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王宇峰)_第1页
文献检索(王宇峰)_第2页
文献检索(王宇峰)_第3页
文献检索(王宇峰)_第4页
文献检索(王宇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文 献献 检检 索索 报报 告告 学学 号 号 102070205013 姓姓 名名 王宇峰王宇峰 学学 院 院 理学院理学院 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 周秀明周秀明 完成日期 完成日期 2011 4 18 一 一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中文 高寒草甸的宏生态学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英文 Understanding the macroecological pattern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alpine meadows 二 查新要点二 查新要点 1 强调空间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结合野外定位研究 理论建模 空 间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解释高寒草甸的宏生态学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2 评价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等不同的共存理论和多样性假说在高寒草甸草本 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适用性 为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三 三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 1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 2011 2 CNKI 期刊全文数据库 2011 3 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CNKI 主站 万方 2011 4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CNKI 主站 万方 2011 5 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 万方 2011 6 中国专利数据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 2011 7 NSTL 国内外学术期刊数据库 2011 8 NSTL 国外专利数据库 美国专利 英国专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 2011 9 Elsevier 全文数据库 2011 10 Springer 全文数据库 2011 11 美国工程索引 EI 2011 12 美国会议录索引 ISTP 2011 13 Internet 网络信息资源 百度 谷歌学术搜索 2011 检索词 检索词 1 2 3 4 5 6 7 8 1 高寒 alpine 2 草甸 meadow 3 宏观生态 macroscopical ecology 4 形成机制 forming mechanism 5 空间统计 space statistics 6 模拟 simulation 7 中性理论 neutral theory 8 生态位理论 bionomics theory 检索式 检索式 1 and 2 and 3 or 4 or 5 or 6 or 7 or 8 四 检索结果四 检索结果 对课题对课题 高寒草甸的宏生态学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高寒草甸的宏生态学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进行科技文献检索 进行科技文献检索 共检到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共检到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 1919 篇 具体内容如下 篇 具体内容如下 1 题题 名名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作 者 岳广阳 赵林 赵拥华 李元寿 机 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刊 名 冰川冻土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箱式法 生态系统 文 摘 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地 区域内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定位观 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 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 类型碳循环的源 汇效应 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 行了综合评述 现有研究表明 不同植被类型间 CO2 通量的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交换量 和碳源汇特征等存在明显差异 光合有效辐射 温度 降水 土壤水分和叶面积指数等是 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最后 结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的现 实与需要 探讨了通量观测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解决途径 未来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关 键过程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多尺度 长期生态实验和 CO2 通量观测数据支持 同时以此为基 础发展新的数据处理 分析和跨尺度机理模拟方法 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2 题题 名名 祁连山海北地区两种高寒草甸植被类型的土壤热通量比较祁连山海北地区两种高寒草甸植被类型的土壤热通量比较 作 者 王建雷 李英年 王勤学 杜明远 薛晓娟 张法伟 机 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 研究所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刊 名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草甸 矮嵩草草甸 土壤热通量 净辐射 文 摘 对祁连山海北地区矮嵩草 Kobresia humilis 草甸和金露梅 Potentilla fruticosa 灌 丛草甸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热通量观测和比较分析发现 晴天两种植被类型区土壤热通量日 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 夜间低午后高 阴雨天土壤热通量变化复杂 随降水或云层厚薄波 动剧烈 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较矮嵩草草甸更为平稳 两种草甸土壤热通 量的月际变化同样表现为单峰型 12 月最低 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分别为 40 27MJ m2 和 16 85MJ m2 6 月最高 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分别为 20 47MJ m2 和 18 98MJ m2 矮嵩草草甸与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的年总量差异明显 分别为 24 72MJ m2 和 48 10MJ m2 表现出前者由土壤深层向地表散热 而后者由地表向土壤深 层输送热量 两种植被类型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土壤热通量与冠层净辐射均有显著的线性 相关关系 由于冠层厚度的影响 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所占净辐射的比例较小 同 步性较差 反馈延时约 2 5h 而矮嵩草草甸的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的相关性更加密切 3 3 题题 名名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作 者 李东 曹广民 黄耀 靳代樱 明珠 机 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青海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 中国科 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园林系 刊 名 草业科学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碳平衡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 文 摘 利用静态密闭箱 气相色谱法观测的高寒金露梅 Dasiphora fruticosa 灌丛 丛间 草甸土壤微生物呼吸 CO2 通量结果 结合研究区群落生物量及样方调查 对高寒灌丛草甸 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作了初步估测 结果表明 植物生长季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初级 生产力年净固定碳量 461 83g m2 a 土壤通过微生物呼吸年碳净排放量 376 78g m2 a 碳素输入大于输出 系统存在较强的 CO2 吸收潜力 是大气 CO2 的汇 其年净交换吸收 碳量 85 05g m2 a 4 题题 名名 三江源区天然草地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研究三江源区天然草地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研究 作 者 刘德梅 马玉寿 董全民 施建军 王彦龙 李红梅 机 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青海大学 刊 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年 03 期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围栏封育 天然草地群落 文 摘 围栏封育由于投资少 见效快 被认为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 保护濒危物种资 源的一种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它可以使群落组成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 增加群落植 物的高度 密度和盖度 使主要群落类型发生变化 亦可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促进退 化草原的恢复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国内关于人工 草地的相关研究较多 而关于青藏高原天然草地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报道尚不多见 试验 旨在通过天然草地群落结构特征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动态研究 以期揭示其封育后的变 化规律 为三江源区天然草地的持续利用和群落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5 题题 名名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作 者 赵锦梅 高超 张德罡 机 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刊 名 草地学报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高寒草地 不同退化程度 文 摘 于 2008 年在祁连山东段天祝地区选取轻度 中度和重度 3 个不同退化程度的高 寒草地 以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研究对象 探讨高寒草地在不同退化程度干扰下土壤有机碳 密度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 土壤含水量降低 容重和 pH 值增大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中度与轻度或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 全氮差异显著 P 0 05 土壤有机碳密度在 0 10 cm 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 P轻度 重度退化草地 6 题题 名名 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库初步探究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库初步探究 作 者 李生军 机 构 青海省海北州草原工作站 刊 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年 03 期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碳素 文 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长江 黄河 澜沧江三大 河流的发源地 此地草原辽阔 地理位置特殊 素有 中华水塔 之称 也曾是水草丰茂 湖泊星罗棋布 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寒草甸区 被称为生态 处女地 近些年来 随着 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 雪山逐年萎缩 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 众多的湖泊 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沼泽消失 泥炭地干燥并裸露 水源涵养能力急剧降低 沼 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 随 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 全球碳循环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 三大热点之一 三江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已达 5 7197 106hm2 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55 40 其中 黑土滩 重度退化草地总面积为 1 8363 106hm2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 32 1 草地退化面积大 速度快 加上近年来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 草场牲畜超载过牧 鼠虫危害 风蚀水蚀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草地严重退化 并形成大面积次生裸地 黑 土滩 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 直接威胁着该地区广大牧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 也威胁着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好生态 处女地 为了让仅剩 不多的野生动物能有一席安歇之地 为了让 黑土滩 面积不再继续扩大 试验测定 了该地区土壤碳素含量 试图分析它与草地退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为控制草地荒漠化的扩 大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7 题题 名名 1988 2005 年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分析年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分析 作 者 樊江文 邵全琴 刘纪远 王军邦 陈卓奇 钟华平 徐新良 刘荣高 机 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 名 草地学报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三江源 草地产草量 变化动态 文 摘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 黄河 澜沧江的发源地 分析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变 化动态 探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 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恢复 管理和利用战略 以及开展有效的生态工程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 GLOPEM 模型 对三江源地区 1988 2005 年的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草地 生产力呈现出 3 5 年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其产草量的年际变幅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 区依次增高 从沼泽草地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到温性草原依次增高的特征 同时 18 年 来三江源地区草地产草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特别以高寒草原或西部地区草地的提高幅度较 大 尽管如此 它仍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驱动 因此 应该对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生 态系统牧草供给功能的短期增加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种增加有可能掩盖了气候变化对生态 系统整体功能的长期负面影响 8 题题 名名 鼢鼠土丘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鼢鼠土丘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作 者 杨莹博 辛小娟 艾得协措 杨雪 王绍美 储诚进 任正炜 王刚 机 构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刊 名 草业学报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亚高寒草甸 鼢鼠土丘 物种多样性 演替趋同 文 摘 中华鼢鼠是亚高寒草甸的主要害鼠之一 其觅食掘洞的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草地 原有的植被 同时也影响土丘植被恢复演替的过程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亚高寒草甸的鼢鼠 土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 其结果表明 1 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 物种丰富度呈 单调递增 2 Shanon Wiener 指数在群落演替初期先迅速增加 至顶极又略微降低 3 用相 异性指数公式计算群落物种组成间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 次生演替初期群落间物种组成 的相异性程度较高 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 这种相异性逐渐减小 因而 鼠丘植被的演替 过程是一个由分异至趋同的过程 9 题题 名名 基于基于 3S 技术的玛曲县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技术的玛曲县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 作 者 李文龙 薛中正 郭述茂 徐丹丹 范成勇 张晶 机 构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刊 名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3S 技术 植被覆盖度 驱动因子 玛曲县 文 摘 利用 GIS 空间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改进的遥感二分像元估算模型估 算了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 结果显示 玛曲县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的 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 66 17 56 41 57 34 77 38 58 93 玛曲县高寒草地植 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优等植被的退化比较严重 草地植被的演变情况主要由优等植 被覆盖向劣等植被覆盖演变 进一步证实了玛曲县草地呈退化趋势 并对导致玛曲县高寒 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进行 PCA 分析 结果显示人为因素是导致玛曲县植被覆盖度变 化的主要因素 进一步说明人类活动对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巨大 10 题题 名名 基于基于 MODIS 植被指数的甘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植被指数的甘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 作 者 王莺 夏文韬 梁天刚 王超 机 构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刊 名 草业学报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甘南地区 MODIS 植被指数 遥感监测模型 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文 摘 利用甘南地区 2006 2007 年的外业实测样方草地干物质产量和 MODIS 植被指 数数据 建立了草地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遥感反演模型 根据根冠比和干物质转碳率对 2006 2008 年甘南地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NPP netprimary productivity 进行了估算 绘制了 甘南草地 NPP 年累积量空间分布格局图和 NPP 月度变化动态图 对不同草地植被类型的 NPP 差异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2006 2008 年甘南草地年 NPP 分别达 637 04 599 98 和 566 59 g C m2 其空间分布具有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年内不 同草地类型的 NPP 均在 7 8 月达到最大累积量 NPP 累积量最高的 3 种草地类型是沼泽 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 3 年中最大月 NPP 的平均值分别达到 1137 28 553 76 和 527 66 g C m2 2006 2008 年甘南草地 NPP 持续下降 年草地 NPP 总 量的减少速率为 1 2Tg a 尤其是沼泽湿地的 NPP 下降明显 年平均减少速率达到了 125 92 g C m2 11 题题 名名 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 作 者 梁东营 林丽 李以康 王溪 曹广民 机 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刊 名 草地学报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草毡表层 剥蚀 文 摘 草毡表层是高寒草甸系统分类的诊断层 是高寒草甸稳定性维持的物质基础 而草毡表层剥蚀是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主要表观特征之一 2008 年 8 月 通过对高寒 草甸退化状况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 退化高寒草甸具有 2 种不同的剥蚀过程 其发生的动 力也不同 其中 位于山间滩地和缓坡地段的高寒草甸 其土壤剥蚀呈现草毡表层极度加 厚 老化 死亡 开裂 剥蚀过程 其发生动力是鼠类的挖掘与冻融交替作用 剥蚀发生 时地表草皮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而处于陡坡地段退化高寒草甸的剥蚀由于植被的不同 呈现水分对草皮下土壤的潜蚀 倒钩蚀 发生草皮悬空 坍塌 其剥蚀动力为水分冲蚀和 重力作用 剥蚀时草毡表层牧草生长良好 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草毡表层的加厚是造成其 土壤发生剥蚀的主要原因 12 题题 名名 高寒草甸不同生境粗喙薹草补偿生长研究高寒草甸不同生境粗喙薹草补偿生长研究 作 者 朱志红 席博 李英年 臧岳铭 王文娟 刘建秀 郭华 机 构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刊 名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年 03 期 关键词 克隆植物 补偿性生长 采食 资源获得性 高寒草甸 文 摘 补偿生长反映了植物的耐牧性 受采食和土壤养分资源获得性的共同影响 但 何种条件易于引起植物发生超补偿是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 通过一项野外调查试验 研究 了高寒矮嵩草 Kobresia humilis 草甸 3 种生境 畜圈 富养 放牧 牧道 低养 放牧 封育草地 低养 不放牧 中粗喙薹草 Carex scabrirostris 的补偿生长模式与机制 以及 采食率 土壤养分和水分因子对补偿生长的相对贡献 粗喙薹草补偿生长量和分株盖度 密度及高度在生境 显著高于生境 和生境 在生境 和生境 均发生超补偿生长 在 生境 为低补偿 分株生物量对生长器官的分配在生境 和生境 相同 并都高于生境 生物量对储藏器官的分配在生境 最高 生境 次之 生境 最低 储藏分配与生长 分配和克隆繁殖分配间 生长分配与有性繁殖分配间均存在负偶联 trade offs 关系 对补 偿生长贡献最大的因子是相对生长率和 6 月份土壤有机质含量 其次是 8 月份土壤氮素营 养和采食率 研究结果表明 粗喙薹草的补偿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具有可塑性 并决定着补 偿生长模式随生境条件而变化 不论在富养环境或低养环境 储藏分配高的粗喙薹草都容 易发生超补偿 富养生境条件能降低采食的负面效应 增加植物的耐牧性 13 题题 名名 高寒草甸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的研究高寒草甸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的研究 作 者 刘安花 李英年 薛晓娟 王建雷 张法伟 机 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省生态环境研究指导中心 中国科学 院研究生院 刊 名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作物系数 FAOPenman Monteith 计算法 FAOP M 法 Penman 修正公式法 P 法 Irmark Allen 拟合公式法 I A 法 文 摘 利用 FAO Penman Monteith 计算法 FAO P M 法 Penman 修正公式法 P 法 Irmark Allen 拟合公式法 I A 法 分别计算了海北高寒草甸参考作物蒸散量 并以 FAO P M 法计算结果为标准 与其它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年参 考作物蒸散量为 812 0mm 其中植物生长季的 5 9 月为 500 9mm FAO P M 法计算参考作 物蒸散量较为合理 造成其他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偏差的原因主要是辐射项的选取及土壤热 通量的影响 利用实测土壤含水量资料和水量平衡方法计算的植物生长期的 5 9 月植被实 际蒸散量为 425 5mm 与 FAO P M 法得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相比计算作物系数 得到植 物生长初期 中期和末期的作物系数分别为 0 51 0 96 和 0 87 14 题题 名名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高寒草甸覆盖变化的响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高寒草甸覆盖变化的响应 作 者 李元寿 王根绪 赵林 吴青柏 王一博 张人禾 机 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 观测研究站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刊 名 冰川冻土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 土壤水分 高寒草甸 覆盖 响应 青藏高原 文 摘 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 30 60 和 93 三种覆盖度下 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土壤 水分随季节变化的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分布对植被覆盖变化响 应强烈 年内不同时期 植被覆盖度为 65 和 30 的土壤表层 20cm 深度内水分含量及分 布相似 每次降水后 30 覆盖度土壤水分的变率略大于 65 覆盖度的 而 93 覆盖度土壤 水分在年内解冻开始到冻结前均小于前两种覆盖类型 植被覆盖度越小 土壤冻结和融化 响应时间越早 响应历时也越短 浅层土壤冻结和融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程度较强 接 近深层土壤冻结和融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程度降低 覆盖度为 30 和 65 土壤水分在整 个冻结过程的减少幅度比 93 覆盖度土壤大 10 26 而融化期水分增加幅度更大为 1 5 80 土壤冻融的相变水量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响应明显 植被覆盖度降低 土壤冻 结和融化相变水量增大 由于受植被蒸腾与地表蒸散发和土壤温度梯度的影响 融化期土 壤剖面的水分重新分配 总体上呈现水分向剖面上部和底部迁移 剖面中部 60 80cm 深 度左右的土壤出现 干层 15 题题 名名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 作 者 徐丽华 李梅 谢德体 机 构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刊 名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年 01 期 关键词 长江黄河源区 高寒草甸 分类 草场退化 文 摘 长江黄河源区内高寒草甸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多数研究中涉及 的源区范围 高寒草甸的分类 高寒草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 各学者的看 法并不相同 难以实现各项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 从源区范围 高寒草甸的分类 高寒草 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各学者研究的差异 指出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 草甸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必要对源区的范围进行界定 高寒草甸的分类常常因研究目的不 同而有所差异 以退化程度进行的分类能够反映高寒草甸的动态变化过程 但需要定量指 标对退化的不同程度进行界定 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由于遥感影像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 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统一 退化的原因目前主要集中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研究 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在局部区域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并没有抑制高寒草甸在总体 上的进一步退化 寻找一种综合的有效的治理措施还是今后的研究目标 16 论文题名论文题名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沼泽及高寒草甸水热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沼泽及高寒草甸水热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 响应响应 论文作者 刘光生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兰州大学 关键词 长江源 多年冻土区 沼泽 高寒草甸 水热过程 冻土活动层 冻结过程 土壤温 度 植被盖度 变化速率 土壤水分 持续时间 融化过程 地温 气温升高 SHAW 模型 融化 时间 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含水量 模拟 文 摘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冻土区 正是由于其特殊的 地理位置及其地貌特征 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作为全球气 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脆弱区 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活动层水热过程是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对长江源区不同植 被覆盖下高寒草甸活动层水热动态和不同增温情景下高寒沼泽草甸与高寒草甸活动层水热 动态进行长期监测 研究植被退化对高寒草甸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和气温升高对草地生 态系统多年冻土的水热过程的影响 一 研究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变化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的 影响 得到以下结论 1 随着植被盖度减小 活动层开始冻结和融化时间不断提前 且冻 结持续时间缩短 植被对冻融过程起滞后作用 2 在土壤冻结融化过程中 植被盖度较高 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随着植被盖度减小 活动层地温水分变化速率增大 植被起到抑制土 壤地温水分变化速率的作用 3 植被盖度对冻土活动层夏季融化过程和秋季冻结过程活动 层地温和水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冬季降温和春季升温过程 即植被盖度对活动层冻结后地温 水分的影响作用远小于活动层未冻结时 且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较冻结过程更明显 4 对土 壤温度 T 及水分 v 进行非线性拟合 寻求适用于冻融过程的水热耦合回归模型 得到 v p1 1 exp p2 t p3 p4 式中 p1 p2 p3 p4 为拟合参数 类型的回归模型 模拟值与 实测值的之间较好的相关性及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可行性 二 研究气温升高对 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草甸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气温升高对高 寒沼泽草甸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 活动层开始冻结时间推迟 冻结 过程持续时间延长 而开始融化时间提前 融化过程持续时间差异较小 冻结期持续时间 缩短 地温变化速率趋缓 而未冻结期持续时间延长 地温变化速率增大 随着气温的 升高 水分在土壤剖面内的分布规律发生很大变化 封项 未封顶温室的土壤含水量随深 度的增加不断降低 且水分降低幅度不断增加 而室外存在地表的高含水层 110cm 深度 以下的次高含水层和 65cm 深度附近的低含水层 冻结过程和融化过程水分的变化速率与 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相对应 土壤浅层的变化速率逐渐增大 而深层不断减小 2 气温升 高对高寒草甸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 与沼泽草甸相似 活动层开始 冻结时间推迟 地温变化速率减缓 融化过程期开始融化时间提前 地温增加速率增大 未冻结期持续时间延长且随深度的增加不断延长 封项 未封顶温室及室外土壤水分最 高值都出现 20cm 深度 活动层冻结后土壤水分都下降到 10 15 左右 封顶温室活动层 融化后土壤水分都低于冻结前 而未封顶温室和室外略高于冻结前 三 应用 SHAW 模 型对高寒草甸活动层土壤温度特征进行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 SHAW 模型模拟的各层地 温与实测吻合较好 能反映年内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整个剖面的土壤温度模拟的 NSE 效率系数可达 0 7 相关系数 R2 达到 0 85 以上 总体来说 SHAW 模型能够较为准 确的模拟高寒草甸土壤温度变化过程及冻结 融化的全过程 17 论文题名论文题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辐射平衡特性及大气逆辐射模型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辐射平衡特性及大气逆辐射模型研究 论文作者 张晓春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辐射平衡 大气逆辐射 有效辐射 数学模型 文 摘 通过生态系统辐射通量及环境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对青藏高原矮嵩草 Kobresia 草 甸生态系统的辐射通量和环境要素变化进行观测 以刘割烘干法测量生物量 应用数据预 处理 描述性统计 线性回归与线性相关 非线性分析 通径分析 数学建模等科学分析 方法 对青藏高原矮嵩草 Kobresia 草甸生态系统辐射平衡特征进行分析 并对该生态系统 大气逆辐射进行模型模拟 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 太阳辐射 Rs 年变化趋势与太阳高度角 的年变化一致 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 6298 MJ m 2 y 1 比所报道的同纬度草原高出 31 约为同纬度低海拔地区的 1 5 倍到 2 倍 其中 年太阳辐射总量的 48 集中在 5 9 月间的 高寒草甸植物生长季 2 相对于地面长波辐射 Lu 和大气逆辐射 Ld 而言 有效辐射 Ln 较小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季 5 月至 9 月 的有效辐射明显低于非生长季 10 月至次 年 4 月 其中 37 分布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季内 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 系统的日辐射平衡均为盈余 净辐射的 60 分布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季 4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积雪的日均反射率最高值可达 0 90 无积雪期间变化范围在 0 16 至 0 26 之间 均值为 0 22 较高值出现在冬季 较低值出现在生长季 最低值出现在九月 在生 长季反射率出现了一个较小但较明显的上升变化 可能是由于相对低地而言 高原植物表 面覆被有较多的白色绒毛 可能的生态学推断之一是较高的反射率可使高原植物免于被强 烈的太阳辐射所伤害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反射率不仅高于全球平均值 而且也高于北半 球的平均水平 5 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较 标准化有效辐射 L Ln Rs 的年变化幅度较大 年均值为 0 34 高于其他生态系统 分别是全球表面的 1 31 倍 是北半球地表的 1 21 倍 6 辐射效率 Rn Rs 受反射率和标准化有效辐射影响 年均值仅为 0 44 与其他草地生态 系统 以及温带植被相比明显偏低 是全球表面辐射效率的 72 北半球表面辐射效率的 76 7 生态系统辐射平衡不仅受海拔的影响 亦受生态系统生物气候特征的影响 高 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年辐射效率为高原荒漠 高原荒漠草原 高原草甸三种生态系统的 1 6 2 0 倍 植被覆被是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辐射平衡分配的重要因子之一 8 长波形式的 能量交换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辐射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植被状况 土壤含水量 大气水汽压和大气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辐射平衡特征的主要生物和环境因素 18 题题 名名 The response of soil CO2 effl ux to desertifi cation o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作 者 Fang Zhang Tao Wang Xian Xue Bangshuai Han Fei Peng Quangang You 机 构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Desertifi cation Institute of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320 Donggang West Road 730000 Lanzhou Gansu China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321 Baker Labs 1 Forestry Drive Syracuse NY 13210 USA 刊 名 Environ Earth Sci 2010 60 349 358 关键词 Qinghai Tibet Plateau Soil CO2 effl ux Environmental factors Desertifi cation 文 摘 Assessing the global C budget requires a better underst anding o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CO2 effl ux from both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especially in different desertifi ed lands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enclo sed chamber method soil CO2 effl ux in four different desertifi ed lands and one control alpine meadow AM were measured in June August and September 2008 respectively Soil CO2 effl ux rates at the top the middle the bottom of a slope and the fl at in front of the slope were obtained at Maduo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daily soil CO2 effl ux rates were 3 72 2 65 2 68 0 59 and 0 37 g m 2day 1 in the AM lightly LDL moderately MDL severely SDL and very se verely desertifi ed lands VSD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respect tively Soil CO2 effl ux decreased with the change of desertifi cation The response of soil CO2 effl ux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dequa tely described by the linear model models accounted for 76 65 72 59 and 71 of the variability on soil CO2 effl ux in the AM LDL MDL SDL and VSDL respectively Any environmental factor however was insuffi cient to explain the soil CO2 effl ux the common infl uence could perfectly refl ect soil CO2 effl ux response to the desertifi cation change 19 题题 名名 Ectomycorrhizal fungi associated with two species of Kobresia in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eastern Himalaya 作 者 Qian Gao most of the members detected by us have not been found elsewh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file of EMF occurrences were not fou nd between the two plant species and among the three sampling sea sons in our sample size 五 检索结论五 检索结论 针对本课题的查新要点 对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如下 文献文献 1 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 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 碳循环的源 汇效应 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 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并结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的现实与 需要 探讨了通量观测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解决途径 文献文献 2 对祁连山海 北地区矮嵩草 Kobresia humilis 草甸和金露梅 Potentilla fruticosa 灌丛草 甸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热通量观测和比较分析 文献文献 3 利用静态密闭箱 气相色 谱法观测的高寒金露梅 Dasiphora fruticosa 灌丛 丛间草甸土壤微生物呼吸 CO2通量结果 结合研究区群落生物量及样方调查 对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的碳平衡状况作了初步估测 文献文献 4 通过天然草地群落结构特征 生物多样性 和生物量动态研究 以期揭示其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