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心得体会_第1页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_第2页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_第3页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_第4页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7史记读书心得体会长河逐浪写在史记读后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或奔腾澎湃,或波澜不惊。发源自蛮荒的远古,流过茫茫大漠,也流过千里沃野,奔流向视野不可及的天际之外。历史这条长河,消融了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换的悲喜。无数的或壮烈或平庸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每到险要的转折,长河总能泛起夺目的浪花。那是风雷激荡的年代先民们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的光彩。回溯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随水流浮沉,感受这有生命的江河蕴藏的无穷力量,总能使试图体验它的人感叹民族的伟大精神所在。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是这么一部让人惊异的为历史长河树立的大传。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 104 年至公元前 91 年,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生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十岁开始读古文,二十2 / 27岁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青年学者了。他从二十岁开始到各地游学考察,前后十几年间,向南到过湖南、浙江,向东到过今山东曲阜和安徽、河南的许多地方。这是一次饱览祖国河山,寻访文化遗址,收集历史资料,向社会向人民进行调查和深入学习的过程。之后司马迁又去西南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游历。在这之后其父司马谈病危,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一定要写完一本博古通今的历史书的遗愿。他准备三十多年,写作十二个春秋,终于完成了这部集古今文化大成,贯中华三千年历史的通史巨著。后世仿效其体例和实录精神,断代为史发展成系列国史,称正史。五十二万字的皇皇巨著,司马迁不仅完成了父亲修订史书的遗愿,也继承了孔子的春秋精神。史记首先让我们惊奇而为之赞叹的是它的包罗之广泛,体大而思精,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广大下层的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各尽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与一炉而加以融汇贯通的气派,是前无古人的。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让我们激动的思想闪光:表现进步的民族观,进步的经济思想,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 史记的贡献巨大,它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3 / 27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比起其史学成就,更让人惊奇的是它的文学成就。司马迁惯于在生动的故事中叙事,叙述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情怀,而且有极强的实录精神。读过史记的多个篇章之后,我能发现,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西汉末的辞赋家杨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 史记叙事的中心是人。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是有偏爱的。那就是“好奇” ,就是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的人物。那些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那些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那些胆识过人、无往不胜的将帅,那些血溅五步的刺客,那些运筹帷幄、智谋百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史记洋溢着浪漫的4 / 27情调,充满传奇色彩。尤其将秦汉历史剧变之际人物的传记合起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读,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诗。而正是这种浪漫的诗人气质,使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也正是这种性格,使我们叹服史记恢弘绚烂的文采。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司马迁似乎很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像著名的“鸿门宴”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另外, 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或许是自身的命运使然,司马迁更钟情于写悲剧人物,所写大大小小悲剧人物多大 120 多个。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5 / 27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司马迁用如椽大笔书写他们有价值的业绩,为正义讴歌,为侠士呐喊,为失败的英雄流泪,为不屈不挠的人们助威。让我们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更加坚定对美和善的追求。本纪、世家、列传三种史记中主要体例以前常被我理解成帝王本纪,诸侯世家,人臣列传。在读过史记多个篇章,理解司马迁著史的初衷与宏旨之后,我明白了,本纪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主宰着时代车轮的方向。本纪是史记的大纲;风云人物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改变世界的事业,在他们身边的许多英雄豪杰便被写入世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为建设时代的宏伟大厦耕耘着的不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被写入列传。这就是为什么项羽最终失败却被写入本纪,孔子一生奔走呼号,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也被写入世家的原因。 史记的体例构成了完整的系统,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纠缠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它能完整的表现一个时代的纵深,再现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对于这一部史记 ,我以前常常不把他当做十分严谨的历6 / 27史书。它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那些几乎没有可信度。另外,受时代的限制,司马迁也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而现在,我意识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也许有误,也许这一故事为后人层累式的构造,但恰恰是这一构造而不是精确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后人对世界的看法。尧舜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伟大,而其作为中华文明德行的楷模、人文精神的源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尧舜也许是假,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却是真,是无数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对人性的呼唤。因此尧舜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更多的不是这样两人本身的存在,而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面貌。我们可以说,每个以尧舜为精神楷模而追寻理想世界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尧舜的化身,是这个“文化的尧舜”的一部份。尧舜是一种抽象的文化潮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符号。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是我读过史记之后最重要的体会。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7 / 27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 史记 ,完美地做到了。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 史记之为史记 ,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两千年前,中国有个“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他敢于为一位同自己素无来往、遭人诬陷为“汉奸”的李将军打抱不平,结果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在我看来,他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说起史记 ,就不能不说虽不在它篇章之内却比任一篇章更显重要的报任安书 。高中时我拜读过报任安书全文,它对我的震撼无以言表。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背得烂熟。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听闻消息后大怒,大臣们则纷纷落井下石。看样子,李陵是注定要落下个卖国求荣的罪名了。可是,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认定李陵当时是出于苦战无果后的无奈之举。但,司马迁为了还这个完全称不上是朋友的人的清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震怒的汉武帝要将司马迁判以死刑,司马迁经过人生价值的考量,请求改判,忍受巨大耻辱接受了宫刑。在这篇与8 / 27朋友的书信中,司马迁将自己的心声吐露无遗。在满腔悲愤中,有意志力对命运的抗衡,有摆脱无奈之后的冷静抉择。那个时代对待生死是什么态度?“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司马迁要承受的是多大的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是什么让司马迁做出生死抉择?“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就连李陵与匈奴苦战的描写都如此惊心动魄:“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透过两千多年历史烟云,我们仍然可以看清,司马迁和李陵一样是铮铮铁汉!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 ,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 。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推心置腹,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9 / 27无怪史记的字里行间总透出一股不可折服的气势,可以使怯者立、弱者强!史记是用生命写完的啊!现在,我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数千年从未断流而庆幸,试想人类历史上多少文明都淹没在戈壁黄沙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无法开释的“生死情结”一直在维系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一部分里,司马迁道出了中华民族生死情结的完美注解: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写了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法国文豪伏尔泰把它改编成戏剧时借成吉思汗说:“他们没有征伐的武功,却依靠道德统一天下。 ”歌德也曾评论说中国作品中有“结了晶的人性” 。这同西方“生存或是死亡”的价值抉择一样震撼着人类的灵魂。而司马迁自己,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10 / 27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灿若星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不惧个人荣辱得失,开启政治改革先河;道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力图挽大厦于将倾;国家将倾覆的时刻,抗清名将史可法写下了”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的感人诗句。为什么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历史,就是那里面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不灭的传承和历代祖先们生与死的辉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说过:“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可见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死”情结,是中华千古史家一脉相承的灵魂。而创立了史学传统的司马迁,自然是居功至伟。一部史记 ,培育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理解了为什么鲁迅会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长河浩荡源流远,奔流到海不复回。回溯这条有生命的河流,感受先民血脉奔流的动力。我感到体内一股豪气在运11 / 27转回旋,身为华夏儿女,我们也要将自己的生命汇入到这条生生不息的长河之中。史记读后感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部书是 24 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又称太史公记 ,或称太史公书 。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为这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12 / 27仿佛能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各个时代,感受着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切的描写和记叙,都能在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最大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此标记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 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13 / 27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 6 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 ,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 ,经过了整整 16 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总之, 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难得的经典,既使我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也让我由古人古事引发了对现在社会的思考,从而得出人14 / 27生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读了史记使我受益匪浅,读书真好。史记的读书心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构建了一套新的史书体制,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著。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在现代的中国,史记几乎是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在看待.后世有许多文学作品借鉴了史记的笔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著史记 ,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5 / 27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 、继春秋 、本诗 、 书 、 礼 、 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此外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16 / 27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在此,我想评论书里面的几个人物. 第一位是留侯张良。他出身很富贵,也遭遇很多不幸,最后终于改掉了最初的莽撞脾气,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是我们看他的传记,却发现,当他改掉了莽撞的脾气后,就成了一个圆滑的人.至少是内心深处是圆滑的.他会想怎么明哲保身,他会故意卖傻去学仙。第二位是刘邦.书里讲了一些他的神奇传说,不过他的确是个奇怪的人。他毛病多得不行,贪财好色好酒,又爱骂人,不讲道义,但却有足够的眼光。东汉初年的马援曾对自己的首领的隗嚣说,汉光武帝刘秀什么都好,就是太知礼守法,不如刘邦这样无赖。隗嚣听了很17 / 27生气,以为马援在捧刘秀。其实马援当时或许说的实话,因为刘邦就是靠这一份无赖才成就了西汉大业。第三位是孔子,他在中国的地位实在盖过了几乎所有的帝王。然而我却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猛士,是一个喜欢策动叛乱的革命分子。第四位是淮阴侯韩信为保性命甘受胯下之辱以及漂母舍之饭,信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可见,韩信有多么自信,他好像明白历史赋予他的使命,而胯下之辱与他的使命相比,当然算不得什么。历史上另一个人也曾因贫困,受过一个老婆子的救济,他与韩信不同,却是大大方方的吃了一回,然后摸一摸嘴,抬起屁股走了。他的神情充满了高傲,很多年以后,他也以千金报之。历史学家们评价,他比韩信更有胸襟。可惜他的名气却不如韩信响亮。 看完史记后,就仿佛作了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时代的一切,回顾了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其中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完史记后,就仿佛作了一次和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读史记有感18 / 27尊敬的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生第三党支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说起史记 ,我们就会用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赞叹该书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读罢史记 ,我却从书中有幸探得了几件“宝贝” 。这些“宝贝” ,一个民族可世代相传并受益匪浅。虽无珠光宝气,但件件为旷世精品,乃无价之宝。得之一二,民族生机焕发;得之二三,国振邦兴;若得之数件,将永葆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中华因它而保生机。其中一件叫“精忠报国”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19 / 27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有件宝贝是众志成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在年初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难关武警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往往能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众志成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道长城。还有件足以称道的“宝”不屈不挠。司马迁自己就已为我们用对信念的执着与追求来佐证着它: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掩卷20 / 27追昔,遥想张骞耗费十三载在茫茫大漠中摸索着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听着驼铃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鸣,卷裹着悲壮的黄沙似乎正迎面袭来。他的坚强不屈最终完成了一个国家使命,开创的却是一部历史。由此想到: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受到何种恐吓与压迫,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是怎样的积贫积弱,我们终究没有倒地,总有一批像张骞一样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长的黑夜中驱驰。倒下的堆如山,积如海,而依旧前仆后继。我们是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是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我们是鹰,搏击长空,云中有志;我们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它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但又紧挂风帆的船,载着华夏儿女驶向统一富强的彼岸。不屈不挠,一把不能被砍断的剑。 瞧,这就是 史记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给我们的几件“宝贝”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它们威力强大,功效显著。要使之在现在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发挥作用,还需我们自己做好护宝人,爱宝者。英语 056潘煜航XX-5-721 / 27党员读书心得体会-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寒假期间,闲来无事,重新品读了曾国藩家书并观看了郦波老师讲解曾国藩家训百家讲坛栏目。中学时对曾国藩的印象仅仅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直到接触了更多关于曾文正公的作品,才慢慢的开始了解这位中国的传统而又具有革新思想的儒家知识分子,并对其深深地着迷。曾国藩是一个普通人,无论是在少年期间还是中年期间甚至晚年期间,他始终都没表现出天赋异禀的特殊。少年期间,虽然读书十分努力,但是成绩并不优异,还被后人去了个“笨小孩”的称号。考中进士以后,更是表现出纨绔子弟的“风范” ,经常闲逛于北京城街头,无所事事。晚年虽然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开展洋务运动,但是终究不敢触碰封建势力的根本,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腐败、落后、愚昧的现状。但是无可否认,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成就,他的人品足以作为中国人的典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曾国藩生平处世的成功,可以说是读书的成功。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22 / 27无法企及的。他治学有方,通过读书,走上了仕宦之途,广交了益友,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树立并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远大志向。他与一般行伍出身的将领有很大不同,应算是位半路出家的儒将,可以说是在带兵的同时念念不忘读书,平时为人处世也难掩其读书人的本色。从大处讲他平生一直醉心于推崇桐城派古文,颇有文坛领袖的气派;从细处讲他对读书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方略,这较多体现在他对子弟的读书指导上。他的读书之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一、给自己加压定规矩,确保学习效果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冬,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23 / 27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夜不出门。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24 / 27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二、树立读书学习习惯,以好习惯确保学习质量一要定课程:每日课程: 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二要手到口到: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三要做到“三有” 、 “三法”:“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 ,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25 / 27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