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循环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概述:心血管系+淋巴管系,心血管系由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是血液循环的结构基础。淋巴管系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体循环与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右心房,主静脉,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右心室,左心房,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心血管系统包括,循环系统功能: 1、物质运输; 2、参与造血和机体的免疫。,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的大体结构与分布,一 心 脏,1、心脏的位置、形态及构造: 倒置圆锥形,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3层结构构成。,一 心 脏,2、心腔:2心室2心房共四个腔,一 心 脏,2、心腔:右心房,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一个出口即右房室口,一 心 脏,2、心腔:右心室,入口即右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三片瓣膜,呈三角形,称三尖瓣。瓣膜缘通过腱索与乳头肌相连。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缘有三个呈袋状的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一 心 脏,2、心腔:左心房,左右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口,为左、右肺静脉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部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一 心 脏,2、心腔:左心室,壁厚,约为右心室的3倍,收缩力较强。入口为左房室口,左房室口的周缘有两片瓣膜为左房室瓣(二尖瓣),出口是主动脉口。游离缘也附有腱索与左心室的乳头肌相连。主动脉口周围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腔,称主动脉窦。主动脉窦的左侧和右侧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一 心 脏,2、心腔,思考:总结心瓣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 心 脏,3、营养心脏的血管,营养心脏的动脉是左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升部。,二、动脉血管的分布,二、动脉血管的分布1、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起自右心室,上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成左、右 肺动脉。左肺动脉:较短,横行分为二支进入左肺上、下两叶。右肺动脉:较长而粗,在右肺门处分三支进入右肺的上中 下三叶。,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为体循环动脉的主干,体循环的各级动脉均直接或间接由主动脉发出。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至第4腰椎高度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分支:在主动脉弓上发出三个大分支,从右到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较粗短,在右侧胸锁关节后方分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发出分支主要营养头颈部,锁骨下动脉为营养上肢的主干。,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头颈部动脉:左、右颈总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向上直达颅内,发出分支营养脑和视器。颈外动脉的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等。,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锁骨下动脉:分出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等后,在第一肋下延续为腋动脉,形成上肢主干。腋动脉向下延续为肱动脉,至肘窝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尺、桡动脉的终支吻合成掌浅弓和掌深弓。从弓上发出分支分布于手掌和手指。,浅掌动脉弓,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胸主动脉:位于后纵隔,是胸部的动脉主干。分壁支和脏支,壁支主要有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分布于背部、胸壁和腹壁上部的肌肉、皮肤。脏支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营养相应的器管。,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腹主动脉:位于腹后壁,是腹部的动脉主干,它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四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也分壁支和脏支。,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髂总动脉:左、右各一,由腹主动脉分出,在骶髂关节处分为骼内、外动脉。1)髂内动脉:粗而短,入小骨盆后发出脏支和壁支。2)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前部,改称股动脉。髂外动脉发出腹壁下动脉,营养腹直肌。,二、动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的动脉股动脉:续髂外动脉,股动脉分支分布于股部各肌群及髋关节。股动脉由大腿前面转到内侧入腘窝,改名为腘动脉,分支营养膝关节及附近肌群。腘动脉在腘窝下部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下行至足背时称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分支到足背、趾背及足底。胫后动脉下降至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分支分布于足底内侧、足趾。,三、静脉血管的分布1、肺循环静脉肺循环的静脉主要为肺静脉(pulmonary veins),左、右各两条,收集肺泡毛细血管的动脉血。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体循环的静脉主包括上、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按其在体内的走行,可分为浅静脉(皮下静脉)与深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1)上腔静脉系: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壁的静脉血汇合而成,然后垂直下降,在右侧第三胸肋间处注入右心房。在注入右心房前,还接受奇静脉汇入。奇静脉收集腹后壁及胸壁的静脉血。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1)上腔静脉系,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最后注入右心房。注:不成对脏支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再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肝门静脉:是一短而粗的静脉干,长约6-8 cm,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至肝门处分左、右支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汇入肝窦,后经肝门各级静脉再汇合为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胃冠状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等,收集胃、小肠、大肠、胰、胆囊和脾等处的静脉血。,三、静脉血管的分布2、体循环静脉(2)下腔静脉系 肝门静脉,第二节 心血管组织结构与功能概述,一、心脏的组织构成,(一)心壁的结构1、心内膜2、心肌膜3、心外膜(二)心传导系1、组成2、功能,1. 心内膜(endocardium)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内皮下层:内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一)心壁的结构,2. 心肌膜(myocardium) 由心肌(内纵、中环、外斜)构成 心房肌纤维短而细,部分细胞含心房特殊颗粒,分泌心房钠尿肽(具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其上肌纤维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心房肌细胞电镜像(左上为箭头所指部位放大像,示横小管),心肌膜光镜像,3. 心外膜(epicardium)为心包脏层,为浆膜(间皮+ 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心包脏、壁两层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心外膜模式图,4. 心瓣膜(cardiac valve)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心内膜向心腔内突起折叠形成,表面被覆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瓣膜变硬、变短或变形,瓣膜还可发生粘连,以致瓣膜不能正常地关闭和开放,心瓣膜模式图,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氏纤维。功能:发生冲动,并将冲动传导到心脏各部分,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节律收缩,(二)心脏传导系统,心传导系组成细胞(有三种)1.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 细胞小, 梭形或多边形, 细胞器较少, 有少量肌原纤维, 较多糖原2.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传导冲动;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细胞间3. 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位于心内膜下层; 纤维短而粗, 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 缝隙连接发达;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同步收缩,二、血管的组织构成1、动脉血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大动脉(2)中动脉(3)小动脉(4)微动脉2、毛细血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3、静脉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微静脉(2)小静脉(3)中静脉(4)大静脉,除毛细血管外,均由内、中、外三层膜构成,但膜的厚度与组织成分因血管种类和功能而异,(1)大动脉(large artery)(弹性动脉)1.内膜(tunica intima):内皮:内皮细胞中,有丰富的长杆状的W-P小体(内含vWF,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结合,参与止血)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与中膜弹性膜相连营养由血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2. 中膜(tunica media): 很厚,40 70层弹性膜, 膜上有窗孔,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平滑肌细胞3. 外膜(tunica adventitia): 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分支进入中膜,大动脉光镜像 (弹性染色示弹性膜),1、动脉血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2)中动脉(medium-sized artery) 为肌性动脉1. 内膜:由内皮层、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三层构成, 内弹性膜发达,与中膜分界明显2. 中膜: 较厚, 由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收缩力强,称肌性动脉。3. 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有外弹性膜,位于中膜与外膜交界处,使两者分界明显。,(3)小动脉(small artery)管径0.3 1mm,为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有较多神经纤维,调节血管的舒缩,(弹性染色),(4)微动脉(arteriole)管径在 0.3 mm以下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 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外膜薄,大动脉:将心脏间断的射血转变为血管中持续的血流中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 和微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能显著地调节组织局部血流量和血压,大动脉,中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微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capilliary)管径最细(一般为6 8m)、分布最广的血管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周细胞(pericyte):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突起紧贴内皮;含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具收缩功能;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2、毛细血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毛细血管 (左:铺片;右:模式图,内皮细胞核),三种毛细血管模式图,毛细血管分类,1.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连续,由紧密连接等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有大量吞饮小泡以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2.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一般有隔膜封闭窗孔为物质交换的途径分布于胃肠粘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3. 窦状毛细血管(血窦)管腔较大且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血细胞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细胞间隙出入血液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有较大差别,毛细血管分类,(1)微静脉(venule) 管径50 200 m,管腔不规则,内皮外有或无平滑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结构似毛细血管,较毛细血管略粗,有些部位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有物质交换功能,3、静脉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模式图,(2)小静脉 (small vein) 管径0. 2 2mm,内皮外渐有一层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的小静脉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纤维,外膜渐厚,小动脉()和小静脉()光镜像,小静脉模式图,(3)中静脉(medium-sized vein) 管径2 9mm,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薄,环行平滑肌纤维稀疏;外膜较中膜厚,中静脉和中动脉(局部)光镜像,中静脉模式图,(4)大静脉 (large vein) 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有几层稀疏的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有些没有平滑肌;外膜厚,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大静脉模式图,(5)静脉瓣 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血管内膜凸入管腔形成两个半月型薄片,称静脉瓣,内部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阻止血液逆流,静脉瓣模式图,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1. 微动脉:通过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起控制微循环总闸的作用2. 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3. 真毛细血管: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2025年成人高考化学复习题库及答案
- 公司消防安全培训标语课件
- 公司法纠纷课件
- 2025餐饮企业行政总厨聘用合同样本
- 2025压路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塑料制品生产加工合同
- 2025如何避免购销合同的法律风险
- 2025探讨合同责任保险合同之原则
- 2025房屋租赁合同备案授权书
- 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总结
- 控制论与维纳
- 《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 GB/T 12718-2001矿用高强度圆环链
- 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机械专业知识试题
- 承德避暑山庄
- 舞蹈教学课件第五单元-中外舞蹈名作赏析
- 2023年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及治疗课件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
- 针灸科中药涂擦操作评分
- 山西经济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 第三册全册教案 word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