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秘书官吏和档案工作(下)ppt课件.ppt_第1页
秦汉时期秘书官吏和档案工作(下)ppt课件.ppt_第2页
秦汉时期秘书官吏和档案工作(下)ppt课件.ppt_第3页
秦汉时期秘书官吏和档案工作(下)ppt课件.ppt_第4页
秦汉时期秘书官吏和档案工作(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秦汉时期的秘书官吏 一 秘书官吏的选拔 二 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三 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1 一 秘书官吏的选拔 1 秦朝秘书官吏的来源秦朝 秘书官吏开始列入文官系统其选任途径类似于文官选拔方法 中央政府 开国功臣 六国旧部地方政府 试吏法中央各部和地方郡府 学校培养输送 2 试吏法 是秦朝地方政府的秘书官吏的选用方法 根据各地民意反映 推荐 对地方闲散人才进行调查 了解 然后由县以上官员对地方人才进行面试 口试 选优秀者派至县以下基层当秘书吏员 3 萧何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 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对刘邦战胜项羽 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 作为 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 主张 无为 喜好 黄老之术 4 西周学在官府史官春秋战国学在私门士秦朝学在官府贵族子弟吏师 秦记 5 2 汉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皇帝直接任命皇宫中重要秘书 中书令 和外朝高级秘书 御史中丞 各级秘书人员通过以下途径选任 1 察举 征召 辟除 2 学校培养 6 察举 皇帝诏命大臣 依标准推荐人才进京 由皇帝提出各种政治问题 考其学识 才能 凡对策 射策成绩合格者 即分等授官 其中不少人被任用为皇宫中的秘书人员 征召 皇帝慕其才名 礼聘文人名士为官 辟除 即三公九卿 刺史 郡守等高级官员有权自行聘用僚属 私人秘书无官职 与主官依附关系深刻 7 学校培养 汉武帝创制太学五经博士儒家五经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辞赋书法中国第一所设有书法课程的高级学校 8 五经博士 学官名 博士源于战国 秦及汉初 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 通古今以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教授弟子 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汉初 易经 尚书 诗经 礼记 春秋 每经只有一家 每经置一博士 各以家法教授 故称五经博士 到西汉末年 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 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9 文帝 景帝时 见于记载者 如张生 如晁错 乃 书 博士 如申生 如辕固 如韩婴 都是 诗 博士 如胡毋生 如董仲舒 乃 春秋 博士 10 五经博士 位于山东邹城市的孟府 专供五经博士居住 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11 五经博士的设置 是汉朝廷掌握经学的重要标志 在这以后 经学独占了官学 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 而五经博士成为独占官学的权威 12 二 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1 秦朝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为了保证秘书政治尚的可靠性 严格世袭制 规定秘书官吏必须是史的后代 秦律规定 非史子 毋敢学学室 犯令者有罪 13 2 汉朝秘书的任职资格 两汉的尚书台 御史府等中央秘书机构的一般秘书 需通过严格考试录用 方法 年龄十七以上 背诵籀书九千字以上 并可以写大篆 小篆 刻符 虫书 摹印 署书 殳书 隶书等八种字体 年终试于郡 合格者由郡守送与太史 太史面试之 取优秀者为尚书 掌写文书 14 字体 大篆 小篆 刻符 摹印 15 字体 虫书 署书 隶书 殳书 16 大篆 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 一名 籀文 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 据段注 则含古文在内 见 说文 页七六六 小篆 即秦朝李斯 赵高 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 分别写成 仓颉 爰历 博学 篇 字体有别于大篆 所以称小篆 又一名 秦篆 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 并且通行于当代 所以称为 秦篆 17 刻符 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虫书 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 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 有的像虫 而鸟也称羽虫 所以称为虫书 摹印 是刻写在印材上的字体 印材有大小 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 这就为什么称 摹印 的道理 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 18 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殳 sh 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 殳是一种兵器 隶书 是由秦始皇命下杜 今陜西省长安县南 人程邈所作 这种字体书写便捷 辅助篆书的不及 19 三 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1 秦朝的 五善 五失 考核法这是在 明主治吏 而后治民 思想指导下 制定了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 吏道 凡为吏之道 必精洁正直 谨慎坚固 审悉无私 微密纤察 安静毋苛 审当赏罚 20 五善 忠信敬上 忠顺朝廷 尊敬上司 清廉毋谤 廉洁奉公 任劳任怨 举事审当 办事谨慎 妥当 喜为善行 多做好事 利国利民 恭敬多让 谦虚做事 诚恳待人 21 五失 夸以迣 夸夸其谈 滥唱高调不务实 chi 贵以大 自我吹嘘 不实事求是 擅制割 独断专行 飞扬跋扈 犯上弗知害 目无王法 犯上作乱 贱士贵贝货 轻视士人 贪婪好利 22 秘书官吏凡做到 五善 而无一失的 予以升迁 如果有一失或多失 予以降职 罚款 罢官直至处以死刑 23 2 汉代的 常课 和 集簿 汉朝 中央政府部门的主官对秘书官吏每年考核一次 称之为 常课 或 小考 每三年一次 大课 即大考核 常课 小课 以秘书官吏的德行 勤懒 是否忠顺朝廷 忠于主官 勤于职守为标准 对其一年的工作作出评定 好为 最 差为 殿 大课 是根据三次小考的成绩予以综合 或奖或罚 24 县的秘书官吏由县令考核 对县丞以下吏员 考核期实绩 予以记录 这种记录称 集簿 根据考核的结果施行赏罚 总之 汉朝已经建立起了对秘书官吏由各级主官定期考核的制度 25 三 秦汉时期文书档案工作 秦始皇推行 书同文 政策 小篆 隶书等字体先后出现 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文书的书写材料 毛笔和纸产生 这些因素推动了文书工作的发展 一些文书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得到制定 并被订入法律条文之内 26 秦汉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 一 文书工作制度 二 文书文体 三 档案工作 27 一 文书工作制度 1 行文规定2 书写格式3 避讳制度4 文书运转程序5 文书校勘制度6 用印制度7 公文传递制度 28 秦汉时期的文书载体 以简牍为主 缣帛为辅 汉朝出现了纸质文书和铁质文书 据考古出现 在陕西西安市郊的霸桥 陕西扶风 肩水金关烽寨遗址等处 都发现了西汉的麻纸 絮纸 史载刘邦在位时 高祖 又与功臣剖符作折誓 丹书铁契 金匮石室 藏之宗庙 铁契又称铁券 是皇帝将封赏勋臣宿将的记录镌刻于铁片上形成的文书 29 1 行文规定 有事请 必以书 毋口请 毋羁请 秦政府规定 凡须行文请示之事 必须书面上报 不得口头或托人代办 30 2 书写格式 秦汉的下行文格式比较自由 正文一般要求由缘由 内容 要求等部分组成 文尾使用公文专用语 如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如 求贤诏 议佐百姓诏 令二千石修职诏 求茂才异等诏 31 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 伯者莫高于齐桓 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 岂特古之人乎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士奚由进 今吾以天之灵 贤士大夫 定有天下 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 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 而不与吾共安利之 可乎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32 秦汉时期 对上行文格式有了要求 P94秦朝 文首必须自报官职 爵位 姓名 然后 些 臣昧死上言 或 臣昧死再拜上言 汉代 上书者须在自己的姓名前加上 粪土臣 草茅臣 草莽臣 三字 以示卑恭 33 议郎粪土臣邕顿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辞情何缘复达 臣死期垂至 冒昧自陈 乞身当辜戮 免质不并坐 则臣死之日 更生之年也 唯陛下加餐 为万生自爱 臣邕死罪 後汉 蔡邕y ng传 34 3 避讳制度P94 汉语大词典 给避讳的定义是 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 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避讳的种类繁多 方法多样 并在发展中逐渐融入古代社会的统治制度 古代文人深受其影响 在流传至今的古文献中 避讳之迹处处可见 35 历代王朝的讳制或弛或密 讳禁或宽或严 据其政治需要而有其独自的特点 但就避讳方法而言 可有以下几种 改字法 改字 就是对君主以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代替 这种方法从秦 汉开始使用 历代沿用不废 36 秦始皇名 政 史记索隐 在 秦楚之际月表 端月 下注称因避始皇讳 改 正月 为 端月 又 一九七五年底 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考古发掘战国末至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 有一批叫做 语书 的竹简 其中几处遇到 正 字 都作 端 字 如 以矫端民心 毋公端之心 等 端 应为 正 显然是为了避始皇讳而改的 但在 史记 李斯列传 将军恬与扶苏居外 不匡正 宜知其谋 并不讳 正 37 汉书 高帝纪 中 东汉人荀悦对刘邦的避讳解释为 讳邦 字季 邦之字曰国 颜师古又进一步解释 邦 之字曰 国 者 臣下所避以相代也 邦 与 国 为同义互训之字 38 秦汉时期的书写格式和避讳制度 明显表现出尊君抑臣的特点 而且在以后被历代王朝所沿袭 直至清亡才告终 39 4 文书运转程序 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政府 州郡 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环节 公文转呈 公文下达 公文批复 例如 居延汉简甲乙编 一二 一枚木牍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 40 这两件简牍文书说明 第一 从中央到地方 对收文 发文都详细注明年 月 日 时辰 规定须将收文日期 地点上报 各级经办的秘书都须签名 说明汉代公文的牵手 签发制度已很严格 第二 对诏书和中央政府的下行文 各级收文单位都层层转发 并根据来文精神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作出具体指示 说明汉代已有了公文转发制度 41 5 文书校勘制度 秦朝规定 文书草拟完毕 须校勘无误方可发出 抄转文书也须校勘 并应作记录 这一制度保证了文书在运转过程中能始终保持其准确性 42 6 用印制度 秦朝规定皇帝之印称 玺 百官的印章称印 根据官员官职的高低 授予不同质地和系扎不同色彩之绶的印 印的质地有金 银 铜 授的色彩有紫 青 黑 黄 秦朝玺印的广泛使用和用印制度的统一 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各级各类文书控制之严 它是君主集权制的必然产物 43 7 公文传递制度P97 凡皇帝颁布的诏书 制书和标明急字的公文 必须立即发出 收受者立即向下一站传送 不急的也须当天发出或传送 不得过夜 44 总之 秦朝的文书工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 以刑罚的手段强制秘书人员执行 遵守 这一方面说明了统治者对秘书工作的高度重视 严格控制 另一方面说明了秘书工作制度已初步确立 45 二 公文文体 秦朝 李斯提出建议 命为制 令为诏 臣子向皇帝上书 呈文统称 奏 获得秦始皇允准 从此 制 诏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专用公文文体 奏成了臣子呈皇帝的专用公文文体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最高统治者明文规定公文文体 46 1 皇命文书 下行文 秦朝 制 也称制书 是皇帝颁布重大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诏 也称诏书 是皇帝发布的一般性命令 训示 答复臣下上奏 或皇帝继位 逝世时颁布天下的文书 47 制和诏的区别 命为制 令为诏 命是重大的 有关全局性的命令 令为一般的 局部性的命令 所以 制书的规格高于诏书 48 汉代 又增加了下行文的种类 文心雕龙 诏策 一曰策书 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 四曰戒敕 制书和诏书沿袭秦朝 策书 戒书为增设 策书 用于册封或罢免诸侯王 三公大臣的亡命文书 一般书写与两相连的竹简上 戒书 也称敕 起初为皇帝教诲 训诫刺史 太守即三边营官地方军政长官的文书 后来 凡对京外官员的诏谕也用此文体 诏记 皇帝的手诏 诏令 49 2 上行文 臣子上呈皇帝的文书 奏 臣下评议政事 陈述政见 弹劾官员的报告 章 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 表 官员向皇帝陈述时期的文书 凡论陈 劝请 陈乞 进献 荐举 庆贺 请安 讼礼 弹劾军用表 50 疏 也称上疏 类似表 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皆可用 一般多用于对朝政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 其特点分条陈述 议 也称驳议 是臣下抒发意见的形式 作为官员向皇帝陈诉不同意见之用 状 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或申诉所用的文体 书 官员 吏民向皇帝报告情况的文书 51 3 各级政府的下行文 汉代各级政府的下行文有 告 王国的诸王 公侯向下属发出的公文 令 中央政府向下属发出的命令性文书 教 官员向吏民发布的文书 敕 官员向下属发布的文书 52 4 平行文 汉代 各级政府之间的平行文有 檄移 各级官署和部门之间通行的平行文书 品约 郡 县 侯官 侯长等同级官署之间互相往来的文书 或共同签订的公约 53 5 机密文件 汉代 保密的公文主要有 封事 密封的奏章 和檄 用于军事命令或重要通报的机密文书 飞檄 紧急军事文书 都书写于加长的竹简上 54 6 公开张贴的文书 榜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 露布 也称露板 是各级官署为了使四方官民迅速知晓其内容而不加封检 公开张贴于宫门 城门及交通要道的文书 类似于今天的告示 最早源于军中 后推广为各类文书所用 扁书 类似露布的公开张贴的文书 板檄 用来公开传递 宣示 类似于露布的公文 55 秦汉公文文书的特点与影响 公文在秦汉帝国行政管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帝国庞杂的行政事务又有力地促进着公文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二者相辅相成 终于使公文制度日臻成熟 它不仅对秦汉官僚制行政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且也奠定了整个古代中国公文制度的基础 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 秦汉公文运转与权力行使也显示出时代特点 56 第一 中央公文运转环节相对简便 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 不必经九卿绕行 而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 第二 地方行政机构有较多的公文处理权 大量的公文运转在郡一级就完成了 一郡事务大多通过一年的上计文簿呈报中央即可 57 第三 公文处理有较强的科学性 中央有 廷议 期会 等形式来讨论如何处理公文 地方有 期会 兼行 等方式来议论公文和发布公文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的独断专制 第四 公文格式相对简单 上行文书中给皇帝的章奏除 昧死言 外 客套虚语不多 其它上行文书或平行文书也仅书 敢言之 即可 而下行文书往往径言 告某某 直截了当 58 三 档案工作 1 档案的收集2 档案的利用3 档案库的建立4 档案保护制度 59 1 档案的收集 秦朝 在灭六国中 从政治利益出发 有选择的收集档案材料 汉代 更加重视档案的收集 60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秦为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一套尊君抑臣的封建 制度 秦以法为治 尤重律法档案 重要者均立正副本 正本藏于中央禁室 封以禁印 由少府的尚书管理 不准私启 凡私入禁室改一字者 处以死刑 副本存丞相 御史大夫府与地方州县 设法官 法吏管理 61 秦的舆图和户籍档案 亦存丞相 御史大夫府 由柱下史专管 秦始皇5次出巡 于7处立石刻 存世者有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 秦代主要是舆图和人物画像 秦统制时期不准民间收藏战国时期六国的史书和历史档案 采取 烧灭 涤除 的政策 因为在档案典籍中记载了秦国对他国攻战的史实和六国对秦的指斥和讥讽 秦始皇于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 下 焚书令 焚烧了大批古代档案和六国的档案和典籍 不去者 医药 卜筮 种树之书 并规定 令下三十日后不烧者罚做长城劳役4年 以古非今者灭族 62 汉统治者对待历史档案的态度与秦不同 刘邦等在起义过程中就注意收集秦代档案 义军入咸阳 萧何独入秦丞相 御史府收集保护了秦的律令图书 在巩固汉代政权中起了重要作用 汉初 叔孙通制朝仪 萧何定汉律 韩信申军法 张苍定章程都依据和参考了秦代旧档 张苍本为秦专管档案的柱下史 熟习天下图书计籍 备受汉王重用 63 汉历朝皇帝在宫内外设馆置阁典藏档案和图书 汉初 萧何建保管收集的秦档 设保管图籍秘书 由御史中丞主管 东汉有 学者称之为 老氏藏室 两汉还有天禄 麒麟 石室 宣明 鸿都诸阁库 这些馆库收藏的档案 图书均极宏富 它们既是档案 图书库 也是群儒议定五经 校勘书籍 从事著述的机构 至于皇帝封赏功臣的丹书铁券 仍传统地珍藏在和宗庙里 64 汉代档案库保藏着丰富的档案图籍 为修史著述提供了条件 利用档案修史的突出代表当推司马迁和班固 二人都从事过档案管理工作 司马迁 史记 班固为 兰台令史 汉书 65 2 档案的利用 秦朝利用档案 第一 以法律档案为教材 对官民实行教育 以达到推行法治 巩固王朝的政治目的 第二 利用版籍档案 巩固秦王朝的统治 66 汉代对地图档案的利用第一 用于行政管理和征收赋税等统治活动 这是从萧何获取秦地图为军队供应军粮等开始的 从此 汉军每夺取一地 总要以地图 户籍为接管对象 地图和户籍一同被用来作为行政管理的工具 御史大夫职责的变化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秦汉之前 御史原为史官 秦时具有了保管地图档案的职责 成为丞相的副官 地位越来越高 汉时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 因为御史大夫掌管图籍档案 了解各地方的情况 知道各地土地多少 户口多少 所以做监察官他们最有发言权 也便于行使监察的权力 67 第二 用于军事活动 西汉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 汉武帝准备攻打闽越 就在兵马粮草一切齐备 大军即将出发之际 淮南王刘安匆匆上书劝阻 说是汉武帝所掌握的闽越地图粗糙不够准确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长不过数寸 其间实际误差却是 数百千里 这种用于军事活动的地图在考古中也有发现 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驻军图就是一例 而东汉光武帝于公元26年在刚攻下的城楼上展现一幅大地图的情景 则更能说明战争与地图的关系 68 第三 用于执法活动 据 周礼 天官冢宰 载 闾里之中有争讼 则以户籍之版 土地之图听决之 汉代亦是如此 如西汉成帝时丞相匡衡就以 专地窃土 的罪名被贬为庶人 在给匡衡定罪的过程中 地图 图籍 档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 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汉武帝太始二年 齐人延年上书言 河出昆仑 经中国 注渤海 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 可按图书 地图档案 观地形 令水工准高下 开大河上领 出之胡中 东注之海 如此 关东长无水灾 书奏 上壮之 说明当时地图档案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69 第五 用于地学研究 如公元前126年 汉武帝查阅古图籍 决定把黄河发源地称为昆仑山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六 用来修史 70 3 档案库的建立 西周天府秦朝藏府 zangfu 书府汉朝石渠阁兰台东观 71 石渠阁是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 由汉初丞相萧何主持建造 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刘邦军进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 之所以叫石渠阁 是因为建筑特点得名 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 渠中导入水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