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副立井防突技术措施_第1页
2#副立井防突技术措施_第2页
2#副立井防突技术措施_第3页
2#副立井防突技术措施_第4页
2#副立井防突技术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5 页 目目 录录 编制依据 2 一 基本情况 3 二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4 1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4 2 区域防突措施 4 3 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4 4 区域验证 4 三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5 1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5 2 工作面防突措施以及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7 四 安全防护措施 8 五 组织措施 10 六 组织保障措施 11 七 附图 12 八 附件 12 第 2 页 共 15 页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2011 年版 煤矿安全规程 2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3 石壕煤矿 2 副立井井筒设计图 4 石壕煤矿 2 副立井井筒检查钻孔实际柱状图 5 石壕煤矿 2 副立井井筒检查钻孔竣工报告 6 石壕煤矿 2 副立井地质说明书 第 3 页 共 15 页 一 基本情况一 基本情况 1 井筒位置 石壕煤矿 2 号排矸立井位于綦江县南侧 方位角 180 直距县城 57Km 石壕镇西 北侧 方位角 315 直距 230m 行政区辖属綦江县石壕镇石壕村 井筒检查孔位距井井筒 中心 9 91m 方位角 132 1 2 井筒上 下关系设计 2 号排矸立井中心北京直角坐标为 X 3159400 Y 36370399 Z 916 5m 下井口中心点底板高程为 60m 井筒深度 856 5m 立 井净径为 6 5m 立井从嘉陵江组地层开挖 穿过飞仙关组 煤系地层 龙潭组 进入茅口 组地层 井筒需穿入茅口灰岩约 98m 合同要求井检查深度大于井筒深度 20m 根据合同约 定 最终将终孔井深定为 876 50m 3 石壕煤矿 2 号排矸立井位于赶 水 习 水 公路旁 井口直距公路不足三百米 立井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往石壕镇 路程约 0 47km 210 国道赶 水 习 水 支线通过打通镇 和石壕镇 以石壕镇为起点 北至打通镇 11km 赶水镇 33km 綦江县城 94km 重庆市市中 心 185km 南至温水镇 22km 习水县城 66km 桐梓县城 116km 由打通镇通过矿区公路向东 北行约 20Km 至安稳镇 然后可接渝黔高速和 210 国道 区内交通虽以公路运输为主 但十 分方便 4 构造 井筒区属松藻矿区 松藻矿区从区域构造上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与沉降带之间 按 1976 年成都地质学院所编 四川省构造体系图 的划分 应属四川沉降褶皱带东缘即川东 褶皱带与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西缘交接部位 北东侧属川黔南北构造体系 南西侧属北东向 华复式构造体系 区内主要控制构造 为酒店垭背斜和桑木场背斜 酒店垭背斜位于贵州省桐梓县酒店垭至罗猴田一带 轴向 NE 10 15 其西翼发育 一组平行二级褶皱 有尧龙山向斜和箭头垭背斜 在南西翼又发育一组平行的三级褶皱 即 两河口向斜 羊叉滩背斜 大木树向斜和鱼跳背斜 上述五个次级褶皱和南段桑木场背斜构 第 4 页 共 15 页 成了松藻矿区内主要构造 由于松藻矿区的特殊部位和所受东西向地质应力作用 引起地壳 表层不均匀滑动 形成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 在弧顶部份由于转折的曲率大 横张性断层较 发育 井筒区位于羊叉滩背斜南西末端的西翼 大木树向斜南西末端的东翼 地层倾向 270 290 倾角 10 15 属单斜构造区 据地表调查及钻探资料 区内未发现大的断 层及次级褶曲 井筒区构造简单 二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二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1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将该区域 M6 M7 M8 M11 M12 煤层划分为突出危险区 2 副立井井筒掘进过 M6 M7 M8 M11 M12 煤层前必须执行防突措施 并检验验证均达标 后方可进行 2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 2 副立井预抽钻孔设计 12 个钻场 213 个钻孔 钻孔布置方式 场间距 孔间距 3m 3m M6 煤层控制帮外 23 7m 以上 M7煤层控制帮外 22 2m 以上 M8煤层控制帮外 19 6m 以上 M12煤层控制帮外 14 2m 以上 钻孔终孔于 M6 煤层顶板 1m 控制 M6煤层预抽 面积 2834m2 控制范围内瓦斯储量为 43576m3 控制 M7煤层预抽面积 2406m2 控制范围内瓦 斯储量为 50165m3 控制 M8煤层预抽面积 1809m2 控制范围内瓦斯储量为 212515m3 控制 M12煤层预抽面积 1472m2 控制范围内瓦斯储量为 49012m3 预抽钻孔于 2010 年 5 月开始在 2 副立井抽放联络巷内施工 钻孔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 地压 瓦斯压力等影响 钻孔施工过程中垮孔严重 使钻孔抽采效果差 从 2011 年 3 月开 始对钻孔进行重新透孔接抽 2 副立井预抽钻孔于 2011 年 4 月透孔完毕后重新封孔抽放 目前抽采负压为 1111 抽采浓度 42 至 2011 年 6 月中旬 累计抽放时间 346 天 累计抽 出瓦斯量 332456m3 抽出率为 85 07 3 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根据 防突规定 要求 于 2011 年 6 月上旬 在 2 副立井抽放联络巷施工 8 个揭煤区 第 5 页 共 15 页 域措施效果检验钻孔 分别对 M6 M7 M8 M11 M12 煤层 采取钻屑指标法和直接测定煤 层残余瓦斯含量 进行区域效果检验 测得 K1 为 0 2 0 35 S 值为 12 13 5kg m 残余 瓦斯含量 W 为 5 12 7 65m3 t 均小于 8 m3 t 详见区域措施效果检验钻孔竣工图 钻孔 施工过程中无喷孔瓦斯异常等现象 因此综上所述 2 副立井区域措施效果检验为措施有效 4 区域验证 区域验证 采用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方法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 进行区域验证 详见 工作面预测 三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三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1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1 M6 M7 M8 M11 M12各煤层顶板上 5 0m 垂距至各煤层底板下 2m 垂距段为防突 执行工作面防突措施 2 揭 M6煤层技术措施 揭 M6煤层第一轮预测 5m 2 号副立井井筒由上往下掘进垂深 704m 碛头距 M6 1 煤层顶板上 5m 垂距时 施工揭 M6 1 3煤层预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8 个 其中 1 4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5 8 孔以井 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见煤 后每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允进 3m 循环单进不大于 1 5m 至 M6 1煤层顶板上 2 0m 垂距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究措施后再定 揭 M6煤层第二轮预测 2m 碛头距 M6 1煤层顶板上 2m 垂距时 施工揭 M6煤层预 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8 个 其中 1 4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 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5 8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见煤后每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第 6 页 共 15 页 预测不超标 揭开 M6煤层 揭煤当班循环单进不超过 2 5m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 究措施后再定 临界指标 K1 0 5 喷孔等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揭开煤层后 根据现场揭露煤层实际情况从新设计沿煤层施工过煤门钻孔 3 揭 7 煤层技术措施 揭 M7煤层第一轮预测 5m 2 号副立井井筒由上往下掘进垂深 711 2m 碛头距 M7 1煤层顶板上 5m 垂距时 施工揭 M7 1 2煤层预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8 个 其中 1 4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 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5 8 孔 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 见煤后每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允进 3m 循环单进不 大于 1 5m 至 M7 1煤层顶板上 2 0m 垂距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究措施后再定 揭 M7煤层第二轮预测 2m 碛头距 M7 1煤层顶板上 2m 垂距时 施工揭 M7煤层预 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8 个 其中 1 4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 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5 8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见煤后每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揭开 M7煤层 揭煤当班循环单进不超过 2 5m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 究措施后再定 临界指标 K1 0 5 喷孔等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揭开煤层后 根据现场揭露煤层实际情况从新设计沿煤层施工过煤门钻孔 4 揭 8 煤层技术措施 揭 M8煤层第一轮预测 5m 2 号副立井井筒由上往下掘进垂深 723 8m 碛头距 M8 煤层顶板上 5m 垂距时 施工揭 M8煤层预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 第 7 页 共 15 页 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12 个 其中 1 8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9 12 孔以 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见 煤后每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允进 3m 循环单进不大 于 1 5m 至 M8煤层顶板上 2 0m 垂距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究措施后再定 揭 M8煤层第二轮预测 2m 碛头距 M8煤层顶板上 2m 垂距时 施工揭 M8煤层预测 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12 个 其中 1 8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 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9 12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见煤后每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揭开 M8煤层 揭煤当班循环单进不超过 2 5m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 究措施后再定 临界指标 K1 0 5 喷孔等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揭开煤层后 根据现场揭露煤层实际情况从新设计沿煤层施工过煤门钻孔 M8煤层过 煤门循环单进不大于 1m 5 揭 11 煤层技术措施 揭 M11煤层第一轮预测 5m 2 号副立井井筒由上往下掘进垂深 746 2m 碛头距 M11 煤层顶板上 5m 垂距时 施工揭 M11煤层预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 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8 个 其中 1 4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5 8 孔以井筒中心 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预测钻孔见煤后每米 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允进 3m 循环单进不大于 1 5m 至 M11煤层顶板上 2 0m 垂距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究措施后再定 揭 M11煤层第二轮预测 2m 碛头距 M11煤层顶板上 2m 垂距时 施工揭 M11煤层第 第 8 页 共 15 页 二轮 M12第一轮预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12 个 其中 1 8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 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其中 钻孔 1 3 5 7 号只穿 过 M11煤层 钻孔 2 4 6 8 必须穿过 M12煤层 9 12 号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钻孔均穿过 M12煤层 预测钻孔见煤后每 米取样测定 K1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揭开 M11煤层 并按照过 M11煤 层煤门的方式进至 M12煤层顶板 2m 垂距再预测 揭煤当班循环单进不超过 2 5m 若预测超 标 停止作业 待研究措施后再定 临界指标 K1 0 5 喷孔等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揭开煤层后 根据现场揭露煤层实际情况从新设计沿煤层施工过煤门钻孔 6 揭 12 煤层技术措施 揭 M12煤层第二轮预测 2m 碛头距 M12煤层顶板上 2m 垂距时 施工揭 M12煤层第 二轮预测孔 预测孔采用 75 型钻机配 42 或 50mm 钻杆施工 孔径 65 87mm 预测钻孔 8 个 其中 1 4 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3 25m 的圆弧的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8 75m 的范围 即立井井筒巷帮外 5 0m 5 8 号孔以井筒中心点为圆心 半径为 1 5m 的圆弧的 上开孔 控制半径为 3 75m 的范围 钻孔均穿过 M12煤层 预测钻孔见煤后每米取样测定 K1 值 并观察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预测不超标 揭开 M12煤层 揭煤当班循环单进不超过 2 5m 若预测超标 停止作业 待研究措施后再定 临界指标 K1 0 5 喷孔等施工中的动力现象 揭开煤层后 根据现场揭露煤层实际情况从新设计沿煤层施工过煤门钻孔 7 M6 7 8 11 12 煤层在施工揭煤预测孔 过煤门预测孔和施工探眼 炮眼 锚 杆 井壁浇筑或出矸等井下一切工作时 出现指标超标 喷孔 瓦斯异常涌出等现象 必须 立即停止施工 撤出人员 研究措施进行解决 第 9 页 共 15 页 2 工作面防突措施以及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工作面防突措施以及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若工作面预测 区域验证 超标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另行补充工作面防突技术措施和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设计并执行 四 安全防护措施四 安全防护措施 1 立井井筒施工进入揭煤前 必须按规定安设瓦斯监测传感器 工作面断电点瓦斯浓 度为 1 5 回风断电点瓦斯浓度为 1 0 2 进入 M6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至过完 8 煤层底板 2m 垂距止和进入 M11 煤层顶板 5m 垂 距起至过完 12 煤层底板 2m 垂距期间 进入立井内的所有人员必须携带压缩氧自救器 3 在揭煤区域内 现场察看是否采用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采用锚网喷 施工锚杆间排 距 0 8 0 8m 18mm L 2 5m 的树脂锚杆 Z2835 型树脂锚固剂 3 条 根 4 巷道底板距 M6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至过完 8 煤层底板 2m 垂距止和进入 M11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至过完 12 煤层底板 2m 垂距期间 必须按揭煤防突措施相关规定组织掘进施工 5 在距井底 1 5m 高度位置安设 2 箱可快速撤出的压风自救器 放炮时撤出 人员进入 井筒内施工时恢复 压风自救器附近严禁有任何杂物 并随时保持有压风 每个面罩压风量 不少于 0 1m3 min 严禁厢体用绳子捆绑 6 执行防突工序当班 防突员和当班打孔人员必须对安全状况和安全设施进行检查 若有一项不符合规定 当班禁止施工防突钻孔 7 施工防突孔时人数不超过 3 人 其中钻工 2 人 防突员 1 人 8 执行防突打孔时 井筒内和井口周围及引风道 20m 范围内严禁安排其它作业 且安 排专职人员警戒 并布置距离井口边沿 20m 警戒线 警戒线上间距 10m 贴上 正在打钻 严 禁入内 警示标 9 打孔当班负责人和防突员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斯报警仪 并将其吊挂在回风侧 当瓦 斯浓度达到 1 0 时 立即停止打眼 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 并向值班人员汇报 值班人员 汇报相关领导 第 10 页 共 15 页 10 施工防突钻孔时钻进速度不大于 1 0m min 并保证匀速钻进 11 在施钻过程中若出现喷孔 卡钻 吸钻 抱钻 瓦斯忽大忽小 瓦斯持续上升 响 煤炮等动力现象时 必须立即停止作业 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 并向值班人员汇报 值班人 员汇报相关领导 12 掘进时 必须严格按技术负责人审批的防突报告单进行作业 严禁超掘 每班班长 认真核实防突进度 并填写在防突动态牌板和现场原始记录本上 13 井筒内施工防突孔或进行其它作业时 与地面的信号必须保持畅通 地面必须设有 专人值守绞车和信号 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 人员及时撤出 14 揭煤期间放炮站岗 断电 撤人规定 1 当竖井在 M6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至过完 8 煤层底板 2m 垂距止和进入 M11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至过完 12 煤层底板 2m 垂距期间范围掘进时 严格执行远距离撤人断电放炮措施 放炮地点设在地面放炮室 距离井口 20m 并在井口周围 20m 处设置警戒 放炮前 切断警 戒范围内的一切电源和清除所有火源 2 放炮时必须严格执行 一炮三检 三人连锁放炮 和 放炮请示汇报制度 经地 面值班人员同意后 方可进行放炮 放炮 30 分钟后 并且炮烟回出地面以后 检查瓦斯浓 度在 1 以下时 方可由当班班长 瓦斯检查员 放炮员进入井底检查 无异常情况 其他 人员方可进入井筒内作业 3 当竖井掘至 M6 7 8 11 12 煤层顶板 2m 垂距 采取全断面一次揭开 M6 7 8 11 12 煤层 放炮地点设在地面放炮室 距离井口 20m 并在井口周围 20m 处设置警戒 放炮前 切断警戒范围内的一切电源和清除所有火源 距离井口 20m 范围内严禁有失爆或不防爆电器 设备 揭开煤层当班和过 M8 煤门放炮时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统一指挥 并有矿山救护队员 在指定地点值班 第 11 页 共 15 页 放炮 30 分钟后 并且有炮烟回至地面 检查瓦斯浓度在 1 以下 由矿山救护队员从 值班地点出发进入井底进行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确定恢复停送电 排放 瓦斯等具体措施 揭穿煤层后 M6 7 11 12 煤层至少停工 8h M8 煤层至少停工 24h 以 上 才能恢复工作 具体复工时间由项目经理决定 15 每放 1 槽炮后 当班跟班人员必须对整个碛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如碛头出现地质 构造及其它异常情况等 必须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汇报 待采取补救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16 M6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至过完 8 煤层底板 2m 垂距止和进入 M11 煤层顶板 5m 垂距起 至过完 12 煤层底板 2m 垂距期间范围内 严禁动用风镐作业 17 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局部扇风机为 2 30KW 对旋式轴流风机 局部通风机 的安设 检查必须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 的规定 18 2 副立井施工进入揭煤前 由项目部组织一次全面检查验收 且合格后方可进行揭 煤工作 19 凡本措施未涉及到的严格按 煤矿安全规程 2011 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松藻煤电公司防突实施细则 松藻煤电公司防突实施细则 及 石壕煤矿 2 号副立井 施工组织设计 等相关规定执行 五 组织措施五 组织措施 1 2 副立井揭煤防突措施审签完后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排负责该项工作的工程技术 员对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和防突员进行措施贯彻 所有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考 试成绩必须本人签名 由项目部存档备查 2 执行防突措施当班必须有防突员现场值班 负责收集防突钻孔施工情况及地质资料 防突员不在现场严禁施工防突钻孔 3 测试防突参数的 WTC 瓦斯突出预测仪 必须完好 电源充足 严禁使用带病的或不 完好的仪器测试防突参数 4 所施工的防突钻孔必须按设计参数进行施工 第 12 页 共 15 页 5 防突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和防突措施要求测定防突参数 并如实记录现场情况 严禁弄虚作假 6 2 副立井揭 M6 7 8 11 12 煤层期间 项目部必须对安全措施执行情况进行不定 期的检查 每周不少于 3 次 并做好检查记录 7 防突钻孔施工完毕后 防突员必须及时填绘好防突报告单审签 8 现场防突标记必须保证完好 整洁 严禁随意移动 9 项目部必须随时掌握 2 副立井揭煤期间的瓦斯 地质 煤层变化情况 发现异常必 须立即停止作业 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 研究措施进行处理 10 施工防突钻孔所需的钻杆 钻具必须保证完好 严禁使用质量不合格或不完好的钻 杆 钻具 11 2 副立井掘至距 M6 煤层顶板 5m 垂距至揭穿 8 煤层 距 M11 煤层顶板 5m 垂距至揭 穿 12 煤层 必须 边探边掘 探孔深 2 4m 重点控制煤层走向和倾斜方向最高点煤层准 确控制碛头至煤层实际垂距 探眼另行设计 12 2 副立井揭煤期间 必须保证通风稳定 可靠 风量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要求 每旬 对风筒出口风量进行核实 13 放炮母线由放炮员按照规定进行敷设 每班进行检查维护 14 放炮母线距碛头的距离不得超过 5m 放炮母线不得接触金属 电缆 放炮前 后 放炮母线必须扭结成短路并加箱上锁 放炮员负责 15 2 副立井揭煤期间 每班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失爆检查 一旦发现有失爆现象 立 即通知电工进行处理 在未处理好以前 当班班长必须切断井筒内的所有动力电源 每周必 须由专职电工进行全面失爆检查一次 并作好记录 16 每班使用的压缩氧自救器必须进行检查 压力低于 18Mpa 或有其它问题的压缩氧自 救器不得使用 17 2 副立井揭煤期间 每班必须有专职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 通风情况 第 13 页 共 15 页 六 组织保障措施六 组织保障措施 1 揭煤地点 2 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