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破坏性创新 基于中国制造业现状 第18组王勇文朱梦刘瑞融徐成代宾琴 破坏性创新实例 中国制造业现状 破坏性创新优势 代工企业利润微薄 技术落后 具有高度依赖性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图为中外汽车对比 技术落后 一再引进消化吸收只能落后 2 中国制造业技术大多沿袭 引进 消化 吸收 的路线 其结果只能是 落后 再引进 中国制造业现状 资源消耗型增长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 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70 能源消耗86 的二氧化硫37 的化学需氧量 破坏性创新 1 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破坏性技术指的是通过新的开发路线 含商业模式 能迅速并低成本地实现当前市场主流产品的技术 基于破坏性技术的创新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旨在利用破坏性技术的潜在优势做大细分或边缘市场 以非对称动机打消主导者的优势 颠覆现有的市场结构 图为中外汽车对比 破坏性创新优势 2 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后来居上者更具优势 打破 比较优势陷阱 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中 谁都在讲战略又讲实用 且新的战略往往是破坏性导向的 创造新的资源整合方式 带来更多可能性和获利 降低产品成本 实现产品差异化 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业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必要性 1 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全球主要产业正进入较大规模 长周期的破坏性技术创新阶段 中国必须在这次产业革命中占得一席 破坏性创新的不可避免性思想基础 后现代思潮理论基础 熊彼特 克里斯滕森 破坏性创新战略 蓝海战略等等 中国可消耗资源逐渐减少 劳动密集型经济成本上升 中国现有技术大多落后或处于产业链下游 图为中外汽车对比 增材制造 2 中国制造业破坏性创新实例 增材制造 AdditiveManufacturing AM 技术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 切削加工技术 是一种 自下而上 的制造方法 应用于工业领域 航空航天领域等 AM技术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和夹具以及多道加工工序 在一台设备上可快速精密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 从而实现了零件 自由制造 解决了许多复杂结构零件的成形 并大大减少了加工工序 缩短了加工周期 而且产品结构越复杂 其制造速度的作用就越显著 3D打印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 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在珠宝 鞋类 工业设计 建筑 工程和施工 AEC 汽车 航空航天 牙科和医疗产业 教育 地理信息系统 土木工程 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案例 制造复杂物品不增加成本 产品多样化不增加成本 零时间交付 设计空间无限 零技能制造 不占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准扶贫考试题及答案
- 谈判法律服务合同范本
- 软件追加开发合同范本
- 进口钢琴租售合同范本
- 活动硬架租赁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甜红葡萄酒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能量棒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环境专业笔试试题及答案
- 电力线路部分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术后护理观察患者题库及答案解析
- 合规风险管理制度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赢”与“迎”写作指导
- GB/T 21220-2024软磁金属材料
- 2.1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高二上学期
- 数字化印花工艺智能化
- 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
- 专题02 概率与统计解答题综合(解析版)
- 多格列艾汀使用指南2024课件
- MOOC 创业基础-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面神经炎课件完整版
- GB/T 41666.4-2024地下无压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系统第4部分:原位固化内衬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