行 中庸 把 知 分为三种 或 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三者所代表的智力和身份不同 知的程度亦有深浅 但其 知之 的目的 一也 礼记礼记 中的中的 大学大学 一般认为也是儒家思孟不派的作品 但其中 也有荀况学派的影响 大学 通篇的主旨在于说明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起句即点明了大学教 育的三纲领 明明德 就是要通过存养的工夫 把天生的 明德 发扬光大 达到修已之目的 修已为治人 所以要 亲民 亲民 体现了儒家德治与仁政思相 朱熹作 新民 意为推已及人 亦全乎 儒家 修已治人 思想 止于至善 则昌最高目标 何谓 至善 即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昌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也是先秦儒家论理思想的总结和概括 为实现三 纲领 大学 推出了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条目的关键在修身 因为儒家认为修已才能治人 统 治者必须先修其身 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此 大学 首次明确指出了 家庭教育与国家 社会的关系 并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国治而 后天下平 平天下在治其国 欲平天下 须讲 絜矩之道 所 谓 絜矩之道 就是 所恶于上 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 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 毋以先后 一句话 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身教原则和 5 所谓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恕道 只要君子有 絜矩之道 即可 做到上下相安 秩序稳定 国治而天下平 5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广川 今河北景县 人 三大文教思想 其一是罢黜百 家 独尊儒术 他从 天人感应 的观点出发 认为是至上的主宰 王 权是天授的 所以王者须 承天意以从事 儒家强调正定名分 最适 合中央集权政体的需要 所以主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其二是兴太学 以养士 实行有为政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 其三是重视选 举 任贤使能 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 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 荐贤者 赏 荐不肖者罚 官吏的任用和升迁要遵循 量材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 的原则 使真正的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 6 韩愈 韩愈 韩愈 768 824 字退之 郡望昌黎 人称昌黎先生 唐代河南 河阳 今河南孟州南 人 因官至吏部待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 文 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教育家 著作家 著作主要有 昌黎先生集 韩愈把性和情加以明确区分 提出了 性三品 说 上品的人是善 的 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 下品的人是恶的 上品之人经过学习和教育 其善性便可以更加发扬光大 学习与教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 中品的人可塑性比较大 可引导他向上品升华 也可以引导他向下品堕 落 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人又占社会的 大多数 封建统治者应按封建的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这部分人 使之顺 性克情 向上品的人靠拢 对于下品的人来说 教育对他们起的作用虽 然微小 但是他们 畏威而寡罪 可以通过刑威来辅教化之不足 所 以教育对下品之人的 恶性 仍具有重大的改造作用 师说师说 关于教师的作用 韩愈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这就是说 人没有 生而知之 的先知先觉者 所以不可能没有疑难问 6 题 有了疑难问题不去请教老师 这种人是一辈子也聪明不起来的 在 这里 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和老师的作用 关于老师的任务 文章 明确提出 师者 所以传道 受业 解惑也 韩愈还就建立合理的师 生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师生关系并非绝对的 固定不变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进学解进学解 业精于勤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全文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对话 在这场看似交锋的对话 中 韩愈对治学方法进行了阐释 首先 他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他说 业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 刻苦 而其荒废在于嬉戏游乐 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 而其败 毁在于因循荀且 其次 文章还提出为学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 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认为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 没 有博 就不可能有精 没有精 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韩愈一方面 强调博学 提出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俱收并蓄 侍用无遗 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 否则知识浅薄 孤陋寡 闻 要想达到精深的地步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 韩愈又要求精约 提 出读书要 提其要 钩其玄 这就是说 在博学的基础上 还要精益 求精 抓住重点 掌握关键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反对 学虽勤而 不繇其统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的学习方法 7 张载 张载 张载字子厚 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 教育家 世称横渠先生 经学理窟经学理窟 节选 节选 关于学习方法 张载主要有四点主张 一 是立志 人若志趣不远 心不在焉 虽学无成 求学要先立定志向 有了坚定的志向 才有勇往直前的决心 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志向要 远大 志小则易足 易足则无由进 二是勤勉 学习过程是艰苦细 致的脑力劳动 必须勤勉努力 才能有所收获 学之不勤者 正犹七 年之病不蓄三年之艾 今之于学 加工数年 自是享之无穷 如果停 止学习 就如同活人中断人生命 成了木偶人 三是虚心 虚心向他人 7 求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 假使今日问于人 明日胜于人 有何不 可 虚心还可以避免学习中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 心既虚则公平 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 四是存疑 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读书学习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 不仅要在可疑处知疑 还要在看似 疑处求疑 8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 别号紫阳 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人 南宋理学家 教育家 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 有序 朋友有信 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己所不 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已 首先 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的是 明人伦 即封建纲常的 义理 并用之于身心修养 以达到 人人自觉维护封建制度的最终目的 其次 它要求学者按学 问 思 辨 行的 为学之序 去穷理 笃行 再次 空指明了修身之要 处世 接物之要 并把它们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修养的准绳 学校贡举私议学校贡举私议 在这篇文章中 朱熹对南宋的学校教育和 科举制度作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对于科举制度 朱熹认 为 科举考试内容和科目设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当时的科举考试不重 德行义理 而重空言诗赋 往往使人们忘记了 格物 致知 修身 齐 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求学之本 而去追名逐利 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无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 科举制度必须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 有 一是设立会德行之科 取消诗赋之科 二是改革经义进士科考内容 提出将诸经 子 史 时务分科分年考试的设想 并根据不同的考试形 式采取不同的命题要求 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 使饥忘食 渴忘饮 始得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 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读书 须要切已体验 不可作文字 看 又不可助长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 方是先进 朱熹认为为学之道 必须从读书入手 读书即是穷理 是求 8 学的不二法门 对于如何读书 他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后来他的门 人将其归纳为六点 第一 要 循序渐进 第二 要 熟读精思 泛观博取 不若熟读而精思 第三 要虚心涵泳 所谓 虚心 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静心思虑 第四 要 切已体察 读书不能 只在纸面上做功夫 还需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 要超出书本 身体力行 与实践相结合 第五 要 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 发奋刻苦 饥忘食 渴忘饮 读书就像逆水行舟 需要着紧用力 不可放松 放 退一步 则此船不得上矣 第六 要 居敬持志 居敬 就是读 书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 逐句逐字 各有着落 方始好商量 而 持志 就是读书治学要有远大的志向 宏伟的目标 并能以顽强的毅力求其实现 9 陆九渊 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 自号存斋 学者称象山先生 南宋思想家 教育家 语录语录 一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 立心 做人 明理 就 是确认世界都是 理 的产物或表现 立心 即体认万事万物皆由心所 生 要自作主宰 不要执著于一事一物 不要被外面的事物所役使和干 扰 二 学者须先 立志 人惟患无志 有志无有不成者 求学之所 以要立志 是因为常人被声色富贵所陷 良心善性都蒙蔽了 只有立志 才能有所成 无志则不能学 不学则不知道 三 优游读书 读书 不必贪多求快 应以精熟为贵 不懂的地方也不必穷索 可以暂且放过 继续往下看 平易读之 先看能明白的地方 多次读后 不懂处自会豁 然贯通 涣然冰释 四 勇于存疑 读书不能盲信 要 发挥敢于怀疑 独立思考的精神 大胆怀疑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10 王守仁 王阳明 王守仁 王阳明 王守仁字伯安 号阳明 浙江余姚人 明朝中期思想家 教育家 教约教约 从教学程序来讲 他将每日功课分成考德 背书诵 书 习礼或课艺 再诵书讲书 歌诗等五节 从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 9 式来讲 考德是教师在每日清晨用与学生谈话方式进行 目的是检查学 生在家的一言一行有无过失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歌诗则采用观 摩竞赛等方法 每日轮值一班歌诗 其余学生则静听 每五日各班互唱 每月初一和十五学生合唱于书院 习礼采取了与歌诗相类似的办法 每 日轮值一班 其余学生旁观 每月初一和十五学生则全习于书院 与歌 诗稍有不同的是每十日各班互习 诵书讲书则要求学生 不在徒多 但贵精熟 这些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促进 学生间的竞争 11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1868 1940 字鹤卿 号子民 浙江山阴 今绍兴 人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教育家 其著述汇编为 蔡元培全集 等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文中对北大学生提出了 3 点希 望 一 抱定宗旨 为求学而来 二 砥砺德行 注重品 德修养 不惟思所以感已 更必有以励人 以正当之娱乐 易不 正当之娱乐 三 敬爱师友 对教员 以诚相待 敬礼有加 对同学 互相亲爱 道义相勖 这 3 点也是蔡元培为北大学子修 身为学提出的具体要求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类岐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类岐点 在本文中 蔡元培首先论证了新旧 教育的不同 其次 文章介绍了当时国外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的教育思潮 及其成果 批判了国内教育界 尚牢守几本教科书 以强迫全班之学生 的注入式教学法 为此 他提倡实验教育学 建议 第一 须设实验教 育之研究所 第一 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 足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 不匮 第二 则供给教育品者 亦当有种种参考之图画与仪器 以供教 员之取资 蔡元培的 发展个性 崇尚自然 的教育思想 主张解放学生个性 反对封建教育对学生的摧残 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 他倡导按照儿童的 10 身心发展进行教育实验 在教学中反对注入式 提倡启发式 强调学生 的主体性 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12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文濬 后改名为知行 行知 安徽歙县人 近代 教育家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和社会改革事业 留下大量著述 汇编为 陶行知全 集 等 中华教育改进社会改造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华教育改进社会改造乡村教育宣言书 在本文中 陶行知明 确指出 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 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 这里 所谓的 服务 不是像此前在城市里的平民识字运动一样单纯地教农 民子弟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 而是把乡村教育作为改造整个乡村生活的 策源地 也就是 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乡村教师做改造 乡村生活的灵魂 要使乡村教育真正实现这个使命 其前提就是不能 将城市里的那套思路简单挪用到乡村 而是要从乡村管理生活的实际出 发 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 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 范 同时 乡村教师也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 书生型 教师 而必须 具有 农夫身手 科学头脑 改造社会精神 可以说是改造乡村 生 活的实干家 他相信 实施符合乡村生活需求的教育以改造好整个农村 社会 是中国立国的根本大计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陶行知认为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过好的生活就是受好的教育 过坏的生活就是受坏的教育 而教育的根 本意义在于促使生活的变化 学校的培养目标之所以要确定为 第一有 农夫的身手 第二有科学的头脑 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就是为了 让乡村教师不但能适应乡村生活 而且能成为 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在课程设置上也打破了学科课程观 全部课程就是全部生活 没 有课外的生活 也没有生活外的课 在这种新课程观的指导下 教学方法也必须在根本的变革 陶行知 创造性地提出了 教学做合一的 方法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